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怡辰 沈?qū)崿F(xiàn)* 晉亞日 汪笑雪
(1.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建筑藝術(shù)學(xué)院,杭州 310024;2.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風(fēng)景建筑設(shè)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杭州 310013)
大石佛院是南宋時期西湖最負盛名的寺廟園林之一,至今最遠可追溯到公元前秦朝時,當時相傳其作為秦始皇攬船石。南宋時期,大佛頭作為泛舟西湖北望寶石山的重要地標,是《西湖清趣圖》中突出且重要的寺廟園林,其睒電窗的窗式與朱墻壺門是南宋時期極具代表性的寺廟建筑形式。在詳細考據(jù)有關(guān)大石佛院的文獻古籍和歷史繪畫的基礎(chǔ)上,梳理其歷史沿革,并從周邊環(huán)境、空間布局、建筑形制、園林活動等諸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將大石佛寺分為大石佛院、十三間樓和兜率寺三個部分,并結(jié)合《西湖清趣圖》進行寺廟內(nèi)外的復(fù)原想象,還原南宋時期大石佛院的園林盛景。大石佛院的復(fù)原研究為山地寺廟園林的研究提供較為重要的參考依據(jù),同時也為南宋西湖園林研究的后續(xù)展開提供基礎(chǔ)。
南宋園林;大石佛寺;寺廟園林;園林復(fù)原;山地園林;西湖園林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輝煌璀璨的年代,宋文化反映了兩宋時期卓越非凡的歷史智慧、意韻豐盈的志趣,旨歸開放包容的社會風(fēng)貌。南宋時期定都杭州,都城地位使得宋文化與杭州羈絆深遠。南宋高度發(fā)達的人文環(huán)境促進了園林景觀的發(fā)展,杭州園林在中國園林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其開放式、以湖山為特色的特性又有別于前者,獨樹一幟于中國園林史。曾幾何時,高度興盛的園林活動使得杭州成為“融于山水”的最美園林城市。然而隨著南宋滅亡、朝代變遷,歷經(jīng)幾次歷史浩劫,杭州園林逐漸褪去光彩,多數(shù)園林僅作為意象存在,加之關(guān)于南宋園林的記載與著作少之又少,以至于西湖風(fēng)景發(fā)展至今,公眾雖知今日西湖,卻對其鼎盛時期的樣貌知之甚少?!段骱迦D》之前,唯一一副被公認是世間僅存的南宋西湖全景圖,即南宋李嵩名下的《西湖圖》,其西湖全貌雖有,但畫作描繪寫意簡略,細節(jié)不足;而后,于2009年在考據(jù)杭州寶石山下大石佛寺歷史原貌時,發(fā)現(xiàn)藏于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的《西湖清趣圖》長卷中《西湖繁盛全景圖》為南宋時期描繪西湖園林的界畫。
大石佛寺現(xiàn)存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北山路25號,寶石山南麓,斷橋以北。沿著北山路呈等腰梯形的對斜雙面石梯,拾級而上,可到達大佛頭(圖1),其坐北朝南,面向西湖。大石佛院實為一略呈方形平面的露天摩崖大龕,南北進深18 m,東西寬18.1 m,正壁高6.8 m(圖2),根據(jù)《西湖清趣圖》內(nèi)容結(jié)合現(xiàn)場地形與遺跡,粗略估計遺址占地面積為8 000 m2左右。
圖1 大石佛寺區(qū)位圖Fig.1 Loc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emple of Great Stone Buddha
圖2 大石佛寺現(xiàn)狀圖Fig.2 Present situation of Temple of Great Stone Buddha
大石佛院內(nèi)佛院東壁有愁容布袋和尚彌勒佛造像(疑宋遺存),佛院西壁石壁上自然裂縫,中有清水流入下方小潭,據(jù)文獻記載考證應(yīng)為沁雪泉,石佛西北方向的高地有八角地墁形制“楞嚴壇”遺跡留存(疑宋遺存),整體大石佛是背靠臺地倚山而建的狀態(tài),石壁上有多處鑿刻痕跡,與《西湖清趣圖》中建筑搭建方式大體上相對應(yīng)。其中《西湖清趣圖》以及《西湖圖》中有繪制進入十三間樓及兜率寺所在臺地的路線,與現(xiàn)存上山路線也基本一致。
東漢前,西湖所在位置三面環(huán)山,但未形成湖泊,仍通江海,秦王攬船石立于武林水北岸,距水面很近,三面環(huán)水;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部聚合,形成明圣湖,隋唐時期更名錢塘湖[1],民間一直相傳此是秦始皇到杭時用以纜船之石,后北宋思凈僧人鐫作彌勒佛半身像,而元代以藏傳佛教為尊,漢傳佛教遭受巨大打擊,眾多漢傳佛教遭到壓制,西湖北岸的大石佛又復(fù)為大塊巨石,明代對其進行修復(fù)工作,又恢復(fù)為南宋時北傳彌勒如來佛,清乾隆十六年重建,咸豐十年又被毀,則形成如今的局面[2]。南宋施諤在《淳祐臨安志》中記載“卷第九,諸石:秦王纜船石,在錢塘門外,昔秦始皇東游泛海,艤舟于此。”[3]而北宋楊蟠在《秦皇纜船石》一詩中也提到“色陰常帶雨,疑是白云根。欲問東巡事。今猶不敢言。”[4]可知民間一直相傳大佛頭所用巨石是秦始皇到杭時用以纜船之石。
其附屬寺廟兜率寺,其前身為二尊殿,北宋宣和初期被毀,宣和七年又在舊地重建,移請兜率寺舊額為寺,而南宋時期則為兜率寺的全盛時期,楊萬里在《曉出兜率寺送許耀卿二首》中對于兜率寺有詳細的描述,“兜率山深露氣清,柳陰暗處藕花明。無端拾得閑煩惱,背卻西湖又入城?!盵5]而在元時,根據(jù)《西湖游覽志》記載“元至元間院毀,佛像亦剝落。”[6]可知兜率寺院毀,而明代兜率寺由僧人志琳主持重建,入編,更名為大佛禪寺,后彌勒院與大佛寺合稱兜率寺,后民國六年三月二十日,省城工程局開始疏浚西湖,并拓展北山路,大佛寺臨湖部分被拆掉為路。民國九年太虛大師彌勒院住持,將彌勒院與大佛寺合為兜率寺,并請康有為兜率寺匾,懸大佛寺山門。
十三間樓為后晉時建造,名為十三間樓石佛院,北宋淳三年又重建更名為十三間樓相嚴院,咸淳三年再次重建,南宋末期被毀,而后再有明確記載則是光緒年間“大佛寺……清咸豐九年又毀,亂平后,僧海萍重建……光緒間,僧醒徹復(fù)于右旁建彌勒殿,并就舊有之大悲閣遺址改建祖堂、僧房等十數(shù)楹。”[7]十三間樓除了有“石佛院”“相嚴院”之名以外,還有“楞嚴寺”“楞嚴院”等名,因蘇軾赴杭任知州時,杭城災(zāi)后瘟疫爆發(fā),蘇軾讓十三間樓楞嚴院僧人熬藥湯布施百姓,故有“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于此?!庇钟小啊妒ド⒆印分骷?,功效非一。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藥者全活者不在少數(shù)……今募信士就楞嚴寺修制……”[8]可見楞嚴寺為此次疫災(zāi)的總醫(yī)部,蘇軾坐鎮(zhèn)其中,同時,十三間樓在北宋時地位顯赫,民間對其甚是重視,故有節(jié)日之時百姓結(jié)隊游覽,拜佛燒香以求平安(圖3)。
圖3 大佛寺歷史沿革Fig.3 History of Temple of Great Stone Buddha
大石佛院相關(guān)節(jié)慶活動具有文獻可考性的較少,其中有明確提及的只有端午節(jié)和浴佛節(jié)?!吧脚c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diào)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盵9]蘇軾在《南歌子·杭州端午》提到“十三樓”。該詞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端午,講了當時杭州人端午節(jié)都上十三間樓燒“端午香”的盛景。
對于大石佛寺所在區(qū)位及及周邊區(qū)域的大致狀況,研究主要采用了地圖考和古畫考兩種方式[10]。根據(jù)北宋的《西湖圖》至明代《西湖游覽志》,可知大佛寺與兜率寺、十三間樓的依附或歸屬關(guān)系。而古畫中描繪大佛寺的也不在少數(shù),除《西湖清趣圖》外,明清時期多有描繪其樣貌形態(tài)的畫作,例如明代楊爾曾所作的《海內(nèi)奇觀》中對于大佛頭的正面進行了細致的刻畫,而明代孫枝的《西湖紀勝圖·大佛寺》又對于建筑形制及大佛寺墻體及周邊環(huán)境作了詳細刻畫(圖4)[11]。
圖4 大石佛寺圖文考Fig.4 Ancient paintings of Temple of Great Stone Buddha
西湖處在南、北兩山三面環(huán)抱之中,四周被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所環(huán)繞。各園林的分布大體上可分為三段: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園林主要分布于寶石山、葛嶺和孤山周圍,因山勢蜿蜒,園林依山而建,尺度偏小,多為山地園。大佛寺位于西湖北段,南臨斷橋,背靠寶石山。寶石山位于杭州市西湖區(qū)北里湖北岸,是北山有名的風(fēng)景區(qū)。山體高78 m,山體屬火成巖中的流紋巖和凝灰?guī)r,含氧化鐵,呈赭紅色。西湖北段園林還包括保俶塔、瑪瑙寺、堅匏別墅等。
從西湖北岸乘游船在碼頭上岸,歷經(jīng)一個緩坡可以看到大石佛主體建筑面前的禮拜空間,同時出現(xiàn)分岔路口,可以選擇禮拜后繼續(xù)上山,整體山脈走勢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整體寺廟軸線分為兩個,較為符合大多數(shù)山地寺廟的布局形式,即考慮形制的同時更加依托于地形因素的影響。
圖5中面向西湖的山坡上排列成片的高臺建筑,判斷此做法是對山峰的完形,也可以增強景致。放眼西湖所有樓臺,只有這里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十三間房,推測《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2]其中的“山外青山樓外樓”正是此處。
圖5 猜測兜率寺剖面圖Fig.5 Topographic profile of Doushuai Temple
宋代的佛寺園林在建筑方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受到文人審美的影響,更多的佛寺建筑位于名山大川之間。它們通常選擇在風(fēng)景秀麗的山水之間修建,例如杭州的靈隱寺和凈慈寺等。石佛院坐落在寶石山上,面向西湖,水倒佛影,禪意十足。加之山地地勢和當時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這種審美追求反映在佛寺建筑的布局中,便不再局限于嚴格的對稱布局,而是更加靈活多樣。宋代的佛寺建筑在布局上更加注重自然與人文的結(jié)合,強調(diào)與周圍環(huán)境的和諧一致。《西湖清趣圖》中的兜率寺布局顯示了一種非對稱的風(fēng)格,這與宋代佛寺園林的發(fā)展趨勢相符,是宋代佛寺園林發(fā)展的一種表現(xiàn)。佛寺布局的非對稱性可以使建筑更加具有趣味性和變化,同時也能夠與自然環(huán)境更好地融合。這種布局形式可以給人以獨特的美感和審美體驗,也符合當時文人的審美追求(圖6)。
圖6 兜率寺布局示意圖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layout of Doushuai Temple
兜率寺一側(cè)以“山門—佛殿—法堂—方丈”4座建筑為一軸線,大石佛院與偏殿為一軸線,東側(cè)則為僧院,整體僧院主體建筑圍合形成院落,其余建筑依地勢而建。大佛頭后側(cè)與偏殿之間作以空地,同時此處空地更是十三間樓與兜率寺之間通行的主要路徑。因大石佛寺整體應(yīng)當是像大部分南宋園林一樣的開放式園林,因此偏殿后的小徑與寺外空間相接,此處在京城四圖復(fù)原中的《西湖圖》中也有體現(xiàn),可以觀察到兜率寺后有路徑穿過[10]。
十三間樓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地勢較高的區(qū)域建筑形制仍似佛殿,又有文獻記載其中供奉三才佛,因此整體路徑應(yīng)當與前部并不直接相接,而是與大佛頭后的偏殿相連。陳淵《題臨安閣》中言,“昔年曾到十三樓,一色西湖十頃秋。寒碧軒中最宜暑,只緣修竹近清流。”[13]提到寒碧軒側(cè)有清流,竹林,根據(jù)文獻考察,認為清流即為沁雪泉,“宋治平二年,改名相嚴院。蘇公治都日嘗就判事于此,旁有冠勝軒、雨亦奇軒”則明確指出十三間樓中有冠勝軒、雨亦奇軒二軒。因此十三間樓中僅有的可考據(jù)的名稱只有冠勝軒、雨亦奇軒、寒碧軒。且寒碧軒附近有竹林,又有清泉,因此根據(jù)現(xiàn)狀泉流痕跡,大石佛西側(cè)為沁雪泉,而《西湖清趣圖》中寒碧軒東側(cè)無竹,則猜測竹林在被建筑遮擋住的北側(cè)及西側(cè)。據(jù)現(xiàn)狀西側(cè)地勢整體下行,因此十三間樓東側(cè)作以踏步下山,自此大石佛寺及其附屬建筑所覆蓋范圍到此截止。
據(jù)《西湖清趣圖》圖面所示,將大石佛寺分為大石佛院、十三間樓和兜率寺三個部分,根據(jù)對大石佛寺及其周邊地形的考察,并查閱大量文獻古籍,以《西湖清趣圖》為基礎(chǔ),以還原出二十六座形制不一的建筑,并參考唐至南宋時期的寺廟景觀布置,還原其寺內(nèi)景觀(圖7,圖8)。大石佛寺主要建筑部分多為歇山頂、懸山頂?shù)?,其中紅墻、壺門作為整個建筑群中最為顯著的特征,更有宋畫中未發(fā)現(xiàn)的小木作結(jié)構(gòu)——睒電窗。
圖7 大石佛寺整體復(fù)原平面圖Fig.7 The overall restoration plan of Temple of Great Stone Buddha
圖8 大石佛寺整體復(fù)原鳥瞰圖Fig.8 The overall restoration bird's-eye view of Temple of Great Stone Buddha
2.3.1 大石佛院
大石佛居于一座開放式的大殿宇內(nèi),殿宇結(jié)合山體修成半石窟式,氣勢恢宏,造型莊嚴。重檐歇山頂,二檐之間用“S”形斜撐排列[14]。大佛寺殿宇采用敞開式壺門,既展現(xiàn)了佛教的特殊含蘊,又營造出石窟的古幽境感,還讓人們在西湖上就能欣賞到大佛全貌,可謂構(gòu)思巧妙,烘托出這尊形式特殊的巨大摩崖石刻大佛造像之佛教氛圍。
同時,大石佛殿宇主要用以重檐歇山頂且吻獸、戧獸明顯,由此可見大石佛寺其等級制式之高。其中極具宋代佛寺建筑特征的小木作睒電窗最早在畫作中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五代時期李昇《岳陽樓圖》中的睒電窗,更為人所熟知的則是傳向日本的南宋末期《五山十剎圖》中金山寺佛殿、何山寺鐘樓立面與天童山殿堂的睒電窗(圖9-a,圖9-b),有關(guān)睒電窗的古籍最早見于宋人著作《類說》,而記載的最早時限與隋煬帝楊廣有關(guān)[15]。目前無其他的文獻提到宋畫中有對于睒電窗比較清晰的描寫,西湖清趣圖整體作畫較為精細,作為界畫可考性較強,其窗式經(jīng)考證后確為睒電窗[16-17],且從前除《五山十剎圖》之外,未在畫作中發(fā)現(xiàn)北宋時期寺廟用以睒電窗的案例。而壺門是一種佛教建筑中門的型制,也是一種鏤空的裝飾樣式。作為佛教建筑中門的型制的壺門(圖9-c,圖9-d)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中國古代建筑史學(xué)專家張馭寰認為,“壺門實際上是佛教常用的佛龕,將龕窟形象取下,進行線刻,就出現(xiàn)了壺門?!?/p>
圖9 大石佛院木壺門、睒電窗Fig.9 Wooden kettle door, shandian window of Temple of Great Stone Buddha
為了容納更多的信徒在中心佛像前進行禮拜活動,人們不斷嘗試擴展大石佛寺前部分空間力求空間無柱梁等實物遮擋及保證觀瞻佛像的視線通暢。越往后期,佛道建筑前部的禮拜空間也越得到強調(diào),前部禮拜空間越加開敞。石佛院緩坡蹬道式前導(dǎo)空間,以香道展開,其所處場地地形起伏較大故香道需設(shè)臺階消化高差,即為清趣圖上那條或曲或直的蹬道。這樣的前導(dǎo)空間設(shè)計給予了香客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從喧囂的塵世過渡到安靜的凈土中,無需刻意地幽折拉長游線,即可讓香客身心平靜沉浸在禮佛的氛圍之中。
2.3.2 十三間樓
南宋諸書記載:“在大佛頭纜船石山后”,那么十三間樓應(yīng)該在今“大佛頭纜船石”北面的平頂處,原名“十三間樓石佛院”。根據(jù)《西湖清趣圖》中建筑軸線關(guān)系,通過建模方式,還原十三間樓高低錯落的關(guān)系。大抵上前五間和后五間呈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最后三間均為歇山頂,猜測其中供應(yīng)小佛像。明《西湖游覽志》:“相嚴院,晉天福二年錢氏建,有十三間樓,樓上貯三才佛一尊。蘇子瞻治郡時,常判事于此?!盵6]在南宋《西湖清趣圖》中,佛寺中類似的建筑樣式也有好幾處。如唐招賢寺一段,其中民居、街面多用此類畫法,寺廟也有部分建筑采用此類畫法。由此可以推斷,這是南宋時期最為常用的建筑樣式。在佛寺中類似的建筑樣式也有好幾處,如菩提寺,能夠看見前方的紅色壺門建筑和后方的疑似民居建筑。據(jù)史料十三間樓記載大致分為三類建筑功能,分別為僧院、救濟院、及文人雅士修行居住之處。
據(jù)南宋《咸淳臨安志》記載:“相嚴院,天福七年錢氏建。舊為十三間樓石佛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淳枯三年重建,舊有冠勝軒?!盵18]同時中部相對于兜率寺而言動線較為合理,則十三間樓中部推測為僧院,供僧人日常居住。南宋疆書家周輝在《清波別志》中記載:“蘇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兩助官緡。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樂,以僧主之。三年醫(yī)愈千人,與紫衣。”[19]蘇東坡在《蘇軾集·圣散子后敘》中記載:“若合眾力,則人有善利,其行可久。今募信士就楞嚴院修制,自立春后起施,直至來年春夏之交。有人名者,徑以施送本……”[8]據(jù)《杭州市志》記載,安樂坊也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救濟醫(yī)院。因此推測后排三座建筑形成的院落則為養(yǎng)濟院,又名安樂坊,起到救濟院的作用。在蘇東坡疏浚西湖期間,因路程較遠,蘇東坡很少回鳳凰山腳的州府,大部分時間就近住在十三間樓上。這里面對西湖,視野開闊,既可以觀察工程進度。還可以規(guī)劃設(shè)計施工方案。因此,十三間樓便成了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前線指揮部”。故推測十三間樓前排面對西湖,風(fēng)景較好,多作為文人雅士修行居住場所。
2.3.3 兜率寺
兜率寺一側(cè)以“山門—佛殿—法堂—方丈”4座建筑為一軸線,大石佛院與偏殿為一軸線,東側(cè)則為僧院,整體僧院主體建筑圍合形成院落,其余建筑依地勢而建。
(1)山門。從《西湖清趣圖》推測建筑形制為:單層歇山頂、分心間,參考虎跑、虎丘山門制式并依據(jù)圖上其他建筑初步推測其前面闊7 m、進深5 m、高4 m。其前方設(shè)了較長的人山參道和臺階,且其建筑形制簡單,從建筑整體布局看應(yīng)是入寺院的前導(dǎo)空間——山門(圖10)。
圖10 兜率寺山門復(fù)原對比Fig.10 Comparison of the restoration of the mountain gate of Doushuai Temple
(2)鐘樓。在南宋古畫及《西湖清趣圖》里其他類似建筑中發(fā)現(xiàn),形制更接近樓閣。在宋元時期佛寺內(nèi)樓閣建筑的類型和數(shù)量豐富,但樓閣類建筑在中軸線上孤置已找到的僅為鐘樓或觀音閣。判斷有以下三種情況:鐘樓或者觀音閣孤置;鐘樓或者觀音閣,而另一個對稱的樓閣未在圖中表達;其他類型功能的樓閣建筑。故從《西湖清趣圖》推測建筑形制為:重檐歇山頂、雙層三開間、壺門窗形制。在依據(jù)其他古建三開間建筑比例推測面闊9 m、進深8 m、高度9 m(圖11)。董嗣杲在《大佛頭》中言:“石頭照水無塵土,飽聽鐘聲雜管弦?!盵20]詩中點明“鐘聲”,推測可能為鐘樓。寺院鐘樓的作用:(1)報時作用晨昏定省以備佛事或是祀事;(2)如果遇到特殊緊急情況,就以撞鐘示警。
圖11 兜率寺鐘樓復(fù)原對比Fig.11 Comparison of the restoration of belfry of Doushuai Temple
(3)佛殿。從《西湖清趣圖》推測建筑形制為:兩層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依據(jù)圖上其他建筑初步推測其面闊13 m、進深8.5 m、總高12.5 m(圖12)。壺門,狀如大括號倒置,由幾段曲線構(gòu)成,連接處常為尖角,整體呈現(xiàn)出中部往上凸起而兩側(cè)向下延伸的拱券狀。佛教建筑中能顯示尊貴的人口之處一般都會采壺門樣式,如佛道帳、佛龕和佛堂,其內(nèi)部常常雕有佛像、菩薩、佛教題材的故事以及植物、動物等圖案。
圖12 兜率寺佛殿復(fù)原對比Fig.12 Comparison of the restoration of Buddha Hall of Doushuai Temple
現(xiàn)狀石佛僅剩巖石部分,其大致輪廓依稀可辨,特別是佛頭、佛衣與身體交界處比較明顯;石佛的面部已經(jīng)殘缺不全,難以辨認,巖體上鑿有許多方形孔洞。從實地調(diào)研及文獻考據(jù)可知彌勒像具體尺寸:通高8.7 m、頭高5.5 m、肩寬10.5 m、佛頭出露正壁1.9 m、胸部厚3.8 m、頸寬3.25 m、頸厚2.7 m。根據(jù)這些現(xiàn)狀特征以及其他石像鐫刻修復(fù)等資料,推斷最初的石佛像是在巖石上粗略鑿刻出形態(tài)。然后在巖石表面用木棒固定,使用泥塑進行補修,外層涂上塑性土,塑造成彌勒佛臉的形狀,最后形成金裝大佛(圖13)。
圖13 佛像復(fù)原正立面、側(cè)立面Fig.13 The front and side facades of the Buddha statue have been restored
《西湖清趣圖》是唯一對于大石佛有清晰具體描述的畫,依據(jù)宋代佛像著衣類型來看,大石佛的佛衣與僧衣是由自內(nèi)而外披覆的三層長方形的三衣組成:里層第一衣稱安陀會意譯下衣,其覆下體;中層第二衣稱多羅僧意譯中衣,其覆全身;外層第三衣稱僧伽梨,意譯上衣,亦覆全身。云岡石窟露天大佛、麥積山石窟4窟3龕正壁就是以上衣僅覆左肩,右肩的中衣完全裸露出來的形式出現(xiàn),這與大石佛形式一致,這種形式在宋以后的南方居多。
《南宋西湖全景考》中對佛面的描述為“身量圓大,雙耳垂肩,紺青色螺發(fā)寶簪留有胡須”[14]。從《西湖清趣圖》中可以看出佛面有明顯的西來印度佛特征,和西域人極為相似,這是中外文化融合的見證。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已誕生帶胡須的佛像。如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藏二世紀的彌勒菩薩立像,其唇上亦皆有胡子。在中國的敦莫高窟285窟北壁的無量壽佛和拘那含牟尼佛,畫有清晰的胡子。《佛本行經(jīng)》中有“我自剃發(fā)已,須發(fā)皆盡,唯有二髭,雖剃不落”的記載,故證明佛祖有時是會有胡須?!段骱迦D》中大石佛面有胡須,雖是奇特之處,但也有其合理的解釋。
大石佛院作為《西湖清趣圖》上刻畫較為細致且有遺址可考的南宋西湖園林,其石佛遺跡點固定,且現(xiàn)場有架設(shè)建筑所遺留下的痕跡,始建于宋代八角地墁形制“楞嚴壇”遺跡也存于彌勒院內(nèi)[14]。大石佛院園林復(fù)原研究為南宋時期寺廟園林提供較為重要的可參考依據(jù),包含南宋時期極具代表性的朱墻壺門的寺廟建筑特色和唐代盛行的睒電窗窗式,為進一步研究南宋寺廟園林原貌打下基礎(chǔ)。同時大石佛院作為較為典型的山地園林,保留寺廟園林建筑配置因勢而建,對于唐宋時期山地寺廟園林的研究同樣具有參考意義。對于西湖的景觀建設(shè)而言,大石佛寺的復(fù)原研究為西湖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靈感。通過借鑒大石佛寺的園林設(shè)計理念和建筑特色,可以將南宋園林藝術(shù)的精髓融入現(xiàn)代西湖景觀的規(guī)劃和建設(shè)中,打造出既具有歷史底蘊又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美麗景區(qū)。大石佛寺的園林與建筑復(fù)原研究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chǎn),還為現(xiàn)代園林景觀設(shè)計提供寶貴的經(jīng)驗和啟示。
注1:圖1改繪自https://www.google.cn/intl/zh-CN/earth;圖3改繪自參考文獻[2];圖4中《西湖清趣圖》改繪自參考文獻[14],《西湖圖》改繪自參考文獻[10],《省內(nèi)奇觀》改繪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BL82HKN0516C2UP.html,《西湖紀勝圖—大佛寺》改繪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g4NDkzOQ==&mid=264903398 2&idx=3&sn=c4225ae8bcd6b8ecddb016161fb6f8f5&chksm=8832ff5abf45764c1060c4bd1579d3d5ae474d0dd774599e c6c4396397322f78687c2e3c0302&scene=27,《海內(nèi)奇觀》改繪自《新鐫海內(nèi)奇觀》,《南巡盛典》改繪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425/20/22201879_465963110.shtml,《禹航勝跡》改繪自https://www.westlakemuseum.com/index.php/gcjp/jpzs2/879-gcjp-030.html,1920年左右舊照片改繪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F97RM0DV05437K5 9.html;圖9中a1、b1改繪自參考文獻[14],a2、b2改繪自參考文獻[15];圖10-圖12中南宋 李蒿《西湖清趣圖》源自美國弗利爾藝術(shù)博物館;其余圖表均由作者繪制。
注2:本文為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建筑藝術(shù)學(xué)院風(fēng)景園林系“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與江南園林專題研究”研究生課程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