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苗
一、教學背景
中國民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民族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些歌曲通常蘊含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反映了中國各地區(qū)的歷史變遷、社會習俗和民間信仰,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的“感悟藝術活動、藝術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內涵,領會藝術對文化發(fā)展的貢獻和價值,闡釋藝術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民歌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使其樹立文化認同。
二、教材分析
蘇少版(簡譜)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茉莉芬芳”為主題,圍繞《茉莉花》這一中國民歌中的經典作品,引領學生開啟探索各民族民歌之旅?!盾岳蚧ā返男稍醋詡鹘y的《鮮花調》,其曲調在歷史的流轉中逐漸演變,最終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版本。這首歌曲以其婉轉抒情的旋律,主要隱喻著愛情的內涵,體現了中國民歌獨有的藝術魅力?!盾岳蚧ā返慕Y構簡明而深刻,采用單樂段形式,由三個富有表現力的樂句組成徵調式的旋律,使歌曲旋律回環(huán)往復,既簡潔又充滿變化。江蘇地區(qū)的《茉莉花》則凸顯了江南地區(qū)民歌的特色,旋律細膩而優(yōu)美、流暢而富有感情。
三、學情分析
初中生初步掌握了基礎的音樂理論知識,如基本的音符、節(jié)奏和簡單的音樂術語,能夠辨識不同的音樂風格,理解簡單的音樂結構和旋律線條。然而,對于復雜的音樂理論和深層次的音樂解析,其仍需進一步學習。初中生已經在語文等學科的學習中接觸到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為學習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中國民歌打好了基礎。中國民歌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情感表達,正好滿足初中生體驗不同音樂風格的需求。
四、教學目標
★審美感知:通過感受《茉莉花》的旋律美,培養(yǎng)學生對小調特征的敏感度和欣賞能力,能夠感受中國民歌的審美特色,認知欣賞江蘇民歌與其他地區(qū)民歌在旋律、節(jié)奏和風格上的細微差異。
★藝術表現:通過歌唱和演繹《茉莉花》等民歌,提升音樂表達和演唱技巧。
★創(chuàng)意實踐:在理解《茉莉花》的基礎上,能夠進行創(chuàng)意性的改編和表現,如改編歌詞、調整旋律或創(chuàng)作全新的伴奏。
★文化理解:通過學習中國民歌,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中國民歌中“小調”的特點及民族五聲調式的精髓,并通過這一理解分析《茉莉花》的調式調性,通過訓練掌握這首中國民歌的背唱技巧,準確傳遞歌曲的旋律和情感表達。
教學難點:從歌詞、旋律線條、節(jié)奏和音域等音樂要素出發(fā),比較中國民歌《茉莉花》與江蘇民歌《茉莉花》的異同,以較強的音樂分析能力和審美鑒賞力,體味兩個版本之間的細微差別。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初識民歌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索一首膾炙人口的中國民歌——《茉莉花》。在此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特別的音樂演奏。請大家閉上眼睛,聆聽這段旋律。
(播放航天員王亞平在中國空間站用古箏演奏的《茉莉花》)
生:這是《茉莉花》嗎?
師:沒錯!這是享譽中外的《茉莉花》。大家知道這首歌曲的由來嗎?(展示何仿改編的《茉莉花》歷史背景)
生:是由何仿改編自《鮮花調》的嗎?
師:是的。1942年冬,何仿被《鮮花調》的旋律吸引,經過精心改編,最終成就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茉莉花》。這首歌曲不僅在國內廣受歡迎,還在國際上成為中國音樂的名片。
(展示《茉莉花》在各種國際場合的演出)
生:真是令人自豪的中國民歌!
師:不僅如此,它還是第一首傳播到國外的中國民歌。18世紀末,一位外國人將其曲調記錄下來,后由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秘書約翰·貝羅在其著作《中國游記》中刊載,使其在歐洲和南美逐漸流傳。這首歌的傳唱,不僅是對一首優(yōu)美旋律的欣賞,還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今天,我們將一起深入學習這首歌曲,感受其獨特魅力。
(設計意圖:引入《茉莉花》在空間站的演奏視頻和歷史背景介紹,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展示《茉莉花》的國際傳播歷史,增強學生對中國民歌的自豪感。)
(二)認知小調,講述來歷
師:讓我們聆聽這首《茉莉花》,感受其中的旋律特點。(播放《茉莉花》音頻)你們注意到了什么?
生:這首歌曲的旋律聽起來很抒情,很有流動感。
師:對?!盾岳蚧ā肥褂玫氖切≌{,一種在中國民歌中常見的調式。小調,又稱小曲或俗曲,其特點在于旋律曲折婉轉,結構規(guī)整勻稱。(展示小調的音樂理論圖解)如《茉莉花》的旋律中僅包含“1、2、3、5、6”這五個音,沒有“4、7”兩個音,這就是典型的五聲調式。
生:那五聲調式是什么意思呢?
師:五聲調式,指的是只使用五個音構成的旋律。它起源于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對中國民歌有著深遠的影響。(展示五聲調式的歷史資料)在《茉莉花》中,這種調式賦予歌曲一種柔和、流暢的江南風格,體現了一種文雅而賢淑的氛圍。
生:確實能感受到這首歌曲的江南風情。
師:再次聆聽《茉莉花》,試著感受五聲調式的特點。(重新播放《茉莉花》音頻)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民歌的魅力。
生:聽第二遍,我似乎能更清晰地感受到這首曲子的特點。
師:很好。通過了解小調的特點和五聲調式,我們不僅學到了音樂知識,還感受到中國民歌的文化內涵。《茉莉花》就是一個充滿情感和文化韻味的例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小調及五聲調式的特點,深化其對這些音樂要素的認識。通過介紹小調的來歷和文化背景,加強學生對中國民歌文化底蘊的理解,為后續(xù)深入學習《茉莉花》的音樂特色和文化意義打下基礎。)
(三)范唱經典,引導跟學
師:現在我們來學習演唱《茉莉花》。我先范唱,然后大家跟我一起學習。(鋼琴伴奏下示范唱《茉莉花》)注意觀察我如何控制呼吸和音的連貫性。
(學生認真聆聽并觀察)
師:現在請大家嘗試跟著鋼琴伴奏視唱《茉莉花》的歌譜。記住,每兩小節(jié)換一次氣,保持唱歌的連貫性。(展示《茉莉花》的歌譜,學生嘗試跟唱)
師:很好。現在,我將在伴奏中隱藏五聲音階中的1、2、3、5、6這幾個音,讓我看看你們能否發(fā)現并說出這些音。(播放伴奏,藏起部分音)
(學生嘗試識別并說出隱藏的音)
師:非常好,你們都注意到了。這些就是我們的1、2、3、5、6音。相信大家已經理解了《茉莉花》中的五聲音階。接下來,我們視唱兩首民歌《小白菜》和《放馬山歌》,加深對五聲音階的理解。
(學生視唱)
師:歌譜中出現最多的音和每一句結束出現最多的音叫做“主音”,大家猜一猜在《茉莉花》中,主音是哪個音?(學生觀察《茉莉花》的歌譜)
生:是“徵”音。
師:徵音是五聲音階的第四個音。(講解徵音在五聲音階中的位置和意義)徵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光明之音,能夠為歌曲帶來熱烈、歡快的感覺。(展示歌譜中“徵”音的出現頻率)現在,讓我們再次嘗試演唱《茉莉花》,特別關注歌曲中的徵音。
(學生再次演唱《茉莉花》,關注徵音的運用)
(設計意圖:首先利用視唱讓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節(jié)奏。接著通過隱藏音符的活動和分析其他民歌,幫助學生探索五聲音階在民歌中的應用。通過重點分析徵音的作用和意義,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茉莉花》的音樂特色。)
(四)異同比較,嘗試背唱
師:接下來,我們將探索兩個版本的《茉莉花》——經典中國民歌版本與江蘇版本。我們先一起學唱江蘇版本的《茉莉花》。(范唱江蘇版《茉莉花》)
(學生跟隨范唱學唱江蘇版《茉莉花》)
師:你們感覺學唱這個版本如何?
生:感覺有點難。
師:想過是什么原因嗎?
生:可能是因為旋律和節(jié)奏與我們熟悉的版本有所不同。
師:正是。現在,我們來對比這兩個版本的音區(qū)跨度、歌詞內容、詞曲對位。(展示兩個版本的譜例,指導學生在聆聽時用手畫出旋律線)
生:江蘇版《茉莉花》的歌詞更加注重對茉莉花的描繪,詩意濃郁,而中國民歌版的《茉莉花》則更側重于表達情感。江蘇版的音域跨度更大,旋律起伏較多,給人一種跌宕起伏的感覺。相比之下,中國民歌版則更平穩(wěn)。在江蘇版中,歌詞與旋律的匹配更加緊密,每個字的發(fā)音都與旋律緊密結合,而中國民歌版則在這方面相對寬松。江蘇版的旋律走向更加復雜,變化多端,而中國民歌版則相對單純,重復性更強。
師:很好?,F在,我有一個發(fā)現!如果將中國民歌版《茉莉花》的節(jié)拍壓縮成2/4拍會怎樣?(展示兩個版本合唱譜例)讓我們視唱2/4拍的中國民歌版《茉莉花》前四小節(jié),感受與4/4拍的不同。
(學生視唱2/4拍中國民歌版《茉莉花》前四小節(jié))
師: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生:2/4拍的版本聽起來更加活潑明快。
師:現在請大家自選聲部一起合唱這兩個版本的《茉莉花》。
(學生合唱這兩個版本的《茉莉花》)
師:合唱后感受如何?為什么異曲同唱聽起來還挺和諧?
生:我感覺這兩個版本雖然不同,但合唱起來有一種獨特的和諧感,可能是因為它們在調式和調性上有某種聯系。
(設計意圖:通過視唱、合唱和對比分析,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不同版本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在節(jié)拍的變化實驗中,學生能體會到節(jié)拍對歌曲氛圍的影響,增強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這種多維度的音樂體驗,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敏感度。)
(五)分工探究,總結收獲
師:在今天的學習中,你們對《茉莉花》有了深入的理解?,F在,讓我們觀看一段特別的演出。(播放視頻資料)這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與國際歌星Celine Dion在2013年春晚上的精彩演出。這段演出體現了中西音樂的融合,也是中國音樂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你們從這段演出中收獲了什么?
生:這段演出非常震撼,它展示了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完美結合,同時也證明了中國音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師:回顧我們今天對《茉莉花》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
生:我學習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理解了中國民歌的多樣性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學會了怎樣鑒賞音樂。
師:非常好。除了《茉莉花》,還有哪些中國音樂作品你們想要作為中國民歌的名片向世界推廣?
生:我想推廣《青春舞曲》和《康定情歌》,這些歌曲同樣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
師:很棒!我們之后的課程會繼續(xù)探索更多經典的中國民族音樂。
(設計意圖:觀看中西音樂合作的實例,旨在激發(fā)學生對中國音樂國際化的興趣和認識。同時,通過回顧和總結對《茉莉花》的學習,加深其對中國民歌多樣性的理解。)
七、教學反思
對于音樂理論的講解,我應更加深入且易于理解,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音樂的技術細節(jié)。在未來教學中,我可以更多地引入互動、實踐環(huán)節(jié),如讓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或改編歌曲,以增強學習的實踐性和參與感。另外,我還應鼓勵學生更廣泛地探索、分享中國傳統音樂,養(yǎng)成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港城實驗初中)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