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悅
摘 要 UbD理論的逆向教學設計強調從“循因覓果”到“持果溯因”的轉變,即依循明確教學目標、確立評估證據(jù)、設計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次序?;赨bD理論對統(tǒng)編《語文》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xiāng)文化生活”進行逆向教學設計,教師能夠對教學進行統(tǒng)整謀劃與層級設計,從而助力學生學習反饋,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UbD理論? 逆向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各種教學理論在語文課堂的實踐場域輪番登場,并引起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教學理論將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化簡為繁,教師有必要在理論的爭鳴場里辨認成熟的或正在發(fā)展期的教學理論,并加以實際運用。僅就實踐角度而言,UbD理論可在眾多理論中脫穎而出,因為其以“生成性目標—理解性目標—理解性實作—追蹤式評價”為教學設計框架的模型不僅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為教師關注“教什么”和“怎么教”提供了借鑒,而且促進了由傳遞型教學向建構型教學、從以學科知識為核心到以學習者體驗為重點的轉變,聚焦提升學習者的理解力,為進行真實有效的深度學習助力。
這一以理解為導向的教學設計理論,成為一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借助的有力抓手。比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要求學習者在真實的語言實踐中落實語言建構、文化素養(yǎng)等多維目標的發(fā)展效應,可發(fā)現(xiàn)兩者對于課程目標的理解、學習結果的呈現(xiàn)、學習任務的設計上具有諸多共性。因此,在“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中的“家鄉(xiāng)文化生活”單元實踐UbD理論,為在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綜合實踐單元中實施差異化教學話題的深入討論,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概念辨析:從“循因覓果”到“持果溯因”
經過長期發(fā)展,教學設計范式的各種觀點和主張異彩紛呈,豐富和拓展了教學設計領域的認識邊界與理論視域,沉淀了一系列在某一特定時期頗具借鑒意義且成為主流模式的教學設計經驗。其中,“循因覓果”的教學設計思路廣受關注。“循因”即從厘清教學活動的流程出發(fā),以期學習者達到深入教學活動的沉浸狀態(tài);“覓果”則要求教者對學習者學習結果的優(yōu)劣高低反復評價,學習者在此過程可能有明晰的學習目標引導,但更強調在任務中自我發(fā)現(xiàn)、獲得程序性知識。這種教學設計方法有助于組織精彩紛呈的教學活動、設計邏輯嚴密的教學任務,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若不謹慎極易掉入課堂“虛假繁榮”的泥淖:一方面,學習者忙得熱火朝天,實則是盲目參與進了教學活動,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未必能真正得到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也難以保障;另一方面,教學活動組織層面的優(yōu)化成為重點,對于學習成果的檢驗與學習思維的塑造則鮮少顧及,學習者從活動中獲取的學習體驗難以實現(xiàn)有效遷移與充分施展。
20世紀90年代末,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發(fā)表著作《理解力培養(yǎng)與課程設計:一種教學和評價的新實踐》(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提出了“理解力”的評價,力求教師擺脫汲汲于活動設計而忽視解讀教學活動的意義、營營于知識灌輸卻缺乏對學習者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的困境,切實促進學習者“理解”的提高。為了更精確地評估、詮釋學習者的理解層次,UbD理論要求教師明確由低到高六個維度的理解層面——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移情(或神入)、自知,且不同層面之間具有區(qū)隔特征、內涵表現(xiàn)、行為差異。教師可依此判斷學習者實際掌握的能力,并在教學設計中將學習者理解這一指標前置。這一過程有別于“知識本位”和“活動本位”的設計,其突出強調理解先行、評價前置、化終為始,以“持果溯因”的思想進行逆向教學設計。簡言之,即讓教師先化身為“判定者”,確定預期結果,隨后轉身為“證據(jù)員”,與多主體一起商議合適的評價證據(jù),最后再以“設計師”身份幫助學習者獲得學習體驗。這是一種以預期成果定評價標準,以評價標準逆推教學任務的逆向教學設計。
這種“持果溯因”的教學設計思路,既不追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數(shù)量之多,也不將教學重點局限在活動參與度或完成度上,而是要組織學習者有目標地去探索并努力獲得學習成果,能自主選擇評價證據(jù)判斷達成情況,使其有針對性和連續(xù)性地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從而達到綜合發(fā)展的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在第一階段,在明確的教學目標引領下,預估學習者理應完成的學習成果,包括技能掌握與概念理解;在第二階段,理性選擇并設計評價證據(jù),將其作為判斷學習者學習效果的衡量指標與評判依據(jù);在第三階段,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開展合適的教學活動,提供學習支架,幫助學習者收獲學習體驗。
二、教學實踐:“家鄉(xiāng)文化生活”單元逆向設計示例
逆向教學設計旨在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獲得”,教學的核心在于學習者的內化理解及技能培養(yǎng)。下面從預期結果、評價證據(jù)、學習體驗三個階段為“家鄉(xiāng)文化生活”單元課程的教學設計提供一點具體的方法和案例。
1.階段一:明確預期結果
確定預期結果的重要參考是權威官方的評判標準。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依據(jù)課程標準,結合學習者實際情況,明確預期學習結果。即根據(jù)新課標中關于“家鄉(xiāng)文化生活”單元所屬的“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描述(“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習者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剖析、評價文化現(xiàn)象,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增強文化自信”[3])和必修階段的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初步確定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整體目標(見表1)。
2.階段二:確定評價證據(jù)
UbD理論強調教師采用各種方式搜集達到期望成果的證據(jù),以便根據(jù)實際反饋實時跟進并及時調整,實現(xiàn)相應的目標。在此階段,教師根據(jù)學習者在“家鄉(xiāng)文化生活”單元的預期學習結果逆向設計評價標準,不能只關注終結性評價,還要關注學習者表現(xiàn)性任務的完成情況,綜合學習者、學習同伴、家長等多主體的意見,了解其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見表2)。
3.階段三:設計學習體驗
設計學習活動是為了幫助學習者收獲學習體驗,這需要教師在階段一和階段二的基礎上制定教學任務。在教學設計時,WHERETO要素可以幫助教師優(yōu)化設計,以提升學習者學習效果。WHERETO要素包括方向(Where)和原因(Why),吸引(Hook)和保持(Hold),探索(Explore)、體驗(Experience)、準備(Equip)和使能(Enable),反思(Reflect)、重新考慮(Rethink)和修改(Revise),評價(Evaluate),量身定制(Tailor),組織(Organize)。筆者對WHERETO元素的相應字母進行編碼,以此展示學習活動(見表3)。
三、梳理總結:UbD理論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種教學實驗,UbD理論憑借直面學習者體驗的實踐取向、切實有效的實操策略和成效喜人的教學價值,吸引各個學科的一線教師應用于教學實踐。綜觀相關論述與實踐策略,結合高中語文教學的問題與困境,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教學進行總結反思。
1.聚焦目標指向,注重成果輸出
依據(jù)UbD理論提出的三種目標分類(知識掌握、意義建構和知識遷移)將教學內容進行劃分后,教師需要結合官方材料,設計具體目標并設置相應的學習情境和合適的學習任務,高效規(guī)劃并利用教學時間。目標的設計不僅要依據(jù)官方標準,還應該以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為基礎,以期激發(fā)學習者真正的學習動力。這個教學目標指向知識建構的過程與方法,即通過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幫助學習者進行成果輸出,讓思維可視化、外顯化,以培育學習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2.拓寬評估渠道,轉變評價方式
逆向教學設計使教師站在評估員角度進行思考。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學習成果的優(yōu)劣和目標達成度的高低的討論,往往是歷時性的,也就是學習者學習并取得成果在前,討論評價在后,這種后置性延宕了教學契機。UbD理論對此提出“評估證據(j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及時關注學習者的表現(xiàn)與收獲,并不強調教學取得的反饋結果的標準性與唯一性。這就要求教師以發(fā)展的眼光整體評價學習者在真實的表現(xiàn)性任務中展現(xiàn)出的自身思維的過程。教師設置可以檢驗學習者表現(xiàn)性任務完成情況的前置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能對學習者的學習樣態(tài)進行診斷,在動態(tài)跟蹤的過程中獲得更為精準的學習反饋。
3.提供學習支架,促進深度學習
在UbD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該搭建多元支架,明確學習路徑,助力學習者深度學習。具體來說,其一,搭建活動支架,即通過設計調查杜甫江閣的歷史發(fā)展與當代價值的單元情境支架,激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習者與真實社會的橋梁,引導其不斷地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漸入佳境;其二,細化任務支架,即圍繞學習目標,在情境的統(tǒng)攝下,為學習者抵達目標創(chuàng)設一個個任務,并將其拆分與細化,形成層級式學習;其三,建構資源支架,即整合課內外多方面的學習資源,構建系統(tǒng)、可借鑒的學習支架,形成可循環(huán)利用的學習資源庫,讓學習從分解割裂到融匯整合。
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基于UbD 理論的逆向教學設計與新課標要求有諸多相似之處,皆聚焦于學生理解,側重學生獲得,關注目標的統(tǒng)整取向,強調以情境帶動任務、以任務帶動體驗的教學,最終實現(xiàn)個性化的學習體驗的進階。此外,該理論還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能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是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作者通聯(lián):長沙市周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