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鋒,顏麗婷
泉州市急救指揮中心,泉州 362000
隨著當前交通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也逐年升高,已逐步成為當前社會面臨的嚴峻問題。交通事故造成的嚴重多發(fā)傷患者常伴隨著多種急救難題,如嚴重出血、呼吸道阻塞、骨折、內臟器官損傷等,很容易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1-2]。因此,院前急救處理的效率直接關系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快速、高效的反應和處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康復質量。因此,采取科學、系統(tǒng)的院前急救模式至關重要,高效的院前急救可以迅速穩(wěn)定患者病情,爭取更多的時間為后續(xù)的治療提供基礎,尤其是在黃金搶救時間內,高效的急救措施對挽救生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種背景下,臨床逐步引入了快速反應的院前急救處理模式,在該模式下,通過持續(xù)對急救人員的急救知識和臨床經驗予以提升,并通過建立科學的急救流程和操作規(guī)范,最大限度地提高搶救效果[3-4],為此,本研究對交通事故致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的快速反應院前急救處理效果進行分析。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1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于泉州市急救指揮中心治療的80 例交通事故致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納入標準:患者早期預警評分均在2 分以下;年齡>14 歲;均經臨床輔助檢查確診為多發(fā)傷;創(chuàng)傷至少累及兩個以上系統(tǒng);滿足轉運條件;均為交通事故致傷;病情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排除標準:受傷超過6 h;中途因其他原因而退出本次研究;存在基礎心肺疾??;搶救過程中死亡;接受過腫瘤放化學治療;需急診手術或轉送重癥監(jiān)護室觀察;合并有自身免疫疾?。慌R床資料不齊全。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原則。
1.2 方法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40 例。
對照組急救護理中采用常規(guī)模式:在預檢分診后通知接診醫(yī)師,護理人員積極配合幫助患者開展相關檢查,及時迅速安排好轉運流程,積極通過電話通知接收科室,做好各項急救藥品、設備的準備,包括急救箱、氧氣枕、便攜式心電監(jiān)護儀等。
試驗組院前急救護理中采用快速反應模式:
(1)組建快速反應小組:①組建由急診科醫(yī)師、工作經驗豐富的骨干護士、護士長組成的快速反應小組,小組成員均具備5 年以上工作經驗,任命護士長為小組組長,負責小組的培訓、考核以及日常管理、協調工作;②定期開展急救模擬演練等培訓,講解快速反應的理念、流程、注意事項等,持續(xù)提升其專業(yè)水平、綜合素養(yǎng);③小組成員考核,正式上崗前預先對小組成員進行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崗,考核不合格者直至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2)院前急救和轉運:①接診管理:確保急救電話隨時有人值班,在緊急呼叫接線中,120 急救中心的護士接到患者的求救電話之后,迅速、簡潔地獲取傷者信息并快速作出反應,傷者信息主要包括位置、受傷人數和患者病情等;②出診管理,急救車去往患者過程中,護理人員用關切的語言安慰患者及其家屬,安撫其恐慌、緊張心理,叮囑其保持冷靜,并迅速組織創(chuàng)傷急救小組醫(yī)護人員以最短時間趕到事故現場,在出發(fā)途中,與傷者或其身邊的人保持通話,指導其采取簡單的自救,告知其注意事項;③現場處理:醫(yī)護人員一旦到達現場,則立即按照“ABCD”評估(氣道頸椎-呼吸-循環(huán)-神經系統(tǒng))原則對患者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包括為患者開放氣道、止血、建立靜脈通路等,迅速安排轉運工作;④在轉運過程中,詳細記錄患者的基本情況、急救過程,并通過創(chuàng)傷中心微信群與醫(yī)院內部保持緊密聯系,及時通報患者病情,告知其需要準備的事項,確?;颊叩竭_醫(yī)院后能夠立即接受有效的救治。
1.3 觀察指標
(1)意識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平均動脈壓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的評估工具為Barthel 指數[5],意識障礙程度的評估工具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6]。
(2)急診各環(huán)節(jié)時間:包括院前急救反應、接收、評估、轉運、核血備血、預檢分診、到達手術室或重癥監(jiān)護室、醫(yī)師到診時間。
(3)患者或家屬滿意度:滿意度調查通過醫(yī)院自擬調查表進行,≥90 分為非常滿意,70~89 分為滿意,<7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組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17~80 歲,平均(49.34±13.41)歲;對照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18~79 歲,平均(49.52±13.5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2.1 兩組意識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體征指標水平改善對比 試驗組意識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體征指標水平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意識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體征指標對比
2.2 兩組各急診各環(huán)節(jié)時間對比 試驗組院前急救反應、接收、評估、轉運、核血備血、預檢分診到達手術室或重癥監(jiān)護室、醫(yī)師到診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急診各環(huán)節(jié)時間對比(min)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分別為30 例、9 例、1 例,對照組分別為21 例、13 例、6 例。試驗組滿意度為95.5%,高于對照組的85.5%(χ2=4.043,P=0.043)。
交通事故是一項重大公共安全問題,主要是由于現代社會交通運輸系統(tǒng)的蓬勃發(fā)展也伴隨著更多的交通安全問題,如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以及道路交叉口、人行道等基礎設施的高頻率應用,都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fā)生風險。交通事故具有突發(fā)性和瞬時性的特點,這一特點也導致了事故現場及患者的傷情往往較為復雜,一旦處理不及時或處理失當便可能導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臨床表明,在交通事故中,嚴重多發(fā)傷患者較為常見,大多數嚴重多發(fā)傷患者往往面臨嚴重的出血、呼吸道阻塞、骨折、內臟器官損傷等多種復雜情況,需要急救人員在短時間內做出準確的判斷和并采取高效的應對措施,且急救人員需與交通事故的不可控性、傷者家屬的情緒波動等因素協調,確保整個急救過程更加順暢而高效,是提高傷者生存率、減少后遺癥的關鍵[7-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意識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體征指標水平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院前急救反應、接收、評估、轉運、核血備血、預檢分診、到達手術室或重癥監(jiān)護室、醫(yī)師到診時間等各急診各環(huán)節(ji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可見對交通事故致嚴重多發(fā)傷患者實施快速反應院前急救處理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能有利于縮短患者的院前急救反應時間等急診各環(huán)節(jié)時間,改善患者的體征狀況、生活能力,提升患者滿意度。分析其原因,實施快速反應院前急救處理中,醫(yī)院通過建立高效的緊急呼叫系統(tǒng),確保接線護士能夠用簡短清晰的語言迅速獲取事故現場的重要信息,包括傷者位置、受傷人數、患者病情等,有助于急救人員能夠更迅速地準確抵達事故現場,從而縮短了呼叫至急救人員到達現場的時間??焖俜磻獔F隊的迅速響應,使得急救措施在事故現場可以更及時、有效的控制傷者病情,減少進一步損傷。同時,在急救人員抵達事故現場后,快速反應院前急救處理積極應用“ABCD”等先進的管理模式處理患者傷情,醫(yī)護人員能夠更迅速地確定患者的急救優(yōu)先級,并采取緊急的急救措施,從而更快速地展開精準救治;而在轉運途中通過詳細的急救記錄,并通過現代通訊技術與醫(yī)院內部保持密切聯系,通過事先通報患者病情,告知提前準備相關醫(yī)療器械和藥品,使得患者一旦抵達醫(yī)院,便能夠立即接受高效的院內急救,因此快速反應院前急救處理能夠有效縮短急診救援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時間[9-10]。同時,在快速反應院前急救處理模式下,醫(yī)護人員在接到患者求救電話之后爭分奪秒,以最高的效率處理患者出現的生命威脅狀況,如氣道阻塞、呼吸急促、心律不齊等,在最短的時間里對患者實施氣道開放、靜脈通路建立等搶救措施,有助于在事故現場即時穩(wěn)定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在黃金時間內對患者實施搶救,從而提升了搶救效果,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意識障礙等病情,減少后遺癥發(fā)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交通事故致嚴重多發(fā)傷患者實施快速反應院前急救處理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能有利于縮短患者的院前急救反應時間等急診各環(huán)節(jié)時間,改善患者的體征狀況、生活能力,提升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