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童
前段時間,我結識了一名外地的高中生,她熱情而又博學,言語間洋溢著少年的浪漫與真誠,給人十足的親近感。當她問及我的家鄉(xiāng)時,我脫口而出“桐城”?!拔抑劳┏前?,那里的‘桐城派非常有名?!兜翘┥接洝返淖髡咭ω?,就是桐城人?!毙」媚镆贿B串“了然于胸”的回復,讓我驚訝不已。
我感慨低調的家鄉(xiāng),能通過語文課本被學生所熟知,忙找出電子版新教材,翻到了那篇兒時就已熟讀的文章。“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我的目光很快鎖定在這個很有意境的句子上。昔年冬日姚鼐登泰山,見到泰山腰覆白雪、身披彩霞的絕美情狀,用短短十一個字就形象地描繪出來,筆力之雄健可見一斑。
兩百多年前的冬天,《登泰山記》一文剛剛寫成,就已經(jīng)在“桐城派”文人中廣泛傳閱了。彼時姚鼐剛剛辭去京城的官職,踏上返鄉(xiāng)教書的道路。作為“桐城古文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不僅學富五車,還利用人生的最后時光在書院里孜孜不倦地傳授古文法,培養(yǎng)寫作人才。
姚鼐還繼承同鄉(xiāng)先輩方苞、劉大櫆等人的理念,提出寫文章應該“考據(jù)、義理、辭章”兼具,大大發(fā)揚了“桐城派”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自此,“桐城派”的影響力開始輻射全國,并逐步形成“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盛大文學場面,桐城也成為文化交流的中心。
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是“桐城派”有名的私淑弟子。他十分認同“桐城派”素來秉承的“文以載道”的學術理念,并在其中加入了“經(jīng)世治國”一項,使之與洋務運動相結合,推動了“桐城派”的中興。
隨著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傳承著古文精氣神的“桐城派”在歷經(jīng)了清末的動蕩和“新文化運動”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同時被帶走的,還有一段長達兩百多年的文學記憶。
我讀高中時,課本里“桐城派”的身影已很難見到。失去了這張光彩奪目的文學名片,大學讀理工科的我在介紹故鄉(xiāng)時,往往是“王婆賣瓜”。如今《登泰山記》選登語文必修教材,家鄉(xiāng)小城以及它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終于迎來復興的曙光,這是一件讓我非常開心并且自豪的事情。
近幾十年來,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桐城“文都”文化,雖不能讓很多人耳熟能詳,卻始終印在一代代桐城人的生命底色中。
自打我記事起,爺爺就是我在家鄉(xiāng)文化上的啟蒙老師。兒時的我頗為好動,總要在街上逛到盡興才愿意回家,父母實在拗不過我,只能中途“換崗”,讓爺爺陪著我繼續(xù)玩。
爺爺算準了我“不跑到精疲力竭不罷休”的規(guī)律,每次都會把我?guī)У叫〕俏髂辖堑牧呦?,激勵我在這條長一百米、寬兩米的小巷子里練習短跑,還說這樣能讓小伙伴們對我刮目相看。小孩子的好勝心是極強的,在如此“高回報”的誘惑面前,我常常跑到大汗淋漓才停下來。這時爺爺會掏出早已備好的毛巾給我擦汗,再牽著我到不遠處的涼亭休息,做打道回府前的最后準備。
為了讓我徹底地安靜下來,爺爺還會給我講解六尺巷的“前世今生”。他說這是桐城人謙和品質的見證,是三百多年前桐城籍官員張英給后世留下的最直觀遺產。清朝康熙年間,桐城張宅旁邊的吳家擬建新房,想占了兩家院落間用于通行的小巷,張家并不同意。相持不下,張家人便給正在京城做官的張英寫信,請他出面解決。張英接到信后,認為應當謙讓鄰里,便用四句詩作為回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p>
張家人領會了張英的用意,主動將院墻退后三尺,吳家人見狀大受觸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的美名,由此而來?!皬堄⑸砭痈呶唬阅茏龅街t和禮讓,你這個小潑猴可要好好學一學?!睜敔?shù)囊环捨宜贫嵌?,望著六尺巷的方向開始了思索。
后來我上了小學,漸漸收斂起性子,愛上了讀書。當了大半輩子語文老師的爺爺,便成了我的私塾夫子。在他的指導下,我讀了不少古文,尤其是那些有關桐城的文字。從姚鼐的《登泰山記》里,我學會了寫散文應當注重觀察、考據(jù)和欣賞的多層次結合;通過康熙在張英致仕后親手書寫的對聯(lián)“白鳥忘機,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我進一步窺見了這位磊落同鄉(xiāng)的淡雅與明達。
先人們的精彩故事,自書冊中緩緩走出,于無聲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像爺爺和我一樣的桐城人。
“一方文化最好的代言人,就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贝笠粫r,我選了一門名叫“跨文化研究”的公選課,授課老師總喜歡拿這句話作為每堂課的開場白。從平和寧靜的北歐,到勤奮熱鬧的東亞,每一種特點鮮明的文化,都由描繪當?shù)厝巳粘I畹募o錄片引入。同樣是冬日的夜晚,挪威家庭驅車前往城郊欣賞極光,而重慶人正窩在火鍋店大快朵頤,這種對比給我內心中帶來的強烈震撼,實在是無以復加。
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也悄然發(fā)生在異鄉(xiāng)人的相處之中。以我們寢室為例,來自東北的舍友是宿舍的“大姐大”,每每需要為爭取權益發(fā)聲時,她都會挺身而出;家在湖南長沙的“湘妹子”,更是憑一己之力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吃辣水平;我因文筆還算可以,在幫助室友修改論文后,經(jīng)常收到“桐城娃子,家學淵源”的調侃。
就這樣,原先散落在天南海北的獨特地域文化,在我們身上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交融。
我想,在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的今天,故鄉(xiāng)及其地域文化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僅在于為孩童提供文化滋養(yǎng)的沃土,為游子找到闖蕩世界的支撐,也讓垂老之人生出濃烈持久的眷戀。如果說,故鄉(xiāng)文化的推廣需要特別的機遇,那平日里每個人帶給身邊人的影響,都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這份文化的分量和價值。
故鄉(xiāng)文化不只是書中某些靜止的文字符號,也將借由家鄉(xiāng)人之手,傳向更遠的地方。我愛我的家鄉(xiāng),愿意用實際行動為桐城“文都”文化的傳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