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浩,姚愛明,張 寰,仲 冬,劉 筱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急診醫(yī)學科,江蘇 徐州 221002)
肱骨近端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之一,尤其在老年群體中最易發(fā)生。對于3、4 部分的肱骨近端骨折,臨床多采用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治療,但該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時間較長,且手術切口位于肱骨近端,無法使用止血帶,因此往往造成術中出血較多。如何減少肱骨近端骨折圍手術期出血量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焦點。氨甲環(huán)酸(Tranexamic Acid,TXA)是一種抗纖維蛋白溶解藥物,可阻止纖溶酶原轉(zhuǎn)換為纖溶酶與纖維蛋白結合,防止纖維蛋白分裂,從而降低出血風險[1]。如今,TXA 已被證明可應用于預防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失血性休克、減少關節(jié)置換及脊柱手術術中術后失血等方面[1-5],但關于TXA 在肱骨骨折圍手術期止血作用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回顧性分析2019 年5 月至2021 年11 月在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急診外科開展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的單純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5 例,探究TXA 在減少肱骨近端骨折圍手術期出血中的作用。
回顧性分析2019 年5 月至2021 年11 月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急診外科收治的35 例單純肱骨近端骨折并行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是否使用TXA 分為TXA 組(18 例)和對照組(17 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本研究獲得所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年齡18 ~80 歲;(2)單純肱骨近端骨折,Neer 分型為3 部分或4 部分骨折。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異?;蛘谑褂每鼓幬镏委熣?;(2)有周圍血管疾病病史者;(3)惡性腫瘤患者;(4)開放性骨折患者;(5)有血栓性疾病病史者;(6)多發(fā)傷需長期臥床者;(7)合并骨腫瘤、骨結核等基礎疾病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均于受傷后3 ~9 天腫脹消退后行手術治療,手術由同一組醫(yī)師完成。術前30 min 預防性使用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全身麻醉后取前外側(cè)入路,直視下復位骨折斷端、固定,術中透視證實骨折復位及內(nèi)固定在位,創(chuàng)腔止血后置硅膠管持續(xù)負壓吸引。TXA 組在術前10 min 予TXA 1.0 g 靜脈滴注,對照組在術前10 min 予生理鹽水200 mL 靜脈滴注。術后預防性使用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1 ~2 天,不常規(guī)使用止血、抗凝藥物。術后第2 天、第4 天復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和凝血功能,血紅蛋白(Hemoglobin,Hb)<70 g/L 者予輸血治療,對于Hb 為70 ~90 g/L 的患者,結合臨床病情決定是否予輸血治療。鼓勵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預防臥床并發(fā)癥,術后第2 天適當行上肢功能鍛煉,負壓引流管于術后第2 天拔除。
比兩組患者的手術與受傷時間間隔、手術時長、切口長度、出血相關指標(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輸血情況)及術前、術后第2 天的Hb、血細胞比容(Haematocrit,HCT)和D-二聚體,根據(jù)術前及術后第2 天HCT,通過Nadler 方程式[6]計算術前血容量,用Gross 方程式[7]計算總失血量。其中術中出血量=吸引器液體總量-術中沖洗水總量+紗布增加重量,1 塊紗布浸滿計25 mL。隨訪記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及骨折愈合情況。
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法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與受傷時間間隔、手術時長、切口長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指標 TXA 組(n=18) 對照組(n=17) t 值 P 值手術與受傷時間間隔(d) 5.11±1.28 5.18±1.63 0.132 0.895手術時長(min) 131.11±36.33 125.53±44.43 0.406 0.686切口長度(cm) 13.94±2.38 13.76±2.17 0.740 0.465
術前,兩組Hb、HCT、D-二聚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2 天,TXA 組Hb、HCT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D-二聚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XA 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總失血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輸血例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失血情況比較
通過電話及門診復診等方式進行隨訪,隨訪時間5 ~17 個月,中位隨訪時間7.7 個月,未發(fā)生失訪。兩組術后均未發(fā)生過敏、切口并發(fā)癥、血栓栓塞等情況,均于術后3 個月內(nèi)獲得骨折愈合。
肱骨近端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5%[8],多見于老年骨質(zhì)疏松患者及發(fā)生車禍、高處墜落等高能量損傷患者。Neer 分型是目前肱骨近端骨折最常用的分型方法?,F(xiàn)階段,臨床對于3、4 部分的肱骨近端骨折多采取手術治療,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內(nèi)固定術是最常用的手術方法。在手術過程中,盡管可采取填塞、結扎、電凝等止血方法,但由于無法使用止血帶,因此圍手術期出血量仍較多,一些復雜的手術甚至需要進行輸血治療。
TXA 是一種賴氨酸合成衍生物,可以競爭性抑制纖溶酶原與纖維蛋白的結合,降低纖溶酶活性,從而起到止血的作用。近年來,TXA 已被廣泛研究證實能有效減少脊柱手術及髖、膝關節(jié)置換術圍手術期的失血量,降低輸血率[3-5,9]。也有研究證實了靜脈應用TXA 在股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等創(chuàng)傷骨科手術中的止血作用[10-11],但TXA 在肱骨骨折圍手術期應用的相關文獻報道較少。王陶然等[12]分析了70 名肱骨骨折患者圍術期資料,認為TXA 可減少圍術期失血,效果顯著且安全。本研究采用靜脈應用TXA 的方法,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一般資料及術前Hb、HCT 無差異的條件下,TXA 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圍手術期總失血量均明顯降低,且術后第2 天、第4 天復查Hb 及HCT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證明TXA 在減少圍手術期出血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由于此手術為常規(guī)手術,手術流程相對固定,醫(yī)生手術熟練程度較高,術中出血較少,輸血病人不多,因而導致兩組患者術中、術后的出血量雖然有差異,但輸血率并無差異。
在安全性方面,Astedt 等[13]研究表明,TXA 只作用于血栓形成活躍的部位,理論上并不會增加患者血栓形成的風險。研究也證實TXA 不會增加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發(fā)生風險[10,14]。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前、術后D- 二聚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患者術后隨訪均無過敏、切口并發(fā)癥及血栓栓塞發(fā)生。這一方面是因為研究對象為肱骨骨折患者,不需要長期臥床,術后鼓勵患者及早下床活動,因此深靜脈血栓發(fā)生較脊柱、骨盆、下肢手術患者明顯減少,另一方面也印證了TXA 在肱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應用的安全性。
綜上,靜脈應用TXA 可顯著降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圍手術期失血量,且不增加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的發(fā)生風險,效果顯著且安全。但本研究也存在樣本量較小、缺乏長期隨訪觀察等不足,結果仍需后續(xù)研究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