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珍
[摘 要]跨學科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屬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要圍繞多學科進行。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真實生活、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在與學生的討論交流中生成跨學科學習主題??鐚W科視域下的綜合實踐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課內外聯動,應以靈活的方式組織活動,關注學生的實踐過程,并及時給予學生學習評價。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實踐經驗的內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策略;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9-0090-03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痹谛W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要圍繞跨學科這一基本屬性確立學習主題、制訂學習策略、給予學習評價,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確立學習主題
跨學科視域下,適切的學習主題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實現高效教學的基礎。教師可以從真實生活、全面發(fā)展以及討論交流三個維度出發(fā),確立學習主題,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1.關注真實生活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確立主題,具有鮮明的情境性特點。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從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生成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如臨近端午節(jié),學生比平時更關注端午節(jié)這一話題,有的會佩戴母親為自己準備的香囊、五色繩,有的會和其他同學分享自己包粽子、吃粽子的經歷等。基于此,教師可以將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確定為“傳統文化知多少”,讓學生收集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春節(jié)等節(jié)日的相關資料,通過網絡檢索、采訪、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這些節(jié)日的來歷、習俗和故事等。在教學端午節(jié)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其與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端午粽》一課結合起來,教給學生粽子的制作方法,使學生對端午節(jié)的感受更加深刻;教學春節(jié)相關的習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北京的春節(jié)》一課,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2.聚焦全面發(fā)展
新課改背景下,單一的素養(yǎng)目標已經不能適應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需要。教師要本著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主旨目標,選取適切的學習主題,變單一的素養(yǎng)目標為復合型的學習目標,這才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應有之義??鐚W科視域下,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關聯多個學科,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學校和家庭生活都已經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已不再滿足于聽從教師、家長的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合理安排課余生活”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活動開展之前,教師需要先了解學生如何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再對學生課余生活安排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制訂符合學生實際情況、有意義的課余生活計劃,并讓學生記錄課余生活的體驗與感受,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康生活的習慣。此外,也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習慣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規(guī)劃,以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自主討論交流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可以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中提取,也可以在學生的自主討論與交流中生成。教師和學生要共同參與學習主題的確立,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在明確的主題下展開學習,在學習中增長智慧。如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就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旨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在這次討論交流活動中,教師發(fā)現許多學生在零花錢的處理上存在很大分歧。于是,教師就把這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確立為“零花錢的使用”,讓學生對全班同學的零花錢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并分析調查結果,說說哪些零花錢的使用是合理的,哪些零花錢的使用是不合理的,在分析的基礎上制訂零花錢使用計劃。教師還可以把活動主題延伸到理財規(guī)劃上,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白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認識到要把零花錢用在最有意義與價值的地方,從而增強學生的主人公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二、采取學習策略
跨學科視域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傳統教學有很大區(qū)別,跨學科、生活性和連續(xù)性是其主要特點。教師要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從引導親身參與、課內外聯動、靈活組織活動以及關注實踐過程等方面展開教學。
1.引導親身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特別關注學生的具身體驗。教師在開展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不能包辦代替,應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經驗和方法的支撐,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實現全面健康成長。以“我與蔬菜交朋友”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為例,從跨學科角度來看,這次綜合實踐活動涉及科學、勞動、美術等學科的內容。與科學有關的活動是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蔬菜的名稱、營養(yǎng)元素等;與勞動有關的活動是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參觀蔬菜基地,觀看和親自參與蔬菜種植工作,并在父母的幫助下用蔬菜制作美食;與美術有關的活動是讓學生學習蔬菜的簡筆畫畫法,并結合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蔬菜的科學知識,自主完成一份手抄報。上述每個活動都要求學生親自查找、記錄、觀察和制作,教師只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即可。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凸顯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活動,真正把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2.課內外聯動
將其他學科的知識納入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掌握這門學科的相關知識,習得相關實踐技能。教師在教學時要做好與其他學科教師的溝通工作,合理利用跨學科資源引領學生學習,以拓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的深度。以“我看家鄉(xiāng)新變化”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為例,這次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以及變化等,幫助學生認識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進而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教學時,教師先借助攝影作品,向學生展示家鄉(xiāng)近幾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再讓學生通過調查、采訪、參觀的方式,把自己發(fā)現的家鄉(xiāng)的變化以拍照或錄像的方式記錄下來,重點引導學生關注家鄉(xiāng)在建筑、交通、經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方面的發(fā)展變化;最后,鼓勵學生以繪畫的方式把家鄉(xiāng)的美表現出來,也可以以寫作文或者講故事的方式把家鄉(xiāng)的變化展示出來,這樣的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增進了學生建設家鄉(xiāng)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3.靈活組織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方式與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基礎,靈活組織綜合實踐活動,這樣才能真正把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目標落到實處。以“生活垃圾的研究”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為例,活動目標是了解日常生活中垃圾的處理辦法,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學?;蛘呱鐓^(qū)垃圾分類的方案。隨著活動的開展,學生對環(huán)保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開始自發(fā)地關注其他環(huán)境問題?;诖?,教師讓學生圍繞“低碳生活·綠色出行”開展探究活動。該活動涉及道德與法治、科學、數學等學科。通過制訂家庭低碳計劃,學生對環(huán)保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可見,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組織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4.關注實踐過程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對活動如何開展要有一個整體的規(guī)劃,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嚴格按照活動計劃進行教學。教師要根據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探究、質疑、討論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步驟,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如“我是校園小主人”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校園環(huán)境,對校園的自然環(huán)境、規(guī)劃布局、文化活動等進行調查研究,并針對校園的建設與發(fā)展提出自己的建議?;顒娱_展期間,學生把綜合實踐活動與消防安全及建筑設計等方面的知識進行融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學生的活動提供充足的空間和適切的支架,讓綜合實踐活動真正成為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平臺。
三、給予學習評價
跨學科視域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融合多學科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不同領域的學習經驗。教師要以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為本,注重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幫助學生梳理實踐經驗、深化活動體驗,促進后續(xù)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1.開展總結活動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當學生完成某項活動任務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自評或者他評的形式,對活動經驗進行梳理與總結。在實踐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從有形成果與無形成果兩個方面出發(fā),引導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并予以綜合性的評價。如“尋找生活中的標志”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是認識身邊的一些常用安全標志,能夠區(qū)分警告標志、禁止標志和指示標志,了解不同顏色標志的作用,養(yǎng)成保護自己的安全意識等。在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采訪、實地考察等方式認識生活中的各種標志。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判斷各種標志,或讓學生運用美術知識來繪制標志,或讓學生講一講利用標志解決實際問題的故事。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借助表格的形式,引領學生通過自評和他評等對所學內容進行梳理與總結,并把自己認識標志的經驗和方法與他人分享。通過對活動經驗的梳理與總結,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提升自我,并能運用學到的知識更好地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2.運用質性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多采用質性評價的方式來記錄學生的成長變化,也可以采用撰寫評語或者報告的形式來表達對學生的支持。如“小學生身體素質調查”主題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學生聯系醫(yī)學和體育方面的知識。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先搜集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身體健康成長的影響的材料,再通過采訪醫(yī)務人員和體育教師等專業(yè)人士,制訂一個提升身體素質的方案,并按照這個方案進行鍛煉,逐步養(yǎng)成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對本次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采取質性評價的方式來反饋學生的成長變化。一方面,在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可以用充滿正能量的語言來激勵學生;另一方面,可以為每個學生建立一份身體素質健康管理檔案,包括綜合實踐活動調查表以及學生對提升身體素質方案的執(zhí)行記錄等。教師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有利于持續(xù)激發(fā)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動力。
3.提供展示平臺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在完成某項活動任務后,往往會產生許多想法與感悟,進而產生迫切表達自我的意愿。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在展示中評價,可以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積極經驗的內化。如“帶著問題去春游”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涉及歷史、建筑、美食、服飾、節(jié)日等方面的內容?;顒雍?,教師讓學生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將自己的活動成果展示在班級專欄里,并對這些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從而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使學生感受到綜合實踐活動的樂趣。
綜上所述,在跨學科視域下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關聯其他學科知識點,并依據學生的學習內容及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活動成果的評價。這樣,能提升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
[ 參 考 文 獻 ]
[1] 谷麗.有根·有度·有融:基于跨學科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探析[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3(11):44-45.
[2] 俞蕊.跨學科視野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教育界,2023(31):71-73.
[3] 邰桂玲.跨學科背景下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24):11-14.
(責編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