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引入為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性。在這個變革的時代,音樂類專業(yè)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方式也逐漸受到關注。其中,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將傳統(tǒng)面授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為音樂類教育帶來了更為靈活、多元的教學手段?;诖耍恼戮劢褂诨旌鲜浇虒W模式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建設,旨在深入探討這一模式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以期為音樂類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模式;音樂;師生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6.02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usic Teacher Student Community
Based on Blended Teaching Model
ZHANG Qian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mode in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teaching innovation. In this era of change, music major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rt education, are gradually receiving attention in their teaching methods. Among them,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can combine traditional face-to-face teaching with online learning, bringing more flexible and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to music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ic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aiming to deeply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 in music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strategies for music teaching.
Keywords blended teaching mode; music;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數(shù)字時代,音樂類師生共同體的建設變得越發(fā)重要而迫切。共同體不僅是師生之間學術交流的平臺,更是促進學科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核心力量。通過共同體,學生能夠分享音樂作品、參與合作項目,與教師和同學探討音樂理論、創(chuàng)作技巧等,形成更為緊密的學術聯(lián)系。而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共同體的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通過在線平臺,可突破時空限制,實現(xiàn)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1 "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建設的意義
在教育領域,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融合傳統(tǒng)面授教學和現(xiàn)代在線學習的創(chuàng)新方法,正逐漸引起廣泛關注。在音樂教育領域,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師生共同體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工具的整合,還是一種教育理念的轉變,為音樂類師生提供了更為靈活、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同時也為共同體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契機。
首先,混合式教學模式為音樂教育注入了創(chuàng)新活力。傳統(tǒng)音樂教育往往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難以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而混合式教學通過融合線上資源和面對面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平臺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料,拓展音樂知識面,提高學習效率,這種靈活的教學模式為音樂教育注入了活力,激發(fā)了學生對音樂學科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學科交叉能力。
其次,混合式教學模式強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中,師生互動主要集中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低。而混合式教學通過在線平臺搭建了師生互動的橋梁,教師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在線討論等方式與學生建立更為密切的聯(lián)系,這種互動不僅僅局限于知識傳授,還包括音樂創(chuàng)作、演奏技巧的交流,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科實踐。通過合作完成在線項目,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還建立起了更為緊密的師生關系,形成了更加穩(wěn)固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
最后,混合式教學模式拓展了音樂學科的學習資源。音樂領域的知識廣泛而豐富,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提供全面的學科內容?;旌鲜浇虒W將線上資源與面授教學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通過在線平臺訪問豐富的音樂資料、名家講座、演出視頻等,拓寬學科視野,提升綜合素養(yǎng),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更加自主地學習,根據(jù)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學習,從而更好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形成更為豐富多樣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
2 "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建設方略
2.1 "教學模式改革
在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建設方略中,教學模式的改革是關鍵?;旌鲜浇虒W模式的引入意味著音樂教育將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而教學模式的改革則是推動這一變革的核心動力。通過合理設計和靈活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實現(xiàn)音樂類師生共同體的有效建設,促進音樂教育的全面發(fā)展。
首先,教學模式改革要注重課堂設計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音樂教學模式以面授為主,課堂時間有限,學科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難以兼顧。而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更為靈活的學習路徑,教師在平臺上傳相關學習資源,供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隨后,在面對面的課堂上,將更多時間用于深入討論、實踐和互動,這種創(chuàng)新的課堂設計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音樂類師生共同體的形成。
其次,教學模式改革需要注重個性化學習的引入。每位學生在音樂領域都有不同的興趣、特長和學習節(jié)奏,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滿足這種多樣性需求。而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可根據(jù)個體差異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同時,教師通過在線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科需求和學習進度,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更加主動地參與音樂教育,推動音樂類師生共同體的形成。
最后,教學模式改革應該注重跨學科的整合。音樂教育不再僅僅是單一的藝術學科,它與科技、文學、歷史等多個學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此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為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引入跨學科的學習資源,設計跨學科的課程項目,使學生在學習音樂學科的同時能夠了解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這種跨學科的整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音樂知識,從而加強音樂類師生共同體的凝聚力。
2.2 "教學方法改革
在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建設方略中,通過引入新型教學方法,如項目式學習、在線討論、小組合作和翻轉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使音樂教育更加貼近當代社會的需求,推動音樂類師生共同體的形成。
項目式學習是教學方法改革中的一項重要策略。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往往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教師的引導。而項目式學習通過設立實際的音樂項目,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例如,教師設計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項目,要求學生自主選定主題,通過線上平臺上傳音樂作品,并在小組內展開討論,這樣的項目式學習不僅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音樂類師生共同體形成。
在線討論是促進學生互動和思想交流的有效手段?;旌鲜浇虒W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在線平臺,教師設立在線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交流音樂相關的問題,這種形式的討論可以是整體班級的,也可是小組內,學生在虛擬空間中共同探討音樂理論、作品分析、演奏技巧等。在線討論使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加自由地表達觀點,形成更為緊密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
小組合作也是教學方法改革中的關鍵元素。在傳統(tǒng)音樂教育中,學生往往在獨自練習和學習中度過大部分時間。而小組合作能夠促使學生共同面對挑戰(zhàn)、共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小組,讓其在線上合作完成一項音樂演奏項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相互協(xié)作,共同選擇曲目、分工合作、在線討論演奏技巧等。通過小組合作,學生不僅能提高演奏和協(xié)作能力,也更容易形成緊密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
翻轉課堂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一項創(chuàng)新。翻轉課堂將學習的重心轉移到課堂外,學生在課堂外通過在線平臺學習相關知識,而課堂上則更多地用于解答問題、討論、實踐等。例如,教師可在線上傳音樂理論的講解視頻,學生在家通過觀看視頻學習理論知識,而課堂上進行更為深入的討論和實踐,翻轉課堂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愿,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科的理解能力,并為音樂類師生共同體的建設提供更豐富的學科內容和討論空間。
2.3 "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
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建設方略中,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是確保學習有效性和促進師生互動的關鍵要素?;旌鲜浇虒W模式融合了線上和線下的教學元素,因此,為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需要充分考慮線上平臺和線下實體空間的有機結合,以提高音樂類師生的學習體驗和促進師生共同體的形成。
首先,線上平臺的優(yōu)化至關重要。通過建設功能豐富、易于操作的在線學習平臺,可為音樂類師生提供一個便捷、靈活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可上傳多媒體教學資源,包括音樂作品、演奏視頻、學科講解等,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學生通過在線平臺獲取學科資料、參與討論、提交作業(yè),實現(xiàn)學習的個性化和自主性。例如,通過建立在線音樂資源庫,分類整理各類音樂作品、音樂理論書籍、名家演講等,供學生隨時學習和參考。
其次,線下實體空間的優(yōu)化也是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的重要方面。雖然混合式教學模式強調在線學習,但實體空間依然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室、音樂廳、實驗室等實體空間的設計應符合音樂教學的特殊需求。例如,在音樂教室中配備高質量的音響設備、樂器和錄音設備,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音樂學習環(huán)境。同時,為了促進師生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可設置音樂沙龍、座談會等活動,創(chuàng)造一個鼓勵互動和分享的實體空間。
2.4 "評價體系完善
評價體系的完善是確保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促進共同體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旌鲜浇虒W模式下,評價不僅要考量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還需要關注學生在線上和線下環(huán)境中的學習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提高等方面。
教師可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項目評估、作品展示、實踐演奏、參與度評價等。例如,學生通過在線平臺上傳音樂作品、參與線上演奏會,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和參與度進行評價,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并根據(jù)其個體差異制訂個性化的評價計劃。在評價過程中,注重發(fā)現(xiàn)學生的潛能、特長,并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
此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受限于課堂,而是涵蓋了線上和線下的多個維度。因此,需要建立全方位的評價機制,包括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以及家長反饋等。通過多方位的評價,全面了解學生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表現(xiàn),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例如,通過在線平臺建立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機制,讓學生在上傳作品的同時附上對自己的評價和對同學作品的評價,以此來形成一個互動的評價社區(qū)。
3 "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建設展望
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為音樂類師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合作機會。未來,音樂類師生共同體將更加全球化,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共同參與音樂項目、進行交流合作。學生可以從不同的文化和音樂傳統(tǒng)中汲取靈感,豐富自己的音樂體驗。例如,通過線上合唱項目,學生可以跨越時空和地域,與世界各地的學生一同合作演唱,創(chuàng)造出跨文化的音樂作品。
同時,未來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更加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學科知識的實際運用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線平臺可以提供更多實踐性的教學資源,例如音樂創(chuàng)作工具、虛擬音樂實驗室等,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音樂創(chuàng)作和實踐活動。教師則可以通過在線平臺組織各類創(chuàng)新性的音樂項目,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音樂類師生共同體建設是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評價體系完善等多方面的努力,有望構建一個更加豐富、開放、活躍的音樂共同體,為培養(yǎng)更具創(chuàng)新力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音樂人才奠定堅實基礎。音樂教育將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引領下煥發(fā)新的生命力,成為激發(fā)學生潛力、推動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
基金項目:蘭州財經(jīng)大學2023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項目“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師生共同體建設——以《長笛演奏》課程為例”(LJY202303)。
參考文獻
[1] 王穎如.鑄造專業(yè)音樂教學混合式教學研究[J].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2023(10):1455-1456.
[2] 王蕊君.音樂表演專業(yè)藝術指導教學實用性研究[J].大眾文藝,2023(7):186-188.
[3] 徐金友,劉國峰.應用型音樂表演專業(yè)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大學,2023(8):132-135.
[4] 曾若琬.“雙創(chuàng)”背景下音樂學專業(yè)學生實踐教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J].數(shù)據(jù),2023(2):186-187.
[5] 鄭國棟.音樂專業(yè)聲樂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新探索[J].大眾文藝,2022(5):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