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哈爾濱火了。但大家千萬注意,不要低估了東北地區(qū)的寒冷,更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抗凍能力!一小伙在哈爾濱,因為沒戴帽子耳朵凍出了大水皰。
這種由冰點以下的長時間低溫造成的“凍結性冷傷”,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凍傷。
人體如果長時間暴露于冷環(huán)境中,會引起全身性的低體溫,當人體的中心溫度(肛溫)低于34攝氏度時,就會出現(xiàn)凍僵,而后人的意識將會模糊,最后心跳呼吸驟停,生命凍成句號。除了凍傷,還有一種常見的低溫損害,叫“凍瘡”。
凍瘡也叫“非凍結性冷傷”,也就是說,這種冷傷是由冰點以上10℃以下的低溫造成的。
與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凍瘡高發(fā)的地方不是酷寒的東北,而是在長江流域。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冬天的長江流域也沒有多冷,怎么就有那么多凍瘡發(fā)生呢?
這其實是忽略了冷傷的時間因素。以人體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較短時間內的冬泳過后,擦干身體,迅速給予保暖措施,是不足以致傷的。但長江流域的冬天那種冷,是綿綿不絕的濕冷,時間是以天以月來計算的,當然傷害更大。
凍瘡雖然可怕,但終究能夠自愈;而凍傷就不同了,一定要送醫(yī)院燒傷科。
如果在特殊情況下無法及時送醫(yī),也應該盡快做復溫處理,以減少組織凍結的時間。
凍傷以后用雪搓,很可能確實是東北本地人的經驗,但這種做法其實是雪上加霜。正確的復溫方法是:首先,迅速移除濕緊的衣服鞋帽;而后,將凍僵部位置于40℃的恒溫水中(超過42℃會加重組織損害),時間一般為20至30分鐘。
注意,這時既不能烤火,也不能用雪或冰水去搓,這種揉搓反而會加重組織損傷。東北地區(qū)這種錯誤的經驗所以能流傳這么久,可能是因為用民間手段能處理的凍傷本來就很輕,一旦進入室內,即使沒有給予正確的復溫手段,僅靠室溫的緩慢復溫,也能恢復過來。
對于凍瘡和凍傷,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保暖,積極預防。去哈爾濱旅游的各位朋友,千萬要做好萬全的防寒保暖措施,這樣才能玩得開心。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