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研學旅行以紅色資源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將紅色資源與研學旅行相結合,能使學生在研學課堂中加深對革命文化的了解,樹立正確的三觀。文章結合紅色研學面臨的困境提出要充分挖掘本土紅色資源內涵,增強活動的針對性;注重資源整合,提升育人效果;培養(yǎng)專業(yè)的紅色研學導師,提升服務水平;拓寬宣傳渠道,傳播紅色研學成果;借助信息化手段,由靜態(tài)展覽轉向活態(tài)傳承等實現(xiàn)路徑,促進紅色研學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關鍵詞:紅色研學;教育功能;困境;實現(xiàn)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7;D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9-3583(2024)-0048-04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Dilemma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Red Study Tour
ZHANG Sha,BAO Zhong-yi*
(School of Marxism,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6, China)
Abstract: The red study tour takes red resources as the carrier and aims to cultivate virtue and talent as the fundamental goal. Combining red resources with study tours can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in the study clas- sroom.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fully tap into the connotation of local red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activities in light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red research, to pay attention to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profes- sional red research mentors and improve service levels, to expand publicity channels and disseminate the achievements of red research and learning. By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 can shift from static exhibitions to active inheritance and other implementation paths, promoting the full play of the function of red research education.
keywords: red study tour; educational function; dilemma; implementation path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研學旅行的發(fā)展。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研學旅行的設想?!弊源耍袑W旅行掀開新篇章。2020年,《中國研學旅行發(fā)展白皮書2019》指出,2019年研學旅行紅色元素明顯增強[1]。2021年是黨的百年華誕,富含革命歷史與紅色文化的紅色旅游景區(qū)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學生開展紅色研學的首選之地。利用紅色資源開展紅色研學旅行不僅有利于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傳承革命精神,還有利于學生感受革命先輩的愛國熱情及人格魅力,增強對革命歷史的理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對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認同。
一、紅色研學旅行的教育功能
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 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2]。紅色研學旅行是研學旅行中的一種特殊教育旅游類型[3],以紅色資源為載體,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的研學活動,集參觀、游覽、學習、探討等多種形式為一體,既要求學生“讀萬卷書”,又引導學生“行萬里路”,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功能。
(一)堅定理想信念
隨著國家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影響,一些人過分追求經(jīng)濟利益,信仰迷失,社會責任感淡化,使得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基本格局復雜多變[4]。要抵制社會不良思潮的沖擊,筑牢思想之基,就離不開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因為紅色文化資源包含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寶貴政治理念、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5]。而紅色旅游景區(qū)是展示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的聚集地,承載著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偉大歷程和紅色基因。利用紅色旅游景區(qū)開展紅色研學旅行能夠通過親身參與、想象等方法及 VR 等模擬技術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于無形中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與教化,堅定自身的信仰與信念。
(二)激發(fā)精神動力
紅色文化記錄了中華民族浴血奮戰(zhàn)的斗爭史,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深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紅色研學旅行,通過寓教于游,寓學于游的實踐方式,可以讓學生近距離了解紅色文化精神和革命傳統(tǒng)。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6]。學生可通過參觀紅色文化場所,感悟革命歷史,領會革命精神;也可在莊嚴肅穆的升國旗、入黨或入團宣誓等活動中,將抽象的愛國情感具體化,喚起自身的愛國熱情;亦可在聆聽愛國故事、與革命先輩后代的交談、表演紅色情景劇、觀看紀錄片和紅色影視作品等特定的場景中,了解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產(chǎn)生情感共鳴。
(三)強化價值認同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受西方社會思潮和多元價值觀的影響,部分學生難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而在各個不同時期形成的紅色文化,蘊含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的價值理念。紅色研學作為一種集學習歷史、陶冶情操、提升修養(yǎng)于一體的新型實踐形式,是課堂的延伸和拓展,具有教育性和參與性的特征,對于抵制多元文化和不良社會思潮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研學過程中,學生能在所參觀的革命遺址、了解的革命事件及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凝聚共識、產(chǎn)生認同。此外,可利用革命人物、革命事跡等寶貴素材,設置“憶苦思甜”等體驗型活動,將學生置于特定的場所,引導他們學習革命先烈的先進事跡和優(yōu)良作風,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強化其價值認同。
(四)增強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一方面,紅色文化是學生了解革命傳統(tǒng)、增強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借助紅色歷史、紅色理論講好紅色故事,能夠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先進性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紅色文化的弘揚。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理想信念、思想作風、行為規(guī)范、政治紀律、道德風尚等方面的集中體現(xiàn)[7]。以研學的形式帶領學生走進紅色研學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情境性、體驗性活動,如“小小宣講員”講解革命故事、革命老兵講述親身經(jīng)歷等,讓學生在鮮活的研學課堂中接受紅色教育,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感悟紅色文化的魅力,使課內知識與課外活動做到雙向聯(lián)動,從而引領學生弘揚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
二、開展紅色研學旅行面臨的困境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及建黨百年的歷史契機下,紅色研學旅行的發(fā)展勢頭較好,但仍面臨一些困境。這些困境會對紅色研學旅行的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一)紅色資源內涵挖掘不夠,活動針對性不足
從形式上看,紅色研學旅行的受眾對象主要以中小學生為主,研學活動主要以穿紅軍服、走紅軍路、聽紅軍故事、吃紅軍飯、入團和入黨宣誓等活動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對紅色文化的內涵挖掘不夠,無法形成深度的研學體驗;從內容上看,中國共產(chǎn)黨在各個不同時期除了留下以博物館、紀念館、革命舊址為主的紅色旅游景區(qū)外,還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紅色標語、紅色歌謠等。這是了解和研究紅軍長征歷史的珍貴資料,是我國一筆寶貴的革命歷史遺存[8]。由于文獻記載較少,因此對革命口號、紅色歌謠、革命故事的挖掘程度較淺。現(xiàn)有研學活動中的革命故事、紅色歌謠多是學生熟知的。由于太過耳熟能詳,對于研學旅游者來說,吸引力較低,很難產(chǎn)生強烈的震撼效果和良好的教育作用。
(二)紅色研學資源整合度較低,吸引力不強
現(xiàn)有的紅色研學旅行活動主要注重對紅色景區(qū)內的紅色資源進行開發(fā),對其他類型的資源應用不足,缺乏創(chuàng)新性,存在資源整合度和利用率不高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紅色研學活動的設置較為單一。一些研學機構將紅色研學旅行與紅色旅游等同,在設計研學線路時只注重紅色資源,忽視其他類型的資源,導致整個研學線路的吸引力不強。二是教育資源整合度較低,整體利用率不高。以遵義為例,遵義是轉折之城,在長征期間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除紅色文化資源外,遵義還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如沙灘文化、茶文化、土司文化、酒文化、民族文化等。這些文化也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將遵義紅色文化旅游與地方文化結合起來,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模式,就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9]。然而現(xiàn)有的紅色研學課程忽視了對此類資源的利用,整體利用率較低。因此,合理開發(fā)設計紅色研學線路、大力整合紅色研學資源,是開展研學實踐教育的當務之急。
(三)紅色研學旅行師資不足,整體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發(fā)展紅色研學旅行需要既懂旅游也懂教育的高素質專業(yè)研學人才,但目前這方面人才欠缺,難以滿足紅色研學旅行的發(fā)展。首先,從師資結構來看,市場上專門從事紅色研學旅行、進行專業(yè)研發(fā)課程的團隊和人才非常少,大部分的研學導師都為兼職人員,流動性大,約束性弱,不能滿足紅色研學旅行的發(fā)展需求。其次,從教師的知識結構上看,部分紅色研學導師沒有經(jīng)過專門和定期的培訓,缺乏研學旅行實踐經(jīng)驗,很難激發(fā)紅色研學旅行的教育功能,研學活動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最后,從教師的教學水平上看,研學導師的選擇達不到標準也會使研學活動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部分研學機構在招聘導師時設置的標準較低,導致所選擇的紅色研學導師缺乏相關專業(yè)知識。而學校選擇紅色研學更多以研學機構的意見為主,對整個研學活動的掌控力低,自主性差,導致目前一些紅色研學旅行出現(xiàn)“重游輕學”的局面,紅色研學的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
(四)現(xiàn)有紅色研學旅行宣傳渠道單一,傳播力不足
在研學旅行發(fā)展的同時,宣傳研學旅行的研學平臺也隨之出現(xiàn),如寶貝走天下、讀行學堂、研學旅行-中國網(wǎng)、中凱國際、萬里路研學旅行教育網(wǎng)、西安知行長安、中國研學旅行網(wǎng)、世紀明德、北京游學網(wǎng)、51游學神州、紅研旅等發(fā)展較為成熟的研學平臺。這些平臺成為傳播研學成果的主要渠道。但目前這些研學平臺由于宣傳力度不大,人們知之甚少,有研學需求的旅游者由于不了解這些平臺,因此無法看到其設計的紅色研學線路及研學課程,導致其失去一批有研學需求的旅游者。此外,通過對驢媽媽、去哪兒、攜程、同程等旅游者常用的小程序進行檢索,尚未檢索出有關紅色研學旅行的相關信息,這也說明紅色研學宣傳渠道單一,傳播力不足。
(五)紅色研學旅行形式單一,以靜態(tài)展示為主
傳統(tǒng)紅色研學旅行主要以瞻仰革命舊址,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實體場景為主。此類場景多以照片、展板和櫥窗內紅色物件等實物進行靜態(tài)展示,方式相對單一,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形式老套、內容單一、缺乏體驗性。這對于有一定社會閱歷和歷史知識的成年人效果較好[10],但對于求知欲強、喜歡新鮮事物的青少年學生,吸引力則不夠。紅色研學旅行不同于其他類型旅游,要使紅色教育入腦入心,僅靠參觀和聽講解取得的效果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助一些高科技的手段,還原一些事件的真實場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三、紅色研學旅行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路徑
1.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增強活動的針對性
開展紅色研學旅行需要充分挖掘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內涵。一方面,利用好本土紅色文化資源,例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實踐基地,充分挖掘其蘊含的豐富內涵,設計差異化紅色研學課程,滿足不同研學群體的需求。如針對知識儲備較少的小學生,可設計通俗易懂的紅色故事集,使學生初步了解革命歷史;針對活潑好動的初高中學生,設計富含參與性和體驗性的紅色研學活動,如 CS 真人槍戰(zhàn)、重走長征路、設計紅色標語等,喚醒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針對知識儲備更多的大學生及其他類型的教育對象,可依托著名的紅色歷史事件,設計體驗性和文化性較強的研學課程,如通過自主探究和研學導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自己的理解演繹革命人物,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注重對紅色故事、紅色標語、紅色歌謠的使用,創(chuàng)新紅色教育形式,如以影視、舞臺劇、油畫、實景演出、VR 虛擬技術等新形式,為紅色教育注入活力。
2.注重資源整合,提升育人效果
紅色研學課程是將研學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課程,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載著收獲歸。構建有區(qū)域特色的紅色研學課程,僅對單一景點研學資源進行深度挖掘是不夠的,還需要與周邊其他資源,如生態(tài)旅游資源、民俗旅游資源、鄉(xiāng)村旅游資源等進行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紅色旅游資源的吸引力。一方面,可以設計“紅色研學+N”的紅色研學課程,如“紅色研學+鄉(xiāng)村”“紅色研學+民俗”“紅色研學+綠色”等,使學生在參與中自覺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增加研學課程的豐富度和體驗感。以遵義為例,可緊緊圍繞紅軍長征進遵義、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等,著力開發(fā)建設以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為主的精品課程;有效整合遵義歷史文化傳統(tǒng)特色教學資源,建設以沙灘文化、抗戰(zhàn)精神、三線建設精神等為主體的選修課程[11]。另一方面,可在保留紅色內核的前提下,將紅色研學旅行與其他類型的研學活動相結合,推動資源的跨界融合,提升研學效果。
3.培養(yǎng)專業(yè)的紅色研學導師,提高整體服務水平
紅色研學旅行不同于一般的紅色旅游,主要以體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為主,教育目的性較強,對紅色研學導師的要求也比較高,研學導師不僅要懂旅游還要懂教育。因此,發(fā)展紅色研學旅行必須培養(yǎng)一支優(yōu)秀的研學導師隊伍。首先,各大研學機構必須加強對紅色研學導師的培養(yǎng),組建一支由專職研學導師、專業(yè)講解員、紅色歷史知情者共同組成的導師隊伍,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專職研學導師指引、導游講解的“三位一體”管理體系。其次,可招納一批具有一定紅色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的志愿者加入研學導師隊伍中,通過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活動等方式招納大學生志愿者,加強師資力量,減少研學機構人力成本。最后,政府要提高研學導師的準入門檻,整改不具備資質和知識技能不達標的研學導師,打造專業(yè)的研學導師團隊,提高紅色研學導師的整體服務水平。
4.拓寬宣傳渠道,傳播紅色研學成果
現(xiàn)有的紅色研學成果僅靠搭建的研學平臺進行傳播,渠道較為單一,傳播力不足,為此需要借助其他渠道進行宣傳。首先,應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渠道,如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紅色研學成果,增強紅色研學旅行的影響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研學品牌。其次,搭建高質量的研學旅行平臺,對研學動態(tài)進行實時更新。這一點可借鑒學習強國這一平臺的經(jīng)驗,對革命人物、歷史事件、紅色文物、紅色歌謠、紅色電影進行分類,方便大家查閱。最后,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宣傳國家有關紅色研學旅行的政策,引導教育管理部門和各級學校開展研學旅行。高校要充分認識紅色研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對思政課教師組織開展的研學實踐活動給予支持,使紅色研學活動有效開展。
5.借助信息化手段,由靜態(tài)展覽走向活態(tài)傳承
由于紅色研學旅行教育性強的特點以及研學旅游者需求的多樣性,傳統(tǒng)的紅色游覽活動已不能滿足研學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因此,可借助5G、VR 等信息化技術,讓紅色資源“活”起來,實現(xiàn)紅色資源可看、可聽、可視、可感。首先,針對不同的研學群體增設不同類型的文字解說資料和形式多樣的解說視頻,如針對小學生設計紅軍動畫和動漫,而針對年齡較大的研學旅游者則以實景影視劇、情景劇等,通過轉變紅色知識傳遞的形式,增強研學旅游者對革命歷史的印象。其次,要以科技、藝術、時尚等元素為紅色資源賦能,為觀眾提供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的觀展體驗。如遵義紅一軍團紀念館中展示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的銀幕講解,2020年浙江南湖景區(qū)成立的南湖“初心郵局”等,增強游覽的體驗感;再次,利用全息投影技術再現(xiàn)歷史人物,實現(xiàn)游客與歷史人物的隔空對話,讓游客能與虛擬的偉人“對話交談”,潛移默化地傳遞紅色革命精神和知識,滿足游客對歷史真實記憶的需求,全面提升游客的感官體驗[12];最后,可以開展一些實景演出,如《延安保育院》《偉大的轉折》等,深化人們的認識。通過這些寓教于樂的方式,讓紅色資源成為教育的“生動課堂”。
參考文獻:
[1]高雨喬.紅色文獻助力公共圖書館紅色研學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圖書館,2021(8):75-80.
[2]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 2019(5):4-7.
[3]王偉年.井岡山紅色研學旅行發(fā)展思考[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20-27.
[4]馬曉燕.基于實踐體驗的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9(2):107-111.
[5]馬曉燕.基于實踐體驗的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實踐策略研究——以東北師范大學“紅色體驗”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49-53.
[6]習近平在調研指導河北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充分調動干部和群眾積極性保證教育實踐活動善做善成[N].人民日報,2013-07-13(1).
[7]唐龍.紅色文化與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耦合與契合[J].人民論壇,2021(12):102-104.
[8]萬彩霞,官琴.淺議遵義紅軍標語[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9(4):7-9.
[9]雷蕓,楊司桂,唐敏.遵義紅色文化內涵及傳承路徑探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1):14-17.
[10]韓一武.基于區(qū)域特色的紅色研學旅行產(chǎn)品設計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30):50-52.
[11]鄒雙紅, 胡易庚.遵義紅色文化培訓現(xiàn)狀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3):39-41.
[12]劉卿文,朱麗男.青島市紅色研學資源現(xiàn)狀及開發(fā)路徑研究[J].中國地名,2019(8):37-38.
(責任編輯:徐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