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語瞳
【摘 ??要】古箏協奏曲《遠清秋》由作曲家謝鵬和古箏演奏家趙潔楠共同創(chuàng)作而成。該曲在借用西方創(chuàng)作手法的同時保留了民族特色,蘊含了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本文從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展開,分析古箏協奏曲《遠清秋》的定調定弦、曲式結構、演奏技法的重點難點以及該曲中古箏與鋼琴完美交融的演奏特點。
【關鍵詞】《遠清秋》 ?古箏協奏曲 ?音樂分析 ?演奏特點
中圖分類號:J63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2-0091-06
古箏協奏曲《遠清秋》,是由青年作曲家謝鵬和古箏演奏家趙潔楠共同創(chuàng)作完成的作品。這首樂曲的曲名取自宋代柳永的詩詞《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樂曲運用了陜西地方的音樂元素,在作曲技法上采用了西方曲式結構,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民族特點與現代創(chuàng)作技法相融合。
一、古箏協奏曲《遠清秋》的作品概況
古箏協奏曲《遠清秋》雖是以音寄情,但又有濃厚的詩詞底蘊作為鋪墊,整體呈現了一種清遠、淡雅、蕭瑟的氛圍。這首樂曲由引子、慢板、快板、再現和尾聲幾部分組成,是一首優(yōu)秀的古箏協奏曲。
古箏協奏曲《遠清秋》的兩位創(chuàng)作者謝鵬和趙潔楠,當時都是即將畢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季的他們飽含著即將離開大學生活的不舍、即將踏入社會的迷茫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于是,他們就將這種情感寄托于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這首詞,并且用音樂形式表達出來,從而創(chuàng)作了這首古箏協奏曲《遠清秋》。
離別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凝聚著文人的無限憂傷,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就是其中之一。柳永選擇了一個充滿悲傷情緒的詞牌來抒發(fā)自己的心事。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至今仍在回蕩,而作者卻要與心上人分別?!耙褂炅茆彙敝晱奶拼永m(xù)至今,令人心碎,令人肝腸寸斷。
這首詞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詞。詞中描寫了詞人在四次落榜后,乘船南下汴京,與愛人分別時的心情。字里行間飽含著濃重的離別之情,浸透著深深的秋風蕭瑟。這一幅憂郁的“秋江離別圖”深深打動了每個讀者的心。作者正面臨的官場失意、被迫與愛人分別的悲痛無一不在折磨著他,秋風蕭瑟的意境似乎將這分別的傷感又加重了幾分。詞人的痛苦似乎使這秋日的景色顯得更加凄涼。整首詞情景交融,結構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
二、古箏協奏曲《遠清秋》的音樂分析
(一)曲式結構
《遠清秋》這首樂曲分為鋼琴伴奏聲部和古箏獨奏聲部,在創(chuàng)作上糅合了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與近現代作曲技法的特點。作為一首具有標題性特征的近現代古箏作品,創(chuàng)作者謝鵬、趙潔楠在樂思、樂句、樂段的布局設計上立意創(chuàng)新,以鋼琴和古箏合奏的方式,描繪出《遠清秋》細膩的音樂形象。這首曲子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對時間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的深深嘆息。它以音樂的形式,充分展示了題目“遠清秋”的音樂理念,凸顯了傳統(tǒng)民族音樂與現代作曲手法相融合的時代氣息,兼具可聽性、思想性與藝術性。
《遠清秋》整首作品嚴謹而精密,曲式結構為帶引子、尾聲的減縮再現復三部。在曲式布局上,作品共分為六個部分:引子(1~12小節(jié))、第一部分慢板A樂部(13~66小節(jié))、第二部分快板B樂部(67~150小節(jié))、連接句(151~167小節(jié))、第三部分小快板A1樂部(168~192小節(jié)),第四部分慢板coda尾聲(193~194小節(jié))。整體結構為帶引子、尾聲的減縮再現復三部曲式。每個樂段的規(guī)模不一,通過節(jié)拍律動、調式調性等方法增加了音樂材料的對比性。
在節(jié)拍律動上,《遠清秋》的速度變化符合民族傳統(tǒng)音樂結構中“散、慢、快、慢”原則。引子(1~12小節(jié))速度為Adagio自由寬廣的柔板,并奠定了全曲以4/4拍為主要律動框架的基礎;第一部分A樂部(13~66小節(jié))的速度為慢板;第二部分快板B樂部(67~150小節(jié))提速到快板;第三部分A1樂部(168~192小節(jié))為小快板;第四部分coda尾聲(193~194小節(jié))回歸到慢板。頻繁轉換速度、模糊旋律中的強弱拍點及輕重音,使音樂中的戲劇性和不穩(wěn)定因素增強,從而推動了古箏聲部的主旋律的持續(xù)發(fā)展。
在調式調性上,引子(1~12小節(jié))以C為宮音,調式調性建立在a羽清樂的七聲調式上,并運用民族傳統(tǒng)和聲中的調式交替手法,多次轉換調式調性,出現了a羽燕樂七聲調式、降E宮雅樂七聲調式、A宮燕樂七聲調式、b羽燕樂七聲調式、d商六聲調式加變宮和e角清樂七聲調式。這種多次轉調豐富了旋律色彩,增加了和聲層次,從而塑造了《遠清秋》的音樂形象。
此外,在旋律寫作上,運用了同頭換尾、變化重復等作曲手法,如第一部分A樂部(13~66小節(jié))和第三部分A1樂部(168~192小節(jié)),正是運用了同頭換尾的技法,才使得樂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二)音樂特征
1.定弦特點
這首樂曲采用了五聲音階的傳統(tǒng)定弦法,在G大調音階的基礎上,改變了17、18、19號的定弦音高。此外,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必須把二弦音高從C調到B調,使定弦更好地在傳統(tǒng)定弦的基礎上融合現代作曲技法,這就需要古箏與鋼琴的完美配合。古箏演奏者需在優(yōu)美的鋼琴間奏中不突兀地完成移碼轉調。此作品中還運用了小二度、增四度、減五度、大七度等不和諧音程,這些不和諧音程在傳統(tǒng)的定弦中從未出現,它們?yōu)闃非⑷肓爽F代化的聲音色彩,同時增加了音樂旋律發(fā)展的可能。
2.古箏與鋼琴的協奏特點
鋼琴作為“樂器之王”,無論是與古箏,還是與其他各種樂器的協奏,都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鋼琴與古箏的協奏深受聽者的喜愛,變得更加普遍。鋼琴不僅能夠彌補古箏音響效果的不足,同時也能為主奏聲部增添色彩,增強音樂的表現力。
《遠清秋》的引子部分由古箏聲部單獨出現,將樂曲的大幕緩緩拉開,呈現一種優(yōu)美緩慢的揭示,給人以深情婉約之感。慢板部分鋼琴旋律加入,與古箏旋律相呼應,仿佛情侶間的喃喃細語;二者在慢板部分的音色都較為柔和,鋼琴聲部的分解和弦營造出空曠幽遠的意境,使古箏所表達的深沉悲涼之情更加濃厚。在58~63小節(jié),古箏以單音形式奏出,鋼琴則以水滴般的音色緊隨其后,仿佛是古箏旋律出現的回音,又像是對于古箏聲部的回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美感。快板部分,鋼琴利用較密集的音符以及柱式和弦?guī)椭殴~將激烈的音響效果推至全曲頂峰,增加音樂張力和爆發(fā)性。由于該段落速度較快,要求古箏和鋼琴的速度必須統(tǒng)一,這對兩位演奏者來說是最具挑戰(zhàn)性的段落。從168小節(jié)開始,鋼琴旋律消失,仿佛是古箏聲部的獨自追憶,暗示全曲接近尾聲,引人深思。
整首作品中,鋼琴并不是一味地處于伴奏地位,而是與古箏交相輝映,展示出其獨立性。鋼琴和古箏這兩件樂器的選擇,也完美貼合了該曲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基礎上使用西方創(chuàng)作技法的特點。這就需要兩位演奏者之間默契配合,在保證彼此音樂想法相同的基礎上,也要對氣息、肢體動作等進行統(tǒng)一,以呈現出更加完美的音樂效果。
三、古箏協奏曲《遠清秋》的演奏特點
(一)演奏技法的應用
1.快速指序
隨著對古箏研究的不斷深入,古箏的彈奏技術由原來的“勾、托、抹、劈”發(fā)展到“輪指、雙手搖、快速指序”等多種指法的現代演奏技術?!翱焖僦感颉笔且环N非常符合古典樂器改革和發(fā)展的技術,被廣泛地運用于當代古箏作品中。在現代箏曲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快速指序技術,因此如何正確地把握和高效地演奏快速指序,就成了古箏演奏的基本要素。
在《遠清秋》中,快速指序可以說是快板的一大特色,它用密集的音符把樂曲的氣氛推到了最高潮。快板指序的組合形式復雜多變,旋律復雜,節(jié)奏快。所以,選擇符合邏輯、便于演奏的指法尤為重要。若不能正確地排列好手指順序,將很難保證彈奏的順暢。合理地選擇順序,能讓演奏者在最少的努力下,獲得最好的結果。其次是要保持手指的獨立性,要加強每一根手指的獨立彈奏能力,讓它的觸弦動作更具爆發(fā)性。在彈奏快速指序時,每個手指都有足夠的時間來彈奏,手指可以保持一種放松的狀態(tài),不會出現手指肌肉緊張的情況。必須將大指的腕掌關節(jié)向手掌外展開,這樣八根手指的力量和力度才能保持均衡,從而讓快速指序的每一個音都有一個平均的聲學效果。
在彈奏過程中,無名指因在指序中很少用到,且其獨立性也相對較弱,因此,在彈奏快速指序時,無名指的音量會小于其他手指。在快速指序中,手指的靈活性和顆粒性都有較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各手指之間的相互獨立、平等。因此,在練習時,要注意鍛煉無名指的獨立性和顆粒性。還要有很好的協調性和控制力,才能讓每一個音符都保持平衡。這樣可以提高快速指序的流暢度和顆粒度。樂器演奏技法是樂器表演的基礎保證,它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在學習古箏快速指法的時候,不要盲目地去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制定出正確的彈奏方式,以達到較好的演奏效果??焖僦感蚍ㄊ且环N速度快、難度大、指序復雜、技術含量高的技巧,因此,在演奏時要注意雙手的協調,同時還要更加注重各手指間的協調性。箏曲的彈奏必須以嫻熟扎實的演奏技法作為前提,通過熟練的演奏技巧、長年累月的練習,才能將樂曲完美地演繹出來。
2.搖指
在各種彈撥樂器中,都會選擇“搖指”技術,以保證曲調的連續(xù)性,使其時值保持充足。古箏,是通過一根或多根手指在一根或多根琴弦上迅速地來回彈動,以一種強烈而富有韻律的頻率將每一個音符都連接起來,形成線性感,這樣才能保證曲子的連貫性和音符時值。從古箏的彈奏技巧來看,它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其特點,因此它也是所有樂器中最常見的一種, 它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速度也要比其他樂器更快。在《遠清秋》中,較多地運用了“搖指”技法中的“長搖”。顧名思義,“長搖”即通過持續(xù)而悠長的“搖指”技巧來展現。這種技法可以將不同的旋律音用“搖指”的形式連貫地展現出來。在箏樂演奏中,“長搖”已成為一種極具美學意義的技法。
當大量的“搖指”段落出現,在演奏時要將樂曲的情緒和強弱進行長線處理,以避免單一音甚至每個音都產生固有的“棗弧型”,這也是“高級處理”。要保持“搖指”的音色,指甲與琴弦的接觸要平,而不能用指甲上的棱角去撥動琴弦,否則會發(fā)出很大的雜音。因此,要調整好指甲與琴弦的角度,并且放松雙臂、肘關節(jié)以及腕部,將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手指上,使其能夠長時間均勻地發(fā)出樂音?!伴L搖”對肌肉的耐力有很大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訓練中,一定要加強這種基礎動作的耐力訓練。當肌肉酸痛的時候,不要過度用力,可以將肩膀下沉,讓自己的身體略微向右下傾斜,這樣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
(二)音色及情感處理
1.音色的控制
《遠清秋》中要加強對古箏音色的控制。這首樂曲以一個6拍子的mi音引入,首先要確保第一個音飽滿而綿長,以吸引住聽眾。隨后,四個泛音營造出一種秋風蕭瑟之感。在音樂情感最豐富的慢板13~24小節(jié)中,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層次:13~16、17~20、21~24,以弱—中弱—強的力度來演奏。在13~14小節(jié)中,應突出右手主旋律,在保證左右手音量有對比的情況下,由弱漸強。第16小節(jié)的“搖指”要起到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由弱漸強再減弱,連接到第二層次,使得第二層次音色更加寬廣。同樣20小節(jié)的“搖指”連接到最強的第三層次,需要弱漸強,以保證氣息的飽滿和張力的增加。第三層次的“搖指”部分雖然是整個慢板部分的情緒高潮,但同樣不能脫離全曲憂傷的感情基調,在演奏中應確保音色干凈,不出音頭,并注意“劈指”與“托指”音量的平衡。第三層次之后的樂段雖然是高音段落,但是由于已經將最熱烈的情緒在第三層次表達出來,所以這些樂段要弱下來演奏,表達出夢幻般的壓抑情緒。在快板部分,彈奏速度較快,達到整曲的最高潮,整個樂曲的氣氛變得更加熱烈,同時也展示了古箏的技術難度。在快速的彈奏中,既要避免雜音的出現,又要保證每一個音符的顆粒性。
古箏協奏曲《遠清秋》對于鋼琴的演奏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快板的部分。古箏和鋼琴的節(jié)奏和旋律要協調一致,要表現出內心的強烈斗爭。整首作品中滑音不多,但每一個滑音都能完美地表達出心中的哀傷。而不同的演奏手法則反映了不同的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左手旋律有時激烈,有時充滿深情,這就需要在演奏時對音色變化進行控制。該曲中鋼琴旋律由慢板部分進入,這一部分古箏聲部的音樂緩慢而柔和。因此,鋼琴演奏時應注重手指與琴鍵的接觸面,將手指平穩(wěn)地貼近琴鍵表面,以發(fā)出較柔和的音色。同時,應利用左踏板控制音量,配合古箏聲部的情緒變化而變化,與古箏聲部形成一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感,仿佛在訴說秋風蕭瑟的悲傷。由于快板部分古箏聲部的速度較快,情緒較激昂,但是古箏這一樂器本身的音樂色彩并不是很強烈,因此,這個時候鋼琴應當彌補古箏音響效果的不足,快速干脆地彈奏,以清脆嘹亮的音色出現,將樂曲推向最高潮,從而增強音樂表現力。
2.情感的把握
古箏演奏是一門表演藝術。在音樂表演中,作曲家、演奏者和聽眾不是三個獨立的個體,演奏者作為作曲家和聽眾的橋梁,需要準確地將情感傳達給聽眾。因此,古箏演奏不僅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完整的作品呈現,還需要對作品進行理解,通過演奏將作曲家蘊含在樂譜中的情感及意境傳達給聽眾。
那么,應該如何正確把握一首作品的情感呢?筆者在演奏中總結出一些心得:首先,把握箏曲特色,找尋情感突破點。在學習古箏的過程中,對各流派及其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差別,將有助于以后的彈奏表達。其次,演奏者作為觀眾與作曲家之間的重要紐帶,需要更好地將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傳達給聽眾。尤其是古箏演奏,由于其具有豐富的文化特質和獨特的藝術演奏形式,因此表演者需要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等進行深入分析,發(fā)掘其中蘊涵的情感,并以自己的感悟去表達,使觀眾能夠更準確地體會到其中的含義,從而與之產生共鳴。最后,在情感表達時適當運用身體語言。在古箏演奏中,不僅要掌握高超的演奏技術,還要對作品有深刻了解,同時運用恰當的身體語言,營造出一種藝術氛圍,讓聽者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獲得別樣的視覺效果。演奏者需要把聽者帶到作品所營造的氛圍中,從而增進觀眾與他們的情感。
(三)演奏感受及啟發(fā)
彈箏的本質是用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和對音樂的理解。因此,不應在乎動作技巧有多迅速、多復雜、多夸張,而是要確保技巧與音樂相契合,用技術來展現音樂。通過姿態(tài)、指法、呼吸等技術來調養(yǎng)身心,表達感情與思想。彈箏的基本原則是放松身心、調整呼吸,動作要自然流暢,不要僵硬。要全身心地投入,去表達音樂、表達作曲家的情緒思想,這樣才能彈奏出沁人心脾的美妙箏曲,愉悅自己,愉悅聽眾。彈箏的最高境界就是隨心而起,琴為心之聲,琴發(fā)于靈,有物有事所指,一氣呵成,意蘊豐富。在小小的音樂篇幅中,能夠蘊含復雜而充沛的情感與情懷。因此,彈奏時要努力表現出曲目的意境。要達到這一境界,就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對音樂的領悟能力。
筆者在彈奏過程中發(fā)現,《遠清秋》整首樂曲的第一個音尤為重要,它體現了演奏者是否已經進入演奏狀態(tài),也決定著能否將聽眾引入《遠清秋》的意境之中。第一句開始時,可以選擇吸氣抬手、呼氣落音的呼吸方式,緩慢吸氣抬手,將力量集中到手指,在呼氣的過程中手指觸弦出音。出音以后不能戛然而止,要彈出飽滿悠長的音,同時身體將力量往前送出,氣息也要保持,直到連接第二個音。氣息對于古箏演奏來說尤為重要,在古箏演奏中,急緩、快慢、強弱等都與氣息息息相關。快板部分因情緒變得急促,所以頻率加快,引起聽眾緊張的情緒,呼吸加速,不自覺地帶動手中的力道變得更快更強,將快板部分強大的音樂震撼力表現得淋漓盡致。慢板部分情緒飽滿而緩和,通過調整悠長的氣息,將手中動作放慢放緩,帶給聽眾綿長柔和的音樂情緒,使聽眾平靜下來,感受細膩豐富的情緒感情。
在演奏《遠清秋》引子部分時,要有山峰中云霧縹緲的感覺,把握悲涼的感情基調,做到聲音弱而不虛,呈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為聽眾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慢板部分蘊含較豐富的音樂情感,因此演奏時不能一成不變地使用弱的力度,而需要把握意境,做到有層次、有變化的弱音處理,保持氣息與音色的平衡,像講故事般將樂曲傳達給聽眾,引發(fā)聽眾的情感共鳴??彀宀糠忠繇懶Ч麖娏遥舴芗?,速度較快,因此也是最能考驗演奏者基本功的樂段。演奏者需要在保證快速且均勻速度的前提下,確保音色干凈,不出雜音。在演奏時,要保持情緒的興奮,同時要注意氣息、表情和肢體動作的配合,使音樂效果更加完整、音樂表演更加完善,為觀眾呈現聽覺與視覺的雙重感官沖擊。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認為慢板部分的21~23小節(jié)中,原譜中右手原本的“小撮”技法,不足以表達出萬千思緒的意境。因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演奏習慣,在演奏過程中將其以“搖指”形式呈現,將單音轉換成長線條的旋律。這樣的處理方式使聽覺效果更加具有線條性和流動性,并與17~19小節(jié)的單音進行變化再現,使慢板部分的音樂更加有層次感,音樂表現力更加飽滿。
四、結語
中國音樂已經走上了國際舞臺,古箏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之一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青睞。它的演奏也不再局限于獨奏或與其他民族樂器的協奏。如今,中國民族特點與現代創(chuàng)作技法相融合的作品逐漸豐富,《遠清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
古箏協奏曲《遠清秋》以古箏與鋼琴的完美融合,將《雨霖鈴》的無限憂傷以音樂的形式完美呈現,給人以無限美好的遐想。這首樂曲將西方創(chuàng)作手法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相結合,傳達出一種清遠、蕭瑟的意境,可以說是一次詩、情、樂的完美結合,是一首非常優(yōu)秀的古箏協奏作品。
參考文獻:
[1]馬月亮.一曲淋鈴淚數行——《雨霖鈴(寒蟬凄切)》的情感透視[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13):44-45
[2]蘇國慶.情韻至美 別離至傷——柳永《雨霖鈴》特色賞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27):79-80.
[3]杜晨燕.箏曲《遠清秋》的音樂與演奏技法微探[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9年.
[4]莊悅敏.淺談古箏與鋼琴協奏的藝術融合——以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為例[J].北方音樂,2018(22):248-249+253.
[5]楊晶,陰明娟.快速指序技法在箏曲《望秦川》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21(22):140-142.
[6]沈暉.古箏搖指技巧的種類及運用細節(jié)研究[J].藝術大觀,2020(07):6-7.
[7]張姝.談古箏演奏音色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20(24):77+112.
[8]王嵐嵐.情感教育在古箏專業(yè)教學改革中的探索與實踐[J].藝術教育,2020(04):97-100.
[9]王藝橋.古箏演奏藝術表現力的形式及提升建議[J].戲劇之家,2022(1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