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婷玉,黃翠香,蘇婷婷
1晉江市醫(y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福建醫(yī)院)口腔科,晉江 362200;2晉江市安海醫(yī)院手術室,晉江 362261
牙周病發(fā)生率高,牙周支持組織受牙菌斑影響,產(chǎn)生慢性炎癥,另外該病的發(fā)生還和社會心理、全身性系統(tǒng)疾病等有關[1]。牙周病常見癥狀有牙齦紅腫、探針出血、牙齒松動等,對口腔健康產(chǎn)生干擾,生活質量下降。采用牙周刮治術能緩解病情,療效明確,但其存在創(chuàng)傷,患者會出現(xiàn)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另外口腔內具有較多細菌,既包含非致病菌,也有致病菌,容易出現(xiàn)感染。相關研究提出,進行牙周刮治后,一旦伴有感染,則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干擾后續(xù)康復[2]。治療時應注意口腔清潔,清除細菌,防范感染,以提升療效,加快康復速度[3]。目前臨床有多種口腔護理液,不同類型其作用有差異。生理鹽水使用廣泛,經(jīng)濟性高,但無抗炎抗菌作用,呋喃西林和聚維酮碘溶液均能有效殺菌,但對于后兩種溶液應用是否安全尚存爭議,特別是抗感染方面,有關研究較少。本次研究以行牙周刮治患者為對象,分析不同口腔護理液的應用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 年12 月至2023 年12 月晉江市醫(yī)院行牙周刮治患者86 例。納入標準:患有慢性牙周病,且為中重度;采取牙周刮治術;能正常溝通;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病史;資料不完整;凝血功能異常;嚴重系統(tǒng)性疾病,如肝腎障礙,糖尿病等。本研究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符合醫(yī)學倫理原則。
1.2 方法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平均分為三組。A組采取0.9%生理鹽水,B 組采取0.02%呋喃西林溶液,C 組采取0.1%聚維酮碘溶液,教會患者正確刷牙方法,口腔護理液使用頻率為2 次/d,時間分別為早上7:00,晚上21:00。術前1 d,采取口腔護理液,令患者于口腔部位進行含漱,共計2 次,第3 次為術前0.5 h。含漱方法為先采取清水漱口,然后用口腔含漱液,用量為約10 ml,進行含漱,維持3 min,然后對兩腮進行鼓動,采用舌尖反復推動、攪拌,令護理液和患者牙齒、牙齦充分接觸,作用于口腔黏膜,含漱完畢后,提醒患者0.5 h 內不可進行漱口,防止含漱作用受到干擾。術后,取適量口腔護理液,對口腔進行沖洗,保證在肉眼觀察下未發(fā)現(xiàn)顯著污漬,提醒患者清潔口腔時,到最后1 次含漱護理液約2 min。仔細監(jiān)測治療部位,觀察有無感染,一旦表現(xiàn)為發(fā)熱、疼痛和紅腫等現(xiàn)象,應馬上告知醫(yī)生,予以對癥干預。完成治療后,由責任護士負責,通過電話隨訪,詢問患者手術部位是否出現(xiàn)感染,告知其征兆主要有痛、腫、紅和熱等,評估康復情況,提醒注意事項,教會患者/家屬自護技巧,若有異常,馬上和醫(yī)護人員聯(lián)系,隨訪頻率為每月2~3 次。提醒其定期隨訪,第1 次為治療4 周,第2 次為治療8 周,后續(xù)根據(jù)恢復情況調整,檢驗有關指標,詳細記錄。
1.3 觀察指標 ①相關指標和菌群數(shù)量[4]:牙齦指數(shù)(MGI),采取4 級法,內容包括牙齦質、顏色變化和出血傾向等,正常牙齦計表示0 分,牙齦存在輕微水腫,但探針探診時無出血現(xiàn)象表示1 分,若有出血現(xiàn)象表示2 分,存在潰瘍形成或自發(fā)出血傾向者表示3 分;檢驗菌斑指數(shù)(PI),取適量顯示劑,將其在患者牙面上均勻涂抹,然后觀察色菌斑,記錄其分布范圍,分值為0~5 分;檢驗牙齦卟啉單胞菌數(shù)量;檢查總厭氧菌數(shù)量。②抑菌效果[5]:借助無菌咽拭子采樣,展開細菌培養(yǎng),觀察大腸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檢查結果,計算陽性率。③口腔清潔效果:大腸埃希菌等檢驗結果為陽性。④手術部位感染情況: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7.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分別表示為和n(%),分別行t與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 組28 例,男15 例,女13 例;年齡27~77 歲,平均(48.40±4.15)歲;B 組29 例,男15 例,女14 例;年齡為28~78 歲,平均(48.53±5.07)歲;C 組29 例,男14 例,女15 例;年齡為26~77 歲,平均(48.43±4.52)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三組相關指標和菌群數(shù)量比較 三組PI、MGI、牙齦卟啉單胞菌和總厭氧菌計數(shù)均呈降低趨勢(P<0.05)。見表1。
表1 三組相關指標和菌群數(shù)量比較
2.2 三組抑菌效果比較 三組大腸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陽性率均呈降低趨勢(P<0.05)。見表2。
表2 三組抑菌效果比較 [例(%)]
2.3 三組手術部位感染情況和口腔清潔效果比較 三組手術部位感染率和口腔感染率均呈降低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手術部位感染情況和口腔清潔效果比較 [例(%)]
人每天會攝入大量食物,在此過程中口腔中積累大量微生物,一般來講口腔存在自凈能力,能防范口腔潰瘍、感染等疾病。但受多因素影響,會引發(fā)牙周病,如放線菌、變形鏈球菌等細菌侵蝕,牙齒礦化程度和形態(tài)等,過多攝入糖類食物等,疾病初期牙齒或出現(xiàn)黃褐色斑點或出現(xiàn)白色斑塊,發(fā)展到中后期,面對酸甜、熱和冷等,較為敏感,存在口腔異味,引發(fā)齲洞,伴有明顯疼痛,咬硬物或者刷牙時,導致牙齦出血[7]。炎癥進展到牙周組織時,會產(chǎn)生牙周袋,致使牙齒松動,發(fā)展到最后將其拔除或者脫落。牙周病多發(fā)群體為牙齒擁擠者、經(jīng)口呼吸者和長時間吸煙者,該病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為一般治療,如修復缺失牙、超聲波潔牙等;二為藥物治療,如選取頭孢類抗生素、四環(huán)素緩釋凝膠等;三為手術治療,如采取牙周刮治術和牙周翻瓣術等[8]。
注:兩組干預前對比均P>0.0 5;兩組干預后對比均P<0.001。
當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或出現(xiàn)創(chuàng)傷后,會產(chǎn)生疼痛,口腔環(huán)境受到影響,導致菌群紊亂,傷口感染風險提升?;趥鹘y(tǒng)觀念,為了防范手術部位感染,常采取抗生素,最近抗生素濫用現(xiàn)象頻發(fā),耐藥菌株數(shù)量提升,對口腔疾病治療、患者健康產(chǎn)生干擾。相關研究證實,抗生素濫用會導致菌群失衡,提升耐藥性,機體抵抗力減弱,感染風險增加,阻礙疾病恢復[9]。進行牙周刮治后,怎樣防范手術部位感染,盡可能規(guī)避抗生素濫用,屬于研究重點課題。當下,臨床多采取口腔護理液,通過沖洗、含漱等措施,防范治療部位感染,具有明確療效。由于口腔護理液有多種類型,采取有效、安全護理液,能提升口腔清潔效果,降低感染發(fā)生風險,能調整口腔健康狀態(tài)。選取適當口腔護理液,采取擦拭法、刷牙法、沖洗法和含漱法等,維持良好口腔環(huán)境,提升干預效果[10]。
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三組PI、MGI、牙齦卟啉單胞菌和總厭氧菌計數(shù)均呈降低趨勢,且干預后,四項指標C 組<B 組<A 組(均P<0.001),提示0.1%聚維酮碘溶液的口腔護理效果更明顯。單晨曦等研究取得一致結果[11]。A 組、B 組和C 組的大腸埃希菌陽性率分別為85.71%、62.07%和34.48%,表皮葡萄球菌陽性率分別為89.29%、55.17%和27.59%,三組均呈降低趨勢(均P<0.05),代表采取該溶液能顯著降低常見細菌陽性檢出率。A 組、B 組和C 組的手術部位感染率分別為32.14%、13.79%和0,口腔感染率分別為46.43%、17.24%和3.45%,均呈降低趨勢(均P<0.05),表示該溶液的抗菌作用更顯著,能防范手術部位、口腔感染。呂葉等[12]研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分析上述結果產(chǎn)生原因,主要有生理鹽水應用廣泛,應用0.9%濃度可起到保濕、清潔等功效,但該溶液無法殺菌,另外采取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含漱,隨著水分蒸發(fā),會產(chǎn)生高滲溶液,生成氯化鈉,其于口腔黏膜組織表面大量聚集,易引發(fā)不良反應,如黏膜出血、口干等。采取呋喃西林,溶液濃度為0.02%,開展口腔護理,該溶液呈現(xiàn)出酸性,其能有效殺菌,可防范細菌生長、繁殖,面對真菌時本品不會產(chǎn)生抑制。利用該溶液進行護理,不良反應較多,常見的有皮疹、皮膚瘙癢等。采用聚維酮碘溶液,濃度為0.1%,提供口腔干預,該溶液能有效殺菌,對多種細菌均有效,不會引發(fā)過敏反應,不會產(chǎn)生刺激,溶液本身接觸口腔黏膜后,慢慢分解,形成活性碘,作用于病原體原漿蛋白,能促進活性基團氧化,同時能結合蛋白質存在的氨基,令其變性,不僅可以殺死病毒和細菌,同時能抵抗真菌,殺菌作用時間較長,另外,本品還能促使創(chuàng)面收斂,推動新生肉芽生長。
綜上所述,對于行牙周刮治者,為其開展口腔護理時,采取0.1%聚維酮碘溶液,能提升整體干預效果,有效防范感染,0.02%呋喃西林次之。本次研究納入病例有限,時間較短,僅選取兩種感染類型,口腔護理液種類也較少,后續(xù)應持續(xù)、深入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