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相繼發(fā)文祝賀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得2024年度的巴克利獎。這是該獎自1953年授獎以來首次頒發(fā)給中國籍物理學家。薛其坤獲此獎后表示,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科技實力的持續(xù)壯大和基礎科學研究的長期深厚積累。
“接到這個消息還是非常激動的?!?0月25日晚,被問及得知自己獲巴克利獎時的心情,回到清華園的薛其坤笑著答道。
面對這一榮譽,薛其坤表示,作為一名物理學工作者,能得到國際物理學界的高度認可,他非常自豪、非常高興——因為沒有辜負黨和國家、人民對他的支持與期望。他謙虛地表示,這一榮譽屬于團隊中的每一位研究者,更屬于國家。
在清華理科樓物理系三樓的報告廳里,薛其坤分享了自己的求學、工作、科研體會,以及他對科研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發(fā)展、人才評價等方面的看法。
身為校長,薛其坤既要做好行政性事務;也要關注團隊的研究情況。他坦言,他現(xiàn)在的睡眠質量不太好,有時睡2個小時就醒了,“如果能自我夸獎一下的話,我是只要不睡覺的時候,基本上都在搞工作?!?/p>
談到高等教育評價體系話題時,薛其坤向媒體表示,“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對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人才,往往是以文章、專利等標準去衡量。如何做到科學地評價,使學者不是基于評價做科研、去工作,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p>
“做科學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實事求是”
巴克利獎于1953年首次授獎,此后每年頒發(fā)一次,通常授予一人,但也可以由多人共享。該獎旨在表彰和鼓勵領域內的杰出理論或實驗貢獻,評選標準強調必須是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最重要”的貢獻。
薛其坤憑借拓撲絕緣體研究和在拓撲絕緣體中發(fā)現(xiàn)量子反?;魻栃膭?chuàng)新突破,成為巴克利獎授獎70年以來首位中國籍的獲獎者。
2012年底,在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后,薛其坤和團隊終于成功地在實驗中觀測到了量子反?;魻栃?,成為“世界首次”。該成果于2013年3月在美國《科學》雜志發(fā)表,審稿人予以高度評價,稱之為“凝聚態(tài)物理界一項里程碑式的工作”。
這一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重要物理現(xiàn)象,被視為全球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是世界物理學界最為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為后續(xù)國際凝聚態(tài)物理研究引領了新的方向。
10月25日晚,薛其坤回到清華園,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薛其坤介紹,如今他和他的團隊正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相關的領域進行探索研究。他表示,在國際凝聚態(tài)物理界,這兩個研究方向都是大家很關注的,中國的研究團隊基本上處于世界前沿,他為此感到自豪。
談到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應具備何種科學精神時,薛其坤說,科學精神的內涵很多,它是從事科學工作中,科學家和科學工作者形成的一種職業(yè)性、理念性、靈魂性的東西。做科學工作,最重要的可能是實事求是。
“因為我們是在探索自然界中一些基本規(guī)律,要想揭開自然界的奧妙、理解自然界、認識自然界,本質上就是必須要實事求是,在具體科研工作中一定不能打折扣?!毖ζ淅娬{,做科研要尊重數(shù)據(jù),遵守實事求是原則。
同時,他還強調,要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條路。因為科學研究中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要想真正解決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必須要有長期努力奮斗的準備。
“如果我想把一個實驗做得非常完美的話,可能花的時間就會很長,也可能會通宵工作,也可能會做一些異于常人的‘作戰(zhàn)’?!毖ζ淅ふf,這種追求極致、踏實艱苦努力奮斗的精神,對真正做好高質量科學工作是比較重要的。
同事眼中的“7-11教授”
薛其坤出生在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高都鎮(zhèn)西峪村,是一個來自偏僻農村的農家子弟。作為一個來自于貧困山區(qū)的農家子弟,薛其坤靠著努力與堅持學習知識走出大山,考上了山東大學。本科畢業(yè)后他報考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一考就是三年。第一次考研,高等數(shù)學只考了39分,第二次考研,物理只考了39分,但他依然堅持。薛其坤是過過苦日子的人,他不怕吃苦和等待,只怕半途而廢。于是哪怕身邊人都勸他放棄,他還是鼓起勇氣考了第三次,最終如愿考進中國科學院物理所。
讀博期間,薛其坤被導師送到日本東北大學進修,可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恰恰是“噩夢”的開始。在日本的導師要求他一周工作6天,不管刮風下雨,都要準時到達實驗室。加之身處異國他鄉(xiāng)語言不通,沒有家人朋友,如此大的工作量又使他連睡眠也沒有了保障,他感到十分痛苦。嚴苛的作息,讓薛其坤感覺孤單,跟家人通電話時,他有時會落淚。
但逆境中開出了燦爛的花,日積月累中他慢慢習慣并愛上了這種感覺。后來他不僅把“7-11”復制到周末,還把這個習慣帶回了清華大學物理系。早上7點扎進實驗室,一直干到晚上11點。這樣的作息時間,薛其坤堅持了20年。這種魔鬼般的自律精神,讓薛其坤在清華大學有了一個比“院士”還要響亮的名號——“7-11”。
在物理科學界,搞物理科研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一次成功背后,是999次失敗后又推翻重建。薛其坤的團隊也不例外。他們用來實驗的樣品,是用原子一層一層鋪上去的。5納米的厚度,相當于頭發(fā)絲的10萬分之一,每制備一個都非常不易。4年來,薛其坤團隊先后制備了1000多個這樣的樣品。每一次實驗失敗后,薛其坤就帶領著團隊改進樣品、創(chuàng)新方法;又失敗了,再改進、再創(chuàng)新。從薄膜生長,到磁性摻雜、門電壓控制,再到低溫輸運測量……他在研究中反反復復,可謂絞盡腦汁。
在物理科研這一高端領域,薛其坤帶領著團隊克服了重重阻礙和難關,一步步實現(xiàn)了對拓撲絕緣體的電子結構、長程鐵磁序以及能帶拓撲結構的精密調控……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他們終于生長出了高質量的Cr摻雜(Bi,Sb)Te拓撲絕緣體薄膜。這一天,離2008年10月實驗開始,已過去了四年零兩個月,也是為了夢想每天早7晚11在實驗室度過的1500天。在他的心中,自有一片宇宙,一片唯有他觸碰到的真正的宇宙。
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70年來中國首次獲得的巴克利獎,被薛其坤院士所摘取。巴克利獎,被公認為是國際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的最高獎,旨在表彰在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薛其坤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Ashvin"Vishwanath此次共同憑借“對具有拓撲能帶結構的材料的集體電子性質的開創(chuàng)性理論和實驗研究”而獲獎。薛其坤憑借拓撲絕緣體研究和在拓撲絕緣體中發(fā)現(xiàn)量子反?;魻栃?,創(chuàng)新性實現(xiàn)了突破。
在物理學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凝聚態(tài)物理中的一個重要量子效應。長期以來,使其“現(xiàn)身”并實現(xiàn)實驗觀測難度極大,是無數(shù)研究者奮力追尋而不得的科學目標。2009年起,薛其坤聯(lián)合來自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多個研究組,組成攻關團隊,一起從拓撲絕緣體研究方向嘗試攀登這座科學高峰。2012年底,在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后,薛其坤和團隊終于成功地在實驗上觀測到了量子反?;魻栃蔀椤笆澜缡状巍?。該成果于2013年3月在美國《科學》雜志發(fā)表,審稿人予以高度評價,稱之為“凝聚態(tài)物理界一項里程碑式的工作”。
這一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上獨立觀測到的重要物理現(xiàn)象,被視為全球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是世界物理學界最為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為后續(xù)國際凝聚態(tài)物理研究引領了新的方向。而在應用領域,量子反?;魻栃捌錈o耗散邊緣態(tài),在未來可能被用于發(fā)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子學器件,解決一系列瓶頸問題。
央視《朗讀者》節(jié)目主持人曾這樣描述他:“當薛其坤三戰(zhàn)考研的時候,他沒想到自己能在41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當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任清華大學的副校長:在科研領域取得諸多成就的薛其坤,被看作‘天才’,而在這背后,正是多年來腳踏實地地砥礪前行,最終獲得厚積薄發(fā)的成就。”
對于自己的特別能“扛打”,薛其坤笑著說,“可能就是天生的,包括別人說你根本不像做科學家的料,我也沒有覺得這些話很重,也沒有覺得自己失去了信心。在這方面,我覺得自己是比較突出的一個人,不是特別受別人打擊的影響?!鲍@獎后,薛其坤表示,作為一個中國科學家,能入選這個獎,感覺非常意外。他表示,這個實驗涉及的實驗團隊有三到四個,有清華的團隊、中國科學院的團隊。“如果沒有來自不同團隊的高效合作,這個實驗的時間可能會延長,也可能永遠達不到這樣一個目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