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dual functional promotion therapy on limb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ZHENG Zhoumin,WEI Huihua,CHENG Junxia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aozhen Autonomous County,Guizhou 5635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ENG Zhoumin,E-mail:gq0x8d@163.com
Keywords elderly hemiplegia;electromagnetic therapy;functional training;limb function;quality of life;nursing
摘要 目的:探究二聯功能促進療法對老年偏癱病人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老年偏癱病人共110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5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上應用二聯功能促進療法,比較兩組病人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病人上肢功能評分[(53.40±8.73)分]、下肢功能評分[(29.40±2.18)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二聯功能促進療法在老年偏癱病人中的應用,能促進病人肢體功能恢復,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 老年偏癱;電磁療法;功能訓練;肢體功能;生活質量;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08.030
偏癱是因中樞神經性損傷造成的一側軀體癱瘓,病人上下肢功能不同程度受限,是顱內病變或腦卒中病人中的高發(fā)性后遺癥[1-2]。腦卒中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癱癥狀,導致病人生活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且伴有壓瘡、肌痙攣、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生活質量明顯降低[3-4]。臨床診斷偏癱病人提出了以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為代表的系列療法,以促進功能恢復,但因病人年齡、病情、治療方案及病人配合程度不同,康復進程、預后效果各異[5]。王艷蕓等[6]對偏癱病人運動功能康復證據進行總結,認為功能康復訓練時間、合適運動療法對偏癱病人運動功能恢復進程、效果有顯著影響。鑒于此,本研究在老年偏癱病人中的二聯功能促進療法,探究其對病人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F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我院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10例老年偏癱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確診中樞性神經損傷,伴有偏癱;年齡≥60歲;既往無肢體功能障礙;無骨折等可能造成肢體功能障礙的疾病;經治療、常規(guī)康復后能站立;能正常溝通、交流;對研究知情,自愿加入。排除標準:既往有精神疾病;合并惡性腫瘤或重要臟器疾病;非初次發(fā)病病人;有視聽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并發(fā)癥;臨床資料缺失;因病情加重或其他原因退出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兩組,每組55例。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審批號:2020-倫審-031號)。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1)常規(guī)護理宣教。入院第2天起,護理人員即借助健康手冊面向病人開展護理宣教,根據手冊向病人介紹疾病知識(病因、癥狀、發(fā)病現狀等)、治療知識(診療方案、治療方法、治療效果等)、康復護理項目等,并向病人家屬說明康復照護要點及注意事項,包括飲食照護、心理疏導等,宣教時長30 min。2)常規(guī)運動訓練。常規(guī)運動訓練項目有站立訓練、平衡訓練、行走訓練等。站立訓練:護理人員指導病人開展站立訓練,每次保持站位15~20 s后坐下,間歇3 s,繼續(xù)下一次訓練,每次循環(huán)4~5組,每天1次,直至病人能獨立站立;平衡訓練:病人具備站立能力后,護理人員指導開展平衡訓練,協助病人拿起或抬起重量為1.0~2.5 kg的重物站立,維持平衡狀態(tài),保持10~20 s,每次3~5組,根據病人狀況逐漸增重,每次增加2 kg,每天1次;行走訓練:待病人能自行維持平衡狀態(tài)后,即可指導開展行走訓練,逐漸增大步行距離,初始步行距離為每次1 km,每天早晚各1次[7-9]。3)常規(guī)作業(yè)療法。根據日?;顒禹椖恐笇Р∪碎_展常規(guī)作業(yè)療法,包括使用筷子、穿脫衣、用廁、上下樓梯等,每次訓練時長30 min,每天1次,每周5 d,連續(xù)干預1個月[10-11]。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應用二聯功能促進療法,具體如下。
1.2.1 臨床護理準備
1)組建護理小組。研究向科室護士發(fā)出邀請,自愿報名參加,并按以下標準對報名護士進行篩選。遴選標準:工作年限gt;1年;非進修護士;有豐富的偏癱病人康復護理經驗;熟悉研究所涉護理項目;護患溝通能力良好;對研究項目感興趣;具備一定的統計學知識。研究最終入組護士共4名,工作年限為(5.43±2.83)年;專科2人,本科及以上2人;護士2人,護師及以上2人;有相關研究經歷3人。2)開展護理培訓。護士入組后,邀請科室高年資護士(工作年限gt;12年,副主任護師及以上職稱)對入組護士進行統一規(guī)范培訓,培訓教師經流程圖教學向護士說明老年偏癱病人康復護理流程,通過現場演示操作說明各護理項目操作,統一操作規(guī)范,并指導護士跟隨練習,評價操作規(guī)范性,如護士完全掌握操作且符合規(guī)范,則結束護理培訓,培訓時長為2課時。
1.2.2 二聯功能促進療法
1.2.2.1 中低頻交變電磁療法
研究采用ccy-1經顱磁場刺激儀開展中低頻交變電磁療法,引導病人取坐位,為病人佩戴ccy-1經顱磁場刺激儀治療帽,并采用醫(yī)用乙醇對治療體貼放位置皮膚進行擦拭,而后將治療體貼法于相應位置。1)測定靜息運動閾值(MT)。正式開展治療前,測定病人靜息運動閾值,單脈沖模式下,分別對病人健側、患側M1區(qū)拇指運動代表區(qū)實施刺激,共10次,如能產生5次拇短展肌收縮、產生運動,則可判定該強度為靜息運動閾值。2)中低頻交互刺激。引導病人取仰臥位,保持全身放松,手持治療線圈與顱骨面相切,分別對健側半球、患側半球的M1區(qū)實施低頻刺激、中頻刺激。低頻刺激參數:治療頻率為1 Hz,治療強度為靜息運動閾值的100%,刺激時間為10 s,重復刺激75次,間歇2 s后繼續(xù)下次刺激,每次時長15 min,每天1次,每周5 d,連續(xù)干預2個月;中頻刺激參數:治療頻率為3 Hz,治療強度為靜息運動閾值的100%,刺激時間為3 s,重復刺激50次,間歇10 s后繼續(xù)下次刺激,每次時長10 min,每天1次,每周5 d,連續(xù)干預2個月。中低頻交變刺激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病人表現,如病人出現任何異?;虿贿m,則應立即停止治療,采取相關處置措施。
1.2.2.2 繩帶功能訓練
病人具備站立能力情況下,為促進病人核心穩(wěn)定、骨盆抗重力伸展,增大腹壓、促進伸髖穩(wěn)定,防止病人出現足下垂內翻,護理人員為病人佩戴繩帶,而后引導開展步行功能訓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 min,每周5 d,連續(xù)干預2個月。繩帶佩戴采取雙根繩帶牽拉,具體操作如下:護理人員取1根繩帶,將其對折,而后自病人下腹部向后經腰交叉,再將其分為兩束向對側肩部牽拉,至病人胸部后交叉向下,再沿腹外斜肌向對側牽拉,再繞至橫行帶,環(huán)繞1周再進行固定。護理人員另取1根繩帶,患側第3格繩帶自足跟套入;第2格自足尖套入,第1格自足跟向前套入;護理人員以第1格內的小格繩自足尖套入,手持繩另一頭則自臀向健側髂脊牽拉,沿下腹朝后經腰交叉,再沿臀大肌走向自骨盆后側牽拉至患側股骨,再繞至健側股骨中段,按患側相同綁法套入剩余3格繩帶,并最終固定在病人足部。繩帶佩戴過程中,護理人員注意控制牽拉力度,以軀體皮膚有牽拉力作用,但病人無明顯不適為宜,且繩帶牽拉不會影響病人步行動作。
繩帶佩戴完成后,引導病人開展站立訓練、平衡訓練、行走訓練等,具體訓練操作、時間與對照組常規(guī)運動訓練部分內容一致。
1.3 觀察指標
1)功能狀況。干預2個月后,采用肢體運動功能評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價病人上、下肢功能狀況,上肢部分評價有反射活動、屈肌運動、伸肌協同運動、伴有協同運動的活動、脫離協同運動的活動、反射亢進、腕穩(wěn)定性、肘伸直肩前屈30°、手指、協調能力與速度10個大項目、共33個條目。下肢部分評價有反射活動、屈肌協同運動、伸肌協同運動、伴有協同運動的活動、脫離協同運動的活動、反射亢進、協調能力和速度7個大項目、共17個條目。上肢部分評分為66分,下肢部分評分為34分,評分越大則上下肢功能表現越好;量表Cronbacch′s α系數為0.989[12]。2)生活質量。干預2個月后,采用王伊龍等[13]翻譯、修訂的腦卒中生存質量量表測定老年偏癱病人生活質量,量表包含語言、上肢功能、體能、情緒、社會活動等12個領域,共49個條目,條目評價采取5級評分法,分值范圍為1~5分,總分49~245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量表各領域及全量表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760[13-1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進行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描述,進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病人性別、年齡、文化水平、病程、合并基礎疾病、病變性質、偏癱部位、發(fā)病至入院時間、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病人肢體功能狀況比較(見表2)
2.3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3)
3 討論
臨床研究發(fā)現,有序康復治療或完善的康復護理方案對老年偏癱病人肢體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且有助于改善預后及其生活質量。李洪波等[15-16]研究結果顯示,綜合康復運動治療聯合物理因子療法在偏癱病人中有出色療效,能促進病人肢體功能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評分。而其他研究顯示,不同康復運動治療、物理因子療法的具體療效各異,如何選擇合適、安全的療法是臨床護理的重點。
本研究在老年偏癱病人中應用二聯功能促進療法,結果顯示,觀察組Fugl-Meyer量表上肢功能評分[(53.40±8.73)分]、下肢功能評分[(29.40±2.18)分]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提示二聯功能促進療法在老年偏癱病人中的應用,能促進病人肢體功能恢復,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質量。因中樞神經性損傷造成偏癱病人一側大腦半球受損,兩側半球間抑制平衡被打破,患側半球運動皮質區(qū)難以實現對健側的有效抑制,導致半球間相互競爭出現異常[17]。研究針對老年偏癱病人實施中低頻交變電磁療法,針對病人健側、患側半球運動皮質區(qū)實施刺激作用,對健側實施低頻刺激治療能降低健側半球的興奮度,一定程度上解除健側半球運動皮質區(qū)對患側半球運動皮質區(qū)的抑制,促使兩側半球間抑制平衡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章聞捷等[18]研究在偏癱肩痛病人中應用高低頻交互重復經顱磁刺激,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上肢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高低頻交互重復經顱磁刺激對病人上肢功能恢復、生活質量改善有促進作用,證實了本研究結論。研究在老年偏癱病人中應用繩帶功能訓練,在為病人佩戴繩帶情況下,指導開展步行訓練;通過彈性繩帶捆綁能將力線貫穿病人軀體,使其呈網絡狀分布,可增強軀體抗重力作用,有助于病人在步行訓練中實現對軀體姿勢、平衡的有效控制。此外,繩帶牽拉作用下能強化病人本體感覺輸入,使病人在步行訓練中對全身肌肉、關節(jié)活動有良好感知,有助于病人實現主動控制,降低異常運動模式風險,促進正常步行模式的形成,有助于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研究針對老年偏癱病人實施中低頻交變電磁療法聯合繩帶功能訓練,能促進病人功能、體能,可提高病人參與社會活動、家庭活動的能力,增強其康復信心,緩解負性情緒,進而全面提升病人生活質量。
4 小結
綜上所述,二聯功能促進療法在老年偏癱病人中的應用,能促進病人肢體功能恢復,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桑妮,張璇,朱玲,等.任務導向性功能性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改善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1,18(36):154-157.
[2]付桂芳.早期肢體康復訓練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8):1350-1352.
[3]李宇淇,黃國志,路鵬程,等.上肢康復機器人聯合上肢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恢復期偏癱患者的影響[J].康復學報,2022,32(2):111-116.
[4]王旭豪,王寅,詹欣樹,等.水中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2022,37(7):427-429.
[5]張麗華,黃愛云,譚紅,等.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效果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21):23-26.
[6]王艷蕓,常樂,武佳麗,等.腦卒中偏癱病人運動功能康復訓練最佳證據的應用研究[J].全科護理,2021,19(18):2485-2487.
[7]惠琪,張雙晴.基于作業(yè)分析的任務導向性訓練對青年腦卒中偏癱病人重塑上肢運動功能及下肢三維步態(tài)的影響[J].全科護理,2022,20(21):2955-2958.
[8]何芳,袁曉冬.多元化肢體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1,28(11):13-16.
[9]TAKEBAYASHI T,TAKAHASHI K,AMANO S,et al.Robot-assisted training as self-training for upper-limb hemiplegia in chronic strok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troke,2022,53(7):2182-2191.
[10]ZHANG P,ZHANG J X.Deep learning analysis based on multi-sensor fusion data for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ystem for stoke patients[J].Robotica,2022,40(3):780-797.
[11]THIMABUT N,YOTNUENGNIT P,CHAROENLIMPRASERT J,et al.Effects of the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device plus physiotherapy in improving ambulatory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ubacute stroke with hemiplegia:an assessor-blinde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22,103(5):843-850.
[12]FUGL-MEYER A R,JAASKO I,I.EYMAN I,et al.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1.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J performance[J].Scand J Rehab Med,1975,7(1):13-31.
[13]王伊龍,馬建國,李軍濤,等.腦卒中生存質量量表中譯本信度和效度及敏感度的初步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5(6):391-394.
[14]李軍濤,王伊龍,于進洪,等.腦卒中專門化生存質量量表(SS-QOL)中譯本在冀南地區(qū)效度的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7,15(3):177-179.
[15]李洪波,王夢迪,張俊.早期鏡像療法聯合電磁刺激干預腦卒中痙攣型偏癱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1,19(14):2435-2438.
[16]賈東奇,李曦光,金偉,等.貼扎治療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靜態(tài)立位平衡的影響[J].廣西醫(yī)學,2018,40(6):626-628;632.
[17]王順達,劉振國,高珩,等.LF-rTMS刺激健側大腦半球M1區(qū)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偏癱病人上肢運動功能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18(19):3290-3292.
[18]章聞捷,楊威,沈一吉,等.高-低頻交互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偏癱肩痛的應用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22,37(3):352-356.
(收稿日期:2023-05-23;修回日期:2024-02-01)
(本文編輯孫玉梅)
作者簡介 鄭周敏,主管護師,本科,E-mail:gq0x8d@163.com
引用信息 鄭周敏,韋會華,程俊霞.二聯功能促進療法對老年偏癱病人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循證護理,2024,10(8):1475-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