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亓林敏
關鍵詞: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安全國家標準,檢驗問題
0 引言
為確保食品安全,我國政府積極加強對食品接觸材料安全性的管理。當前,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在生產領域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都會受到不定期的監(jiān)督抽檢,以確保相關成分不會轉移到食品中,進而進入人體,威脅人身健康[1-2]。本文基于我國現(xiàn)行的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國家安全標準,從選取食品模擬物、檢驗指標、實際應用三個角度分析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安全檢驗的應用,探究其應用效果,以期為完善我國的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國家安全標準提供支撐。
1 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安全國家標準
我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先后出臺了50余項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國家安全標準,基本覆蓋從原料到生產加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與舊版標準相比,這些標準在科學性、適用性、合理性等方面都有顯著提高,基本與國際標準體系接軌。目前,我國食品接觸材料標準主要通過限制原材料、助劑(添加劑)、油墨、溶劑等,通過滲透、擴散或揮發(fā)等方式形成的受限物質遷移或殘留來控制安全。經過標準整合與制修訂,我國重新調整搭建了食品接觸材料標準體系框架,包括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和生產規(guī)范等,整個體系明確了產品標準中新指標的檢測方法,設定了檢測方法的檢出限,整體而言,檢測結果能夠較為科學、真實、全面地反映產品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
2 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安全檢驗的應用
2.1 選取食品模擬物
相關人員在做遷移試驗選取食品模擬物時,應盡量使遷移條件與塑料制品的實際接觸條件、食品模擬物與實際接觸食品的類別相協(xié)調,從而測試數(shù)據(jù)能夠盡量真實地反映實際遷移情況。常見食品類別分為以下三種:含酒精飲料、水性食品、油脂與表面含有油脂的食品。以水性食品為例,相關人員在選取該種類食品模擬物時需要先辨別不同情況,若是乙醇含量不超過10%(體積分數(shù))且屬于非酸性食品,應首選體積分數(shù)為10%的乙醇作為食品模擬物[3]。但若是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存在同乙醇產生理化改變的可能性時,則應當選取水做食品模擬物。若預期接觸的食品或食品類別沒有列入GB 31604.1-2015附錄A,或與食品類別不一致時,應根據(jù)該標準中表1的一般要求選擇相應的食品模擬物。若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預期接觸表面不含油脂的干性食品時,可按照其實際接觸的食品進行檢測。
2.2 檢驗指標
我國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國標所規(guī)定的安全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感官、遷移和殘留三類技術指標上,細分下來包括:第一,感官。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需保持色澤正常、沒有不潔物與異臭,進行遷移實驗后,其浸泡液無渾濁、沉積、發(fā)臭等不良現(xiàn)象。第二,高錳酸鉀消耗量。在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的理化指標中,高錳酸鉀消耗量是極為關鍵的一項,完成遷移實驗之后,浸泡液內的還原性物質能夠利用高錳酸鉀完成氧化,檢測出高錳酸鉀的總消耗量,從而反映出浸泡液內的有機物含量。第三,總遷移量。由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內遷移至接觸到的食品模擬物內的全部非揮發(fā)性物質的總體含量被稱作總遷移量,總遷移量是衡量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安全與否的重要指標[4]。第四,特定遷移限量或最大殘留量。根據(jù)GB 4806.6-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用塑料樹脂》的要求,如果原材料包含在102種允許使用的塑料樹脂中,則需要根據(jù)不同樹脂的種類檢測特定遷移量或最大殘留量。第五,脫色試驗。若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僅使用本色材料時,無需開展該試驗。若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含有著色劑,完成遷移實驗后,應根據(jù)浸泡液的顏色明確其是否為陰性,陰性符合質量要求。第六,重金屬。在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中,其重金屬含量不可大于1 mg/kg。第七,標簽標識。主要標示食品接觸塑料制品所用的樹脂名稱,聚合物共混物應標示所有樹脂名稱,以確保產品信息完善,為檢驗檢測提供項目依據(jù)。
2.3 實際應用
2.3.1 一次性餐盒
以當前市場使用率最高的外賣包裝一次性餐盒為例,選聚丙烯(丙烯均聚物)材料,通用類別名PP的一次性餐盒作為檢驗樣本,底盤含著色劑,具備一定的耐熱性,預期使用條件為包裝各類食物,有微波爐加熱的概率且高溫狀態(tài)接觸時間基本在半小時以內。檢驗人員需先按照合格證、標簽等相關材料提取出有效信息,明確檢驗項目及具體方案,而后觀察塑料制品的外觀,查看其色澤有無異常,有無不潔物,最后通過遷移實驗查看有無浸泡液裂變情況發(fā)生。相關人員應當開展以下遷移實驗:其一,重金屬檢驗。若食品模擬物為4%乙酸,需在60 ℃的環(huán)境下,完成2 h的遷移預處理,而后檢測重金屬項目。其二,高錳酸鉀消耗量檢測。若食品模擬物為水,同樣需在60 ℃的環(huán)境下,完成2 h的遷移預處理,計算其高錳酸鉀的總消耗量。其三,脫色實驗。含有著色劑的塑料制品需進行脫色實驗,查看浸泡液顏色,若是無色,或是有顏色但能夠運用脫脂棉沾上乙醇溶液及植物油進行擦拭且脫脂棉未曾染色,均可確認為陰性。其四,總遷移量檢測。按照預期使用條件,食品模擬物為植物油、4%乙酸及20%乙醇。在檢測油脂類食品時,可將正己烷等有一定抽提能力的化學試劑作為替代品來開展試驗。
2.3.2 密胺餐盤
選取密胺餐盤為檢驗樣本,其預期使用條件為包裝各類食物,菜品表面含有植物油,部分菜品含有酒精,其高溫狀態(tài)接觸時間基本在0.25 h以內。相關人員同樣需要先按照合格證、標簽等相關材料提取出有效信息,明確檢驗項目及具體方案,而后如本文2.3.1所列,進行感官、重金屬檢測、高錳酸鉀消耗量檢測、脫色實驗、總遷移量試驗。其中,總遷移試驗中,應充分考慮接觸的食品類別,選擇4%(體積分數(shù))乙酸、含酒精飲料模擬物、植物油等模擬物,不應漏項,另外,還需進行三聚氰胺特定遷移量及甲醛特定遷移總量實驗,因密胺制品能夠重復使用,需對相同樣品開展三次遷移試驗,每次試驗都要使用一份新的食品模擬物,以第三次所測結果為判定依據(jù),具體試驗中應嚴格按照規(guī)定次數(shù)檢驗,不應減少檢驗次數(shù)。
3 結語
當前,食品安全廣受關注,食品接觸用材料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值得人們予以重視。新標準體系下,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標示使用條件和實際使用條件仍可能存在差別,不同實驗室、人員對接觸多種食品類別塑料制品時模擬物的簡化或替代試驗時,仍可能存在不同選擇,導致所測數(shù)據(jù)不一致,急需對不同方法標準進行實操解讀和總結,以推動系列標準的科學實施,更好地保障人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