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綠洲
一、教材分析
排球運動因其豐富的活動內(nèi)容及多樣的活動方式,受到大眾的廣泛喜愛。排球的主要技能有傳球、墊球、發(fā)球、攔網(wǎng)等,并且每種技能又分很多種。正面雙手墊球是排球運動中的一種基礎動作,它包括預備姿態(tài)、預判動作、雙手接球動作。預判來球的方位、落點及快速的動作反應是完成這一動作的先決條件。在排球運動中,墊球是最基礎、最簡單的一項基礎技術?!芭徘颍赫骐p手墊球”是七年級體育排球單元的第三課時。學生要能夠較好地把握雙手墊球的基本要點,并在實踐練習中不斷地改進對球的控制。通過本節(jié)課對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可以充分鍛煉其身體機能,如力量、靈敏、協(xié)調(diào)等,同時促進學生積極學習、思考,投入各項學習活動。
二、學情分析
本課程的設計適用于處在生長發(fā)育重要階段的七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肢體運動能力具有可塑性,還表現(xiàn)出旺盛的精力,好動,好奇心強,而且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對排球有著強烈的新奇與好奇,但是在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很可能會覺得無聊,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無法專心。因此,在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地利用課堂時間,將其與新授的內(nèi)容相融合,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排球中的墊球手勢以及對擊球部位的認知,同時也能夠?qū)⑵渑c球融合,使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獲得體育知識與技巧。
三、教學內(nèi)容
排球:正面雙手墊球
四、教學目標
☆了解現(xiàn)代排球運動的發(fā)展趨勢及排球比賽的基本規(guī)律和鍛煉方法。
☆學習排球正面雙手墊球,能基本掌握墊球技術,提高學生運用墊球的能力。
☆發(fā)展學生的上肢力量和培養(yǎng)靈敏、快速的反應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zhì)。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擊球點和正面墊球的姿勢。
教學難點:雙臂伸直夾緊,提肩壓腕,前送和全身協(xié)調(diào)用力。
六、教學策略
教師通過講解示范法、優(yōu)生示范法以及游戲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教、學、練、賽”的教學模式,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肢體協(xié)調(diào)性、靈活性,又提升了學生的團隊精神,也讓學生在團隊練習和比賽中體驗到運動的無限樂趣,讓學生在玩中探索、在合作中學習。
七、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1.課堂常規(guī):體委整隊,清點人數(shù),檢查服裝,教師宣布課堂目標、內(nèi)容及要求。
2.熱身活動:頭部運動(2×8拍);擴胸運動(2×8拍);肩部運動(2×8拍);踝腕關節(jié)運動(2×8拍);膝關節(jié)運動(2×8拍);弓步壓腿運動(2×8拍)。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活動身體各關節(jié),使學生精神振奮,達到熱身效果,為下面的學習及練習做好充分的準備,避免運動損傷,防止拉傷等。)
(二)教師指導+講評
1.自主學與練:
(1)教師展示圖示:
讓學生對墊球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建立良好的動作概念,初步形成正確的運動觀念。
①教師展示擊球手型、擊球點和擊球部位。墊擊手型常用的有以下三種:互靠式、抱拳式、疊掌式。(如圖1)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圖片。
②教師根據(jù)圖2說明預備動作:上身略向前傾斜,雙腳分開,兩腿分開略大于肩部,兩臂略彎曲放在腹部前方,兩肘略向內(nèi)側(cè),眼睛盯著來球。學生邊聽邊看,邊做動作模擬。
(2)教師徒手示范講授:
教師示范講解墊球基本手形和徒手墊球完整動作,確保學生看清動作要領;學生認真聽講、觀察、學習墊球的動作要領,注意墊球時手臂插、夾、抬、蹬及全身協(xié)調(diào)用力;仔細觀察模仿老師講解的擊球點和部位。
①墊球的動作要領:兩個大拇指相對向前,伸展胳膊,向下壓腕,小臂向外側(cè),小臂與小臂構成一個擊球平面。擊球點在腹部前方大約一個手臂的位置,用小臂的手腕上方大約10公分位置接球。(如圖3所示)
②準備擊球姿勢示范:雙腳前后開立與肩同寬,面對來球,兩手迅速做出墊球手形,且兩臂夾緊伸直,手腕下壓。雙腿屈膝,身體重心降低(如圖2)。
③擊球姿勢示范:在球到達腹部之前,將重心向前移動,雙臂向前伸展,以對抗來球。在打擊時,雙手交叉抓握,以腕關節(jié)向下伸展,前臂向前打擊。擊球位置通常在腹部前方。在接球的過程中,接球動作要與身體的蹬腿等動作相配合,肩膀和手臂同時發(fā)力來完成擊球(如圖2)。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學習并了解排球運動的正確動作,為后面的練習環(huán)節(jié)奠定理論基礎。)
(3)學生積極思考,認真模仿:
練習墊固定球:二人一球,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雙手墊球動作,重復練習十次交換。(練習時要求學生注意力集中,跟隨教師口令認真完成徒手練習動作;墊球要時刻做好預備動作,起步快,動作快,墊球時要有合適的站位,可以從原地開始墊球,然后進行兩人對墊的訓練,在實踐中幫助學生記住基礎的手勢及動作并熟練運用。)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感受到身體各部位的力量配合,從而提高對墊球動作的認識。)
(4)教師和學生一起糾正不規(guī)范的動作,并上前演示。
(設計意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些空間,讓他們把自己的學習結果展現(xiàn)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5)個性化教學:依學生不同程度的學習能力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
技能水平高的學生兩兩組合進行對練;技能水平低的學生,采用一對一的訓練方式。(針對掌握較好的學生,可適當提高練習的難度,對于技能較弱的學生,首先由老師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引導和協(xié)助學生把握其要點。)
2.鞏固提升練習:學生聽從教師安排,認真學習體會動作技術要領。
(1)分組練習,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練習墊球,討論如何墊好排球。
(2)個人活動——自墊:每人一球,連續(xù)向上方墊球,練習大約3分鐘。
(3)兩人一組對墊:兩個人連續(xù)練習對墊球。
(4)兩人一組(相距2~3米),兩人一人拋球,另一人墊球(如圖4)。
(5)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展示,并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要讓學生有一些表現(xiàn)自己實踐結果的空間和時間,把教學成果展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真正地表現(xiàn)出積極、有效的課堂方式,并且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且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批評和肯定。)
3.合作運用:游戲——持球接力比賽。
教師講解示范比賽方法以及規(guī)則:將學生分成四個組,按照順序排列好站成四列,在每列隊伍的前方分別畫出1,2,3,4四條標志線,每一組各一個球,運動員雙手平舉起球,放在手腕以上10厘米處,從隊列最前面的學生開始游戲,該學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將球送到指定地點并完成墊球動作三次后,再返回隊伍將球交給下一個學生,先跑完的那一隊成為勝出的小組。
(設計意圖:通過比賽繼續(xù)熟悉墊球部位,提高墊球的準確性及身體靈活性、協(xié)調(diào)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配合、團結合作的能力。)
(三)師生放松身體、總結環(huán)節(jié)
1.學生集合: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進行拉伸放松,動作柔和、舒展,拉伸到位,身心得到充分放松。
(設計意圖:促使學生消除肌肉的疲勞,身心得到恢復。)
2.教師整體總結本課內(nèi)容,強調(diào)重點和易錯點;學生互評,互相學習,集體糾正錯誤。(技術、態(tài)度、創(chuàng)新)
(設計意圖:促使學生提高觀察動作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
3.體委組織收還器材,學生有序離開運動場回到教室。
八、教學反思
排球是一項有趣的運動,但是要學好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排球技巧。在上課時,我給學生講解了排球運動的基本動作和技術,讓學生了解排球的一些基礎知識,比如,什么是墊球,什么是傳球,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練習。經(jīng)過這節(jié)課的練習,學生也逐漸掌握了墊球和傳球技術。本節(jié)課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
第一,準備部分,通過體育課堂常規(guī),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內(nèi)容以及對學生的要求;通過熱身運動,激發(fā)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活動身體各關節(jié),為之后的學習及練習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避免運動損傷,防止拉傷等。
第二,講授與練習部分,主要學習正面雙手墊球內(nèi)容:教師跟學生一起練習,便于教師觀察學生的動作,并及時給予糾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動作要領的記憶,并能運用自如。在自墊和一人拋一人墊球練習中,我主要讓學生多練,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教學要求。在練習中,我巡回指導,及時糾正學生,并要求學生加以改正,端正態(tài)度,積極練習。小組比賽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把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及教學目標體現(xiàn)出來。
第三,結束部分,通過小結使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好的地方再接再厲;通過做放松練習,使學生的技能水平達到最佳狀態(tài)。
基于以上三部分內(nèi)容,本課的實施較為順暢,但仍有兩點改進之處:
第一,課程內(nèi)容可以嘗試更多的呈現(xiàn)方式,如觀看分解動作視頻、教程等,讓學生直觀地學習正面墊球動作要領。
第二,游戲——持球接力比賽環(huán)節(jié),因用時較長,實施過程中會出現(xiàn)超時或者秩序混亂的情況,有些學生特別專注,有些學生在臨下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表現(xiàn)得不耐煩。
總之,通過多次體育教學的實踐,我對“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有了深刻的理解。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教學,師生都要在“健康第一”的前提下對體育運動進行深刻解讀,將體育精神滲透進學生的心中。要想教好一門學科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三十一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