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明
(江蘇省邳州市中醫(yī)院放射科,江蘇 邳州 221300)
結腸癌的發(fā)生與生活習慣較差、飲食不合理等因素密切相關。近年來,此病臨床發(fā)病率不斷攀升,已逐漸成為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常見胃腸道惡性腫瘤疾病之一[1-2]。若盡早對結腸癌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則利于提高生存率,為減少此病漏診誤診概率與為手術治療提供良好的影像學依據(jù),有必要實施良好的影像學檢查技術[3-4]。相較于傳統(tǒng)X 線檢查,CT 檢查不僅可立體化、多維度顯示結腸癌腫瘤局部病變情況,且利于判斷患者血管解剖方面特點,有良好的診斷效能,可指導術前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手術方案,增強手術效果[5-6]?;诖?,本次研究對選取江蘇省邳州市中醫(yī)院2019 年1 月至2023 年6月收治的30 例經手術病理診斷確診為結腸癌的患者,對其實施CT 檢查后的診斷效能與術前評估價值進行了研究分析,詳細內容現(xiàn)作如下報告。
入選的30 例經手術病理診斷確診結腸癌患者主要于2019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在江蘇省邳州市中醫(yī)院接受病情診療,將其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患者基本信息,男/女為19/11,年齡范圍為35 ~78 歲,平均年齡(59.68±7.33)歲。本次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1 納入標準:(1)經手術病理診斷確診為結腸癌;(2)術前接受CT 檢查;(3)同意參與研究。
1.2.2 排除標準:(1)CT 檢查禁忌證;(2)造影劑過敏;(3)既往腹部手術史;(4)試驗前接受輔助化療或放療;(5)伴有其他惡性腫瘤或臟器功能損害問題。
入選患者在術前均實施CT 檢查,詳細方法如下:在進行常規(guī)胃腸道清潔準備后,患者需在檢查前一天禁食和禁水。在檢查當天會取1000 mL 的泛影葡胺(濃度為2%~3%)進行保留灌腸處理,同時讓患者保持仰臥位。使用64 排128 層CT,確認性能良好后,自患者膈頂?shù)脚璧赘亻T位置處完成定位掃描、全腹螺旋容積掃描。掃描參數(shù)調節(jié)情況如下:螺距調節(jié)為0.75,管電壓、管電流分別調節(jié)為120 kV、65 ~600 mA,層厚調節(jié)為128 mm×0.6 mm,0.5 s/r 作為X 線管旋轉總速度且維持4 ~8 秒。增強掃描過程中,首先準備好31.5 mL/kg 劑量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而后將該造影劑借助于高壓注射器保持3 ~5 mL/s 的速度靜脈注入肘靜脈,增強掃描參數(shù)與平掃參數(shù)先用。獲得以上掃描數(shù)據(jù)后傳入至后處理工作中心,最終閱片由本院主任級別的CT 影像學醫(yī)師進行雙盲閱片與診斷[7-8]。
1.4.1 診斷結果與效能分析 本次試驗中將結腸癌手術病理診斷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以此為參照評價結腸癌CT診斷的準確性、敏感性與特異性。
1.4.2 術前評估情況 繼續(xù)以結腸癌手術病理診斷結果作為參照依據(jù),評價CT 檢查下術前診斷病理分期結果(包括T1-2期、T3期、T4期)與病理表現(xiàn)結果(包括腫塊邊緣不規(guī)則、腸腔狹窄、腸壁增厚、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病灶累及周圍組織器官)。
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分析以SPSS 24.0 軟件完成,本次研究只涉及計數(shù)資料,以%作為該指標表示形式,并完成χ2計算對比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0 例結腸癌患者均為手術病理診斷確診,其實施CT檢查后共有28例確診,診斷準確性為93.33%(28/30)、診斷敏感性為95.00%(19/20)、診斷特異性為90.00%(9/10)。詳見表1。
表1 診斷結果(n)
30 例結腸癌患者手術病理診斷下病理分期結果為:T1-2期、T3期、T4期分別有10 例、10 例、10 例;手術病理診斷下病理表現(xiàn)為:腫塊邊緣不規(guī)則、腸腔狹窄、腸壁增厚、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病灶累及周圍組織器官分別25 例、22 例、20 例、6 例、3 例。與手術病理分期診斷結果相比,實施CT 檢查后T1-2期、T3期、T4期病理分期診斷結果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與手術病理分期診斷結果相比,實施CT 檢查后腫塊邊緣不規(guī)則、腸腔狹窄、腸壁增厚、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病灶累及周圍組織器官的病理表現(xiàn)檢出率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2 病理分期比較[n(%)]
結腸癌屬于臨床多發(fā)性惡性腫瘤,目前此病患病率與死亡率不斷上升,成為威脅人們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9-10]。該病癥病因尚不明確,但多項權威研究認為:飲食不合理、內分泌失調、遺傳等因素均可提高此病發(fā)生率[11-12]。由于早期臨床癥狀和體征表現(xiàn)并無明顯特異性,加之人們對此病認知度不足,導致大多數(shù)患者在確診時,癌癥已經發(fā)展到了中晚期,預后水平較低,不利于生存質量的改善[13-14]??梢?,如何實現(xiàn)結腸癌病癥的有效診斷屬于精準診療此病與改善預后的關鍵[15-1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結腸癌患者實施CT 檢查后共有28 例確診,診斷準確性為93.33%、診斷敏感性為95.00%、診斷特異性為90.00%。說明結腸癌患者實施CT 檢查有良好的診斷效能,可實現(xiàn)此病的有效診斷,減少漏診誤診情況。近年來在結腸癌的臨床病情診斷過程中,CT 影像學技術因其簡單易操作、無損害性、檢查耗時短、診斷效果好等優(yōu)勢被臨床積極采用,CT 技術具有高空間分辨率,能夠在橫斷面成像的前提下,以后處理技術完成對矢狀面、冠狀面和三維立體病灶圖像呈現(xiàn)[17-18]。因此,CT 用于結腸癌疾病診斷中能夠使臨床醫(yī)生對疾病的累積范圍、病灶位置、病變大小、浸潤情況等進行系統(tǒng)化評估,可對傳統(tǒng)X 線檢查漏診誤診概率較高的問題進行改進,并可對結腸鏡、低張氣鋇雙重造影診斷方式不足進行彌補[19-20]。由此可知,以CT 診斷結腸癌病癥可獲取良好的診斷效能,臨床診斷價值十分顯著[21]。本次研究結果還發(fā)現(xiàn):與手術病理分期診斷結果相比,實施CT 檢查后T1-2期、T3期、T4期病理分期診斷結果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手術病理分期診斷結果相比,實施CT 檢查后腫塊邊緣不規(guī)則、腸腔狹窄、腸壁增厚、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病灶累及周圍組織器官的病理表現(xiàn)檢出率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結腸癌患者實施CT 檢查十分有利于術前評估,可為術前判斷患者腫瘤病理分期與病理表現(xiàn)提供有效依據(jù)。在CT 檢查下,將對結腸癌患者腫瘤病灶進行精確定位,當出現(xiàn)明顯的腫塊邊緣不規(guī)則病理表現(xiàn),且當腸壁增厚程度超過6 mm 時,即認為出現(xiàn)腸腔狹窄問題,此時應警惕癌性改變;若CT 檢查下有模糊、條帶樣影時,應警惕腸壁穿透病變。需引起注意的是,由于部分腫瘤細胞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直徑較小,導致很容易在CT 檢查下被漏診,應引起高度重視,以此提高術前評估結果,為術前手術方案的設計產生積極有益價值,以此提高手術治療的效率與效果,增強手術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結腸癌患者實施CT 檢查不僅對于此病的診斷有良好的效能,且十分有利于進行術前評估,便于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據(jù),臨床價值顯著,應大力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