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鳳,翁飚育,馬艷馨,喻樞瑋,徐 翔,王學貴*
(1.四川農業(yè)大學 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fā)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農業(yè)大學農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3.四川省農業(yè)農村廳植物保護站,四川 成都 610041)
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屬于鱗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昆蟲,又名刮青蟲,苞葉蟲,是水稻三大螟蟲中最具破壞性的一種害蟲[1]。稻縱卷葉螟寄主范圍較廣,不僅取食為害各個生育期水稻,還危害玉米(Zea maysL.)、小麥(Triticum aestivumL.)、高粱(Sorghum bicolorL.)、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L.)、茭白(Zizania latifoliaL.)等作物,以及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等禾本科雜草[2]。稻縱卷葉螟危害癥狀極為明顯,初孵幼蟲常群集于心葉,葉鞘內啃食葉肉,三齡左右逐漸下移到葉片中部做成縱卷的圓筒狀單葉苞,也有少數做成3~5葉多葉苞,在苞內啃食葉肉,僅留表皮,呈現白色條斑,嚴重時蟲苞累累,白葉滿田。近年來為害情況漸趨嚴重,僅在2015~2020 年期間稻縱卷葉螟年發(fā)生面積達1 900萬hm2,造成產量損失700余萬t,相當于水稻總面積的3.6%[3]。
當前,國內外針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農業(yè)害蟲的生物學特性和發(fā)生為害特點,主要采取的防治技術措施有理化誘殺、生物防治、化學農藥防治等[4],但隨著化學殺蟲劑的大量使用,我國稻縱卷葉螟田間種群已對部分殺蟲劑產生了抗藥性。2019~2022年期間,我國在田間群體中觀察到稻縱卷葉螟對10種殺蟲劑的抗性水平顯著上升,其中尤其是對于雙酰胺類殺蟲劑,2019~2021測試的田間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及環(huán)溴蟲酰胺表現出敏感或中度抗性水平(RR=1.3–22.1),而2022年氯蟲苯甲酰胺及環(huán)溴蟲酰胺的抗性水平高達64.9~113.7 倍[5-6];Sun 等[6]監(jiān)測了國內9個省份27個田間種群對10種殺蟲劑的抗性,結果表明,大多數田間種群對阿維菌素(RR=2.4-22.2)、甲維鹽(RR=1.9-40.3)和乙基多殺菌素(RR=4.2-24.8)產生了中低水平的抗性;劉兆鴻等[7]研究表明,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在施藥后對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均偏低,說明稻縱卷葉螟對使用期超過10年的氯蟲苯甲酰胺已產生較高的抗性,不推薦用來防治稻縱卷葉螟。李謀國等[8]研究表明,19.4%甲維·氯蟲苯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OD)是當前比較理想的稻縱卷葉防治化學農藥,優(yōu)先推薦使用。
四川省再生稻種植面積約38 萬hm2,占全國總面積30%,稻縱卷葉螟發(fā)生較為嚴重。因此,為篩選出對四川再生稻區(qū)稻縱卷葉螟防控效果較好的殺蟲劑指導再生稻生產,特選用目前常用的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茚蟲威、毒死蜱對稻縱卷葉螟開展了田間小區(qū)藥效試驗。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在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袁家壩水稻田(103°93′99″E,29°26′64″N)進行,土壤類型為潮土,土質肥沃、土粒均勻一致、肥力中等,灌溉排水設施齊全,四周都種植水稻。水稻生育期為再生稻期,試驗前1 個月并未施用任何殺蟲劑和除草劑,稻縱卷葉螟主要為低齡幼蟲。
1.2 試驗藥劑及處理 試驗共設計了7 個藥劑進行處理,1個空白對照,(表1)。每處理重復4次,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共32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為20 m2。
表1 試驗藥劑及處理
1.3 小區(qū)排列 按照隨機區(qū)組進行小區(qū)排列,小區(qū)田間排列如下,每個小區(qū)間隔約0.6 m。
CK1 G2CK2 F3 E4 A1 G3 F4 B1 A2 CK3 G4 C1 B2 A3 CK4 D1 C2 B3 A4 E1 D2 C3 B4 F1 E2 D3 C4 G1 F2 E3 D4
1.4 施藥方法 將藥劑與清水配成藥液,2 次稀釋法,均勻噴霧,力求各小區(qū)施藥一致。整個試驗施藥1 次,用水量40 L/667 m2,試驗期間未使用其他藥劑,盡量避免過早或過晚施藥,避免重噴、漏噴。
1.5 調查方法及時間
1.5.1 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蟲劑防治稻縱卷葉螟:GB/T 17980.2-2002》[9],采用5 點取樣法,每個小區(qū)取5點,每點調查5蔸,每株禾苗調查倒數3張葉片,施藥前調查記錄各處理區(qū)25蔸水稻的總葉片數,藥后3、7、14 d 調查卷葉葉片數,統(tǒng)計卷葉率,計算防治效果,其中卷葉數只統(tǒng)計帶有稻縱卷葉螟鮮新糞便及剛束尖的卷葉,葉片呈白葉、扭曲,逐漸失水、干枯可不統(tǒng)計。同時,統(tǒng)計25蔸全部蟲苞(卷葉),剝查苞內活蟲數,分別記載每樣點內活蟲數目,計算蟲量和蟲量防效。
觀察各處理小區(qū)藥劑對水稻植株是否產生藥害及出現藥害的癥狀和類型,卷葉率及防治效果計算公式為[10]:
1.5.2 調查時間和次數 稻縱卷葉螟共調查4次,分別為施藥當天(9月20日)調查1次蟲口基數,施藥后3 d(9 月23 日)、施藥后7 d(9 月27 日)、施藥后14 d(10 月4 日)共調查4 次,調查數據采用Excel 2016E進行處理統(tǒng)計,通過SPSS 26軟件做用Duncan 法進行各處理間差異顯著性分析。
1.6 對作物的安全性和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藥后1、3、7、14 d 處理區(qū)、對照區(qū)的水稻進行對比觀察,藥后調查是否存在藥害現象,水稻田間是否有蜘蛛、瓢蟲、蜜蜂等生物活動,判斷供試藥劑對水稻是否安全,是否可在稻縱卷葉螟發(fā)生區(qū)域推廣使用。
由表2可以看出,藥后3 d,48%毒死蜱乳油防效最好,卷葉率6.61%,防效52.51%;6%阿維·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甲維·茚蟲威懸浮劑防效次之,卷葉率分別為7.76%、7.30%,防效分別為44.23%,47.50%;11.6%甲維·氯蟲苯懸浮劑、1.8%阿維菌素乳油防效不理想,卷葉率分別為11.74%、11.48%,防效僅為15.62%、17.47%。
表2 殺蟲劑對稻縱卷葉螟田間藥效
藥后7 d,6%阿維·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茚蟲威懸浮劑、48%毒死蜱乳油防效較好,卷葉率分別為2.57%、2.98%、2.41%,防效分別為77.02%、73.34%、78.42%;10%甲維·茚蟲威懸浮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8%阿維菌素乳油卷葉率分別為3.65%、3.57%、4.20%,防效分別為67.29%、68.01%、62.39%;11.6%甲維·氯蟲苯懸浮劑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卷葉率為4.66%,防效僅為58.30%。
藥后14 d,6%阿維·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茚蟲威懸浮劑、48%毒死蜱乳油防效較好,卷葉率分別為3.55%、3.88%、2.81%,防效分別為78.14%、76.10%、82.70%;10%甲維·茚蟲威懸浮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防效次之,卷葉率分別為4.99%、4.61%,防效分別為69.25%、71.59%;11.6%甲維·氯蟲苯懸浮劑、1.8%阿維菌素乳油防效顯著低于其他處理,卷葉率為6.24%、5.74%,防效僅有61.56%、64.63%。
表3結果表明,施藥后7 d,各處理藥劑蟲量防效都達到了>30%,其中,48%毒死蜱乳油、6%阿維·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甲維·茚蟲威懸浮劑蟲量防效均優(yōu)于其他處理,蟲量防效分別為80.26%,72.95%、69.45%;11.6%甲維·氯蟲苯懸浮劑、1.8%阿維菌素乳油防治效果則不理想,蟲量防效分別為37.42%、33.88%,顯著低于其他處理;藥后14 d,48%毒死蜱乳油防效仍然最好,其蟲量防效為83.41%,顯著高于其他處理;6%阿維·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蟲量防效次之,蟲量防效為76.14%;10%甲維·茚蟲威懸浮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茚蟲威懸浮劑、1.8%阿維菌素乳油防效均在40%以上,分 別 為69.09%、 50.00%、 64.32%、 47.73%;11.6%甲維·氯蟲苯懸浮劑的蟲量防效最差,僅為39.09%。
表3 殺蟲劑對稻縱卷葉螟的百兜蟲量防效
本試驗采用目前常見7 種化學殺蟲劑對稻縱卷葉螟開展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6%阿維·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茚蟲威懸浮劑防治效果都十分理想,3 d 后整體防效均>30%,表現出較好速效性;7 d后防效急速上升,整體防效均>70%,蟲量防效>60%;14 d 后防治效果仍然保持在>75%,蟲量防效均在>60%,表現出足夠的持效期,因此,該3 種殺蟲劑可用于防控再生稻稻縱卷葉螟。
目前,稻縱卷葉螟在我國各地均有發(fā)生,多數地區(qū)長期以來還主要采用茚蟲威、多殺霉素、甲維鹽、毒死蜱、殺螟丹等殺蟲劑防治稻縱卷葉螟[11]。胡忠亮等[12]在寧波發(fā)現茚蟲威懸浮劑300 g/hm2不僅表現出優(yōu)異的速效性,也表現出了較長的持效期,與本文結果相似。但劉兆鴻等[13]已經在廣西平樂縣發(fā)現稻縱卷葉螟對氯蟲苯甲酰胺已產生抗性,與試驗結果存在差異,同時馬學文等[14]在江蘇省洪澤縣發(fā)現1.8%阿維菌素乳油在防治適期施藥后7、15 d 的防治效果都在>90%,具有一定的持效性和速殺性、性價高,而本試驗結果顯示,1.8%阿維菌素乳油防效較差,在施藥7、14 d 后均<70%防效。不同地區(qū)的田間抗性發(fā)展快慢存在明顯差異,考慮到稻縱卷葉螟是一種具有遠距離遷飛能力的昆蟲[15],這種敏感性差異可能是在不同稻區(qū)殺蟲劑品種的使用格局與頻率不同所致,亦或是由于種群間的遺傳異質性,不同地點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差異以及這些因子的聯合作用所致。
當前,在農業(yè)生產中如何科學防控稻縱卷葉螟是水稻生產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尤其在抗藥性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水稻病蟲害防控的化學農藥減量控害,確保糧食安全更是首要問題。本文通過幾種新型殺蟲劑防控稻縱卷葉螟田間小區(qū)試驗,可為當地再生稻在防控稻縱卷葉螟科學用藥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應大力開展生物防控研究與示范,大力推進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延緩抗藥性發(fā)展,更好的防控稻縱卷葉螟的發(fā)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