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671-3559(2024)02-0203-07DOI:10.13349/j.cnki.jdxbn.20230831.001
摘要: 針對西洋參生產中農藥濫用問題影響西洋參藥材質量與臨床用藥安全的現狀,綜述西洋參病蟲害防治及農藥殘留的研究進展,主要包括西洋參常見病蟲害發(fā)生特點和農藥使用情況、 農藥殘留分析技術和殘留種類、 國內外西洋參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及風險評估工作;根據現有研究結果,指出西洋參生產中存在農藥殘留的問題,提出未來研究重點是加快評估西洋參多農藥殘留風險,制定相關限量標準,倡導生態(tài)種植。
關鍵詞: 西洋參; 病害; 蟲害; 農藥殘留; 限量標準
中圖分類號: S481.8
文獻標志碼: A
開放科學識別碼(OSID碼):
Research Progress on Panax quinquefolius
Pest Control and Pesticide Residues
CHEN Xiaoli1, RAN Zhifang1, 2, LI Rui1, 2, DUAN Wanying1, ZHOU Jie1
(1.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22, Shandong, China;
2. School of Pharmac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status of pesticide abuse in production of Panax quinquefolius affecting the quality and clinical safety of Panax quinquefolius medicinal material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anax quinquefolius pest control and pesticide residues were reviewed, mainly including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pesticide use of diseases and pests, pesticide residu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sidue types, domestic and foreign pesticide residue limit standards and risk assessment work. According to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 problems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the production of Panax quinquefolius were pointed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emphasis for Panax quinquefolius is to accelerate the assessment of the risk of Panax quinquefolius multi-pesticide residues, formulate relevant limit standards, and advocate ecological planting.
Keywords: Panax quinquefolius; disease; pest; pesticide residue; detecting standard
收稿日期: 2022-11-17""""""""" 網絡首發(fā)時間:2023-09-01T09:40:19
基金項目: 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子課題(2023YFC3503802); 山東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22TZXD0036); 中央本級重大
增減支項目(2060302-2302-06); 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ZR2022MH101); 魯豫科技協作項目; 山東省重點扶持地區(qū)
急需人才引進項目
第一作者簡介: 陳小莉(2000—),女,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藥材生態(tài)種植。E-mail: cxl17835709434@163.com。
通信作者簡介: 周潔(1981—),女,山東威海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藥資源生態(tài)學。E-mail: zhoujie8761@163.com。
網絡首發(fā)地址: https://link.cnki.net/urlid/37.1378.N.20230831.1926.002
西洋參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s的干燥根, 味甘、 微苦, 性涼, 具有補氣養(yǎng)陰、 清熱生津等功效[1]?,F代藥理研究表明,西洋參具有改善胰島素抵抗、 降血脂、 抗疲勞、 抗腫瘤等作用[2]。2021年, 西洋參入選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和市場監(jiān)管總局頒布的藥食同源目錄, 市場需求量有所增加, 種植面積不斷擴大[3]。 西洋參生長周期長, 種植過程中病蟲害頻發(fā),農藥濫用現象時常發(fā)生,直接影響了西洋參藥材質量和臨床用藥安全。 1993年, 我國開始進行西洋參農藥殘留相關研究并取得一定進展。 本文中總結了西洋參生產中常見病蟲害發(fā)生特點及農藥使用、農藥殘留現狀、農藥檢測分析方法、 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和農藥風險評估方面內容,以期為西洋參農藥相關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1" 西洋參常見病害與蟲害及農藥使用
1.1" 西洋參常見病害及農藥使用
1.1.1" 地下部分病害及農藥使用
栽培過程中,西洋參地下部位常見銹腐病、 疫病、 根腐病、 菌核病等真菌型病害[3-4],這些病害導致葉片出現病斑、 枯萎,參根腐爛等,嚴重影響西洋參藥材的產量與質量。
1)銹腐病是西洋參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病害,由半知菌亞門柱孢菌屬引起,主要侵害西洋參根,一般每年5月上中旬開始發(fā)病,6—7月為發(fā)病盛期,發(fā)病率與空氣溫度、 濕度以及降雨量等相關[3, 5]。銹腐病初始表現為參根表面有黃褐色小點,發(fā)病嚴重時參根腐爛[5-6],生產上常用甲霜惡霉靈[5]、 菌毒清、 咯菌腈[7]、 多菌靈、 甲基托布津[8]等進行防治。
2)疫病是由鞭毛菌亞門疫霉菌屬疫霉菌侵染所致,主要侵害西洋參的莖、 葉及根部,一般每年6月中旬開始發(fā)病,7—8月為發(fā)病盛期[5, 8]。發(fā)病時葉片病斑呈現水浸狀,不規(guī)則暗綠色[3]。生產上常用百菌清、 甲霜惡霉靈、 代森錳鋅[8]、 異菌脲、 殺毒礬[9]等進行預防。
3)根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傳病害,也是西洋參連作土壤中的主要病害[10]。研究表明,西洋參根腐病與其根際土壤微生物變化有關,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數量減少,病原菌數量大增,進而引發(fā)西洋參病害[11],主要危害幼苗根部和根莖部,每年7—8月為發(fā)病高峰期。發(fā)病初期地上部分無明顯癥狀,后期參根呈黑褐色濕腐狀,葉片萎蔫死亡[12-13]。生產上常用甲霜惡霉靈、 氯溴異氰尿酸[12]、 菌毒清、 甲基托布津、 葉枯唑、 申嗪霉素[13]等進行防治。
4)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亞門核盤屬真菌引起的,主要侵害西洋參根系,發(fā)病初期內部組織灰褐色呈軟腐狀,后期組織腐爛形成空腔,產生黑色鼠糞狀菌核[14],一般每年4—6月開始發(fā)生,7月份基本停止蔓延[3]。生產上常使用速克靈[6,14]、 多菌靈[8]、 異菌脲、 腐霉利來進行防治。
1.1.2" 地上部分病害及農藥使用
西洋參生產上常見地上部位病害如黑斑病、 猝倒病、 灰霉病、 立枯病等,常用多菌靈、 百菌清等進行防治。
1) 黑斑病是由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真菌侵染引起的,主要侵害西洋參的地上部分,葉片受害最為常見,嚴重時可以侵害根[5]。每年夏季發(fā)病率較高,7月份為發(fā)病盛期[3]。葉片受病害部位呈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狀的暗褐色病斑,周圍具有銹褐色輪紋狀寬邊,呈水漬狀[5]。生產上常用波爾多液、 代森鋅、 甲基托布津、 多菌靈[15]、 嘧菌酯[16]等進行綜合防治。另外,多黏類芽孢桿菌、 體積分數為2%的氨基寡糖素水劑、 熒光假單胞桿菌等生防劑也被應用到黑斑病的防治中,且效果優(yōu)于嘧菌酯[16]。
2) 猝倒病由鞭毛菌亞門腐霉屬引起,主要侵害西洋參的莖,一般每年3月下旬發(fā)病,4—5月為發(fā)病盛期。初期表皮呈水漬狀暗色病斑,后期病部呈褐色,幼苗倒伏[5]。生產上常用乙酸酮、 甲霜惡霉靈、 代森錳鋅、 多抗霉素、 烯酰嗎啉、哈茨木霉菌[5]等進行防治。
3)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亞門葡萄孢屬引起,主要侵害西洋參的地上部位,發(fā)病呈V字形或橢圓形病斑,后期呈暗褐色,花、 果實受害引起腐爛;早春氣溫18~23 ℃易發(fā)病,氣溫高于30 ℃基本不發(fā)生[8],生產上常用三唑酮、 咪鮮胺、 苯醚甲環(huán)唑[6]、 腐霉利、 嘧霉胺[8]、 秀安、 多霉清[17]等藥物進行防治。
4) 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立枯絲核菌屬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西洋參的莖基部,一般每年5月開始發(fā)病,7月停止發(fā)?。?]。發(fā)病初期莖基部有黃褐色凹陷病斑,嚴重時病斑變黑,植株直立死亡。目前生產上常使用多菌靈、 敵克松、 甲霜惡霉靈[14]、 五氯硝基苯等進行防治。
20世紀90年代,西洋參病害防治和土壤消毒以多菌靈、 速克靈、 五氯硝基苯、 退菌特等毒性較強或易殘留的農藥為主,后期低毒性、 易降解農藥和生物農藥得以廣泛應用,且效果較好。
1.2" 西洋參常見蟲害及農藥使用
西洋參蟲害大多為昆蟲蟲害,常見的蟲害有金針蟲、 地老虎、 蠐螬、 螻蛄、 草地螟等。這些昆蟲會汲取西洋參植株營養(yǎng),咬食西洋參葉片、 根部等部位,導致西洋參缺苗斷壟、 葉片缺刻等[4],影響西洋參葉片光合作用,造成西洋參減產。
生產上一般采用化學試劑來進行防治,例如地下害蟲(金針蟲、 地老虎、 蠐螬、 螻蛄)防治,常采用毒餌誘殺,將豆渣、 谷子等拌入敵百蟲等農藥作為毒餌放入畦床內防治,或采用殺蟲藥劑(多菌靈、 辛硫磷、 敵百蟲液、 敵敵畏、 除蟲菊)噴灑畦床或灌根防治[18-20]。地上害蟲草地螟防治方法為,在發(fā)生蟲害的地塊周邊噴灑溴氰菊酯、 敵敵畏和樂果混液等化學農藥[20]。
此外,生產上也常運用物理防治進行控制,在種植期間加強田間管理,如春季及時除草,若發(fā)現幼苗萎蔫,立即扒開表土捕殺幼蟲,也可以使用殺蟲燈、 毒餌等誘殺[4]。20世紀90年代,曾使用體積分數為45%的五氯硝基苯或者滴滴涕來進行防治蟲害[6]。現多用辛硫磷、 敵百蟲等有機磷類農藥和物理防治相結合的方式來控制蟲害。
2" 西洋參農藥殘留檢測分析
2.1" 西洋參樣品前處理技術
農藥殘留測定涉及樣品前處理與農藥殘留測定2個組成部分。其中,前處理工藝對農藥殘留測定的準確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確保農藥殘留測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對供試樣品實施檢測前處理,即在測定前去除干擾物質,最大程度地提高測定結果準確性[21]。分析前處理包括3個階段,即萃取、 純化和濃縮。常見的萃取技術包括直接萃取、 液液萃取和超聲波萃取等,常用的純化方法有磺化法和柱色譜法等。這些方法相對成本低,但效率不高, 回收率低。
隨著檢測技術的發(fā)展, 固相萃取法、 加速溶劑萃取法、 固相微萃取法、 快速-簡易-廉價-高效-嚴格-安全(QuEChERS)樣品前處理技術等凈化方法, 已被廣泛應用到中藥材農殘分析上[22]。 劉運明等[23]選擇硫酸磺化和弗羅里硅土固相萃取柱2種凈化方式對西洋參中有機氯農藥殘留進行檢測, 結果顯示固相萃取柱凈化法回收率較高, 精密度較好。 王金子等[24]以乙腈為提取溶劑、 QuEChERS技術凈化對西洋參及其制品中農藥殘留進行檢測, 結果表明, 樣品回收率為80.0%~103.1%, 相對偏差為4.86%~8.09%, 符合檢測要求。
2.2" 西洋參農藥殘留檢測技術
20世紀90年代初, 使用薄層斑點面積法來檢測西洋參中有機氯農藥殘留, 方法簡便可行, 但定量準確度較差, 誤差較大。 隨著色譜技術的普及, 西洋參中農藥殘留的檢測普遍采用氣相色譜(GC)法和液相色譜(LC)法。 一般使用GC法檢測揮發(fā)性較強的有機氯類和擬除蟲菊酯類農藥, 而檢測極性較大且受熱易溶解的甲基甲酸酯類農藥時則使用LC法。
趙春杰等[25]使用氣相色譜法測定西洋參中12種農藥殘留量,方法回收率達到94.1%~99.4%,操作簡單且準確性好,可有效檢測西洋參生產中的農藥殘留。隨著質譜技術的發(fā)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技術被納入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用于測定中藥中農藥含量測定[26]。王瑩等[27]運用GC-MS法檢測西洋參中192種農藥殘留,結果表明,幾乎全部成分平均回收率在70%~120%,且該方法靈敏度較高, 針對性較強。
3" 西洋參藥材中農藥殘留情況
3.1" 有機氯類農藥殘留
有機氯類農藥具有揮發(fā)性小的特點,廣泛應用于西洋參生產中,常用的有滴滴涕、 六氯環(huán)己烷(俗稱六六六)、 五氯硝基苯、 百菌清等。有研究[28]顯示,在西洋參種植前曾使用五氯硝基苯對土壤進行消毒,種植過程中使用滴滴涕防治金針蟲,用百菌清防治西洋參疫病、 灰霉病等。該類農藥半衰期長, 難以降解,大部于20世紀80年代被全面禁止銷售和使用,但其使用量大,至今仍可以被檢測出。
2006年,馬虹英等[29]對12批次西洋參進行檢測,發(fā)現所有批次樣品均存在有機氯農藥的殘留,僅有3批符合國家進出口規(guī)定,不合格率達75%,其中,五氯硝基苯含量最高超過2020版《中國藥典》標準規(guī)定的30倍。2020年,劉瑩等[30]檢測了35批次西洋參中有機氯類農藥殘留,結果顯示,五氯硝基苯的不合格率達到60%,較2006年馬虹英等[29]的檢測結果有所降低。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洋參有機氯類農藥殘留呈下降的趨勢。
3.2" 有機磷類農藥殘留
有機磷類農藥具有高效、 廉價和低生物累積性等特點,占全部農藥用量的60%~70%[31],常用的有敵百蟲、 辛硫磷、 敵敵畏、 樂果、 馬拉硫磷、 對硫磷、 甲胺磷等。噴灑敵百蟲液,主要防治地老虎、 金針蟲;澆注辛硫磷液,主要防控蠐螬[20]。
2021年, 李曉莉等[32]通過改進QuEChERS結合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對65批次西洋參中的農藥殘留量進行測定, 檢出甲胺磷的質量比為0.66~1.67 μg/kg, 檢出率為21.54%, 其含量均在標準范圍內。 有機磷類農藥能抑制人體乙酰膽堿酯酶, 使乙酰膽堿積聚, 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 嚴重時可導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自2007年我國全面禁止甲基對硫磷、 對硫磷、 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使用之后, 暫未發(fā)現有機磷類農藥殘留超標, 部分農藥未檢測出或檢出量微小, 且低于國家限量標準規(guī)定。
3.3" 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
大部分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毒性較有機磷類農藥低,在西洋參生產過程中,常被作為有機磷類農藥的替代物而使用,常用的有多菌靈、 代森錳鋅、 殺螟丹等。如多菌靈用來防止立枯病、 菌核病、 黑斑病等[19],代森錳鋅用來防治猝倒病和炭疽?。?]。
王金子等[24]應用QuEChERS技術對10批次西洋參及其制品中農藥進行檢測, 發(fā)現均存在多菌靈殘留污染, 最高檢出量(質量比, 以下同)為0.051 mg/kg。 李曉莉等[32]檢測65批次市售西洋參中12種農藥殘留, 結果顯示有4批次的樣品中存在微量的殺螟丹殘留, 最高殘留量(質量比, 以下同)為0.96 μg/kg。 研究數據顯示, 氨基酸甲酯類農藥在西洋參中殘留較少, 且在國家規(guī)定食品要求范圍內, 暫未存在超標的風險。
3.4" 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殘留
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具有毒性低、殘留量少的特點,在西洋參生產上有一定的應用,常用的有氰戊菊酯、 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等。如噴灑體積分數為20%的速滅馬丁乳油(又稱氰戊菊酯)防治大造橋蟲,使用體積分數為2.5%的功夫乳油(又稱氯氰菊酯)防控斜紋夜蛾[4],噴灑溴氰菊酯防治草地螟[20]。
關于擬除蟲酯類農藥殘留研究起步較晚,自1999年起才陸續(xù)對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展開檢測。2006年,劉慶等[33]對10批次西洋參中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殘留進行測定,在檢測的10批次樣品中均存在微量氯氰菊酯,2批次樣品中檢測出氯戊菊酯,1批次樣品中檢測出氯氟氰菊酯。2019年,劉琪[34]對80批次的西洋參樣品進行農殘篩查,5批次樣品中檢測到甲氰菊酯,質量比為1.38~112.30 μg/kg,檢出率為6.25%。數據表明,西洋參中個別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存在高濃度殘留,如劉琪[34]檢測西洋參樣品中甲氰菊酯最高殘留量為112.30 μg/kg,參考三七中甲氰菊酯殘留限量(lt;0.01 mg/kg),該農藥存在超標現象。截至目前,西洋參中的其他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殘留暫未發(fā)現超標風險。
4" 國內外西洋參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比較
4.1" 國內西洋參農藥殘留限量標準
西洋參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是指在西洋參中法定允許的農藥最大含量, 以單位質量西洋參中農藥殘留的質量表示(mg/kg)。 現行西洋參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有《中國藥典》[1]、 NY/T 1043—2016《綠色食品 人參和西洋參》[35]。 2020年版《中國藥典》收錄的植物類中藥材西洋參, 明確規(guī)定了有機氯類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為: 五氯硝基苯為0.1 mg/kg, 六氯苯為0.l mg/kg, 七氯為0.05 mg/kg, 氯丹為0.1 mg/kg。 2020版《中國藥典》[36]中《藥材和飲片檢定通則》也適用于西洋參,規(guī)定了藥材中33種禁用農藥的限定標準,其中規(guī)定六六六的最大殘留限量為0.1 mg/kg, 滴滴涕的最大殘留限量為0.1 mg/kg。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行業(yè)標準《綠色食品人參和西洋參》[35]中明確指出, 部分農藥的殘留限量, 如五氯硝基苯的最大殘留限量為0.01 mg/kg。 其他農藥相關標準大多參考人參、 三七中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如《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GB 2763—2021)中詳細規(guī)定了鮮人參、 干人參、 三七塊根、 三七須根中百菌清、 苯醚甲環(huán)唑等59中常見農藥最大殘留限量[37]。 《無公害三七藥材及飲片農藥與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的最大殘留限量》(T/CATCM 003—2017)[38]中規(guī)定了三七中206種農藥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艾氏劑、 滴滴涕、 六六六、 七氯等多種農藥不得檢出。目前可參考的西洋參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較少,結合2020版《中國藥典》和《綠色食品 人參和西洋參》,僅有39種農藥限量標準,對比人參和三七,西洋參的農藥限量標準收載農藥種類較少。
4.2" 國外西洋參農藥殘留限量標準
經查閱各國藥典, 西洋參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大多參考中草藥或人參項下內容, 如現行的《美國藥典》(USP-NF 2021)[39]與歐盟《歐洲藥典》(EP 10.0)[40]要求農藥種類相同, 其中規(guī)定了藥材中106種農藥的殘留限量, 所有藥材均需滿足此要求。 歐盟對西洋參的農藥殘留標準也可參考《關于植物源和動物源食品和飼料中的農藥最大殘留》中人參的相關標準, 其中規(guī)定了510種農藥的殘留, 比《歐洲藥典》規(guī)定的更為詳細。 《英國藥典》(BP 2021)[41]中規(guī)定中藥中有機氯農藥殘留總量不超過0.05 mg/kg。日本對西洋參標準參考《食品中殘留農業(yè)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中胡蘿卜的限量標準,規(guī)定了319項農藥最大殘留量。英國要求有機氯農藥殘留總量要低于0.05 mg/kg。目前國外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差異較大。
5nbsp; 西洋參農藥殘留風險評估
農藥殘留風險評估和限量標準是衡量西洋參食用安全的重要指標,科學的風險評估結果可以為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的制定提供參考。與美國、 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在食品農藥殘留風險評估起步較晚,風險評估方面的研究較少。近年來,針對藥食同源植物的風險評估工作逐漸展開,比如人參[42]、 三七[43]、 枸杞子[44-45]、 鐵皮石斛[46]、 金銀花[47]、 黃芪[48]、 菊花[49]等,如寧南霉素在人參中的膳食風險評估[42]、 百菌清及其代謝物在三七中的膳食風險評估[43]。目前關于西洋參的農藥殘留風險評估的報道較少。吳加倫等[50]對西洋參中嘧菌酯的殘留量進行膳食風險評估,結果表明其風險商值遠小于1,處于安全水平。駱璐[51]對182種藥用植物多農藥殘留綜合風險進行評估,西洋參未出現在風險商大于1的名單中,認為西洋參沒有明顯的膳食風險。目前風險評估工作多為單一農藥在一種藥材上的膳食風險評估,多種農藥的綜合評估分析在藥用植物中的研究較少。
6" 小結
6.1" 完善西洋參藥材的農藥登記
目前西洋參農藥登記種類匱乏,截至2022年11月17日,中國農藥信息網上西洋參藥材登記的農藥產品僅有殺菌劑唑醚·氟酰胺。參農在使用中多參考同屬植物人參、三七上的農藥產品,甚至是其他農作物的農藥產品,缺乏科學的用藥規(guī)范和用藥指導,無疑給西洋參藥材的質量與用藥安全帶來巨大挑戰(zhàn)。完善西洋參藥材農藥登記,科學指導參農選擇農藥,對保障西洋參藥材質量和臨床用藥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建議農藥登記管理部門健全農藥登記制度,完善西洋參農藥登記種類。鼓勵參農、 種植企業(yè)等參與西洋參藥材農藥登記聯合試驗,解決西洋參用藥時期、 間隔時間、 用藥頻數及安全間隔期等問題,推進西洋參藥材農藥登記進程。
6.2" 研發(fā)西洋參專屬生物農藥
長期使用化學農藥不僅造成西洋參農藥殘留超標,影響西洋參藥材質量與臨床用藥安全,還會引起植物病原菌產生較強的抗藥性和耐藥性。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對病害、 蟲害等進行防治的一類農藥制劑,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較低風險,可減輕或避免化學農藥帶來的不利影響,是保障生產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途徑[52]。
目前,已有生物源農藥應用于西洋參生產中病蟲害的防治,如利用哈茨木霉菌防治西洋參立枯病和猝倒?。?],利用多黏類芽孢桿菌防治西洋參黑斑?。?6]。與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具有危害輕、 防治效果好及作用時間長等特點,其研發(fā)與創(chuàng)制對提高西洋參藥材產量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和應用前景。建議根據西洋參病蟲害特性及其生物學特征,加快西洋參專屬生物農藥的研發(fā)進程,提升西洋參的藥材品質。姜午春等[53]研究發(fā)現了4株對西洋參立枯病、 莖腐、 根腐的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西洋參內生菌,為西洋參生物農藥的研制奠定基礎。
6.3" 加快西洋參農藥殘留風險評估和限量標準的制定
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是基于科學數據及模型,科學地評價農藥在特定條件下對人類健康產生不良效應的可能性和嚴重性。科學的風險評估結果可以為最大殘留限量及標準的制定提供數據參考,保證藥材質量安全[54]。
我國目前關于西洋參中農藥殘留風險評估研究較少, 風險評估數據匱乏。 2021年西洋參獲批藥食同源目錄, 在居民膳食體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科學的農藥殘留風險評估及合理的限量標準制定是保障國民用藥安全和西洋參質量的重要舉措。 建議加快開展西洋參中已登記農藥和生產使用農藥的風險評估工作, 推薦其最大殘留量, 同時對多種農藥殘留進行綜合的風險評估, 制定西洋參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 嚴格控制西洋參的質量, 確保臨床用藥安全。
6.4" 開展西洋參生態(tài)種植,減少農藥殘留
中藥生態(tài)農業(yè)是指應用生態(tài)學原理和生態(tài)經濟規(guī)律,以保證中藥品質與安全性為目的,以社會、 經濟等綜合效益為指標,將科學技術與工程方法相結合,因地制宜地生產和管理中藥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模式[55]。2019年國務院提出要推行中藥材生態(tài)種植,表明生態(tài)種植是保障藥材質量的關鍵措施。有研究[56]表明,通過增加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和改善土壤環(huán)境等策略可以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最終實現病蟲害的綜合治理。
例如合理的輪作是減少病害、提高作物產量的重要舉措[57]。安世偉等[58]通過田間實驗,探索重茬和玉米前茬倒茬對黃芪、 黨參、 黃芩、 關防風、 紅芪5種中藥材生長及產量的影響,結果顯示,以玉米為前茬倒茬實驗組對提高中藥材生物量和抑制根腐病發(fā)病率有積極的影響。研究[59]發(fā)現,與對照相比,前茬為紫蘇以及在施入紫蘇子的土壤中西洋參的存苗率提高了26.8%,生物量提高了11.5%。土壤根際微生物具有調節(jié)植物生長、緩解植物病害及提高作物品質等作用[60]。Li等[61]研究發(fā)現,長期施用堆肥顯著提高了拮抗芽孢桿菌的相對豐度,抑制了辣椒疫霉病的發(fā)病率,增強了辣椒對疫霉菌的抵抗。此外,Tian等[62]研究發(fā)現,將西洋參連作土壤殺菌后聯合施用生物炭和蚯蚓堆肥,可以提高根際有益微生物的相對豐度,調節(jié)根分泌的關鍵酚酸(如香草素)的降解,從而降低了西洋參根腐病的發(fā)病率。
根際微生態(tài)對西洋參藥材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建議在生產過程中適當加入堆肥等生物肥料,增加根際有益微生物的積累,改善西洋參根際土壤的微生態(tài),增強西洋參抗病能力。此外,物理防治也是減少病蟲害的有效措施,如加強田間管理,定期檢查參苗,若發(fā)現有幼蟲,使用殺蟲燈、毒餌誘殺等方式進行誘殺,從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一部[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20: 136-137.
[2]" 吳首蓉, 郭曉宇, 屠鵬飛, 等. 西洋參化學成分、生物活性、品質評價及產品開發(fā)研究進展[J]. 藥學學報, 2022, 57(6): 1711.
[3]" 胡加怡, 趙璟琛, 胡紅艷, 等. 秦巴山區(qū)西洋參病害種類調查[J]. 陜西農業(yè)科學, 2021, 67(12): 81.
[4]" 林雪丹, 薛琴芬, 馮玉芬, 等. 西洋參主要病蟲害發(fā)生及防治[J]. 植物醫(yī)生, 2011, 24(6): 22.
[5]" 田小曼. 西洋參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 農業(yè)與技術, 2021, 41(20): 58.
[6]" 徐巖. 鳳城地區(qū)西洋參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方法[J]. 新農業(yè), 2018(23): 27.
[7]" 畢乃亮, 侯麗娟. 如何有效防控西洋參銹腐?。跩]. 農業(yè)知識, 2016(32): 28.
[8]" 周晨陽, 田永濤, 劉靜, 等. 文登西洋參主要病害種類及防治方法[J]. 特種經濟動植物, 2019, 22(2): 51.
[9]" 魏曉明, 李春龍, 任利鵬, 等. 西洋參幾種主要病害的防治[J]. 特種經濟動植物, 2011, 14(5): 53.
[10]" 趙方杰. 陜西留壩西洋參連作障礙成因及消減措施初步研究[D]. 咸陽: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20: 3-4.
[11]" 蔣景龍, 余妙, 李麗, 等. 西洋參根腐病發(fā)生與根際土壤細菌群落結構變化關系研究[J]. 中草藥, 2018, 49(18): 4399.
[12]" 吳晨, 錢佳奇, 張亞玉. 四川古藺縣西洋參引種栽培研究[J]. 特產研究, 2021, 43(4): 5.
[13]" 畢乃亮, 侯麗娟. 如何防治西洋參根腐?。跩]. 農業(yè)知識, 2016(35): 24.
[14]" 王聰浩. 西洋參菌核病病原學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D]. 咸陽: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21: 16-17.
[15]" 莊緒靜. 西洋參黑斑病的發(fā)生與防治方法[J]. 特種經濟動植物, 2020, 23(6): 48.
[16]" 鞠賦紅. 生物農藥在西洋參種植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種子科技, 2021, 39(1): 5.
[17]" 侯麗娟. 威海地區(qū)西洋參種植及高產栽培技術[J]. 農業(yè)科技通訊, 2017(7): 283.
[18]" 張雪松, 袁井峰, 魏懷強, 等. 西洋參常見蟲害及防治[J]. 北京農業(yè), 2006(8): 16.
[19]" 姜莉, 許承德. 集安市農田西洋參種植技術[J]. 特種經濟動植物, 2021, 24(12): 52.
[20]" 孫濤, 張忠義. 幾種人參、西洋參蟲害的防治[J]. 人參研究, 2002(4): 32.
[21]" 劉雪萍. 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及處理方法[J]. 農業(yè)工程技術, 2021, 41(23): 89.
[22]" 張艷艷, 韓光明, 孫姹. 中藥材農藥多殘留分析中前處理技術的研究[J].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015, 29(3): 81.
[23]" 劉運明, 李放. 固相萃取-氣相色譜同時測定含西洋參保健食品中18種有機氯農藥殘留[J]. 江蘇預防醫(yī)學, 2017, 28(6): 706.
[24]" 王金子, 王佳慧, 付瑤, 等. QuEChERS快速前處理法測定人參、西洋參及其制品中殺線威等7種農藥[J]. 化學試劑, 2021, 43(5): 666.
[25]" 趙春杰, 侯哲, 袁麗華, 等. 氣相色譜法同時測定西洋參藥材根中12種農藥殘留的含量[J]. 沈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26(3): 193.
[26]"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四部[M]. 北京: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5: 234.
[27]" 王瑩, 魏赫, 喬菲, 等. 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快速篩查人參中192種農藥殘留[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8, 24(15): 83.
[28]" 孫素霞, 魏曉明, 李春龍, 等. 文登西洋參主要病害的發(fā)病特點及綜合防治[J]. 北方園藝, 2011(13): 150.
[29]" 馬虹英, 李新中, 徐平聲. 西洋參、人參等藥材中有機氯農藥殘留量的測定[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06(5): 533.
[30]" 劉瑩, 李啟艷, 胡德福, 等. QuEChERS-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西洋參中17種有機氯農藥殘留[J]. 藥學研究, 2020, 39(8): 457.
[31]" 任理雪, 鄧高瓊, 龍婉君, 等. 中藥材中常見農藥殘留及其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 2022, 47(11): 2899.
[32]" 李曉莉, 許林林, 范珺 等. 改進QuEChERS結合GC-MS/MS測定西洋參中12種農藥殘留[J]. 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 52(2): 210.
[33]" 劉慶, 王旗, 李曉婷, 等. 黃芪、人參和西洋參中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殘留比較研究[J]. 藥物分析雜志, 2006, 26(12): 1829.
[34]" 劉琪. 改進QuEChERS技術結合GC-MS/MS測定西洋參中的農藥多殘留[D]. 泰安: 山東農業(yè)大學, 2019: 31-32.
[35]"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 綠色食品 人參和西洋參: NY/T 1043—2016 [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6: 4.
[36]"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四部[M]. 北京: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20: 29-31.
[3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植物源性食品中331種農藥殘留及其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 GB 23200. 121—2021[S].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21: 6-14.
[38]" 中國中藥協會. 無公害三七藥材及飲片農藥與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的最大殘留限量: T/CATCM 003—2017[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7: 1-5.
[39]"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 USP-NF 2021[S]. New York: Franklin Classics Trade Press, 2021: 3072.
[40]" European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European pharmacopoeia 10.0[S]. Strasbourg: European Directorate for Quality Medicines, 2019: 1300-1302.
[41]" British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British pharmacopoeia[S].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21: 239-241.
[42]" 宋雨桐. 寧南霉素在人參上殘留限量標準制定與膳食風險評估[D]. 長春: 吉林農業(yè)大學, 2021: 3-7.
[43]" 李文希, 浦恩堂, 代雪芳, 等. 百菌清及其代謝物4-羥基百菌清在三七上的殘留行為及膳食風險評估[J]. 農藥學學報, 2020, 22(3): 510.
[44]" 王瑩, 劉芫汐, 林林, 等. 采用相對效能因子法對枸杞中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的慢性累積暴露評估[J]. 中國藥事, 2021, 35(6): 653.
[45]" 王娟, 解迎雙, 劉志業(yè), 等. 河西走廊地區(qū)枸杞中農藥殘留水平及膳食風險評估[J]. 農產品加工, 2020(21): 63.
[46]" 顧夢影, 劉志可, 吳佩玲, 等. 精甲霜靈和嘧菌酯在鐵皮石斛中的殘留消解及風險評估[J]. 中國現代中藥, 2022, 24(8): 1531.
[47]" 楊志富, 歐曉明, 李建明, 等. 苯醚甲環(huán)唑和嘧菌酯在金銀花中的殘留消解及安全性評價[J]. 農藥, 2021, 60(8): 601.
[48]" 郝佳偉, 董田, 高少康, 等. 黃芪中氟啶蟲酰胺和除蟲菊素殘留量及膳食風險評估[J]. 農藥, 2021, 60(8): 591.
[49]" 葉倩, 朱富偉, 王富華, 等. 氟啶胺在菊花中的殘留消解動態(tài)及其風險評估[J]. 農藥, 2020, 59(5): 362.
[50]" 吳加倫, 王懷昌, 武秀停, 等. 嘧菌酯在人參和西洋參中的殘留監(jiān)測及其膳食風險評估[J]. 農藥學學報, 2012, 14(1): 67.
[51]" 駱璐. 藥用植物多農殘重金屬的大樣本檢測及綜合風險評估[D]. 北京: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21: 107-112.
[52]" 中國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 農藥登記管理術語 第一部分: NY/T1667.1—2008[S].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8: 3-4.
[53]" 姜午春, 解修超, 彭浩, 等. 西洋參內生真菌分離鑒定及生防特性[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 2018(3): 126.
[54]" 王曦, 劉子琪, 康珊珊, 等. 農藥殘留膳食暴露評估模型研究進展[J/OL].食品科學:1-10[2022-11-1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06.TS.20220613.0824.002.html
[55]" 郭蘭萍, 呂朝耕, 王紅陽, 等. 中藥生態(tài)農業(yè)與幾種相關現代農業(yè)及GAP的關系[J]. 中國現代中藥, 2018, 20(10): 1179.
[56]" 郭蘭萍, 康傳志, 周濤, 等. 中藥生態(tài)農業(yè)最新進展及展望[J]. 中國中藥雜志, 2021, 46(8): 1851.
[57]nbsp; 孫躍春, 陳景堂, 郭蘭萍, 等. 輪作用于藥用植物土傳病害防治的研究進展[J]. 中國現代中藥, 2012, 14(10): 37.
[58]" 安世偉, 張玉云, 張尚智, 等. 玉米前茬對5種中藥材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 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 2018, 37(5): 55.
[59]" 趙楊景, 王玉萍, 楊峻山, 等. 西洋參與紫蘇、薏苡輪作效應的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05(1): 13.
[60]" 羅守楊, 田春杰, 張加凡, 等. 根際微生物對藥材道地性的影響及應用前景展望[J]. 時珍國醫(yī)國藥, 2022, 33(4): 948.
[61]" LI H X, CAI X X, GONG J Y, et al. Long-term organic farming manipulated rhizospheric microbiome and Bacillus antagonism against pepper blight (Phytophthora capsici)[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9, 10: 342.
[62]" TIAN G L, BI Y M, JIAO X L, et al. Application of vermicompost and biochar suppresses Fusarium root rot of replanted American ginseng[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21, 105: 6977.
(責任編輯:于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