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腮梅 戴雅婷 陳麗娟
【摘要】 目的:分析基于護理結局分類(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病情控制、心理應激及運動耐量的影響。方法:選擇上饒市中醫(yī)院于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AECOPD患者80例,根據(jù)入院后不同時期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所有納入患者分成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其基礎上開展基于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共護理2周。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氣中期流量(MMEF)、最大自主通氣量(MVV)]、血氣指標[動脈氫離子濃度(pH)、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呼吸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CAT評分)、改良版英國醫(yī)學研究學會呼吸困難量表(mMRC)]、生活質(zhì)量[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心理應激狀況[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運動耐量。結果:護理2周后,觀察組FVC、FEV1、FEV1/FVC%、MMEF、MVV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周后,觀察組pH、PaO2、SaO2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周后,觀察組CAT、mMRC、SGRQ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周后,觀察組SAS、SDS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運動耐量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模式能幫助AECOPD患者增強肺通氣功能,改善血氣指標,增強呼吸功能,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高運動耐量。
【關鍵詞】 護理結局分類系統(tǒng) 多維度護理模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慢性氣道疾病,主要癥狀為呼吸困難[1-2]。COPD可分為兩個階段:急性發(fā)作期和穩(wěn)定期[3-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指患者出現(xiàn)的肺功能和呼吸道障礙加重現(xiàn)象,嚴重還可能出現(xiàn)急性呼吸衰竭、肺栓塞等情況[5-6]。AECOPD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特點,需患者長期遵醫(yī)囑配合治療[7]。護理結局分類(NOC)是一份用于描述患者受護理后影響其結局的標準化結果、定義和度量的全面清單[8]。結局是一種可以在連續(xù)體上進行測量的變量,能夠反映患者行為認知、心理狀態(tài)、家庭或社區(qū)的狀態(tài),它可以幫助護理團隊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護理需求和可能面臨的風險,有針對性地制訂護理干預措施[9]。本研究采取基于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模式,旨在分析其對AECOPD患者病情控制、心理應激及運動耐量的影響,為AECOPD患者的護理提供新的選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上饒市中醫(yī)院于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AECOPD患者共80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文獻[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更新版)》中的AECOPD診斷標準;(2)肺功能分級在Ⅱ、Ⅲ級。排除標準:(1)患重要臟器嚴重疾??;(2)患惡性腫瘤;(3)具有運動、認知功能障礙。根據(jù)入院后不同時期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颊呋蛘呋颊呒覍僦橥獗狙芯?。本研究已經(jīng)上饒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倫理審核。
1.2 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詢問既往病史、過敏史,了解患者疾病基本情況,進行飲食作息指導和用藥指導,按時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病房巡視,告知患者基本注意事項等,共護理2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基于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具體如下,(1)確認護理要點:首先組建NOC系統(tǒng)多維度護理小組,選取有經(jīng)驗的醫(yī)護人員開展培訓,患者入院后實施初次健康評估,如患者心理狀況、病情認知度等。開展頭腦風暴活動,通過過往權威文獻和案例分析、專家問詢等方式,提取AECOPD患者治療期間的NOC系統(tǒng)多維護理結局要點(生理結局、功能結局、心理結局、認知結局、行為結局、家庭社會支持結局)。(2)制訂護理流程:以患者為中心,NOC分類結局為載體,對患者各個健康領域評估結果進行個體化護理計劃,建立AECOPD患者護理流程,從患者入院第一天開展入院疾病基礎知識指導,治療期間輔以飲食健康護理指導、心理健康護理指導、疾病教育知識指導等。(3)開展統(tǒng)一培訓:對參與NOC系統(tǒng)多維度護理小組的所有醫(yī)護人員進行專業(yè)系統(tǒng)化培訓和考核。(4)落實護理流程:采取NOC系統(tǒng)對患者各個健康領域評估結果進行個體化護理。①生理結局干預。針對患者不同病情采用不同康復訓練。如進行下肢康復訓練時,可以選擇慢跑、走路等;上肢肌肉力量的鍛煉,常見的方式有伸展起坐法、抬臂法等;呼吸肌肉訓練,可以選擇縮唇腹式呼吸,也可以選擇慢速深呼吸,加強呼吸器官肌肉的力量。②功能結局干預。日常護理中應注意對AECOPD患者做好抗菌治療,包括消毒環(huán)境、指導服用藥物、關注患者治愈或改善癥狀,肺功能呼吸功能及炎癥反應。③心理結局干預。AECOPD病程長,容易反復發(fā)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慰藉與支持,提升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如與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心聲、分享有關疾病的信息,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治療,以減輕其焦慮和恐懼,有利于機體的康復。④認知結局干預?;颊呷朐汉?,利用宣傳手冊配合醫(yī)務人員口頭講解方式對其展開疾病相關基礎知識教育,根據(jù)患者的個體差異,評價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進行個性化的認識護理。若患者受教育水平較高,可以向患者介紹更專業(yè)、更詳盡的疾病機制;對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的患者,可以用通俗易懂方法結合生活實例給患者講解疾病知識。⑤行為結局干預。按照護理結局分類中對患者行為實施針對性干預,如指導患者清淡飲食,盡量選擇優(yōu)質(zhì)蛋白食物,控制每天食物攝入的總熱量,注意低鹽、低脂飲食;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積極配合醫(yī)囑治療和堅持規(guī)范用藥;根據(jù)個人情況適當運動等。⑥家庭、社會支持結局干預。護理人員要在患者出院前對家屬講解家庭干預的目的,鍛煉家屬日常簡單護理能力和心理支持能力,如日常飲食安排、協(xié)助患者肢體活動技能等,以及如何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或降低風險因素等基礎知識,并指導家屬調(diào)節(jié)患者負性情緒的方式。護理2周。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肺功能。于護理前后,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氣中期流量(MMEF)、最大自主通氣量(MVV),計算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2)血氣分析。于護理前后采集患者橈動脈血樣,檢測動脈氫離子濃度(pH)、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和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3)呼吸功能。于護理前后,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CAT評分)、改良版英國醫(yī)學研究學會呼吸困難量表(mMRC評分)評估呼吸功能。CAT總分40分,mMRC評分范圍為0~4分,CAT、mMRC量表均為評分越低,呼吸功能越好。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表示生活質(zhì)量,總分100,生活質(zhì)量越好評分越低。(4)心理狀況。于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比心理狀況,各含20個條目,按1~4級評分,總分按照計算后標準分100分評價,分數(shù)越高表示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5)運動耐量。在護理前后,記錄患者6 min在平直的道路上里盡可能快地行走的步行距離。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均用(x±s)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均用率(%)進行描述,對比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FVC、FEV1、FEV1/FVC%、MMEF、MVV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周后,兩組FVC、FEV1、FEV1/FVC%、MMEF、MVV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FVC、FEV1、FEV1/FVC%、MMEF、MVV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pH、PaO2、SaO2、PaCO2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周后,兩組PaO2、SaO2均高于護理前,PaCO2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pH、PaO2、SaO2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呼吸功能比較
護理前,兩組CAT、mMRC、SGRQ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周后,兩組CAT、mMRC、SGRQ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CAT、mMRC、SGRQ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心理狀況和運動耐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SDS、運動耐量距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周后,兩組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運動耐量距離均長于護理前,且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運動耐量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AECOPD通常是由于環(huán)境污染、細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COPD癥狀加重,其主要特征是炎癥反應的增多,與患者的身體健康體征、生活質(zhì)量下降、肺功能和呼吸功能的衰退、醫(yī)療經(jīng)濟負擔、死亡風險提高密切相關[11-12]。在AECOPD發(fā)作期間,治療的目標重點為是減輕癥狀,防止病情惡化,降低復發(fā)率[13]。基于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模式可以為評估護理效果、評估患者預后提供標準化的量表,從而更好地促進患者的康復與健康。
本研究表明,護理2周后,觀察組FVC、FEV1、FEV1/FVC%、MMEF、MVV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據(jù)結果分析其原因,AECOPD患者在臨床總最主要的癥狀為肺功能受限導致的通氣障礙[14],基于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在生理結局方面,對患者展開了針對性地康復訓練,配合其他結局的運動飲食等指導,能幫助患者增強自身體質(zhì)和肺功能,增加肺殘氣量的排出[15-16]。護理2周后,觀察組pH、PaO2、SaO2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可能原因,血氣指標可反映患者的呼吸功能是否存在異常,其中pH可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有酸堿平衡失調(diào),PaO2、SaO2可通過含氧量反映患者是否有呼吸衰竭的可能,PaCO2是反映肺呼吸功能較為客觀的指標[17]。AECOPD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現(xiàn)象,因此其血氣分析指標PaO2、SaO2均會下降,PaCO2會上升[18-19],通過基于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模式,患者肺功能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模式得到改善,氧氣與代謝物質(zhì)通過血液得到更好的運輸效果,可顯著改善血氣指標。護理2周后,觀察組CAT、mMRC、SGRQ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運動耐量距離顯著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據(jù)結果分析其可能原因,基于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模式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了正確呼吸肌肉的訓練指導,幫助患者增強呼吸系統(tǒng)器官肌力,建立正確的呼吸方式,從而改善氣短癥狀,增強患者呼吸功能及肺功能,使呼吸與運動達到平衡,配合家庭、社會的護理幫助及生活質(zhì)量提升,患者的運動耐量也得到了增強[20-21]。護理2周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據(jù)結果分析原因,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的心理干預程度有限,并不能及時獲得患者心理狀態(tài)反饋,通過基于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模式,患者能夠更好地增強疾病認知,建立了患者的自信心,配合家人的關心和護理,也能緩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孤獨感與焦慮感,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
綜上,基于NOC系統(tǒng)的多維度護理模式能幫助患者增強肺通氣功能,改善血氣指標,增強呼吸功能,提升生活質(zhì)量,改善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高運動耐量。
參考文獻
[1]劉佳,孫春華,趙媛,等.慢性病自我管理項目對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復的應用[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21,39(1):37-40.
[2]吳少珠,周宇麒,張蒼,等.經(jīng)鼻高流量濕化氧療與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對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新醫(yī)學,2019,50(8):593-597.
[3]周紅艷,程云,陳徐,等.臨床護理人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護理質(zhì)量評價的質(zhì)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23):1779-1784.
[4]代妍,劉運秋,勾海超,等.目標式護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體外膈肌起搏器輔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8,15(13):156-159.
[5]劉石萍,陳寧,曹超,等.AECOPD患者無創(chuàng)通氣護理中早期肺康復訓練對無創(chuàng)通氣時間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3,20(7):1047-1051.
[6]陳竹芳,王俊,沈小玲,等.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機械通氣對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因素[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9,29(16):2426-2430.
[7]張華文,李靜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康復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21,36(9):22-25.
[8]黃蓉,袁倩,易繼群,等.護理結局分類系統(tǒng)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22,36(20):3655-3659.
[9]馬雅瓊.護理結局分類在慢性腎臟病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病案,2021,22(6):106-109.
[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診治專家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更新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7,37(14):1041-1057.
[11]李琴,陳貴華,虞樂華,等.肺康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9,41(4):299-304.
[12] SHELING X,KAIFEI W,WEI Z,et al.Immunodeficienc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Inflammation,2018,41(5):1582-1589.
[13]張義靜,李娟,孫麗,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簡易肺康復方案的構建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20,55(5):690-695.
[14]宋玉龍,侯偉,金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險因素分析[J].工業(yè)衛(wèi)生與職業(yè)病,2019,45(3):227-228,231.
[15]劉延一,楊俊華,葉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呼吸道多重耐藥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9,24(4):661-664.
[16]江雁瓊,伍慧妍,文艷瓊.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感染病原菌分布與機體免疫功能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9,14(2):213-216.
[17]袁夢鑫,陳雨莎,歐雪梅,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康復研究進展[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20,19(1):92-95.
[18]劉莉敏,李玉磊,李春,等.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的療效及其對動脈血氣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0,40(9):1854-1856.
[19]劉林林,欒英,肖凌,等.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PCT、hs-CRP、血氣指標變化及其與預后的相關性[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42(9):1180-1183,1188.
[20] KOFANNY W S, CHAN K P, NGAI J, et al. Blood eosinophil count as a predictor of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in COPD exacerbations[J].Respirology,2020,25(3):259-266.
[21] AHMED G E,MOHAMMED H K,OLAKAMAL M E,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platelet and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in COPD patients[J].Expert Review of Respiratory Medicine,2020,14(1):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