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創(chuàng)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對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信心、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及其今后的學習成長等都有直接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雙減”政策的深入推行下,要求數學教學應當減負增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受到了更多數學教師的關注。加上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的教育理念,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結合起來,成了目前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 信息技術;小學數學;創(chuàng)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8" " 091-093
由于數學學科自身的特殊性,數學大部分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邏輯理解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在教學中,教師過多地主導課堂教學,與學生的互動較少,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被動地學習,不僅降低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雙減”政策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既能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也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數學教學的有效輔助工具,其在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上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诖?,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有以下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應試教育理念影響,學生應用意識不強
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是深遠持久且根深蒂固的,所以,很多數學教師在教學時還是會沿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講知識、做題、復習”。由此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也往往是死記硬背,有些學生對于不理解的數學概念甚至直接選擇忽視,絕大部分學生將數學知識的學習等同于考試、做題,因此他們在課下也會大量地進行練習。缺乏聯系與應用,致使學生無法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很難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
(二)數學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缺乏獨立思考
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時過多地傾向于應試技巧的培養(yǎng)與習題的講解,采取填鴨式、灌輸式的方式教學,師生互動少,教師講學生記,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時間一長,他們也將數學學習簡單地等同于記公式、記概念的學習過程,不利于發(fā)散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課堂教學趣味不足,學生參與度較差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理念與固定化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顯然,課堂教學缺少了互動性、趣味性,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特別是對處于義務教育基礎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這一時期他們還是以具象思維為主,加之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本就與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教師忽視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趣味性,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多學生不會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應用也無法達標。
二、培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必要性
(一)是滿足教學需要的應有之義
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與落實是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在“雙減”政策的深入貫徹與實施下,小學數學課堂要回歸教育本質,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有所獲。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能夠靈活變通,便能快速理解與應用數學知識,順利推進課堂教學進度,也能有效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實現提質增效的課堂教學目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數學教學的應有之義,這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也應當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價值,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二)是提升學習自信的現實需要
一般來說,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往往會出現走神、理解能力不足等各種各樣的情況,僅靠教師的點名或引導,只能達到短暫的集中效果。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他們的思維極易跟著教學進度走,也會對數學知識產生進一步學習與挖掘的興趣。這對突破數學教學重難點,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感、體驗感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
小學生一旦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往往會獨立自主地思考,使學習行為主動發(fā)生。學生的數學學習也由被動轉為主動,進而會增強與教師的互動交流,呈現良好的課堂氛圍,自然而然會提高數學教學效率。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充分把握數學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之間的聯系,有效設計數學教學,促成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
三、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育路徑
(一)重視創(chuàng)設情境
實踐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會主動學習、研究,激活思維。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時,教師首先應考慮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集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資源為一體,打造了良好的數學教學情境,迎合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趣味,激發(fā)了他們對數學知識進一步深入學習的興趣,引發(fā)了其創(chuàng)新欲望。
例如,在《圓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模擬相關情境,進而激發(fā)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呈現一輛沒有安裝車輪的小汽車圖片,并分別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狀的車輪,讓學生思考:“這樣的車能否平穩(wěn)運行?”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逐一作答。接下來,教師以動態(tài)演示的形式呈現不同形狀車輪的運行效果,加深學生的感知和體會,以此引出“車輪都是圓形的”,切入主題,讓學生了解其中蘊含了哪些數學知識。同時,他們列舉現實生活中對圓形的具體應用,感受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如此一來,動態(tài)的生成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也會主動萌發(fā)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在《有趣的圖形》的教學中,教材中涉及的圖形樣式有限,僅靠教師語言表達,很難為學生描述圖形的多樣性,借助板書也會耗費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這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各種不同的圖形形狀以及對應的實物,供學生欣賞,既能吸引其課堂注意力,讓他們主動學習數學,也創(chuàng)設了更新穎的課堂教學方式,圖片、視頻等內容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二)重視鼓勵質疑
創(chuàng)新意識是人的自覺行為。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質疑,讓他們通過思考總結問題,進而更好地發(fā)散數學思維,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會忽視與學生的互動,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與發(fā)展,這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深的體會和感悟,提出問題,促進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
例如,在“計算三角形面積”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不要急于運用課件為學生呈現三角形面積與四邊形面積的演變,或者平行四邊形如何分割成兩個不同的三角形等內容,而是以如何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為主要思考方向,讓學生結合學過的面積計算公式,聯系三角形這一圖形,思考如何轉化、如何拼接,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腦思考,得出結論。最后,在學生的多番總結與論證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學生的探索結果。在動畫的演示過程中,學生對其中難以理解的知識得到了印證與解答,對知識的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養(yǎng)。除此之外,在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幾或者少幾”的知識點時,教師同樣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問題,讓學生觀察思考,比如:“同學們,現在大屏幕上有16朵紅花,但是不知道黃花有幾朵。已知,紅花比黃花多9朵,請問黃花有幾朵?”教師帶領學生用線段圖表示,并重點標示出多的部分與少的部分。學生在動畫演示中,能夠靈活做出反應,獲得成功的數學學習體驗。既發(fā)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也形成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重視訓練
思維讓學生形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的習慣,能夠有效發(fā)散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逆向思維,促使其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因此,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應注意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多樣性的數學題目,如:“同學們,一張正方形的紙剪去1個角,請問還有幾個角?”要求學生自由結成小組,并在小組中動手剪裁,給予學生一定的交流時間,得出結論。之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出:一張正方形的紙剪去1個角,可能會有3個角,4個角,5個角,甚至6個角。這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動態(tài)呈現角的形成過程。這一直觀活動不僅打破了學生固有的思維定式,也能有效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另外,在驗證“圓錐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時,教師也可以先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剪裁計算并得出結論。有的小組說可用圓錐裝沙子,并將這些沙子倒入相應的圓柱內,看看是否需要三次才能夠將圓柱裝滿;也有的小組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這一論斷不成立。這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實驗,讓他們理解這一論斷產生的前提是等底等高。之后,學生再次動手實驗,掌握了知識,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也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意識,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也變得更濃厚了。
(四)重視組織活動
依據小學數學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也要多利用實踐活動,讓學生積累經驗,形成數學應用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诖耍處熢诮虒W時,既要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又要巧妙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實踐活動的參與感和成就感,更好地讓他們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不斷參與、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拓展創(chuàng)新意識。
例如,在對《表內除法》進行教學后,教師將課后實踐活動以課件形式呈現,讓學生量一量菜園長寬,計算蔬菜總數,通過對數據的加工整理,計算每筐中有多少棵菜。這一活動形式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總結了數學活動的經驗,能夠有效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另外,在教學《直線、線段、射線》與《米、分米、厘米》中的具體概念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yè),讓他們在課下測量學校的籃球場、操場的長寬,并將這一過程以視頻形式記錄下來發(fā)到班級群里。每個學生都在課下用卷尺測量籃球場、操場的長寬,盡量使數據更準確。他們在動手實踐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感受到了信息技術在幫助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提高了能力,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fā)揮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化復雜為簡單,既突破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重難點,也有效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簡言之,在“雙減”政策下,信息技術助力小學數學課堂,創(chuàng)新了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激活了他們學習數學的潛力,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結出了創(chuàng)新的果實。
參考文獻
[1]朱雪鳳.小學數學小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J].中外交流,2018(5).
[2]高瑞芹.小學數學小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J].休閑,2020(7).
[3]周贇.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讀與寫(下旬),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