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園園,崔偉麗,馮澤恩,郭巖松
(1.武警煙臺特勤療養(yǎng)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1;2.青島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33)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其中,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兩種主要類型。研究表明,潰瘍的形成原因非常復雜,但在臨床上,主要原因是胃液對胃黏膜的消化作用引發(fā)潰瘍[1]。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因此,臨床上的治療目標往往是消除幽門螺桿菌。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含鉍的四聯(lián)療法,這種療法可以保護胃腸黏膜并抑制胃酸的分泌。然而,臨床實踐已經(jīng)證實,含鉍四聯(lián)療法雖然可以在一定時間內(nèi)緩解癥狀,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不高,且會導致耐藥性的產(chǎn)生,直接影響治療效果。近年來,益生菌制劑在消化道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益生菌制劑可以改善胃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對幽門螺桿菌的清除效果?;诖?,本文對益生菌聯(lián)合含鉍四聯(lián)療法在治療消化性潰瘍中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效果進行了分析。詳情如下。
選取2021 年9 月—2022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2 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性潰瘍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1 例。對照組:21 例男,20 例女;年齡31 ~69 歲,均值(49.58±3.42)歲。觀察組:22 例男,19 例女;年齡30 ~67 歲,均值(49.54±3.38)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2)消化性潰瘍診斷標準與《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相符;(3)經(jīng)胃鏡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4)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2]。
排除標準:(1)具有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史;(2)伴有心、腎、肝等器官的嚴重器質性疾??;(3)存在嚴重心理疾病或精神異常;(4)伴有惡性腫瘤。
1.2.1 對照組 鉍劑四聯(lián)療法治療:克拉霉素緩釋片,每次0.5 g;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每次20 mg;阿莫西林膠囊:每次1 g;枸櫞酸鉍鉀膠囊,每次0.6 g;所有藥物均口服,日用2 次,采取為期14 日的治療。
1.2.2 觀察組 鉍劑四聯(lián)療法(與對照組相同)聯(lián)合益生菌治療: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每次1.5 g,日用3 次;采取為期14 日的治療。
觀察臨床療效,效果判定:臨床癥狀(胃灼熱、上腹疼痛及反酸等)全部消失,或改善顯著,幽門螺桿菌經(jīng)檢測為陰性,潰瘍基本愈合,表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潰瘍面愈合超過50%,幽門螺桿菌經(jīng)檢測為陰性,表示有效;臨床癥狀未減輕,幽門螺桿菌經(jīng)檢測提示陽性,表示無效[3-4];(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觀察臨床癥狀評分,包括反酸噯氣、上腹痛及惡心嘔吐,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觀察腸道菌群指標,具體有乳桿菌、腸球菌、雙歧桿菌及腸桿菌。留取患者糞便標本2 g,通過10 倍稀釋法稀釋后,在培養(yǎng)基平板表面接種,同時進行需氧和厭氧培養(yǎng);通過法國生物梅里埃鑒定系統(tǒng)分析。觀察炎性因子指標,包括TNF-α、IL-6 和CRP。觀察幽門螺桿菌清除情況,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空腹狀態(tài)下,予以14C 尿素顆粒1 粒,25 分鐘后,指導患者經(jīng)導管吹氣,直至二氧化碳集氣瓶內(nèi)變?yōu)闊o色,然后檢測收集的氣體,每分鐘計數(shù)≥100 表示陽性,反之為陰性。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腹脹、食欲不振、頭暈、乏力。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的處理均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的表示方法分別是(±s)與率(%),分別采用t與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前,兩組反酸噯氣、上腹痛及惡心嘔吐評分差異較?。≒>0.05);治療后,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分,±s)
分組 例數(shù)反酸噯氣 上腹痛 惡心嘔吐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5.31±0.59 1.79±0.68 5.42±0.43 1.63±0.37 5.42±0.56 1.58±0.37觀察組 41 5.35±0.62 1.23±0.46 5.51±0.49 1.19±0.52 5.45±0.49 1.07±0.42 t 值 0.299 4.368 0.884 4.415 0.258 5.834 P 值 0.766 0.000 0.379 0.000 0.797 0.000
兩組治療前乳桿菌、腸球菌、雙歧桿菌及腸桿菌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乳桿菌及雙歧桿菌水平更高(P<0.05),而腸球菌及腸桿菌水平差異較小(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腸道菌群指標對比(IgCFU/g,±s)
表3 兩組腸道菌群指標對比(IgCFU/g,±s)
乳桿菌 腸球菌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7.29±0.52 6.92±0.61 6.57±0.76 6.86±0.79觀察組 41 7.32±0.48 7.95±0.70 6.62±0.81 7.23±0.91 t 值 0.271 7.103 0.288 1.966 P 值 0.787 0.000 0.774 0.053分組 例數(shù)
續(xù)表
表3 兩組腸道菌群指標對比(IgCFU/g,±s)
分組 例數(shù)雙歧桿菌 腸桿菌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7.65±0.82 6.84±0.62 7.48±0.89 8.15±0.67觀察組 41 7.70±0.76 8.16±0.78 7.52±0.93 8.42±0.82 t 值 0.286 8.483 0.199 1.632 P 值 0.775 0.000 0.843 0.107
治療前,兩組TNF-α、IL-6 和CRP 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性因子指標對比(±s)
表4 兩組炎性因子指標對比(±s)
分組 例數(shù)TNF-α(g/L) IL-6(ng/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1.85±0.26 1.28±0.23 23.69±3.32 17.41±1.56 8.41±0.52 6.57±0.32觀察組 41 1.87±0.31 0.96±0.17 24.12±3.28 12.25±1.75 8.43±0.48 4.12±0.29 t 值 0.317 7.164 0.589 14.093 0.181 36.326 P 值 0.752 0.000 0.557 0.000 0.857 0.000
對照組:29 例幽門螺桿菌清除,清除率是70.73%;觀察組:38 例幽門螺桿菌清除,清除率是92.68%;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較對照組高(χ2=6.609,P=0.010)。
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且多發(fā)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颊叱3霈F(xiàn)反酸噯氣和上腹痛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威脅生命。治療通常采用保守的藥物療法。研究發(fā)現(xiàn),消化性潰瘍與胃酸過多、胃腸激素分泌失調等有密切關系[5],該疾病持續(xù)時間長且易復發(fā)。目前臨床上常用三聯(lián)療法治療,但存在副作用大、用藥時間長、療效不理想等問題。四聯(lián)療法,特別是鉍劑四聯(lián)療法,在減少副作用、加快康復方面具備優(yōu)勢。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具有較強傳染性的革蘭陰性微需氧菌。對于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可通過消滅幽門螺桿菌進行治療。含鉍的四聯(lián)療法可降低黏蛋白黏度,防止細菌附著在胃黏膜上皮上,達到殺菌效果。此外,該藥物還能減少患者的耐藥性,明顯減輕癥狀[6-7]。
四聯(lián)療法是目前臨床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用于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的消化性潰瘍。其中含有鉍的四聯(lián)療法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8]。鉍劑是一種胃黏膜保護劑,口服后可以在潰瘍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有助于促進潰瘍部位的細胞再生,從而加快潰瘍的愈合過程。此外,該藥物進入幽門螺桿菌菌體后,可以引起細菌體的不規(guī)則收縮和膜破裂,從而達到消滅幽門螺桿菌和減少復發(fā)的目的。然而,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為幽門螺桿菌的形成和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因此,雙歧桿菌(Bacillus Pinus)治療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法,幫助恢復腸道菌群的平衡,減少幽門螺桿菌的生長,從而提高治療效果[9]。
四聯(lián)活菌片是一種含有多種消化道所需益生菌的微生態(tài)制劑,具有強大的耐酸能力。研究表明,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結合鉍劑四聯(lián)療法能顯著改善炎性因子水平。觀察組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顯示出聯(lián)合用藥可直接提高療效。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對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胃內(nèi)細菌有抑制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菌群失衡,保持胃部微生態(tài)平衡。嬰兒雙歧桿菌是常見藥物。藥物進入胃部后,在胃腸道形成生物屏障,抑制病菌生長,阻止細菌毒素對胃部的干擾。此外,它還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幽門螺桿菌。消化性潰瘍多由幽門螺桿菌引起,口服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能抑制病菌酶活性,阻止其對胃黏膜的入侵,減少幽門螺桿菌數(shù)量,抑制病灶炎癥反應。雙歧桿菌可分解糖類,生成乳酸、乙酸等代謝產(chǎn)物,降低胃內(nèi)pH 值,強化胃酸作用,增加對病原菌的殺傷力。雙歧桿菌能產(chǎn)生有效抑制細菌生長的抗菌肽。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幽門螺桿菌清除率、反酸噯氣、上腹痛及惡心嘔吐評分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益生菌與鉍劑四聯(lián)療法結合,能早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獲得理想效果。原因是益生菌能調節(jié)腸道菌群結構,促進正常菌群形成,抑制細菌增殖,減少抗生素毒副作用。此外,益生菌可增加黏蛋白表達,降低幽門螺桿菌病原菌黏附力,保護胃黏膜屏障,誘發(fā)幽門螺桿菌聚集,抑制其生長分化。益生菌通過與幽門螺桿菌糖脂受體競爭結合,抑制幽門螺桿菌與上皮細胞結合,加快幽門螺桿菌清除,最終治愈幽門螺桿菌感染。
綜上所述,益生菌聯(lián)合鉍劑四聯(lián)療法有助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性潰瘍患者臨床癥狀及早改善,可提高治療效果,且有助于其腸道菌群及炎性反應改善。此外,聯(lián)合療法治療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