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考點】
1.理解文言詞語。掌握常用實詞的意義、理解常見虛詞的用法等。2.句子翻譯。掌握句中重要實詞的意義、掌握典型句式等。3.會讀簡單的文言文。能夠根據(jù)大意正確斷句。4.理解、概括文章內(nèi)容。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或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寫作意圖,分析重點句子的含義、作用,評價人物形象,等等。5.賞析寫法。品析文章的語言特點、寫作手法等。6.談閱讀感受。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閱讀文章的感悟。7.遷移與運用。運用課內(nèi)所學(xué)文言文知識,讀懂課外淺易文言文。
【新題演練】
一、《大道之行也》閱讀
【甲】(選文略,見課文《大道之行也》)
【乙】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③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④,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選自《老子》)
[注]①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即“什佰”。②重死:以死為重。③陳:通“陣”,指布陣打仗。④甘其食:認為自己的飲食甜美。
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
A.選賢與能"" 與眾不同"""""" 與日俱增"""""" 事與愿違
B.故外戶而不閉"" 月色入戶"""""" 門當戶對"""""" 安家落戶
C.雖有舟輿"" 雖乘奔御風(fēng)"" 雖死猶生"""""" 雖有嘉肴
D.安其居"""""" 居安思危"""""" 安居樂業(yè)"""""" 居高臨下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2)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3.新華社制作了一部“一帶一路”宣傳片,取名為《大道之行》。該宣傳片強調(diào)了“和平與發(fā)展”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請結(jié)合甲文內(nèi)容,為這些理念找到思想依據(jù)。
4.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所以他們對理想社會充滿了憧憬。閱讀甲、乙兩文,簡要分析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的相同點。
二、《愛蓮說》閱讀
【甲】(選文略,見課文《愛蓮說》)
【乙】自荷錢①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勁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②至菡藥③成花,嬌姿欲滴,后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為分內(nèi)之事,在人為應(yīng)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乃復(fù)蒂下生蓬,蓬中結(jié)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jīng)年裹物之用。是芙薬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選自李漁《芙菜》,因命題需要有刪改)
[注]①荷錢:初生的小荷葉,狀如銅錢。②迨:等到。③菡苔:荷花的花苞。
1.根據(jù)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2.根據(jù)文意,用“/”為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畫兩處)。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
4.同是詠蓮,周敦頤和李漁的視角不同。周敦頤贊蓮潔凈、雅致:_____“”(用甲文原句),品行猶如君子。李漁贊蓮_____:既“適耳目之觀”,又“_____”(用乙文原句)。
三、《出師表》閱讀
【甲】臣本布衣……不知所言。(選文略,見課文《出師表》)
【乙】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①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②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③。今賊適疲于西,又務(wù)于東,兵法乘④勞⑤,此進趨⑥之時也。
(選自諸葛亮《后出師表》)
[注]①孰與:怎么比得過。②顧:只是。③非計:不是上策。④乘:趁機。⑤勞:勞頓。⑥進趨:進攻。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夙夜憂嘆
(2)以傷先帝之明
(4)并日而食
(3)庶竭駑鈍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
3.下列對甲、乙兩文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中諸葛亮于“傾覆”時接受任務(wù),是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和臨終托付大事的恩情。
B.甲文中連用“庶竭”“攘除”“興復(fù)”“還”這一系列詞語,表明了諸葛亮替后主完成大業(yè)的決心,體現(xiàn)了他對后主的耿耿忠心。
C.乙文中諸葛亮“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只因他一心想盡早北伐,實現(xiàn)先帝遺愿。
D.由甲文中多次出現(xiàn)“陛下”“先帝”可知,諸葛亮意在規(guī)勸和陳情;由乙文中“宜先入南”“議者”可知,諸葛亮是在客觀地與反對者論辯。
4.甲、乙兩文都提到了_____的事,以此來表達諸葛亮出師北伐是為了“_____”(用甲文原句)。甲文從內(nèi)政建設(shè)方面,勸諫劉禪應(yīng)當“_____”(用甲文原句),而非阻塞言路;乙文對軍事戰(zhàn)略進行分析,由“_____”(用乙文原句)可知,諸葛亮認為北伐時機已成熟。
四、《魚我所欲也》閱讀
【甲】(選文略,見課文《魚我所欲也》)
【乙】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為言者,不果釋①。召入諭之曰:“汝何愿?”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一死足矣。”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向拜而死。數(shù)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帶中有贊②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③無愧?!?/p>
(摘編自《宋史》,有刪節(jié))
[注]①不果釋:結(jié)果沒有釋放。②贊:古代一種文體,常用于抒情或議論,情調(diào)激揚、語言精練。③庶幾:但愿,希望。
1.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蹴爾而與之"""""" 行道之人弗受
D.而今而后"" 呼爾而與之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2)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3.甲文善于運用類比說理,使抽象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如以人對“_____”和“_____”的取舍,類比人對“_____”和“_____”的取舍,闡明了人具有“_____”之心的道理。
4.乙文中的“孟曰取義”,指甲文中的“_____”(填原文)。文天祥在這方面有哪些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