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學習盒子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情境任務驅動、交往活動建構、互換機制支撐、全景成果呈現為四大要素,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實現了落地,充分展現了該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
【關鍵詞】學習盒子;課堂教學模式;操作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9-0012-04
【作者簡介】周文雅,南京市科睿小學(南京,210019)課程研發(fā)部主任,一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qū)語文學科帶頭人。
當下,促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時代命題。盡管針對此的各種研究路徑各異,但無疑都聚焦于學生的學習。我校研究團隊從“學習盒子”這一視角切入,致力于拓展學生的學科應用空間,全面覆蓋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工具整合思維的能力。經過不斷探索與調整,我們已整體建構了基于學習盒子的課堂教學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其可操作性。
一、學習盒子驅動兒童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學習盒子是一種交互型工具,能引領學生經歷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過程,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特性。由此,我們以情境任務驅動、交往活動建構、互換機制支撐、全景成果呈現為四大要素建構了課堂教學模型,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監(jiān)控學習過程、調整學習策略、反思學習結果。(如圖1)
1.情境任務驅動
情境任務驅動是指學生基于學習盒子,圍繞一個共同的活動任務,在問題驅動下進行自主探索和協(xié)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習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過程,是從問題情境出發(fā)尋找答案的過程,這就使得情境任務驅動具備了開放性、挑戰(zhàn)性和驅動性。一是開放性情境。學習盒子中開放性情境的創(chuàng)設旨在制造更多與學情相適應的開放性問題。這樣的情境設置具有較強的目的性,陌生的場景能激發(fā)學生鉆研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二是挑戰(zhàn)性情境??梢曰趯W習盒子設計挑戰(zhàn)性話題,這時的任務完成或需要深度理解知識本質,或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維框架,或需要靈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經歷任務的完成過程,兒童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深入,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不斷增強。三是驅動性情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學習盒子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活動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并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
學習盒子中創(chuàng)設的各種情境有助于驅動學生學習,激發(fā)參與意識,有助于學生在學習參與理念上形成接受與建構并重的價值共識,在學習參與內容上深挖學科知識符號與意義的關系聯結,在學習參與方式上強調接受與建構的轉化融合。
2.交往活動建構
“學會交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現代人才基本素質要求之一。交往是兒童成長的社會需求,也是兒童實現社會性發(fā)展的必經之路。當然,交往不僅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在我們的課堂中也無處不在。有效的課堂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tǒng)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建構恰當的交往活動,學生對于交往活動的建構主要包括自我交往、同伴交往以及師生交往。工具對師生交互與生生交互具有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有時候甚至是一個小小的器物便能改變課堂的形態(tài),學習盒子通過交換信息和交流思想建構學習共同體式的交往活動。
學習盒子中提供的材料及工具是學生實現自主實踐的前提,有助于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在探究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盒子豐富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可自主選擇表達的方式,選擇過程是開放的,這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激活其舊知。教師通過學習盒子讓學生自主觀察、開展實驗,然后自己綜合、歸納、概括、獲得結論,這能使學生懂得怎樣去自行探究知識,在不斷實踐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通過學習盒子進行自我交往,能促進其思維的發(fā)展。
教學過程中的組內交往是一種同齡人之間水平關系的交往,與師生之間的垂直關系相比,同齡交往更容易獲得平等、自由的心理狀態(tài),更容易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自由的關系。學習盒子作為學生進行組內學習的載體,能將小組成員集中,形成合作式學習。在學習盒子的驅動下,組內討論、協(xié)商分享,對其中的問題發(fā)表觀點,提出解決方法,能充分調動小組學習的積極性,增進組內交往互動。
3.互換機制支撐
互換機制的出現和應用能夠有效促進信息的流動和交流,增強學習者之間的合作和協(xié)作能力。學習盒子提供的互換交流機會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規(guī)范互動的語言。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言語互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方式,尤其是學生在合作交流或個體交流時,恰當的言語互動能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識要點?;Q機制還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提高整體協(xié)作效果,推動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例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互動游戲等方式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高學習效果。這些方式都可以被存放在學習盒子中,學習盒子的打開和使用是學生交互的過程,包括學生與學生的互換、學生與教師的互換、學生與學習工具的互換等,學生將前期活動中的所感所想及獲取的信息通過不同的學習工具分享交流,然后不斷地質疑、補充,最終達成共識。在共同使用學習盒子時,學生要進行頻繁的溝通和交流,學生之間在合作過程中互相鼓勵、監(jiān)督,向共同的目標邁進,友誼關系被深化,距離被拉近,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情感。
4.全景成果呈現
學習盒子中的全景成果呈現是指呈現出每個學生對知識不同角度的理解。將所有學生的認知、理解都展現出來,既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向同學進行展示、向教師進行反饋,也可以作為學生自己對課堂知識學習過程、掌握情況的脈絡整理。這是學生展示課堂學習成果的機會,教師通過提問、歸納、總結、知識遷移應用等手段,檢驗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學習成果。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結果呈現和學習活動,多視角、多層面、多方式地評價學生,并以評分、評語、檔案、學生自我評價卡等多種方式將評價結果呈現給學生。
二、基于學習盒子的課堂教學四大策略
1.情境驅動:以真實需求為導向
教育與生活的全面鏈接,能讓學生有多種不同的經歷和體驗,真正認識生活、認識世界。兒童經驗是其在成長過程中通過與環(huán)境互動獲得的知識和感受。這些經驗不僅構成了兒童認知世界的基礎,也是他們理解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起點。每個兒童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都不同,教師在充分了解每個兒童的特點和需求后,通過學習盒子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支持;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滿足學生需求。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曹沖稱象”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在古代,為什么大象的體重難稱量?”“要稱量大象的體重,需要哪些條件?”等問題,從而引發(fā)他們對“質量單位”“稱量工具”等知識的學習。另外,游戲是兒童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將游戲元素融入教學,可以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例如,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游戲化教學,通過角色扮演、故事接龍等游戲形式,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教師通過學習盒子發(fā)揮積極的引導作用,以學生的真實需求為導向,幫助他們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能有效促進他們的認知發(fā)展。
2.具身體驗:以實踐深化理解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扮演著權威的角色,傳授知識、解釋概念、解決問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和記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往往受到限制,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學習盒子的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思考,它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際操作和直接觀察來獲取知識,這種方式往往比單純的聽講或閱讀更能深入人心。例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生使用關于社區(qū)發(fā)展項目的學習盒子,通過角色扮演來體驗不同群體的感受和需求,了解不同群體的立場和利益訴求。角色扮演結束后,學生就社區(qū)發(fā)展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處理“如何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推動社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樣的問題時就談得比較有深度,有效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互換互議:驅動交互學習發(fā)生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面臨各種挑戰(zhàn),如理解抽象概念、掌握新技能、提高學習效率等。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我們鼓勵學生利用學習盒子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多層次的互動。首先,學生互換角色、任務或觀點,通過不同的身份和視角來體驗學習。其次,學生在互換的基礎上進行互相討論和辯論,通過交流和思想碰撞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如語文學科中的漢字學習盒子,學生通過錄制音視頻的方法“述說漢字”,這些音視頻資料成了漢字學習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一名學生動情地說:“一個‘詩’字,‘奔流到海不復回’讓我感受到了波瀾壯闊的九曲黃河,‘兩岸猿聲啼不住’讓我體會到了雄奇險峻的長江三峽,‘秦時明月漢時關’讓我見識到了蒼涼古樸的塞北……”結合對漢字的認知,學生又制作了精美的“漢字演變冊”,尋找漢字的前世今生。學生以學習盒子中的自畫圖、手寫稿、音視頻為素材,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互動,發(fā)現了漢字規(guī)律,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學習盒子的使用,體現了兒童與自己交互、與同伴交互和與世界交互,因而勢必要有新的評價方法和學習工具與之相匹配。學生在互換信息后,通過互相討論和辯論,學生能夠分享彼此的觀點、見解和疑惑,從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プh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交流與合作,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一節(jié)語文口語交際課堂上,教師組織了一次觀點交換活動。學生圍繞自己學習盒子中的特定話題(如環(huán)境保護、社交媒體的影響等)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與其他同學展開討論,然后交換學習盒子進行不同話題的闡述與傾聽。每個個體都處于探究之中,不同的探究視角相互碰撞、交會、融合,在行動中形成豐富多彩的問題域和應答域。這樣的過程,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使他們學會了傾聽和接納不同的意見和看法。
4.思維可視:充分展示學習成果
當下,學生成果的展示與分享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思維可視機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解題策略展現出來,讓教師和同學對其進行評價和反饋。如此,不僅能使學生及時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之處,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完善;又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讓他們敢于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思考過程。在學習盒子的應用中,學生思維可視化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筆記、解題過程、疑問等分享到學習盒子中,供教師和同學查看和評價。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習盒子的數據分析功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進展進行實時監(jiān)測和評估,及時發(fā)現問題并進行有效干預。
總之,基于學習盒子的課堂教學為現代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和路徑。它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精神。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將會對基于學習盒子的課堂教學做出更高質量的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張燕.知識接受與意義建構交互融合:走向深入的學習參與及其實現[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1):53-58.
[2]宗錦蓮.深度學習理論觀照下的課堂轉向:結構與路徑[J].教育學報,2021,17(1):59-72.
[3]陳哲.情境、探究與問題——杜威實用主義問題方法論初探[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3,40(5):64-68.
[4]成尚榮.兒童立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5]杜威.杜威教育哲學[M].金海觀,郭智方,張念祖,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責任編輯:王春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