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生底色;課題研究;成長之路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9-0091-04
2022年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綠》演活了千里江山,在人與物相通、物與人相融中領悟到“天人合一”的美學境界、“山水無界”的哲學思想以及“寧靜致遠”的中華文化意蘊。墨飛色化、舞躍山川的舞蹈,讓人感受到一種強大生命力的積蓄和爆發(fā),我仿佛看見了自己二十多年漫漫教育之路中那些“青”的生長力和“綠”的生命力。
一、傳承師道,積淀青綠的人生底色
青綠,源于中國畫顏料石青、石綠,帶有色彩牢固的特性,我對教育的內心堅守亦如是。我的父母都是教師,因此我從小就對教師有著莫名的崇拜。小時候,看著父母用傾情付出贏來孩子的快樂成長,心底常會涌起一股自豪之情。于是,1996年我初中畢業(yè)時毅然選擇了淮陰師范學院(原淮陰師范學校),并以那一屆第一名的成績被首屆五年一貫制大專班錄取。2001年夏天,我懷揣著晶瑩純粹的“教育夢”,邁進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的大門,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開始了師道的傳承之路,為我的人生積淀了如青綠般天然的底色。
二、潤物無聲,點染青綠的先生初心
教育就像古詩中的色彩,既還原自然界的真實,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與意識。年年歲歲,那抹青綠沒有褪去一絲絲純粹,儼然映照出我立志為師、圓夢樹人的堅定,不忘教育初心,那是師德最好的詮釋。
2005年,我接手三(9)班,一個時常會遲到的學生引起了我的關注。上課時他總是自顧自地做一些小動作,甚至故意打擾身邊的同學,對于學習內容則是愛聽不聽。在進一步的接觸中,我發(fā)現(xiàn)他平時也總愛欺負人,不愿與人交流,逆反心理挺強。我通過與他父母交流,了解到他兩歲前竟然做過心臟手術,硬是被醫(yī)生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因此家人都很寵愛他、放縱他,這導致了他現(xiàn)在極度的任性。了解情況后,我時常找各種理由獎勵他,比如某一天早上讀書聲音很響亮、某一天沒有遲到,等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節(jié)數(shù)學課后,我組織學生運用民間剪紙技術,設計軸對稱圖形。創(chuàng)作時間很快就結束了,從他欲舉又放的小手,我看出了他在做激烈的思想斗爭。于是,我當即請他上臺展示。雖然他宛如蚊哼的聲音有點聽不清,但我看到了他的進步,我表揚了他,并帶頭為他鼓掌,教室里隨即也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件事后,他變得愛舉手了,作業(yè)能按時交了,他還在數(shù)學競賽中獲得了校三等獎的好成績。在學期末的“優(yōu)秀少先隊員”評比中,他由以前的“0票”上升為“28票”,盡管離有些學生的“50票”還有差距,但對于他來說這已經(jīng)算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了。為此,家長特地寫來感謝信。我深刻領悟到賞識學生微小的進步蘊含著巨大的教育能量。
傾情呵護,芬芳四溢。一張張來自高校的賀卡、一條條節(jié)日的問候就是對教育者最好的回報。我用潤物無聲之愛收獲了純美的真心,這些絮語與片段組成了我教育星空中最斑斕的記憶,時時訴說著“大先生”的初心,如青綠般自然、永恒!
三、研精究微,皴染青綠的教學主張
青綠色是注入在中國人骨子里的審美態(tài)度與情結,這如同我在教學改革之路上一個個前行的腳印,深淺不一,歪歪斜斜,卻始終堅定。
工作以來,我一直都重視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潛心課程改革。2009年暑假,我懷著忐忑的心情接受了“新基礎教育”研究實驗年級教研組長的任務。我第一次執(zhí)教的研究課是《認識周長》,看著流暢得近乎滴水不漏的教學設計,我滿懷信心地走進教室。果然不出所料,動畫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課堂氣氛很活躍,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很順利。課后,我的心里充滿期待:這節(jié)課應該會得到專家的肯定吧!沒想到評課時得到的卻是專家的質疑:怎樣的小組合作才是有價值的?課堂上你是在背教案還是在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你考慮過這節(jié)課在數(shù)學知識系統(tǒng)中的地位嗎?……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捉蟲子”式評課的威力。
與專家第一次接觸的過程是意外的、難堪的,我在心中打起了退堂鼓??墒巧頌榻M長的我已經(jīng)無法抽身,在逼行中,我開始駐足沉思、艱難轉身,真正投入到研究之中,走上了另一條散發(fā)著“生命” 溫度的教育之路?,F(xiàn)在想來,正是這種強有力的否定顛覆了我對舊有課堂的認識。以前的我從未想過數(shù)學符號的背后是人類生命實踐的形態(tài),認為課堂中只要有了動手操作就是參與,只要有了自由選擇就是開放,只要有了同桌合作就是互動,只要有了小組討論就是重心下移。而實際上,在這些主動形式的背后,學生的思維深處依然是被動的配合與服從。我丟掉了課堂的主體——學生。作為一名教師,丟掉了學生立場,等于丟掉了課堂教學的魂。
我曾經(jīng)讀過葉瀾老師的《思維在斷裂處穿行——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系的再尋找》一文,里面講的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或相隨。當時我的處境就如同書中描述的那樣,舊有的思維方式和實踐行為出現(xiàn)了問題,但新的結構尚未建立,我在舊有思維與新思維的斷裂處穿行著、徘徊著。為了快速進入“新基礎教育”的話語系統(tǒng),在數(shù)學學科責任人潘明珍主任的帶領下,我和組內教師相約放學后,每天一句金玉之言,每天一篇佳文薦讀,每周一次交流講壇……我在新理念、新思想的雨露浸潤中欣喜轉變。
2010年1月,我執(zhí)教《認識幾分之一》一課。課前,我認真分析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和發(fā)展?jié)撃?,并關注這節(jié)課在本單元、本年級、分數(shù)體系以及整個數(shù)與運算領域中的地位和價值,用“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思維進行思考。課上,我用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思考過程,給他們不同的回應,享受著和學生一起走過的40分鐘不可回復的生命旅程。這節(jié)課得到了專家的好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备阊芯恳幸环N精神的支撐,那就是堅持不懈的精神!現(xiàn)在想來,以前我對學生的學習困難分析較少,備課時總是點狀思考,眼睛里只看見這一節(jié)課要教的內容,課堂上缺少提升感、推進感、生長感。在模仿中清晰,在磨礪中體悟,在成功中感受,原來,這些過程正是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
有一日,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吸收了“新基礎教育”的思想,且與之前的實踐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在江蘇省特級教師劉麗娟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提煉出了自己的教學主張——“關聯(lián)數(shù)學”。智慧的劉特還對“關聯(lián)數(shù)學”的內涵進一步挖掘,鼓勵我一起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數(shù)學關聯(lián)課堂的實踐研究”和“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關·聯(lián)數(shù)學’課堂評價體系實踐研究”,對“關聯(lián)數(shù)學”展開了序列化、長程化的深度研究,通過多年的深耕課堂,我們合著并出版了《關·聯(lián)數(shù)學》一書。
課題研究更加豐盈了我對教學主張的詮釋:數(shù)學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知識內部之間、教學要素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性,要以思想關聯(lián)為驅動力進行信息處理,建構新的知識表征。數(shù)學教學要以知識關聯(lián)、方法關聯(lián)、思想關聯(lián)為實踐路徑,讓學生的數(shù)學認知從“散點”走向“類型”,數(shù)學方法從“割裂”走向“聚合”,數(shù)學感悟從“斷續(xù)”走向“連續(xù)”,數(shù)學理解從“局部”走向“全局”,要跳出點性認知,以一個單元、一個領域、一個學段甚至整個人生的整體視野,幫助兒童深層認識和理解數(shù)學課程,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內部、數(shù)學與其他學科、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基于這些想法,我撰寫的文章《關聯(lián)教學理念下兒童數(shù)學系統(tǒng)性思維品質的提升策略》在《江蘇教育》上發(fā)表,并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小學數(shù)學教與學》全文轉載。
四、見微知著,潑墨青綠的思想內涵
獨白世界若能綻放光彩,青綠必定有一席之地。不經(jīng)意間散發(fā)出的純凈與深遠,仿佛記錄著我尋石、習筆、淬墨的科研之路,定格著我的思想軌跡,散發(fā)著生命的光影。
2014年之前,我寫作論文基本是為了應付學校任務,從沒想過如何把一篇文章寫好,當然,也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2014年,在江蘇省特級教師唐玉輝校長的大力推動下,我勇敢地走上了“教海探航”的寫作之路,開啟了尋找屬于自己的航線。我第一次參加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的文章是《相向而行:師生思維路徑相遇的理性選擇——小學師生思維特點對比分析及教學實踐》。當時是抱著獲獎希望的,因為自我感覺文章中對現(xiàn)象的剖析比較到位,也有改進的路徑,標題中“相向而行”這個詞還是我挖空心思才想出來的,但這篇文章連三等獎都沒有得到?,F(xiàn)在反觀這篇文章,我分析不得獎的原因應該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立論存在問題,主標題不夠嚴謹準確,經(jīng)不起推敲;二是問題剖析過于尖銳,不夠客觀;三是實踐路徑很蒼白,多為套話,針對性不強,放在任何一門學科中都行。
第一次探航失敗了,雖然依舊不知道怎樣的文章才能得獎,但這次經(jīng)歷至少讓我知道了什么樣的文章不容易得獎。我的感悟是:題目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名詞,好的想法還要提煉為嚴謹準確的立論。我決定2015年再試一次。時任教科室主任的張菊萍看我愿意繼續(xù)嘗試,就把“教海探航”獲獎論文集借給我閱讀,并告訴我:“想得一等獎很難,但是一定會有啟發(fā)?!蔽艺J真閱讀了論文集中每個學科的文章,說真的,閱讀那么多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真的很痛苦,期間想過放棄,但是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在告訴自己:再堅持一年!就在我因為那些難懂的文字一籌莫展時,學校請來了江蘇省特級教師王乃濤。在他的論文寫作講座中,我悄悄地記下了他看似隨口說出的值得一寫的選題——“準概念”教學。我決定試著寫一寫。
一直到2015年7月中旬,關于“準概念”的文章才有了雛形,那時距離截稿只有5天了。在王特的指導下,我將文中提到的“錯誤準概念”改為了“臨界準概念”。一個詞語的修改讓我對文字似乎有了頓悟的感覺。這篇文章最終獲得了二等獎。這次經(jīng)歷讓我有兩點深切的感悟:一是希望之光就出現(xiàn)在想放棄而沒有放棄的那個瞬間;二是好的立論很重要,但缺少精練、深入的表述也是不行的。通過這件事,我認識到對于關鍵詞的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關卡。
2016年,就在我絞盡腦汁想選題時,唐玉輝校長的一句話為我指引了方向,他說:“‘新基礎教育’做了這么多年,你一直都是實驗年級的數(shù)學組長,帶領大家一起研究,就沒有值得寫的嗎?”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我整理思緒,研究給我?guī)淼淖畲鬀_擊其實就是注重知識的整體性與關聯(lián)性,注重知識結構、方法結構、過程結構等。于是我決定以這方面為主題,開始構思論文框架。有一天,我在經(jīng)過一個正在開發(fā)的小區(qū)時突然有了靈感:這種教學上的架構不就像建筑一樣嗎?教師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建構數(shù)學大廈的能力。我的文章在唐校長、王特多次指導修改后,確定為《建筑式意識:對小學數(shù)學“堆砌式”教學傾向的理性匡正》一文。這篇文章不僅得了一等獎,選題還在當年的頒獎典禮上得到了張俊平主編的肯定,文章之后發(fā)表在《江蘇教育》。
這次參賽的結果激發(fā)了我航海的勇氣和力量。2017年,我撰寫的《推理品質:喚醒理性的規(guī)則意識——兒童數(shù)學“推理假象”的深層剖析與提升策略》一文獲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特等獎,2018年、2019年、2020年又連續(xù)獲得三個一等獎。于是我自然獲得了“教海探航·杰出水手獎”。
當回顧“教海探航”征文寫作之路時,我的內心涌動出一段話: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有三種人的幫助,一種人走在你的前方,引領著自己行走的方向;一種人走在你的身邊,陪伴著自己一同前行;一種人走在你的身后,推動著自己向前走。對照這句話,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以前我不明白為何教海探航征文活動會讓眾多教師癡迷,即使多次下海,屢屢嗆水,但仍舊不改初衷。我也不明白,為什么在教海探航征文活動中獲獎,會讓人投去羨慕的目光。經(jīng)歷后,我才明白:“教海探航”是一項賽事,更是一種教育文化和教育情懷,是可以撬動一個人成長的巨大支點。
在不斷的研究與撰寫中,我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的項目《新技術視域下學與教方式的變革》獲2017年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本真課堂:指向真實學習的教學探索三十年》獲2021年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023年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寫作助我成為一位既會實踐又會思考的教師,讓我尋找到教育思想的那束亮光,使我擁有更加完整的教育生命!
青綠色,中國色;大先生,中國夢。做一名成長的教師,是我春雨潤物的愿景,澄凈心湖的遠眺。在夢想與實踐的交叉路口,總會有一個又一個嶄新的起點,我會懷揣著“教育初心”,抒寫閃亮的生命旋律。色彩循環(huán),光影不息,積蓄力量,展“青綠”本色!
·人物檔案·
孫欣,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教師發(fā)展部主任,高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淮安市“淮上英才計劃”533英才拔尖人才,淮安市小學數(shù)學學科帶頭人,淮安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她的教學主張是“關聯(lián)數(shù)學”。她曾獲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一等獎;出版專著《關·聯(lián)數(shù)學》;主持多個省級以上課題;連續(xù)五年獲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特等獎或一等獎;20余篇發(fā)表的論文中,有2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小學數(shù)學教與學》全文轉載,1篇收錄于《探航30年》經(jīng)典叢書;執(zhí)教的13節(jié)課獲國家級、省市級比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