闕志城
摘要:本論文旨在研究體校蹦床運動員的選材和培養(yǎng)方法。通過分析現有文獻和案例研究,確定了一系列有效的選材標準和方法,以確保選出具備潛力和適應性的運動員。針對培養(yǎng)階段,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培養(yǎng)計劃和培養(yǎng)方法,以提升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和競技實力。此外,關注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強調了心理素質對蹦床運動員的影響,并介紹了相應的培養(yǎng)方法。該研究旨在為教練員和決策者提供指導,并促進體校蹦床運動員的選拔和培養(yǎng)工作。
關鍵詞:體校;蹦床運動員;選材;培養(yǎng)
一、引言
體校蹦床運動員的選材和培養(yǎng)一直是體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蹦床運動作為一項高風險、高難度的項目,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和心理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科學地進行選材和培養(yǎng)對于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蹦床運動員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將通過對選材標準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培養(yǎng)計劃和方法的分析,探討體校蹦床運動員的選材和培養(yǎng)策略。此外,還將強調心理素質在蹦床運動員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并介紹相應的培養(yǎng)方法。
通過本研究的成果,希望能為教練員和決策者提供科學指導,促進體校蹦床運動員的選拔和培養(yǎng)工作,為我國蹦床運動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體校蹦床運動員的選材
(一)選材標準
選材時,應重視候選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包括靈活性、力量、耐力和協(xié)調性等因素。優(yōu)秀的蹦床運動員應具備良好的柔韌性,強大的核心力量以及適應高強度訓練的耐力。
其次,選材的最佳時間是在兒童進入青春期之前,此階段能夠更好地開發(fā)運動員的潛力并塑造其技術基礎。另外蹦床運動需要快速反應和精確判斷空間位置的能力。因此,選材過程中應評估候選運動員的靈敏度和空間感覺,并優(yōu)先考慮那些展現出較高水平的候選者。蹦床運動還依賴于準確的動作感知和良好的身體協(xié)調能力。選材時,應注意候選運動員的動作感知和協(xié)調能力表現,這對于學習和掌握復雜技術動作至關重要。
最后,蹦床運動是一項具有較高風險和挑戰(zhàn)性的運動項目,因此選材時需考慮候選運動員的心理素質。這包括自信心、毅力、集中力和應對壓力的能力等方面。優(yōu)秀的蹦床運動員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應對競技場上的各種情況。
(二)選材方法
1.體能測試,通過對候選運動員進行身體素質的綜合測試,包括柔韌性、力量、耐力和協(xié)調性等方面的評估。這可以通過各種標準化測試項目和測試工具來完成,如靈敏度測試、柔韌性測試、力量測試以及體能評估等。根據測試結果,篩選出符合要求的候選運動員。
2.技術測試,對候選運動員進行蹦床技術的測試和評估。這可以包括基本動作的掌握程度、技術難度的實施情況和動作的表現質量等方面的評估。通過技術測試,可以了解候選運動員在技術方面的潛力和適應能力。
3.觀察與選拔,通過觀察候選運動員在實際訓練和比賽中的表現,結合對其身體素質和技術能力的評估,綜合考慮各項指標,并結合經驗和專業(yè)判斷來進行選材。教練員和專家的意見和觀察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可以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4.綜合評估,將體能測試、技術測試和觀察結果進行綜合評估,綜合考慮候選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潛力和適應性等方面的因素。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出最終的選材名單。
三、體校蹦床運動員的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計劃
1.長期目標設定,確定蹦床運動員的長期發(fā)展目標,例如:參加國內外比賽、爭取獎牌或成為國家隊選手等。這將成為整個培養(yǎng)計劃的指導原則。
2.年度訓練周期劃分,將培養(yǎng)計劃分為不同的訓練周期,通常以一年為單位。每個訓練周期中包含準備期、基礎期、提高期和競賽期等階段。通過合理的訓練周期劃分,確保運動員能夠逐步提升技術水平和競技實力。
3.目標任務設定,每個訓練周期中確定具體的目標任務,如學習新的技術動作、提高技術難度、改善動作執(zhí)行質量等。目標任務應與長期目標相一致,并具有可衡量和可追蹤的性質,以便對運動員的進展進行評估。
4.訓練內容安排,根據目標任務,制定相應的訓練內容,包括基礎技術訓練、高級技術訓練、力量訓練、柔韌性訓練和心理素質培養(yǎng)等。訓練內容應結合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個性化調整。
5.訓練強度控制,在培養(yǎng)計劃中合理控制訓練強度,確保適宜的訓練負荷和休息比例。通過科學的訓練量和強度安排,防止運動員過度訓練或受傷,并促進身體的持續(xù)進步。
6.調整與評估,定期對培養(yǎng)計劃進行評估和調整,根據運動員的進展和需求,及時做出相應的變更。這有助于優(yōu)化培養(yǎng)計劃,使其更符合實際需求,并最大程度地提高運動員的發(fā)展?jié)摿Α?/p>
(二)培養(yǎng)方法
1.基礎技術訓練,在蹦床運動員的培養(yǎng)中,基礎技術訓練是至關重要的。這包括學習和掌握基本的蹦床動作,如直跳、360度旋轉、翻騰等。通過反復的練習和模仿優(yōu)秀運動員的示范,運動員可以逐步改進技術,并建立起扎實的基礎。
2.高級技術訓練,一旦運動員掌握了基本技術,就可以開始進行高級技術的訓練。這包括更高難度的技術動作,如雙蹬跳、雜技連續(xù)動作等。高級技術訓練需要更多的力量、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因此需要通過系統(tǒng)的訓練計劃和逐步增加難度來達到目標。
3.力量訓練,力量是蹦床運動員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通過力量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的爆發(fā)力、核心力量和肌肉耐力。這包括重量訓練、爆發(fā)力訓練和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等。力量訓練應結合蹦床技術的特點進行,以提高技術表現和減少受傷風險。
4.柔韌性訓練,柔韌性對于蹦床運動員的動作完成和技術表現至關重要。通過柔韌性訓練,可以增加運動員的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肌肉緊張和增強身體的靈活性。這包括拉伸、瑜伽和柔韌性操等。柔韌性訓練應在適當的時間和方式下進行,以避免過度拉伸和受傷。
5.心理素質培養(yǎng),蹦床運動是一項需要勇氣、自信心和集中力的運動項目。因此,培養(yǎng)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至關重要。這可以通過專門的心理訓練課程、冥想和正向心態(tài)的培養(yǎng)來實現。運動員需要學會掌控壓力、保持專注,并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6.競技實踐,為了培養(yǎng)蹦床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必須給予他們足夠的競技實踐機會。這包括參加比賽、模擬比賽環(huán)境和與其他運動員進行交流和競爭等。通過實際的競技實踐,運動員可以提高對比賽壓力的適應能力,并且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他們所學到的技術。
四、培養(yǎng)蹦床運動員的關鍵技術
(一)基礎技術訓練
1.姿勢與姿態(tài),在基礎技術訓練中,首先要注重運動員的姿勢與姿態(tài)的正確性。這包括身體的站立姿勢、手臂和腿部的姿態(tài)以及頭部的位置等。通過教練的示范和糾正,運動員應學會保持身體平衡和穩(wěn)定,并保持合適的姿態(tài)。
2.落地控制,正確的落地控制是蹦床運動員基礎技術中的重要一環(huán)。運動員需要學習如何通過彈跳和伸展腿部來控制自己的落地。這包括正確的著地姿勢、合理的腳掌著地方式和腳部的支撐力量。通過反復訓練和調整,運動員能夠提高對落地的控制能力。
3.動作準備,在基礎技術訓練中,運動員需要學習正確的動作準備姿勢和動作起始位置。這包括彈跳前的準備動作、手臂和腿部的調整以及對落地時姿勢的預期。通過熟練掌握動作準備,運動員能夠提高動作的連貫性和穩(wěn)定性。
4.基本技術動作,基礎技術訓練中的重點是教授和練習基本的蹦床技術動作。這包括直跳、180度旋轉、360度旋轉等。通過反復的練習和模仿優(yōu)秀運動員的示范,運動員可以逐步提升技術,并建立扎實的基礎。
5.技術細節(jié)糾正,在基礎技術訓練過程中,必須關注技術細節(jié)的糾正。教練應密切觀察運動員的動作,并及時給予指導和調整。這可能涉及到手臂的姿勢、腿部的動作路徑、身體的姿態(tài)調整等方面。通過不斷糾正和練習,運動員可以逐漸改進技術并提高動作的表現質量。
6.動作連貫性訓練,基礎技術訓練也需要注重動作的連貫性。運動員應學習如何將不同的技術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連貫的動作序列。這可以通過分解和逐步組合不同的基本技術動作來實現,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動作的復雜度。
(二)高級技術訓練
1.高難度技術動作,高級技術訓練的核心目標是學習和掌握更高難度的技術動作。這些動作包括雙蹬跳、雜技連續(xù)動作、翻騰等。運動員需要逐步提升技術難度,通過艱苦的訓練和大量重復來熟練掌握這些高級技術動作。
2.技術執(zhí)行質量,在高級技術訓練中,注重技術執(zhí)行的質量。運動員應致力于完善動作的每一個細節(jié),包括身體姿勢、手臂與腿部動作、旋轉角度等。教練要密切觀察運動員的表現,并進行及時的指導和糾正,以確保技術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3.動作難度遞進,高級技術訓練要根據運動員的實際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逐步增加動作的難度。這需要教練具備準確的判斷力和個性化的訓練計劃,以確保運動員在逐漸挑戰(zhàn)新技術的同時能夠掌握和保持舊有的技術。
4.動作連接與組合,高級技術訓練也包括學習如何將不同的技術動作進行有效的連接和組合。這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協(xié)調性,并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多個技術動作的連貫表演。通過反復練習和模擬比賽環(huán)境,運動員可以提高動作連接和組合的流暢性和穩(wěn)定性。
5.提高競技實力,高級技術訓練的目標之一是提高運動員的競技實力。這包括加強速度、力量、靈活性和爆發(fā)力的訓練。通過系統(tǒng)的訓練計劃和科學的方法,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使其能夠在比賽中更好地發(fā)揮技術實力。
6.模擬比賽訓練,高級技術訓練還應包括模擬比賽的訓練環(huán)節(jié)。運動員需要適應比賽的壓力和要求,學會在緊張的環(huán)境中保持專注和穩(wěn)定心態(tài)。通過模擬比賽訓練,運動員可以提高對比賽情況的適應能力,并進一步完善技術動作的表現。
五、培養(yǎng)蹦床運動員的心理素質
(一)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1.壓力管理,蹦床運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運動項目,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經常面臨巨大的壓力。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幫助運動員更好地管理和應對壓力,保持冷靜和專注,從而提高技術表現。
2.自信心培養(yǎng),自信心是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通過培養(yǎng)蹦床運動員的心理素質,他們可以建立起對自身能力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并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自信心的提升將對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發(fā)揮產生積極的影響。
3.精神集中力,蹦床運動要求運動員在短時間內完成高難度的動作,并保持良好的技術執(zhí)行質量。通過培養(yǎng)心理素質,運動員可以提高精神集中力,抵御干擾和壓力,確保在關鍵時刻保持專注和穩(wěn)定。
4.自我管理能力,培養(yǎng)蹦床運動員的心理素質還有助于他們發(fā)展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包括制定目標、制定訓練計劃、處理挫折和困難等方面。通過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運動員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和動機,以及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訓練和比賽過程。
5.忍耐力和毅力,蹦床運動需要持久的訓練和不斷的改進。培養(yǎng)心理素質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忍耐力和毅力,使他們能夠堅持面對困難、挫折和失敗,并從中學習和成長。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運動員才能在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地追求成功。
6.團隊合作意識,蹦床運動中的團隊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培養(yǎng)心理素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使運動員與教練和隊友之間形成緊密的配合和合作關系。這將促進技術的交流與學習,并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方法
1.建立積極的心態(tài),教練和家長應該鼓勵運動員積極樂觀地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通過鼓勵和正面激勵,幫助運動員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培養(yǎng)他們相信自己能夠不斷進步并取得成功的信念。
2.設定明確的目標,制定明確、具體且可量化的目標對于蹦床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尤為重要。目標應該具備挑戰(zhàn)性,但同樣也應該是可實現的。通過達成目標,運動員可以提高自信心,增強動力,并逐步提升技術水平。
3.控制情緒和壓力,教練應該教導運動員如何控制情緒和處理壓力。訓練中,可以模擬比賽場景,讓運動員在緊張氛圍下進行訓練,以幫助他們適應壓力。同時,使用呼吸和放松技巧也可以幫助運動員保持冷靜和集中。
4.提供良好的溝通和支持,教練和家長應該與運動員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關注他們的想法、感受和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勵,讓運動員感到被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心理素質。
5.鼓勵自我反思和學習,培養(yǎng)運動員的心理素質還需要促進他們的自我反思和學習能力。教練可以引導運動員回顧比賽和訓練中的表現,以及找出改進和提高的方向。通過分析錯誤和成功,運動員可以從經驗中學習并逐漸完善自己的技術和心理素質。
6.團隊合作和互助,蹦床運動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項目,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可以增強運動員之間的聯(lián)系和支持。通過團隊合作和互助,運動員可以分享經驗、相互激勵,并共同成長和進步。
六、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蹦床運動員來說,早期的選材過程非常重要,可以為運動員提供一個有利的起始點,但是長期的、持續(xù)的訓練和發(fā)展才能使他們達到頂級競技水平。選材和培養(yǎng)不僅需要教練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識別具有潛質的新人,并有能力引導他們在技術、心理和生理上全面發(fā)展。同時,運動員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決心,以適應高強度的訓練壓力和各種挑戰(zhàn)。未來希望可以進一步探索并完善這些方法,以提升我國蹦床運動員的整體水平,并使他們在世界舞臺上更好地表現自己。
參考文獻:
[1]祝歡.業(yè)余體校蹦床運動員的選材和培養(yǎng)[J].運動精品,2020,39(09):98-99.
[2]楊棠勛.中國奧運會冠軍的選材和跨項選材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21,40(01):58-62.DOI:10.13932/j.cnki.sctykx.2021.01.13.
[3]劉興.高水平蹦床運動員選材的基本方法與特征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3):63-71.
[4]張萬壽,李元.安徽省青少年蹦床運動員培養(yǎng)現狀的分析[J].蚌埠學院學報,2016,5(02):142-145.DOI:10.13900/j.cnki. jbc.2016.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