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海
20世紀20年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人,詩意地安居》中提出教的核心是“讓學”,教師應該先激發(fā)學生學的愿望,培養(yǎng)學生學的責任意識和能力。
基于此,我校提出視界融合導向下“問學共生”學科育人模式實踐研究。
一、視界融合導向下“問學共生”學科育人模式內涵
視界融合 視界融合是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提出的解釋學概念,用以表示理解活動的本質,指應把對對象理解的視界同歷史上已有的視界相融合。本課題中“視界融合”指國家立場、成人立場與兒童立場的統(tǒng)合、協(xié)調與平衡。
“問學共生” “問學共生”是教學理念、教學主張,也是一種教學范式。問與學辯證統(tǒng)一,互為起點,互動循環(huán)。學校旨在讓學生在愛問、會問、追問中驅動學習,在樂學、善學、恒學中持續(xù)追問,構建“問學共生”的課堂新生態(tài)。
視界融合導向下“問學共生”學科育人模式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國家立場、成人立場與兒童立場的統(tǒng)合、協(xié)調與平衡。重點針對“教與學相互關系的調整”“讓與引活動方式的變革”“問與學組織形式的改變”等方面展開研究,通過以問啟學、學以致問,構建視界融合導向下“問學共生”學科育人模式的理論模型與操作范式,發(fā)展兒童學科思維與元認知。
二、視界融合導向下“問學共生”學科育人模式內容建構
教學要素、結構與模型 聚焦教師要素、學生要素、課程要素,通過“內驅外引”式校本研修引領教師的人格、知識、能力、價值等與時俱進,以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教的層面表現(xiàn)為激趣生疑、項目引領、點撥喚醒、情境體驗,在學的層面表現(xiàn)為提問猜想、實踐體悟、合作探究、拓展應用,教與學的四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分別指向以問啟學、學以致問、且問且學、問學合一的課堂教學新樣態(tài)。
不同學科教學變式研究 強調問與學的共存與共長,追求讓學生在以問啟學、學以致問的過程中生疑、追問、探究、體驗、感悟、建構。針對小學階段不同學科的性質,構建與學科特點相匹配的“問學共生”教學變式。
技術路線和操作策略 從理念與實踐的角度反思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確立視界融合導向下“問學共生”學科育人模式的價值旨歸與本質內涵,構建理論模型與操作范式,提出實施策略與評價辦法,并在實踐過程中檢驗、完善。問是“為學”,學是“為問”,問與學的互相滲透形成有效課堂的最佳聯(lián)結點,由此派生出更多教學創(chuàng)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讓出時間、空間,讓學生有問與學的機會;教師要點撥、喚醒、示范,讓學生會問善學。
學生學習行為的增值性評價體系構建 這一模式更多地強調對學生的關注,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前后對比,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提供改進策略,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同時引導學生、同伴和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全面深刻地衡量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代表性課例 語數(shù)英等學科側重解決“學什么”與“怎么學”的問題,引領學生走近知識、觸摸知識、感受知識,提升學生的“問學力”。音體美等學科重點引導學生感受技能趣味、領悟技能規(guī)律,最終習得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課題研究中的創(chuàng)新之處
研究對象創(chuàng)新 教育要站在兒童立場,引導兒童觸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課題研究把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應有之義。
研究視角創(chuàng)新 本課題追問學習的本質與內涵,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文化自覺,建構視界融合導向下“問學共生”學科育人模式的結構與模型,分析其內在運行機制,探索具有操作性的實施策略,目前國內還未開始對其進行全面研究。
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 本課題通過對當下課堂教學現(xiàn)狀進行問卷調查、統(tǒng)計分析、案例研究,探求視界融合導向下“問學共生”學科育人模式的本質內涵、內部機理與作用路徑,分析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豐富并完善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