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英語教學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從學科知識出發(fā),幫助學生打好英語基礎,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又要從學科特點出發(fā),將美育、智育、德育結合起來,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谛抡n標要求,從教學實踐出發(fā),進一步探討在新時期下,教師應如何優(yōu)化教學流程,拓展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引領學生高效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英語教學;教學內容;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王婷婷(1990—),女,江蘇省海安市曲塘鎮(zhèn)中心小學。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經常將自己視為教學主體,并憑借教學經驗來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課后作業(yè)。然而,從實際來看,小學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不強,當他們面對大量課本知識的輸入時,經常會產生無措感。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同時,教師要考慮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設計分層化、趣味化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還要積極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情感訴求,運用主題化、多元化、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一、重構教育理念,優(yōu)化預學內容
(一)以學生為主體,制訂教學方案
教學方案既包含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又包含了教師對學生的預估。從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他們的思想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影響。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小學英語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不僅列明了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而且設置了重難點知識的使用場景圖片。為了提高課堂互動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對話、歌曲等,引導學生分組進行對話、討論、角色扮演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應用、遷移某一知識點[1]。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8 Happy New Year!為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用英語互道節(jié)日祝福。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語言能力目標。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需要能聽懂、會讀、會說uncle、doll、ball等詞匯;能使用“Happy New Year! This is for you.”“What's this/that? It's a...”等句式組織對話。第二部分為學習能力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既要能理解文章內容,又要能靈活運用本單元的詞匯與句型。第三部分為思維品質與文化品格目標。由于本單元以新年為背景,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在視頻化、圖片化的教學資源中感受中外新年差異。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教師要加強師生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感訴求和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方案,發(fā)揚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難點,帶給學生高效而輕松的學習體驗。
(二)尊重個體差異,提高預學效率
以學生為主體是一種較為寬泛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多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又要在高效的溝通中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教學前,教師要基于英語學科的特點,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制訂不同的預學方案,通過長期的引導與影響,讓學生逐漸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并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風格的學習方法[2]。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2 In the library為例,在預學階段,教師設計了差異化的預學案??紤]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預學案被分為基礎和提升兩個部分。在基礎部分,學生需要初步了解、認識本單元涉及的詞匯與句型。為了提高預學案的趣味性,教師利用音標、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完成自然拼讀的練習。在此過程中,學生首先要閱讀教材內容并根據音標填寫相應的單詞。隨后,教師結合單詞的釋義展示相應的情境圖片,加深學生的印象。此外,針對詞匯的拼讀,教師還在圖片下方附帶詞綴、詞根的講解,延伸知識內容。通過一系列的練習、訓練,學生逐步掌握了本單元的重點單詞。接著,教師又圍繞“圖書館中的注意事項”設計了一道探索題:如果你是一名圖書管理員,你會如何告訴讀者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Story time板塊內容的理解,展開探索,組織語句進行闡述。教師并未列明學優(yōu)生、中等生以及學困生所要完成的任務,而是鼓勵學生選擇性地完成,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提升,提高預學效率。
預學作為教學流程的開始,合理且有序的預學方案,既能讓學生快速抓住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難點,又能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斗志,讓他們信心滿滿地向更高層次的知識攀登。
二、引入多元策略,完善教學流程
(一)總結單元主題,深化知識理解
英語核心素養(yǎng)包含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教師不僅要明晰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法,加強理論學習,還要結合教材內容,總結單元主題,幫助學生理解單元知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小學英語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蘊含了一個主題,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設置教學內容[3]。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7 How much?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詢問物品價格。由于本單元的主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可以將視野拓寬至整本教材。本單元與Unit3 How many?的內容相似,在教學內容設計中,教師可以“How much is...? It's...yuan.”購物對話場景為主線,讓學生學會怎樣詢問物品價格,如何購買指定商品,依次完成Story time、Fun time等板塊內容的學習。在主題場景的營造和學生的對話交流中,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并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
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單元主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既貼合了教材內容,又能提升英語教學的連貫性。教師可以將視野拓寬至整個單元或整本教材,呈現(xiàn)給學生某一項活動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在掌握單元主題知識的同時,提升英語運用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設計學習任務,提高綜合能力
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策略,任務型教學法既能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又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任務型教學法的內涵來看,任務就是學習者圍繞某一主題、某一目標的具體實踐活動,區(qū)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練習,學習任務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學習者在完成任務后往往會產出非語言性結果;二是學習者在完成任務時更加注重意義的表達。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目標以及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習任務。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1 Our school subjects為例,在講解Fun time板塊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學習任務:如果讓你設計一個周一至周五的課程表,你會怎樣設計?隨后,根據座位將學生劃分為六個學習小組。各學習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依次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怎樣設計課程表才能激發(fā)大家的學習積極性?怎樣設計課程表才能保證其科學性?接下來,各學習小組充分調動組員的知識積累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填寫Fun time板塊中的表格。“為什么要設計這樣一個課程表?這個課程表有哪些優(yōu)勢?”結合教師的提問,每一個學習小組各選舉出一名代表,闡述本組的設計理念以及設計優(yōu)勢??紤]到課堂的互動性,教師及時在互動白板中填入相應的回答。經過一系列的任務布置、實踐、反饋以及分析,學生逐漸掌握有關學科的英語表述。
學習任務旨在通過多元且豐富的實踐活動,輔助學生了解、應用、遷移基礎知識,并不斷提高語言能力。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在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基礎上,設計相應的任務,并輔以適當的問題引導,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學習,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三)構建教學情境,提高課堂互動
一般來說,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以具象思維為主,如果教師過于關注某一基礎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情感訴求,就容易讓他們產生倦怠感。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加強師生互動,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將教材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4]。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1 Cinderella為例,在講解Story time板塊之前,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灰姑娘》的電影選段,并提出問題:“這一段視頻取自哪個故事?”帶著上述問題,學生仔細觀看視頻并回答:“這一段視頻取自童話故事《灰姑娘》。”接下來,教師從教材內容出發(fā),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不同的人物展開分角色朗讀。教師:“Story time板塊中的對話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分別講述了什么內容?”……在一問一答中,教師帶領學生厘清文章的架構并展開詳細講解。
可見,教學情境旨在將文字化、抽象化的教材表述得具象、生動。生活化、趣味化、合理化的教學情境,既貼合教材內容,又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且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
三、理解課程標準,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重構評價體系,優(yōu)化評價方法
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常常作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作業(yè)完成情況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然而,在新時期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既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又是教學評價的主體。因此,教師要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評價體系,制訂多維度的評價標準,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深入理解課程標準,堅持“教—學—評”一體,讓中肯、合理的評價成為連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重要橋梁,借助多個維度的評價標準,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5]。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7 Protect the Earth為例,在講解Think and write這一板塊時,教師首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怎樣保護環(huán)境?”經過思考,學生相繼提出“Saving water”“Planting tree”“Making publicity posters”等短語。接著,教師提出問題:“怎樣把這些短語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篇小作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連詞成句。最后,教師隨機選擇三篇范文并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斑@三篇作文寫得怎么樣?有哪些問題?”在評價過程中,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邏輯、詞匯、句型等多個角度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學評價應包含教師、學生等多個主體,與此同時,評價的場景也應更加多樣。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作業(yè)評價以及課堂評價,教師將評價視為師生互動的重要渠道,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能讓學生逐漸形成自我糾錯意識,并提高英語能力。
(二)引入信息技術,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
作業(yè)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還是教師了解學生學情的重要渠道。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以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小學英語作業(yè)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趨勢。一方面,從作業(yè)內容上來看,教師不僅要結合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學情,還要貼合社會發(fā)展趨勢;另一方面,從作業(yè)形式上來看,互聯(lián)網為作業(yè)形式的優(yōu)化提供了豐富資源。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為例,在預學階段,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演繹Story time板塊中的內容并利用視頻記錄下最終的成果。通過前期的視頻篩選,教師將質量較好的作品作為課程導入材料。此外,在課后作業(yè)布置階段,教師將本次作業(yè)分為選擇題、填空題、小作文三個部分。學生在完成選擇題和填空題后,可以直接獲取答案。憑借詳細的答案分析,學生能進行自主糾錯。“講述一個你幫助其他人的故事?!备鶕滩膬热荩處熢O計了上述小作文。在后續(xù)的批改中,教師一邊篩選質量較好的文章,一邊記錄下學生的問題。
合理的作業(yè)內容既能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教師可以引入信息技術,通過生動、有趣的作業(yè)形式,讓學生不再將作業(yè)當成一種負擔。
區(qū)別于漢語教學,英語教學本身就缺少相應的語境,教師要重構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情境,進行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讓課堂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張雯.新課標之下翻轉課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思路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18(7):81.
[2]謝綺雯.基于“新課標”理念的小學英語高效課堂創(chuàng)建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版),2019(7):166-167.
[3]林恩川.論新課標下小學英語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銜接[J].校園英語,2020(29):145-146.
[4]倪紅云.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閱讀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思考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2):51.
[5]朱蓉.重構教學的深度內涵:例談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的轉型[J].成才,2022(1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