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董向勝(1970—),男,漢族,甘肅通渭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一、案例背景
一年以來,我校語文組的教研活動主要圍繞學習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進行,通過多種方式的學習落實,我對新課標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新課標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解讀;對課程內容根據(jù)學段特點從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六個方面以學習任務群形式組織與呈現(xiàn);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題,對選文作了科學調整,從而更好地指導語文教師自覺加強平時閱讀,關注時政,細心捕捉身邊正能量的人和事,儲存教學素材,大膽挖掘自己潛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本篇《故鄉(xiāng)》教學案例就是本人學習落實新課標的集中反映。
二、案例描述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基本情節(jié),梳理作者基本思路,感知文章基本內容。
2.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描寫的作用。
3.賞讀景物描寫,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理解文章主題的思想。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線索,復述故事情節(jié)。
[教學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引起故鄉(xiāng)變化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方法]
講授、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計劃用三課時。第一課時:導入新課,積累文學常識,了解寫作背景,積累字詞,梳理情節(jié);第二課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變化的原因;第三課時: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文章主題。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盡管我們中有很多人多年沒有回故鄉(xiāng)了,但孩童時玩伴們嬉戲的歡樂、依偎在爺爺奶奶懷中耍賴的愜意、收到朋友生日禮物時的高興、思念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時的孤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的無助、看到別人一家團聚而自己無人陪伴時的傷心……這些記憶時時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請大家暢談記憶中的故鄉(xiāng)。
學生甲:我好想我的爺爺,他經(jīng)常領我去捉魚。
學生乙:我最愛吃姥姥做的臘八粥。
學生丙:我經(jīng)常夢見自己和老家的小朋友逃學去集鎮(zhèn)買零食的情景,想起老家的牛筋面,現(xiàn)在都流口水呢。
老師:同學們講得很有真情實感,可以看出大家很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今天,我們走進魯迅的故鄉(xiāng),感受那里的風土人情。
(二)回顧復習,積累文學常識
老師:我們已經(jīng)學了不少魯迅的文章,對魯迅有了一定了解,請大家談談自己了解的魯迅。
學生甲: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我最喜歡他的《藤野先生》。
學生乙:魯迅的雜文特別厲害,能夠針砭時弊。
學生丙:魯迅最早是學醫(yī)的,后來才從文,他的愛國思想值得我們學習。
老師:對魯迅的生平經(jīng)歷和評價大家都說得很全面,我重點提醒大家記住魯迅的主要作品: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雜文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等。
(三)介紹背景,明白寫作意圖
老師:辛亥革命之后,中國農民的生存現(xiàn)狀并沒有得到明顯改觀,他們依然過著食不果腹、多災多難的悲慘生活。1919年12月,作者回到了闊別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回北京,在那里感受到故鄉(xiāng)的凄涼,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漠,感受到了世事的艱難。回到北京后,故鄉(xiāng)所見深深觸動了作者的思緒,引發(fā)了作者深層次的思考,于是作者于1921年1月寫下了經(jīng)典之作《故鄉(xiāng)》,通過寫閏土、楊二嫂及“我”的變化,探求時代“悲哀”的源頭,發(fā)人深思。
(四)梳理情節(jié),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老師:請大家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
學生甲:文章的線索是故鄉(xiāng)。
老師:能說得更具體一點嗎?
學生乙:“我”回故鄉(xiāng)時的見聞感受。
老師:很好,下面請同桌兩位同學互相復述課文基本情節(jié)。
老師:請大家用一個詞概括故鄉(xiāng)留給“我”的總體印象。
學生齊答:變。
老師:文章主要寫了故鄉(xiāng)二十年前后的變化,對過去的故鄉(xiāng)和眼前的故鄉(xiāng)進行了對比,以人物對比為重點,寫出了兩個故鄉(xiāng)的不同,引發(fā)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五)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變化的原因
老師:文章中寫到了哪些人物?
學生甲:“我”、閏土、楊二嫂、母親、宏兒、水生。
老師:在以上人物中,作者重點刻畫的是哪兩個人物?
學生乙:閏土和楊二嫂。
老師:大家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閏土的句段。
老師:作者筆下的兩個閏土形象有什么不同?
學生丙:從作者生動細膩的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天真活潑、熱愛生活、淳樸善良的形象。
學生?。褐心觊c土則是一個貧困多子、生活艱難、反應遲鈍、思想麻木、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形象。
老師:請大家齊聲朗讀描寫閏土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語段,進一步感受閏土之變。
老師:大家再讀課文,找出描寫楊二嫂肖像、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句段,放聲朗讀。
老師:楊二嫂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樣刻畫這一形象的?
學生戊:二十年前的楊二嫂容貌能和西施相比,可見她年輕漂亮。她把豆腐店打理得井井有條,說明她善于經(jīng)營。
學生己:二十年后,她“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梢娺@時她已經(jīng)顯得又老又瘦,不招人喜歡。
學生庚:她見了我后,那一串串炮轟似的語言簡直是無中生有、咄咄逼人,刻畫了一個尖酸勢利的市儈形象。從偷母親的手套及偷我家碟碗并轉嫁給閏土的行為,看出她是一個造謠生事、自私貪婪的丑惡小人。
老師:大家賞讀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語段,選擇你最喜歡的一處,找準賞析點,寫一段賞析文字,進一步感受作者的語言魅力。
(六)賞讀文章,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老師:請大家自讀課文,勾畫出描寫自然環(huán)境的語句。
老師:課文中作者寫了故鄉(xiāng)的幾種景象?分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學生甲:“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描繪的是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景象,色彩鮮明純凈,充滿著勃勃生機,襯托出少年閏土自由自在、無比快樂的心情和對家鄉(xiāng)的美好印象。
學生乙:“手捏一柄鋼叉……”這刺猹時迅猛有力、果敢利落的動作顯現(xiàn)出少年閏土的小英雄形象。
學生丙:“蒼黃的天底下……”刻畫出現(xiàn)實故鄉(xiāng)衰敗蕭條、毫無生機的景象。看到如此的景象,“我”的心情一下子悲涼起來了。
學生?。涸陔x開故鄉(xiāng)的船上的想象再現(xiàn)了美麗故鄉(xiāng)的場景,色彩明艷,生機勃勃,充滿著希望。
老師:課文中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學生戊:作者一開頭就抓住“沒有一些活氣”描寫景物,渲染衰敗,荒涼的氣氛,烘托“我”回故鄉(xiāng)時的悲涼的心情?;貞浬倌觊c土時的環(huán)境描寫,色彩和格調與前文完全不同,洋溢著生機,烘托出“我”對少年閏土的喜愛之情。離開故鄉(xiāng)時的自然景物描寫和議論、抒情融合在一起,使“我”的認識逐漸清晰:要打破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社會,僅靠個別人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許許多多人共同努力。
老師:這些自然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
(七)綜合賞析,理解文章主題
老師:大家快速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社會環(huán)境的句子,領會其作用。
學生甲:“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說明多重大山壓迫著像閏土這樣的下層農民,使得他們窮困潦倒、思想麻木、精神匱乏,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真實地反映出20世紀20年代中國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
老師:導致楊二嫂和閏土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乙:多子、饑荒、苛稅造成的沉重經(jīng)濟負擔。
老師:兵、匪、官、紳的殘酷壓榨,封建地主的剝削、帝國主義的入侵導致了農村經(jīng)濟的衰敗、農村生活的貧困、市民的庸俗勢利。
老師:“我”對楊二嫂、閏土這些人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學生丙:楊二嫂是可憐可鄙之人,自有可恨之處;對閏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教師:怎樣理解“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這句話的含義?
學生?。哼@句話是“我”對比了少年時的故鄉(xiāng)、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和理想中的故鄉(xiāng)之后發(fā)出的感慨。
老師: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說明了只有通過斗爭,中國人民才能有新生活,中國社會才有新希望,表現(xiàn)了作者的積極進取精神。
(八)布置作業(yè)
結合作者離開故鄉(xiāng)時的心理描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續(xù)寫宏兒和水生長大邂逅的情景。
(九)板書設計
故鄉(xiāng)“我”:辛苦輾轉——奔波謀生閏土:辛苦麻木——消極隱忍楊二嫂:辛苦恣睢——衰敗貧困消除隔膜,追求新生活
三、案例評價與反思
1.案例以分析人物形象為重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動態(tài)分析,始終把人物放在具體環(huán)境中進行分析,讓人物變化自然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真實地描繪了回憶中的故鄉(xiāng)、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和理想中的故鄉(xiāng)。這樣抓住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開展教學,很好地完成了小說單元的教學任務,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重點,破除了教學難點。
2.新課標提出,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這四個方面構成了一個有機綜合體。本案例就是以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綱而設計的: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層次探究閏土、楊二嫂生活變化的根本原因,揭露舊社會對中國農民的摧殘,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舊中國的黑暗和新時代的優(yōu)越,從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學生分析比較作者對回憶中的故鄉(xiāng)、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和理想中的故鄉(xiāng)的描繪以及人物變化的描寫,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指導學生想象少年閏土月夜刺猹的情節(jié),就是進行審美感受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過程。通過語言賞析把學生帶入記憶中的美好畫面,感受農村田園風光之美,進行審美體驗。通過書寫詞語、朗讀課文、賞析生動的語言、分析描寫人物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這樣的教學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有指導意義的,令人滿意。
3.案例存在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不突出、教師對學情的把控不到位、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取舍整合不科學等不足之處。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指引下,本人將認真研讀新課標,認真鉆研教材,仔細研究學情,精心設計教學案例,有效進行教學分析和反思,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
(作者單位:蘭州市第四十八中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