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芹
在主題為“故鄉(xiāng)”的文章中,作者常常會通過對家鄉(xiāng)風(fēng)土人情的介紹、對文化習(xí)俗的展示,來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此類文章多以散文為主,需要同學(xué)們具備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掌握各種表達技巧、感悟作者情思的能力。中考常見的考點有: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2.品析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3.理解句子的含義及表達的情感。
會唱歌的火爐
◎遲子建
我的少年時代是在大興安嶺度過的。冬天一到,火爐就被點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護神一樣,每天都要眨著眼睛釋放溫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姍姍來臨時,火爐才能熄滅。
火爐是要吞吃柴火的,一到寒假,我們就得跟著大人上山拉柴火。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兩種:手推車和爬犁。我家的手推車是二手貨,有些破舊,看上去就像一個辛勞過度的人,滿面疲憊的樣子。它的車胎常常慢撒氣,所以我們拉柴火時,就得帶著一個氣管子,好隨時給它打氣。
我們家拉柴火,都是由父親帶領(lǐng)著的。姐姐是個干活實在的孩子,所以父親每次都要帶著她。弟弟呢,那時雖然也就是八九歲的光景,但父親為了讓他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xí)慣,時不時也把他帶著。我們通常是吃過早飯就出發(fā),我們姊妹三人推著空車上山,父親抽著煙跟在我們身后。父親生性樂觀,很風(fēng)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聲有時會把樹上的鳥給驚飛了。我們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風(fēng)刮倒的樹木,最適宜做燒柴。父親是個愛樹的人,他從來不伐鮮樹,所以我們家拉燒柴是鎮(zhèn)上最本分的人家。為了這,我們就比別人家拉燒柴要費勁些,回來得也會晚。我最樂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尋找風(fēng)倒木。聽見啄木鳥“篤篤”地在吃樹縫中的蟲子,我就會停下來看啄木鳥;而要是看見了一只白兔奔跑而過,我又會停下來看它留下的足跡。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風(fēng),所以我找到風(fēng)倒木的機會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時候,父親的喊聲會傳來,說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著鋸聲走過去。父親用鋸把風(fēng)倒木鋸成幾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細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有的時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聳肩把風(fēng)倒木丟在地上,對父親大聲抗議:“我扛不動!”那語氣帶著幾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風(fēng)倒木把她壓得抬不起頭來,走得直搖晃,她也咬牙堅持著把它運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說,我比她長得高,是由于偷懶的緣故。為此,有時我會覺得愧疚。
冬天的時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是司空見慣的。在山里待的時間久了,我和弟弟都覺得手腳發(fā)涼。父親就會劃拉一堆枝丫,為我們攏一堆火。潔白的雪地上,跳躍著一簇橘黃色的火焰,那畫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開始用棉花包裹著幾顆土豆藏到懷里,待父親點起火后,我們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當(dāng)火熄滅后,土豆也熟了,我們就站在寒風(fēng)中吃熱騰騰、香噴噴的土豆。后來父親發(fā)現(xiàn)了我們帶土豆,鼓勵我們多帶幾個,他也跟著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燒柴還沒扛出一根呢,我就嚷著冷,讓父親給我們點火。父親常常嗔怪我,說我是只又懶又饞的貓。
天越冷,火爐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爐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飽它。漸漸地,我厭倦去山里了,回來后腿腳也酸痛了。我盼著自己的腳生凍瘡,可我知道生凍瘡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著父親去山里。
現(xiàn)在想來,我十分感激父親,他讓我在少年時期能與大自然有那么親密的接觸,讓冬日的那種蒼茫和壯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潤著我。每當(dāng)我從山里回來,聽著柴火在火爐中“噼啪噼啪”地燃燒,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我覺得柴火燃燒的聲音就是歌聲,火爐它會唱歌?;馉t在漫長的冬季中就是一個有著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聲使我懂得生活的艱辛和樸素,懂得勞動的快樂,懂得溫暖的獲得是有代價的。雖然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脫離了與火爐相伴的生活,但它那溫柔而富有激情的歌聲在我心中永遠不會消逝!
(節(jié)選自《會唱歌的火爐》)
●思考練習(xí)
1.試分析題目“會唱歌的火爐”有什么含義?
答:
2.從語言的角度賞析文中第2段的畫線句。
答:
3.作者追憶少年往事,從中領(lǐng)悟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請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wù)勀愕母形颉?/p>
答:
燈景舊情懷
◎琦 君
燈節(jié)(即元宵節(jié))還是轉(zhuǎn)眼就到了。長工們忙著打掃前院,準備祭品迎龍。大龍要在我們家大院子里滾,所有的孩子們都會提著各種各樣的燈來看熱鬧。我嚷著要買漂亮的燈,跟小朋友們比一比。母親說:“家里前前后后全是燈,還不夠多的?”她就是舍不得花錢買。阿標叔又戴起老花眼鏡,給我糊一盞在地上慢慢爬、不像兔子也不像狗的不知什么燈。四只腳是用洋線團木心子做的,紅紙不透明,哪有外面賣的那種五光十色透明玻璃紙的燈好看呢?外公老是吹自己會糊各種各樣的燈——關(guān)刀燈、輪船燈、蓮花燈……可是事實上,他只會給我糊直統(tǒng)統(tǒng)的鼓子燈。他說年輕時行,現(xiàn)在手發(fā)抖,糊不起來了。我做出很喜歡的樣子說鼓子燈最好,不小心燒個大窟窿,馬上可以再用紅紙補上。外公笑呵呵地說:“鼓子直通到底,表示正直,無憂無慮。”外公對什么東西都會說出一番道理來。
十五晚上,前院早已擺好祭桌,幾丈長的百子炮高高挑起,人潮一波一波地涌來。我把鼓子燈掛在樹上,在人叢里擠來擠去找小朋友玩??墒且宦犺尮捻懫?,鞭炮齊鳴,我又躲到大人身后面,從人縫里看大龍。大龍昂著頭,瞪著一雙大眼睛,張牙舞爪地來了,我有點害怕。龍開始舞動了,每個舞龍者手舉一段龍身,穿花似的美妙滾舞。他們平時都是普普通通的農(nóng)夫,但這時都變成了龍的一部分,那樣神奇的契合,看得我目瞪口呆,心里總是在盼望著,“再多舞一下,再多舞一下”,可是還有好幾處有祭典,大龍終于搖頭擺尾從大門出去了。人潮也隨著散去,最后的熱鬧高潮也宣告結(jié)束了。
我呆呆地站在地上,外公取下鼓子燈遞給我說:“快回到廚房幫你媽媽搓湯團,在湯團里許個心愿?!?/p>
“許個什么心愿呢?”我茫茫然地問。
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天天像過年這樣的熱鬧,外公不要回山里去,爸爸也不要常常出遠門。大家都在一起,還有阿榮伯、阿標叔都要統(tǒng)統(tǒng)在一起。
外公笑了一下說:“那容易,只要你用功把書念好。”
“這跟念書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不大明白。
“只要是讀書人,無論是男是女,長大后都會有一番事業(yè),有了事業(yè),你就可以接了大家相守在一起,不是天天跟過年一樣的熱鬧嗎?”
我還是想不大通。走進廚房,看母親已經(jīng)搓好一大木盤的湯團準備要下鍋了。我在她耳邊輕聲地說:“媽媽,代我許個心愿,隨便你怎么說。”母親笑笑,沒有作聲,只把菜油燈芯剔得高高亮亮的,又在碗櫥抽屜里取出那對紅蠟燭,就著菜油燈點著了,套在灶上的兩個燭臺里?!帮L(fēng)水燭,一年到頭都順風(fēng)順水?!彼卣f。
吃湯團的時候,我問:“媽媽,您剛才許了什么心愿呢?”母親笑嘻嘻地說:“我不用許什么心愿了。一家團團圓圓的,已經(jīng)再好沒有。外公,您說是嗎?”外公摸著白胡須連連點頭。
(節(jié)選自《燈景舊情懷》)
●思考練習(xí)
1.簡要概括作者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習(xí)俗都有哪些?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答:
2.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賞析文中最后一段的畫線句。
答:
3.外公讓“我”在湯圓里許個心愿,請你幫“我”合理想象一下,“我”要許個怎樣的愿望?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