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思維是學生在高中階段需要形成的關鍵素養(yǎng),也是學生適應外界環(huán)境,通過已知概念進行創(chuàng)新推演達到認知平衡,進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思維能力。物理學科作為解釋事物內(nèi)在規(guī)律與性質(zhì)的學科,從現(xiàn)實世界中尋找問題、探究問題,借助物理概念,將復雜的現(xiàn)象模型化,最終通過數(shù)理演算得出結論。在物理現(xiàn)象的解決中,通過教師的課堂引領、對問題情景的分析、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綜合不同維度的信息,進而形成創(chuàng)新性認知,逐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建立高階思維能力。
一、教學內(nèi)容與目標
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2個實驗引出重力的兩種測量方法,并以此為基礎,通過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本質(zhì)及規(guī)律,進而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內(nèi)涵及實際應用。
教學目標:
1.通過2個實驗帶領學生理解重力的測量過程。
2.帶領學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推導、具體應用。
3.理解平衡、失重、超重之間的關系。
4.運用受力分析法解釋本節(jié)課的各個運動狀態(tài)。
二、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程伊始,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個小視頻:某學生站在體重計上向下深蹲的過程中,體重秤上的示數(shù)先變小再變大后又變小,該生靜止后,體重秤上的數(shù)值保持不變,如圖1所示。
教師:同學們知道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嗎?請大家?guī)е@個疑問與老師一起學習“超重和失重”的內(nèi)容。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測量
在地球表面的周圍,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重力的作用。通常來說測量重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方法,即實驗1:
步驟1:測量重物處于自由落體運動狀態(tài)下的加速度g。
步驟2:通過天平測量物體的質(zhì)量,如圖2所示,根據(jù)“G=mg”得出物體的質(zhì)量。
步驟3:通過牛頓第二定律F=ma求出最后答案。
第二種方法,即實驗2:
我們借助力的平衡條件對重力進行測量,首先把待測物體懸掛在測力計上,使之靜止,在此情況下,物體所受的重力和測力計支持力的大小或者對物體的拉力相等,進而通過測力計的示數(shù)呈現(xiàn)出重力的大小。
重力是用力的平衡狀態(tài)來測量的。首先,將被測物體懸掛在測力機上使其處于靜止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物體的重力等于測力機對物體的支撐力或拉力的大小,然后用測力機的數(shù)值表示重力的大小。
這種情況的受力分析如圖3所示。當用彈簧力的大小來測量物體的重力時,兩力之間必須平衡。根據(jù)以前學過的平衡狀態(tài)和牛頓第三定律可以得出彈簧的示數(shù)與物體的重力相等。該種方法是測量重力常見的手段,也是未來測量物體重力的主要方法。
2.超重和失重
體重計的示數(shù)被稱為視重,該概念主要體現(xiàn)了人對體重的壓力。所謂的視重,即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qū)χС治锏膲毫Α?/p>
由牛頓第二定律F=ma可知,人對體重計的壓力和體重秤對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兩力的方向恰好相反。圖4展現(xiàn)了某學生在下蹲過程中的受力分析,該生受到重力G=mg和體重秤對人的支持力,在重力和支持力的共同作用下,該生在深蹲的過程中,分別包含了加速、減速和靜止三個階段。
對這種情況的證明過程如下:
假設豎直向下方向為坐標軸正方向,學生加速向下深蹲的過程,如圖4所示,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F=ma得出:
Mg-=ma =m(g-a)lt;mg
此時,體重計示數(shù)大小所代表的視重小于人體自身所受的重力。
那何為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體在表面上的壓力或懸掛方向上的拉力(視重)大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xiàn)象。
(2)失重:物體在表面上的壓力或懸掛方向上的拉力(視重)小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xiàn)象。
(3)完全失重:完全失重是一種沒有重量的特殊情況。當升力在加速度a=g垂直加速時,物體對支撐的壓力或懸掛方向上的阻力(表觀重量為0)。
關于具體的應用,請各小組同學根據(jù)課前的預習情況進行討論,每組派出一個代表進行展示。
在課程開始前,我們對該生在體重秤上下蹲過程中示數(shù)的變化進行了探討,現(xiàn)對上述情況進行一定的拓展。學生站在體重秤上,先下蹲后站起來的過程中,刻度指示器隨時間的變化(如圖5所示)。請根據(jù)剛才學到的知識嘗試分析傳感器“提升”過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況。
(三)歸納總結
教師與學生共同觀看視頻“為什么太空中會發(fā)生超重現(xiàn)象”,之后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我們縱觀超重、失重與完全失重的定義得出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三個概念是由視重的概念得出的,從而進一步得出視重與重力的關系:
1.當視重大于重力時,此時加速度向上,為超重狀態(tài)。
2.當視重小于重力時,此時加速度向下,為失重狀態(tài)。
3.當視重等于重力時,為靜止或者勻速狀態(tài)。
4.當視重為0時,此時a=g,為完全失重狀態(tài)。
下面,我們結合前面學過的平衡知識點,對超重和失重進行系統(tǒng)總結,如表1。
(四)隨堂練習
假設小明在操場上最多可舉起質(zhì)量為80 kg的啞鈴,當小明在以加速度10 m每二次方秒上升的直升機艙內(nèi),請問最多可托舉質(zhì)量為多少kg的啞鈴,本題中請參考g為10 m/s2。
解:
設小明的最大舉力為F,由題意得:
F=mg=800N ①
設小明在直升機中最多能舉起質(zhì)量為m′kg的重物:
F-m′g=m′a ②
聯(lián)立①式、②式可得:
m′=40 kg
答:最多能舉起質(zhì)量為40 kg的重物。
三、教學反思
本次“超重和失重”教學案例并非讓學生掌握套路化、特定的、具體的思維模式,而是通過現(xiàn)實案例幫助學生形成抽象化、一般化、圖示化的理解,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面對復雜多樣的知識點變式問題時能靈活面對,更好地適應新高考下物理學科靈活性的應試要求。
本次單元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辦法。
(一)情景案例法
如果直接向?qū)W生講述“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推導,這個過程顯然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通過查找相關案例預習本課,然后在課中展示視頻、設置題目,課后讓學生思考例題,從而給學生列舉了“超重和失重”的案例。
我通過一個核心案例貫穿課堂始終,人站在力學傳感器上完成下蹲動作,觀察計算機中采集的圖像,分析整個運動過程。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離不開實際的運用,因此為學生提供系列案例,可幫助學生理解受力分析和物理背后公式的推導。
(二)課上實驗法
在本節(jié)課開始之前,對于重力的測量,我設計了兩個動手實驗,也對應重力測量的兩個方法。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小組討論,加大了學生的探究深度,提高了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興趣,也提升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實現(xiàn)了多角度的培養(yǎng)。
(三)受力分析法
受力分析法作為物理學科運動學的重要方法,在本節(jié)課的講述中我也全面向?qū)W生貫穿了受力分析的思想,通過抽查提問,一對一問答的方法深化學生對于物理學受力分析思想的應用,與此同時,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留下的思考題也是受力分析作業(yè)??梢姡谌粘=虒W中,教師應全面加強學生的物理基本功,從基礎做起教會學生物理模型的思考方法。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漢濱高級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