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潼
童年是什么?恐怕很難把它定義清晰,你可以說那是一個階段,也可以說是一個年代,或者是一段回憶……我喜歡時不時給自己的童年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定義,為它打上很多特殊的“標(biāo)簽”,這樣“分門別類”地歸置自己的記憶,讓我感覺很有意思。
童年是80年代的平凡樸素
20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人,記憶最深刻的一定是80年代前半程。那是我們這一撥兒人,生命里記憶初步形成的階段。而且,那個年代有很多簡單的快樂,在每一個人的記憶里揮之不去。簡單到什么程度呢?一條很窄的胡同——水泥方磚鋪成路面,兩邊一處處院子,白天街門靜靜敞開,坐在門墩兒上,看看藍天白云,聽聽悠揚鴿哨,就會覺得很幸福。
小時候,每天都等著胡同里推車的小販出現(xiàn),因為小販的筐里大多會裝著好吃的。說是好吃的,在今天看來又算什么呢,無非就是花生、瓜子、關(guān)東糖。可對于饞嘴的我來講,已經(jīng)稱得上是人間美味了。我每次都要央求大人各樣吃食買來一點兒,裝進上衣口袋,坐在門墩兒上,一點點捏進嘴里細細品味。誰舍得飛快吃完它們啊,那是需要慢慢享受的。
胡同里一般都會有一間油鹽店,北京人親切地叫它們“小鋪兒”。捏著大人給的幾毛錢,手里端著一個空空的小碗兒,到離家不遠的小鋪兒去買黃醬。站在比我還高的柜臺前,把錢交到賣東西的阿姨手里。找回的零錢是我的“跑腿費”,我會把它們?nèi)紦Q成自己愛吃的糖塊,仔細裝進上衣兜,然后滿足地回家。小鋪里糖塊種類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話梅糖和酸三色。酸三色是最多的,紅、黃、綠三色糖塊很像是紅綠燈。不同顏色的糖塊有不同的味道,又便宜,水果味兒又濃,在那個時候很流行。話梅糖是深棕色的橢圓形糖塊,甜蜜當(dāng)中伴著濃郁的話梅香。剝開糖紙,把糖塊塞進嘴里。先含一會兒,再用力咬碎。聽著那種嘎吱嘎吱的聲音,品味著唇齒間的甜蜜,抬起頭向著藍天閉上眼,悄悄對自己說一聲:好甜呀!
我小時候最愛吃的菜有三樣——菜花炒肉片、柿子椒炒肉和西紅柿炒雞蛋,配上噴香的白米飯,按照如今蓋飯的吃法,攪合均勻,唏里呼嚕扒拉進嘴,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香。直到今天,我自己都覺著奇怪,怎么吃了這么多年,這么簡單的幾樣吃食,竟然還沒有膩呢?
那時候不光是吃的簡單,玩兒的也沒那么復(fù)雜高端。那時候玩兒的東西,貌似沒有幾樣是需要花錢的,就那么簡簡單單,卻能收獲無與倫比的快樂。在我想來,幸福感和快樂,本就和金錢關(guān)系不大——只是需要有伙伴、有參與感、有大自然……
小時候每天最喜歡玩兒的就是,幾個毛孩子湊在一塊堆兒,拍洋畫、推鐵環(huán)、彈球、砍包兒、跳房子。要是走遠點玩兒,就去附近公園或者樹林子里粘季鳥、逮蜻蜓,釣魚、撈蝦、捉蛤蟆。最頂天兒的“游樂場”,是去現(xiàn)在的二環(huán)外逮蛐蛐和蟈蟈。80年代那會兒,四路通附近還有一片鐵路周邊的野草地,里面有不少好品種的蟈蟈和蛐蛐,是我們這些野小子的摯愛,每年夏秋都要去捉些回來。
每天黃昏,在大人的帶領(lǐng)下,走出胡同,來到馬路邊,坐在花園里的石頭凳子上數(shù)一數(shù)馬路上經(jīng)過的汽車。大人指著公共汽車號牌上的數(shù)字向我提問,每次回答正確得到表揚,是最讓我開心的。
童年是不著邊際的遠大理想
每一個孩子應(yīng)該都被詢問過,長大后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想從事什么工作?現(xiàn)在的孩子思想是真活躍,給家長扔出的答案可謂五花八門。在我小時候,每每被問及這些問題的時候,很少能聽到科學(xué)家、解放軍、醫(yī)生、教師之外的其他答案。
也不能說我小時候的孩子都有多么遠大的抱負,主要是那個年代的孩子,接觸的事物本就不多,上面提及的那幾個職業(yè),恐怕已經(jīng)是幼小的腦子里所能夠想到的最佳答案了。雖然兒時的玩伴如今一見面,沒有幾個真的做了教師與醫(yī)生,更沒有誰成為了科學(xué)家或投身行伍,但當(dāng)年拍著胸脯說出的遠大理想、豪言壯語,似乎還可以聽得真真切切。
童年是
虎坊路拐角的公交總站
上學(xué)了,班級總會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大部分都是服務(wù)社會的義務(wù)勞動。擦過交警的崗?fù)?,擦過路邊花壇的圍欄,也擦過附近工廠的窗戶玻璃。最常去的,是當(dāng)年虎坊路拐角的公共汽車總站。那是一個鐵皮棚子作為辦公場所的調(diào)度站,在路邊停了不少紅色的公共汽車,印象中應(yīng)該是343路公交。幾乎每個月我們這幫小屁孩兒都會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端著水盆,提著水桶,揮舞著抹布,到車站去義務(wù)擦車。
其實車是根本擦不干凈的。一群比車轱轆都高不了多少的孩子,還能把車擦干凈?但是,這種活動在今天看來還是很有必要的。為什么這么說?孩子,從小就要培養(yǎng)出一種能夠服務(wù)社會關(guān)愛他人的意識,不能心里只可以裝著自己。這種課外的義務(wù)勞動,對于提升孩子的集體意識、助人意識與服務(wù)意識,都是很有效的社會實踐。
說句題外話,現(xiàn)在“小祖宗”為什么這么多?值得每一位家長仔細思索一下。
童年是手里放不下的連環(huán)畫
我始終覺得,利用電子媒介閱讀,怎么也不如去讀紙書。很感恩在我童年的那個時代,沒有如此多的電子產(chǎn)品——不然,以我懶惰的個性,成天被電腦和手機包圍著,讀書是萬萬不可能的了。
小時候當(dāng)然看不懂大部頭的字書,小兒書、連環(huán)畫絕對是童年閱讀的不二之選。具體看過哪些,如今大多已記不得了,還能有印象的就是《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當(dāng)年幼小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情節(jié),僅僅是感覺那一篇篇連環(huán)畫好看而已。
如果要說童年正經(jīng)讀過哪些書?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那本大名鼎鼎的“童年奇書”——《十萬個為什么》。相信沒有幾個從80年代走過來的小孩兒沒看過那本書。雖然這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已經(jīng)銷聲匿跡,但是在80年代那樣一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能為孩子們進行基礎(chǔ)的答疑解惑,已經(jīng)是相當(dāng)難得的了。記得有一次學(xué)校組織知識競賽,很多題目都來自《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我因為平時總在看它,所以輕而易舉拿了第一,讓我驕傲了好長一段時間。
我的童年,是一個簡單的年紀,很多簡單的事情就能讓我獲得很多快樂。那些和童年有關(guān)的記憶,在今天依舊可以帶給我幸福和安慰——整個童年,都是帶著甜味、充滿笑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