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丁黎 秀梅
【導讀】八大角秧歌是山西省五寨縣過年期間盛行的一種獨特的社火形式,集扭秧歌、踢腳舞、說、唱為一體,是五寨縣獨有的民俗特色,也是山西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深入分析了五寨縣“八大角秧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以及發(fā)展現(xiàn)狀,并探討了傳承和保護的策略。
五寨縣“八大角秧歌”作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之一,融匯了蒙古族和漢族舞蹈的特色,是一種獨特的秧歌表演形式。它蘊含了當?shù)靥赜械娜宋那閼?,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其傳承正面臨嚴峻挑戰(zhàn)。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山西五寨“八大角秧歌”的傳承問題,并揭示其歷史背景、演變過程以及文化內涵。
一、歷史起源
八大角秧歌起源于宋金元時期,《山西舞蹈史話》曾記載:“在山西民間,宋、金、元時期的舞蹈有《迓鼓》《八大角》等。”后經(jīng)當?shù)厝罕妱?chuàng)新發(fā)展,融匯蒙古族和漢族舞蹈的特色,形成了獨特的秧歌表演形式。五寨縣八大角秧歌中的“八個角色”源于“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系列傳說故事。秧歌總演員有28人(可略增減),其主要角色為:引頭韃子、丑鼓、拉花、老婆、老漢、愣小子、愣女子、風流公子?!绊^子”是對當時入侵中原的蒙古族人的蔑稱。宋末,金人、蒙古人紛紛進入中原。五寨縣地處邊塞,是漢民族與匈奴、鮮卑、沙陀、契丹、女真、蒙古韃靼、瓦剌等游牧民族交錯融合的活躍地帶。 相傳,“蒙古族在統(tǒng)治漢人的時候,把每十戶人家編成一個中隊,派一名韃子士兵管轄,由這十戶人家供養(yǎng)這一名韃子。韃子士兵收繳了包括農(nóng)具在內的所有鐵器,命令這十戶人家共用一把用鐵鎖鏈鎖在井上的菜刀,以防止他們聚眾造反。他冬天睡炕頭,夏天睡炕梢,作威作福。在每年春節(jié)的秧歌表演活動期間,他們懼怕老百姓借機造反,于是手持皮鞭在人群中竄來竄去,趁機濫施淫威,或調戲婦女,或毆打百姓。元朝滅亡后,秧歌隊中便保留了‘毛韃子這一角色”。八大角秧歌通過夸張的表演,對這段故事進行了演繹:在元宵節(jié),人們喬裝打扮,偽裝成鬧元宵的群眾,懷揣利刃,由喬裝的“韃子”引路,混入真“韃子”隊伍,里應外合發(fā)起突然襲擊。這既是當?shù)厝罕娍嘀凶鳂返膴蕵沸问?,也是山西人民斗爭精神的體現(xiàn)。這種精神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也留下了熠熠生輝的一筆。如俗語所說,“三個日本人,吃不倒(打不過)一個忻州人”(五寨縣屬于忻州地區(qū))。在五寨縣李家坪鄉(xiāng)的青羊嶺村,曾經(jīng)活躍著一支秧歌武工隊,在對敵斗爭、鼓舞士氣和提振抗戰(zhàn)信心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表演特色及價值
早期的八大角秧歌反映的是,蒙漢民族在語言不通情況下的生產(chǎn)生活場景,多以啞劇為主,肢體表達較多。秧歌以踢腳動作打開場地,后有其他角色進場表演,因此八大角秧歌也叫踢八大角。后來,蒙漢民族語言逐漸相通,唱腔開始出現(xiàn)。民國時期,八大角秧歌的表演形式穩(wěn)定成型,八大角秧歌也被搬上縣元宵節(jié)舞臺,被越來越多的人接納和認可。在1994年舉辦的五臺山國際旅游節(jié)上,五寨八大角秧歌演出獲得了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評。在同年舉行的“全省民間藝術新人新作展演”活動中,八大角秧歌也榮獲“銅獎”。北京恭王府也曾邀請八大角秧歌表演,以作宣傳。
在八個主要秧歌角色中,風流公子、漁公、花和尚等為漢族角色;手握馬鞭的“引頭韃子”、身穿駿馬“串鈴”的瞎兒馬則為蒙古族角色。在表演動作上,秧歌充分吸收了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的生活習性,比如有揚鞭馳騁的動作,也有勞作場景的再現(xiàn);在服飾裝扮上,蒙漢特色服飾各有體現(xiàn),例如領頭韃子帶著夸張的貉子毛,手提一根柳條充當馬鞭,意在模仿當時的裝扮,領頭韃子和丑鼓4人都扮成小花臉,戴小八字圪垛胡,頭戴高筒羊毛氈帽,斜插一根雉雞翎,身穿紅彩衣,外套坎肩。他們能說會道,精通會演禮節(jié),又能引場布陣,充當指揮者角色。
八大角秧歌的妝容、臉譜、服飾各有特色。秧歌妝容主要采用涂面形式:丑鼓角色共有 4 人,面部化妝各不相同,分別彩妝成桃、金蟾、石榴、蝴蝶的圖案,反映了當?shù)厝嗣竦膶γ篮蒙畹钠诖后赋1硪庳敻?,又有蟾宮折桂之意;蝶、桃寓意長壽,生活甜蜜;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百u麻糖人”臉上的白色圖案則為至毒的蝎子、蛇、蛤蟆、壁虎、蜘蛛,取以毒攻毒、避邪之意。
在每年農(nóng)閑的臘月(通常是小年臘月廿三),村委會開始核定秧歌表演隊伍的人員、彩排隊形和行進路線。秧歌表演主要以壓場、揉場和圓場部分組成,最精彩的部分是會班。用現(xiàn)在的時髦用語說,會班類似“battle”,即幾家代表各自城鎮(zhèn)的秧歌隊集中到一起,交流經(jīng)驗,切磋技藝。一般由主辦村寫好類似英雄帖的請?zhí)?,置于禮盒中,派人給其他參與村送去,商定會班日期。得到回帖后,即舉行會班。
首先是接秧歌。接秧歌時,主隊在村口將客隊逐一接回村。進村主道有一張四方大桌,雙方的“會首”守護兩邊,不準任何人觸動。接著是引場和壓場,這是會班的重頭戲。引場是由“引頭韃子”引領參加會班的秧歌隊布陣。鑼鼓齊鳴,幾百人的隊伍時踢時扭,似龍飛鳳舞,或穿梭畫圈,或擺出“梅花十字陣”“蛇盤蛋九顆”。目前保存下來的八大角秧歌的秧歌場圖有二十多種,例如“里外羅城”與“十字梅花陣”。這些圖陣包含不少哲學和軍事思想,體現(xiàn)了邊疆地區(qū)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智慧。會班結束后還要送秧歌,其做法和接秧歌基本相同。獲勝的秧歌隊會被認為給自己的鄉(xiāng)鎮(zhèn)贏得了臉面。
沿街表演的秧歌隊伍一般會在大年三十的下午或者初一開始出發(fā)。在為五寨縣人民送去祝福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秧歌隊創(chuàng)收。守歲后的五寨縣人民在大年初一“出行”,一般是到蘆芽山腳下的南禪寺放炮、撿柴,寓意將霉運送走,將財氣帶回家。八大角秧歌的隊伍也遵循這樣的路徑。
八大角秧歌具有豐富多樣的舞蹈動作和表演形式。在舞蹈動作方面,八大角秧歌以跳、轉、踏、躍等動作為主,融合了蒙漢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特的舞蹈風格。表演形式上,八大角秧歌的場圖,展現(xiàn)了山西五寨作為民族融合地區(qū)樸素的軍事思想、哲學思想。八大角秧歌傳承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見證了蒙漢民族融合,蘊含著本土的信仰儀式和故事傳說,反映了當?shù)厝嗣竦母锩窢幘瘛R虼?,八大角秧歌是山西五寨地區(qū)的重要文化標志。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中,八大角秧歌常作為表演節(jié)目亮相,吸引著大量的觀眾和游客。它不僅是一種舞蹈表演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傳承。八大角秧歌堪稱五寨縣民俗文化胴體上跳動的脈搏。
三、現(xiàn)狀及傳承策略
八大角秧歌是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但由于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影響范圍并不廣泛,僅僅在五寨縣及其周邊縣城神池縣比較盛行。人們喜歡紅火熱鬧的場景,卻不愿意傳承衣缽。許多年輕人認為八大角秧歌過于傳統(tǒng)、落后,不愿意學。此外,五寨縣人口流失較為嚴重,老一輩的藝人也很難找到年輕有活力的傳承人。
筆者認為,八大角秧歌的衰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八大角秧歌的表演形式過于夸張和賣丑,表演內容未能與時俱進,跟不上當代的審美需求,導致年輕人不愿意接觸這類藝術形式;八大角秧歌作為傳統(tǒng)藝術形式,依靠口口相傳和師徒傳承,在傳承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信息丟失和變形;未能形成規(guī)?;谋Wo系統(tǒng)和盈利路徑,很難吸引到當代年輕人主動傳承;文獻記錄和研究宣傳寥寥無幾,影響面太??;新媒體、新娛樂方式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和短視頻。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組織專業(yè)人員,在當?shù)匚幕块T和群眾的配合下,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16大類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普查工作,及時挽救了一批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五寨八大角秧歌就是在此契機下作為“民間舞蹈”項目進入了五寨縣、忻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隨后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上級部門的號召和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八大角秧歌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作為記錄五寨縣文化的“活體”,八大角秧歌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依托政府建立專門的傳承研究保護機構,組織專職的表演人員,給予經(jīng)濟保障,讓其潛心研究這一文化遺產(chǎn),讓八大角秧歌以穩(wěn)定的形式走上舞臺,成為五寨縣秧歌文化的活名片;其次,依托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基礎,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開發(fā)滿足人民祈福避禍等精神需求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再次,依托時下火爆的短視頻平臺,建立官方賬號,號召人民群眾宣傳自己本土特色的秧歌,讓更多的人了解八大角,增強五寨人民對本土非遺文化的自信。除此之外,還可發(fā)揮秧歌中的競爭意識,效仿南方的賽龍舟模式,設立專項獎金,一步步引起人們學習和精進表演技術,將被動傳承變?yōu)橹鲃影l(fā)展,使其煥發(fā)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在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山西,八大角秧歌像悄悄流淌的清漣河水一樣,滋養(yǎng)著五寨人民的精神世界,以拙樸的形式記載著當?shù)氐臍v史。它既是五寨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蒙漢文化融合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只有保護好這點點星火,才能讓這一文化遺產(chǎn)走出五寨,登上更廣闊的舞臺。
參考文獻
[1] 山西省五寨縣志編撰辦公室. 五寨縣志[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
[2] 郝衛(wèi)平. 八大角秧歌調查與研究[D]. 山西師范大學,2010.
[3] 王杰文. 儀式、歌舞與文化展演[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
[4] 秦建軍,崔嬋娟,周俊. 五寨八大角秧歌的藝術特點與發(fā)展研究[J]. 黃河之聲,2011(14).
[5] 武小云,崔鳳義,何海平.山西民間八大角秧歌表演形式探究[J]. 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