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hypoglycemia and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 and self-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fear of hypoglycemia;self-management;self-efficacy;influencing factor
摘要 目的:探討2型糖尿?。═2DM)病人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及自我效能的關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1月—12月本院228例T2DM病人為研究對象,采用一般資料調查問卷、中文版低血糖恐懼感調查量表(CHFS Ⅱ)、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動問卷(SDSCA)、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MSES)進行現(xiàn)狀調查,并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對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及自我效能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T2DM病人的CHFS Ⅱ總分為(31.84±6.24)分;SDSCA總分為(40.11±7.04)分;DMSES總分為(140.24±18.63)分。T2DM病人CHFS Ⅱ總分與SDSCA總分呈負相關(r=―0.24,P<0.05),與DMSES總分呈負相關(r=―0.87,P<0.05),SDSCA總分與DMSES總分呈正相關(r=0.38,P<0.05)。T2DM病人自我效能在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總效應為―0.516,中介效應為―0.098,直接效應為―0.418,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19.0%。結論:T2DM病人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及自我效能間存在相關性,臨床人員應針對病人發(fā)生低血糖事件從心理、信念、行為等方面進行綜合干預,幫助其減少低血糖恐懼感,提高病人在自我管理中的積極管理意愿和綜合管理能力。
關鍵詞 2型糖尿?。坏脱强謶指?;自我管理;自我效能;影響因素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07.036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為糖尿病常見的類型,是指個體胰島素分泌缺陷導致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規(guī)范的自我管理行為對促進血糖指標改善,減少和降低不良結局的發(fā)生具有重要作用[1]。低血糖屬于糖尿病治療中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常表現(xiàn)為多汗、頭暈、心悸,甚至抽搐、昏迷等癥狀,導致多數(shù)病人在降糖治療中出現(xiàn)回避行為和恐懼心理,即低血糖恐懼感(fear of hypoglycemia)[2]。有研究表明,過度低血糖恐懼感會降低病人用藥依從性與自我管理,是糖尿病血糖控制情況不佳的主要因素之一[3]。自我效能水平是指對個體為適應疾病癥狀或改善自我管理行為時所做出行為改變的能力[4]。研究證實,自我效能是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及血糖控制效果的重要預測因素[5]。已有研究針對糖尿病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的關系進行探究,并得出相關結論,然而涉及病人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及自我效能三者間的內(nèi)在影響機制的報道較少,為此,本研究從T2DM病人低血糖恐懼感出發(fā),分析對其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的影響,深入挖掘低血糖恐懼感、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間的具體作用路徑,為臨床針對性干預提供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為調查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1月—12月本院T2DM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診斷標準[6];2)年齡≥18歲;3)病程≥1年;4)在過去3個月內(nèi)發(fā)生過低血糖;5)溝通與認知正常;6)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既往有精神疾病史;2)存在藥物過敏者;3)臨床資料不齊者且無法隨訪者。采用非劣性試驗定性資料例數(shù)估計公式確定樣本量,即:樣本量=[最大條目數(shù)×(10~15)]×(1+15%)。本研究低血糖恐懼感調查量表共13個條目,因樣本量為整數(shù),經(jīng)科室成員討論后最終確定樣本量為228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后開展,審批號為2021-倫審-0211。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根據(jù)研究目的和內(nèi)容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人口社會學資料(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體質指數(shù)、月收入)和疾病相關資料(家族史、病程、治療方式、有無并發(fā)癥、糖化血紅蛋白水平、3個月內(nèi)低血糖頻率、低血糖程度)等。
1.2.2 中文版低血糖恐懼感調查量表(Chinese Version Hypoglycemia Fear Survey Ⅱ,CHFS Ⅱ)
CHFS Ⅱ[7]共有13個條目,采用Likert 4分評分法,“從不”計0分,“很少”計1分,“有時”計2分,“總是”計4分,總分為0~52分,lt;30分為輕度恐懼,30~40分為中度恐懼,gt;40為重度恐懼,分數(shù)越高,表明低血糖恐懼感越嚴重。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9。
1.2.3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問卷(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SDSCA)
SDSCA由萬巧琴等[8]漢化,包括血糖監(jiān)測、飲食控制、運動鍛煉、足部護理和遵醫(yī)用藥5個維度,共11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總分為0~77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行為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05。
1.2.4 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MSES)
DMSES由彭鑫等[9]進行翻譯、修訂和信效度測驗,包含飲食、運動、監(jiān)測、用藥4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 10級評分法,總分為0~200分,得分越大,表明病人的自我效能越高。得分指標=(量表的實際得分/該量表的預測最高得分)×100%,并以此分為高(>80%)、中(40%~80%)、低(<40%)3個層級。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3。
1.2.5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要求指定3名接受過同質化培訓的護理人員,詳細學習調查流程、調查工具及問卷條目的意義、注意事項,以問卷發(fā)放、郵箱發(fā)送、預先約定面對面訪談等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匿名、獨立調查,確保調查統(tǒng)計結果都錄入。若選項超過15%未填寫,則該問卷視為無效。及時回收調查問卷,保證問卷質量。本次研究共發(fā)放問卷228份,收回有效問卷228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比較行t檢驗或方差分析;定性資料采用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對相關研究變量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0.05;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ping方法檢驗中介效應,若95%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則中介效應明顯。
2 結果
2.1 病人的一般資料(見表1)
2.2 T2DM病人CHFS Ⅱ、SDSCA、DMSES得分
結果顯示,T2DM病人的CHFS Ⅱ總分為(31.84±6.24)分;SDSCA總分為(40.11±7.04)分,其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維度為飲食控制[(11.56±3.86)分]和遵醫(yī)用藥[(4.20±0.78)分];DMSES總分為(140.24±18.63)分。見表2。
2.3 T2DM病人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T2DM病人CHFS Ⅱ總分與SDSCA總分呈負相關(r=―0.24,P<0.05),與SDSCA各維度均呈負相關(P<0.05),見表3。
2.4 T2DM病人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T2DM病人CHFS Ⅱ總分與DMSES總分呈負相關(r=―0.87,P<0.05),與DMSES各維度均呈負相關(Plt;0.05),見表4。
2.5 T2DM病人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的關系
結果顯示,T2DM病人SDSCA總分與DMSES總分呈正相關(r=0.38,P<0.05);與DMSES各維度均呈正相關(Plt;0.05),見表5。
2.6 T2DM病人自我效能在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間的中介效應
第1步低血糖恐懼感對自我管理行為有預測作用(c=―0.516,Plt;0.001);第2步低血糖恐懼感對自我效能有預測作用(a=-0.638,Plt;0.001);第3步檢驗自我效能和低血糖恐懼感對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b=0.154,Plt;0.05),表示自我效能在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傂獮楱D0.516,中介效應為―0.098,直接效應為―0.418,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19.0%。見表6。
3 討論
3.1 T2DM病人CHFS Ⅱ、SDSCA、DMSES得分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人的CHFS Ⅱ總分為(31.84±6.24)分,得分高于黃碩果等[10]的研究結果,分析原因除與地區(qū)、納入人群差異有關外,可能與本研究病人均伴有低血糖經(jīng)歷,且低血糖發(fā)生頻率較為頻繁,繼而導致了病人低血糖恐懼感水平高于普通病人。另外,本研究病人年齡以≥60歲居多,老年病人機體功能本身存在減退,在疾病控制和血糖管理方面能力較差,低血糖風險也較高,因而低血糖恐懼感水平也更易增高。本研究結果顯示,T2DM病人SDSCA為總分為(40.11±7.04)分,低于李亞麗[11]的研究結果,分析為糖尿病病人常由于病程漫長、藥物副作用、疾病認知缺乏及其他外在社會性因素,在自我管理過程中均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導致自我管理能力較弱[12]。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T2DM病人DMSES總分為(140.24±18.63)分,低于王云娟等[13]自我效能調查結果[(142.28±38.66)分]。王曉麗等[14]對T2DM病人開展調查,結果顯示病人的DMSES得分是(155.49±36.57)分,也優(yōu)于本次調查結果。分析原因為:1)本研究調查對象3個月內(nèi)發(fā)生低血糖頻率較高,導致病人自我管理效能的降低;2)本研究病人病程均較長,病程越長則會導致病人的身體機能受損程度越嚴重,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越大,此外患病年數(shù)的延長其血糖波動幅度就越大,降糖治療難度增加,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病人的心理負擔,導致對疾病管理的自信心不足。
3.2 T2DM病人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及自我效能的相關性
3.2.1 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T2DM病人CHFS Ⅱ總分與SDSCA總分呈負相關(r=―0.24,P<0.05),即低血糖恐懼感越高,自我管理行為就越差,與田怡等[15]研究結論相一致。許洪梅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近49%有低血糖史的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血糖恐懼感,這種過度的不良情緒不僅會加重對疾病控制的恐慌,且還會使大量病人采取“過度的補償行為”,如增加進食、減少藥物用量等,對糖尿病的管理和維持血糖穩(wěn)定的管理信心極為不利。此外,低血糖恐懼感會增加病人心理痛苦,導致病人存在消極應對傾向,繼而影響在血糖、運動、飲食及用藥等方面的治療依從性。
3.2.2 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效能的關系
結果顯示,T2DM病人CHFS Ⅱ總分與DMSES總分呈負相關(r=―0.87,P<0.05),即低血糖恐懼感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低。李平等[5]指出,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效能可隨低血糖恐懼感的升高而降低,與本研究一致。分析原因為低血糖恐懼感可通過改變病人在運動、飲食、用藥與血糖監(jiān)測等行為,進而降低其自我效能,低血糖恐懼感越高,其在疾病管理中依從性就越低,導致管理信心和信念就越弱,自我效能水平隨之降低。
3.2.3 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的關系
結果顯示,T2DM病人SDSCA總分與DMSES總分呈正相關(r=0.38,P<0.05),即自我管理行為越好,自我效能越高。原因是因為:自我效能越高的病人在面對出現(xiàn)的健康問題時,能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主動做出正確的健康決策,并相信自己能有效對疾病進行管理,主動尋求積極血糖管理信息,重視飲食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進而自我管理行為就越好[17]。
3.2.4 T2DM病人自我效能在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間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在低血糖恐懼感與自我管理行為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Plt;0.05),表明低血糖恐懼感可直接影響病人自我管理水平,也可通過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來間接影響病人的自我管理行為。分析原因為:當病人自我效能降低時,面對低血糖的發(fā)生更缺乏信心,大部分病人在此期間多缺乏正向積極的應對策略和動機,甚至伴有過度焦慮和擔憂等負面情緒,即低血糖恐懼感水平的上升,影響對血糖管理知識的正確掌握度,降低自我管理行為[18]。而自我效能更高的病人,在相關知識的獲取途徑及獲取能力方面更優(yōu)異,對低血糖相關癥狀和應對方式的掌握度更高,因此低血糖恐懼感水平較低,導致其疾病整體管理信心上升,更知道如何正確管理和控制血糖,繼而自我管理決策行為更好。這與劉國彩等[19]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自我效能高水平者,在飲食、運動、血糖檢測等方面的自我管理均較高的結論一致。
4 小結
本研究通過對T2DM病人CHFS Ⅱ、SDSCA、DMSES得分進行分析,并探究三者之間的相關性,能為臨床改善策略的方向與制定提供有效依據(jù)。提示臨床可強化病人對低血糖預防和應對知識的宣教,降低和緩解低血糖恐懼感水平,進而直接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行為,同時也可通過直接性經(jīng)驗和間接性經(jīng)驗,同伴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來增強病人自我效能,間接改善病人低血糖恐懼感和自我管理行為。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1)本研究僅為一個時間點的橫斷面調查;2)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結果可能會因地區(qū)、醫(yī)療條件的差異導致與其他研究出現(xiàn)偏倚現(xiàn)象,今后還將進一步擴大研究層面和樣本量,并探索和形成具體的綜合策略和方案,使研究結論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18,38(4):292-344.
[2] 王夢,蔣秋煥,劉芳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懼感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21):1950-1953.
[3] 潘政雯,劉安諾,朱桂月,等.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懼感對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9,46(10):1838-1842.
[4] 李艷飛,拓小華,李津,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8,3(8):109-110.
[5] 李平,楊艷杰,項瑩,等.自我效能在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認知和自我管理行為間的中介效應分析[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21,55(2):201-204.
[6] 中國糖尿病協(xié)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18,38(4):292-344.
[7] 穆純.中文版低血糖恐懼調查表的修訂及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D].天津: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
[8] 萬巧琴,尚少梅,來小彬,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7):26-27.
[9] 彭鑫,崔焱,李燕,等.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在2型糖尿病病人應用中的效果評價[J].全科護理,2010,8(11):946-947.
[10] 黃碩果,陸萍靜,張素娟,等.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懼感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8,35(7):1-7.
[11] 李亞麗.北京某社區(qū)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北京醫(yī)學,2019,41(3):225-226.
[12] KHALOOEI A,BENRAZAVY L.Diabetes self-management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settings of Kerman,southeast Iran[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9,29(4):1-9.
[13] 王云娟,趙有英.紹興市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健康知識知曉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22,38(5):647-650.
[14] 王曉麗,張亞寧,王春麗,等.西安市新城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華南預防醫(yī)學,2021,47(7):944-946.
[15] 田怡,許淑娟,田夢楠.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懼與自我管理、應對方式的相關性[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2):1774-1777.
[16] 許洪梅,穆純,包頔,等.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懼行為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11):735-739.
[17] 吳詩詩,劉宇,林可可,等.自我效能在社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角色需求認知和自我管理間的中介效應[J].中華全科醫(yī)學,2021,19(4):621-624.
[18] 陳閃閃,郭紅,林可可,等.自我管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血糖控制間的中介效應[J].中西醫(yī)結合護理,2021,7(9):63-69.
[19] 劉國彩,黃娟,曹娜,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自我管理知信行水平的關系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8,18(10):68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