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持續(xù)快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休閑重要性與工作重要性的認知也發(fā)生變化。文章基于世界價值觀調(diào)查1990—2018年的中國數(shù)據(jù),考察長時間序列下我國居民的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認知對幸福感的影響,試圖回答看重休閑勝過工作的人是否更幸福,并進一步探討收入、休閑重要性與居民幸福感的關(guān)系。研究結(jié)果顯示,休閑重要性與工作重要性均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1990—2018年間,休閑重要性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由負向變?yōu)檎?,工作重要性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由正向變?yōu)椴伙@著;整體而言,更看重休閑的人沒有更幸福,但分年份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1990年更看重工作的人更幸福,2013年逆轉(zhuǎn)為更看重休閑的人更幸福;休閑重要性在收入與居民幸福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在休閑與工作之間尋找新的平衡,對此,國家應(yīng)貫徹落實工時制度和休假制度,切實保障居民休閑權(quán)益,引導居民形成良好的工作和休閑價值觀。
[關(guān)鍵詞]休閑;工作;收入;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4)04-0053-12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0.002
引言
休閑與工作都是人類基本的生存狀態(tài),Keynes于1930年做出預測,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未來100年人們的工作時間將逐漸減少,休閑時間會大幅增加,或許人們每天只需工作3小時,如何更好地利用休閑時間、應(yīng)對“無聊”的困擾將成為人類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1]。這種預測能否成為現(xiàn)實存在爭議[2],但隨著我國勞動生產(chǎn)率的提高以及工時制度和休假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居民工作時間和休閑時間的確發(fā)生了變化。全國時間利用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2008年至2018年我國居民工作時間減少,而休閑時間略有增加1。北京市居民生活時間分配調(diào)查采集了1986—2016年的數(shù)據(jù),是30年來我國居民生活時間分配狀況變遷的縮影,數(shù)據(jù)顯示,1995年我國全面推行雙休日制度后,周均工作時間逐漸縮減,周均休閑時間則呈先增后減的趨勢[3-4]??梢姡用窆ぷ骱托蓍e時間的分配隨著生產(chǎn)率的提高而發(fā)生變化,但遠未達到Keynes所預期的程度。
雖然距離休閑時代還很遠,但人們對休閑和工作的主觀態(tài)度已發(fā)生顯著變化。近年來,“過勞”“996工作制”“調(diào)休”“帶薪年假”等話題引起廣泛關(guān)注和討論23。根據(jù)2021年《小康》雜志發(fā)布的“2021中國現(xiàn)代休閑發(fā)展指數(shù)”調(diào)查結(jié)果,僅有7.3%的受訪者認為休閑時間足夠4。對休閑和工作時間日益強烈的關(guān)注和討論反映了人們對休閑與工作重要性認知的改變,盡管休閑時代尚未到來,但休閑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愈發(fā)重要,居民的休閑和工作時間正在形成新的平衡。休閑和工作既對立又統(tǒng)一,參與休閑活動有助于提升居民幸福感[5-7],而工作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樣影響著居民幸福感[8-9],那么,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相較于工作,人們是否越來越重視休閑?注重休閑的人是否更加幸福?收入、休閑重要性和幸福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guān)系?本研究基于1990—2018年間開展的世界價值觀調(diào)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的中國數(shù)據(jù),構(gòu)建了休閑重要性、工作重要性與居民幸福感關(guān)系的計量模型,考察了長時間序列下中國居民的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認知對幸福感的影響,探討了休閑重要性在收入和居民幸福感之間發(fā)揮的作用,嘗試呈現(xiàn)近30年來我國居民休閑和工作觀念的變遷。
1 文獻回顧
休閑與工作相互依存,工作收入為休閑提供物質(zhì)基礎(chǔ),而休閑對工作存在替代效應(yīng)和補償效應(yīng)[10],勞動者通過休閑放松和恢復身心,以更好地投入工作。在不同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休閑與工作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在西方,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fā)展,不斷壯大的資產(chǎn)階級迫切需要勞動者投入大量時間工作以積累財富,宗教改革為長時間工作提供了道德上的合法性,工作從奴隸從事的“低賤”活動轉(zhuǎn)變?yōu)樽非筘敻缓统晒Φ谋匾侄危蔀楦呱衅返碌南笳?;相對地,休閑從人們?yōu)樽非笮腋?鞓范M行的高尚活動轉(zhuǎn)變?yōu)樯顟猩⒑筒磺笊线M的代名詞,被視為懶惰和罪惡的象征,逐漸被邊緣化,成為工作的補充[11-12]。這種畸形的休閑-工作觀念使人們深受巨大工作壓力的困擾。在這一背景下,學者們開始重新審視休閑與工作的關(guān)系,休閑學研究興起。凡勃倫將有閑有錢的少數(shù)富人稱為“有閑階級”,深刻諷刺了其炫耀性消費的行為[13];馬克思打破了傳統(tǒng)休閑哲學的勞動-休閑二分模式,批判異化勞動并提出了統(tǒng)一的勞動休閑觀[14-15]。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品質(zhì)的提升,近年來對休閑-工作關(guān)系的反思和研究逐漸增多。其中,休閑與工作對幸福感的影響成為一個研究熱點。休閑還是工作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因為工作是主要的收入來源,而收入又是休閑參與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chǔ),因此,在對休閑、工作與幸福感關(guān)系的研究中,收入往往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Pouwels等分析德國社會經(jīng)濟研究小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工作對收入與幸福感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影響,由于工作時間帶來的負效應(yīng),男性居民收入對幸福感的正向影響被削弱了25%[16]。收入是消費量的決定性影響因素之一,而DeLeire和Kalil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所有的消費中,只有休閑消費與幸福感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17]。Hamermesh和Lee的研究發(fā)現(xiàn),更富有的居民會感受到更大的時間壓力,因為他們的時間不足以完成預期活動[18];王琪延和韋佳佳在面向北京市居民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jié)論[19]。然而,高收入者擁有更好的休閑品位[20],并能在耗費更多時間的體驗式購買中獲得更多幸福感,盡管他們不一定擁有更多休閑時間[21]。除收入外,關(guān)于工作、休閑和幸福感的討論中,時間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時間是稀缺資源,工作時間的延長意味著更高的收入,但同時也意味著更少的休閑時間,因此,休閑與工作的抉擇實際上是人們在時間與金錢之間做出權(quán)衡。Whillans及其團隊長期關(guān)注時間、金錢和幸福感的關(guān)系[22-24],他們在面向美國居民的研究中開發(fā)了資源導向測量(resource orientation measure,ROM)方法,首先給出兩段日常生活中優(yōu)先考慮金錢或優(yōu)先考慮時間的特定描述以輔助受訪者想象,在此基礎(chǔ)上讓受訪者在二元回答模式中做出選擇,進而評估受訪者優(yōu)先考慮擁有更多時間還是擁有更多金錢。研究結(jié)果表明,相較于金錢,更看重時間的人更幸福。Mogilner通過實驗法得出相似的結(jié)論[25],而Hershfield等的研究進一步提出,時間是否會對幸福感產(chǎn)生積極影響,還取決于這段時間是否真正可自由支配[26]。
休閑與工作都影響幸福感,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尋。心理學的研究通常通過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解釋休閑、工作與幸福感的關(guān)系。休閑和工作均可通過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而提升幸福感,Tinsley和Eldredge的研究發(fā)現(xiàn),休閑活動是滿足人們需求的重要來源,休閑體驗影響個體身心健康[27];Broeck等對工作中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相關(guān)研究進行了元分析,結(jié)果顯示,自主性、關(guān)聯(lián)性和能力基本符合心理需求所代表的標準,能夠較好地預測幸福感[28];Walker和Kono的研究表明,休閑通過滿足個體的自主性、關(guān)聯(lián)性和能力需要積極地影響生活滿意度,而工作雖然能夠滿足自主性和關(guān)聯(lián)性需要,但無法滿足能力需要[29],這一發(fā)現(xiàn)與Broeck等元分析中的結(jié)論一致,且該結(jié)論在面向香港居民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30]。社會學的解讀通常立足于社會關(guān)系,Boven和Gilovich的研究發(fā)現(xiàn),旨在獲得某種生活體驗的體驗式購買比物質(zhì)購買帶來更加持久的幸福感,盡管體驗式購買耗費更多時間,但它同時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有助于建立成功的社會關(guān)系,對形成個體身份認同至關(guān)重要[31]。Glover的系列研究也證實了休閑在社交領(lǐng)域的重要性,人們通過休閑活動建立和維持社會關(guān)系,積累社會資本[32-33]。經(jīng)濟學家多從效用的視角闡釋休閑和工作影響幸福感的原因,根據(jù)傳統(tǒng)的勞動力供給理論,勞動者的休閑-工作選擇受到工資水平的操縱,休閑-工作決策涉及成本-收益分析,人們需要權(quán)衡工作與休閑的內(nèi)在成本,以尋求效用的最佳平衡[34-35]。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何種學科視角出發(fā),目前尚無理論能夠證明看重休閑甚于工作一定使人更幸福,面向不同國家的研究也得到了不同結(jié)論。Caner的研究發(fā)現(xiàn),更看重休閑的土耳其居民幸福感更高,但并未發(fā)現(xiàn)工作重要性對幸福感的顯著影響[36]。Khalil和Mansour在面向埃及居民的研究中則發(fā)現(xiàn),工作重要性對幸福感有積極影響,而比起工作更看重休閑的人可能體驗到更低的幸福感[37]。為了獲得更全面的研究結(jié)論,Macchia和Whillans整合了WVS (1989—2016年)的數(shù)據(jù),對79個國家居民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傾向與幸福感的關(guān)系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顯示,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更看重休閑而非工作的居民主觀幸福感更高[38]。金錢和時間皆為稀缺資源,工作與休閑都是幸福感的來源,而在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時,個體往往需要充分考量收入水平和個人偏好等多方面因素后做出決策。除個體收入外,不同國家在宏觀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差異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周長城和周琭璐綜合了WVS (1981—2014年)81個國家的數(sh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越繁榮,居民對休閑在生活中重要性的認可度越高,該結(jié)論在不同國家之間和同一國家內(nèi)部均得到驗證;此外,基于地理空間、語言、歷史文化等特征劃分的文化圈也顯著影響居民的休閑認同[39]。
人們對休閑和工作的選擇沒有固定答案,過去的研究探討了國家層面和全球范圍內(nèi)人們的休閑-工作權(quán)衡及其對幸福感的影響,并從宏觀經(jīng)濟水平、個體收入差距以及文化背景等角度解釋了其中的差異,但鮮有面向中國居民的長時間序列微觀研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有新期待,對工作和休閑有新需求。因此,探討長時間序列下我國居民休閑和工作重要性認知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不僅有助于進一步豐富休閑、工作與幸福感之間關(guān)系的相關(guān)研究,同時也能更準確地反映我國居民休閑、工作價值觀的演變,為休閑和工作相關(guān)政策完善提供有益的參考。
2 數(shù)據(jù)、變量和模型
2.1 數(shù)據(jù)來源和變量設(shè)定
世界價值觀調(diào)查(WVS)面向全球近100個國家展開,使用的是同一套調(diào)查問卷。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WVS第2輪至第7輪(1990—2018年)共6輪調(diào)查的中國樣本,樣本量為10 827。調(diào)查對象為18歲以上的中國公民,采用入戶調(diào)查的方式完成。
研究的被解釋變量為幸福感,WVS中對幸福感的測量采用四分法單項目量表,該量表的有效性在以往研究中已得到證明[40],相關(guān)問題是“將所有的情況都考慮進來,目前您生活得幸福嗎?”,受訪者在“很幸?!薄氨容^幸?!薄安惶腋!薄耙稽c都不幸福”4個選項中做出選擇,研究分別為4個選項賦值4、3、2、11。
研究的解釋變量為休閑重要性、工作重要性及其差值,WVS中關(guān)于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的提問分別為“您覺得休閑時間在您的生活中是很重要、重要、不太重要還是很不重要?”“您覺得工作在您的生活中是很重要、重要、不太重要還是很不重要?”受訪者需要從4個選項中做出選擇,研究分別為4個選項賦值4、3、2、1,為方便解釋研究結(jié)果,參考同類型相關(guān)研究[26,37],將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作為連續(xù)變量計入回歸模型。為衡量人們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程度,本研究參考Whillans等、Macchia和Whillans的做法[23,38],用休閑重要性得分減去工作重要性得分構(gòu)建新變量,并將其命名為“休閑重要性-工作重要性”,該變量得分取值區(qū)間為[-3, 3],數(shù)值越大,表明受訪者越重視休閑勝過工作。
參考休閑、工作與幸福感的相關(guān)研究[41-42],研究的主要控制變量為性別、婚姻狀況、自評收入、家庭經(jīng)濟狀況滿意度、年齡、受教育年限、自評健康、采訪年份。其中,性別將男性賦值為1,女性賦值為2;婚姻狀況將已婚或同居者賦值為1,離異、分居或喪偶者賦值為2,單身者賦值為3;自評收入在WVS問卷中通過一份10點量表進行評價,從1到10收入層級遞增,以連續(xù)變量計入模型;家庭經(jīng)濟狀況滿意度同樣通過10點量表評價,1到10“從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遞增,以連續(xù)變量計入模型;自評健康在WVS問卷中的相關(guān)問題為“總的來說,目前您的身體狀況如何?”受訪者在“很好”“好”“還可以”“不好”“非常不好”5個選項中做出選擇,分別賦值為5、4、3、2、1,以連續(xù)變量計入模型;年齡和受教育年限1為連續(xù)變量;采訪年份用于在全樣本分析中做年份固定效應(yīng)。
2.2 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與1990年相比,2018年居民幸福感和休閑重要性均值有所提升,而工作重要性均值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6輪調(diào)查中的休閑重要性均值始終低于工作重要性均值。表1給出了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
將6輪調(diào)查中幸福感、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均值繪制成折線圖(圖1)可以看出,總體而言,我國居民對休閑的重視程度呈現(xiàn)上升趨勢,對工作的重視程度呈現(xiàn)下降趨勢,居民幸福感穩(wěn)步提升。1990—2018年,休閑重要性曲線始終位于工作重要性曲線下方,說明整體而言,居民對工作的重視程度更高。1995年國務(wù)院修改了《國務(wù)院關(guān)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guī)定》,確定了每周40小時的標準工時制,居民對休閑的重視程度較1990年有較大幅度提升;2007年我國出臺《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至2013年居民對休閑的重視程度大幅度提升。工作重要性自1995年起呈現(xiàn)持續(xù)下降趨勢,與休閑重要性的差距逐漸縮小,雖在2018年略有回升,但居民對工作的重視程度總體下降。
2.3 模型設(shè)定
現(xiàn)有文獻表明,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都是幸福感的來源,因此,本研究將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引入居民幸福感的分析框架中,構(gòu)建計量模型如下:
[happinessi=β0+β1leisurei+β2worki+β3Xi+εi](1)
式(1)中,[happinessi]為居民幸福感,[leisurei]表示休閑重要性,[worki]表示工作重要性,[Xi]代表了前文列出的控制變量,[εi]是隨機誤差項。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國民對休閑、工作重要性的認知受到經(jīng)濟、文化等宏觀因素影響[39]。1990年至今,我國經(jīng)濟實力由弱到強,因此研究推斷,1990年至2018年我國居民的休閑、工作價值觀發(fā)生轉(zhuǎn)變,由更重視工作的人更幸福變?yōu)楦匾曅蓍e的人更幸福。研究構(gòu)建新變量衡量人們重視休閑勝過重視工作的程度,將其引入居民幸福感的分析框架,構(gòu)建計量模型如下:
[happinessi=β0+β1(leisurei-worki)+β2Xi+εi](2)
式(2)中,[(leisurei-worki)]為休閑重要性得分減去工作重要性得分的差值,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本身不再納入模型。
最后,在關(guān)于休閑、工作與幸福感的研究中,收入是無法忽略的因素,基于現(xiàn)有文獻梳理,高收入個體擁有更好的休閑品味[20],且能在高質(zhì)量休閑活動中獲得更多幸福感[21]。收入通過提高人們的休閑重要性認知進而影響幸福感,即收入越高,人們越看重休閑,而更加看重休閑的人更幸福。據(jù)此提出理論假設(shè):休閑重要性在收入與居民幸福感之間起中介作用,構(gòu)建計量模型如下。
[happinessi=α0+α1incomei+α2Xi+εileisurei=β0+β1incomei+β2Xi+εihappinessi=γ0+γ1incomei+γ2leisurei+γ3Xi+εi](3)
式(3)中,[incomei]代表收入,[leisurei]為休閑重要性,做中介變量,[α1]為收入對居民幸福感影響的總效應(yīng),[β1]為收入對休閑重要性的影響效應(yīng),[γ1]為控制休閑重要性的影響后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效應(yīng),[γ2]為控制收入的影響后休閑重要性對幸福感的影響效應(yīng),各影響效應(yīng)的關(guān)系為[α1=γ1+γ2×β1]。
3 休閑重要性、工作重要性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
3.1 基準回歸分析
表2報告了模型(1)的回歸結(jié)果,由于幸福感是有序離散變量,研究同時采用OLS、Oprobit和Ologit方法進行參數(shù)估計,以直觀比較結(jié)果的穩(wěn)定性,并采用異方差穩(wěn)健標準誤對可能存在的異方差進行處理。
由回歸結(jié)果可以看出,休閑重要性的系數(shù)為正,且3種回歸方法結(jié)果均顯示,休閑重要性在1%的水平上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表明整體來說,看重休閑的人更幸福;工作重要性的系數(shù)為正,OLS回歸和Oprobit回歸中在1%的水平上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Ologit回歸中在5%的水平上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表明整體來說,看重工作的人同樣更幸福。
研究控制變量均得到檢驗,總體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幸福;有配偶者比無配偶者更幸福;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對家庭經(jīng)濟狀況越滿意,幸福感越強;年齡越大,幸福感越強;健康狀況越好,幸福感越強;比起1990年,2001年人們的幸福感下降,而2018年有所提升;受教育年限對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響僅在OLS回歸中得以驗證。
3.2 分調(diào)查年份回歸分析
表3報告了按不同調(diào)查年份分別進行的OLS回歸結(jié)果1??刂破渌蛩睾?,1990年休閑重要性在10%的水平上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負向影響,而工作重要性在1%的水平上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說明1990年看重工作的人更幸福,而看重休閑的人更加不幸福。1995年,二者對居民幸福感均不存在顯著影響。2001年,休閑重要性對幸福感的影響轉(zhuǎn)變?yōu)檎颍@著性水平為10%;工作重要性仍然對居民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回歸系數(shù)由1990年的0.132下降為2001年的0.090,影響程度減弱。2007年,休閑重要性在5%的水平上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工作重要性對居民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2012年,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對居民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2018年,休閑重要性在1%的水平上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工作重要性對居民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整體來看,休閑重要性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由負向轉(zhuǎn)變?yōu)檎?,工作重要性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由正向轉(zhuǎn)變?yōu)椴伙@著。
4 進一步討論:重視休閑勝過工作是否更幸福
4.1 居民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程度對幸福感的影響
表4匯報了模型(2)的OLS回歸結(jié)果1,全樣本和不同調(diào)查年份樣本分別進行回歸。
控制其他因素后,全樣本分析中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程度對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分年份回歸結(jié)果顯示,1990年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程度在1%的水平上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負向影響,說明重視工作勝過休閑的人更加幸福;2013年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程度在10%的水平上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說明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人更加幸福;其余年份回歸結(jié)果不顯著。整體來看,我國居民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程度與幸福感無關(guān),而不同年份的回歸分析中能發(fā)現(xiàn)更重視休閑的人越來越幸福的趨勢,人們對休閑與工作的態(tài)度發(fā)生逆轉(zhuǎn)。
4.2 休閑重要性在收入與居民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yīng)
參考溫忠麟等的研究[43-45],中介效應(yīng)檢驗方法主要有依次檢驗法、乘積分布法、Bootstrap法和貝葉斯法等,本研究據(jù)其2014年文章中提出的建議,首先使用依次檢驗法進行檢驗,流程主要分為4步。第一步,檢驗收入與居民幸福感的回歸系數(shù),如果回歸系數(shù)顯著則進入后續(xù)中介效應(yīng)分析;第二步,依次檢驗收入與休閑重要性、休閑重要性與居民幸福感的回歸系數(shù),如果兩個回歸系數(shù)都顯著,則間接效應(yīng)顯著;第三步,對收入、休閑重要性與居民幸福感進行回歸分析,檢驗收入與居民幸福感的回歸系數(shù),如果回歸系數(shù)顯著則直接效應(yīng)顯著;第四,判斷第二步和第三步回歸系數(shù)的正負,如果同向則屬于部分中介效應(yīng)。表5報告了中介效應(yīng)檢驗結(jié)果23。
模型將收入從控制變量中剔除,同時在因變量為居民幸福感時將工作重要性納入控制變量。根據(jù)回歸分析結(jié)果,控制其他因素后,休閑重要性在收入與居民幸福感的關(guān)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收入直接影響居民幸福感,同時部分地通過休閑重要性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間接影響,收入越高的人越重視休閑,而越重視休閑的人其幸福感也越強。這一結(jié)論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由于工作是收入的來源,該結(jié)論也反映出休閑重要性與工作重要性并非互斥關(guān)系,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
5 研究結(jié)論與政策建議
5.1 結(jié)論與討論
研究基于WVS (1990—2018年)6輪調(diào)查的中國數(shù)據(jù),通過回歸分析探討中國居民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認知對幸福感的影響,以及居民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程度對幸福感的影響,并檢驗了休閑重要性在收入與居民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yīng),以期揭示長時間序列下中國居民的休閑和工作價值觀變遷。研究結(jié)果顯示:第一,整體來看,中國居民對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的認知均對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的正向影響;第二,1990—2018年,這種影響發(fā)生了逆轉(zhuǎn),從認為休閑重要的人更加不幸福、認為工作重要的人更幸福,轉(zhuǎn)變?yōu)檎J為休閑重要的人更幸福而工作重要性對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第三,整體來看,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程度對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分年份來看,1990年重視工作勝過休閑的人更幸福,2013年重視休閑勝過工作的人更幸福,其他年份回歸結(jié)果不顯著;第四,休閑重要性在收入與居民幸福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收入直接影響居民幸福感的同時,部分地通過影響居民休閑重要性認知,進而影響居民幸福感。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對休閑的重視程度提升,人們在工作與休閑的平衡中越來越側(cè)重休閑,這種變化不僅是我國經(jīng)濟躍升的寫照,也是社會進步的證明。隨著經(jīng)濟繁榮,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幸福感也隨之提升,但人們對物質(zhì)的需求并非永無止境,收入的持續(xù)增長并未帶來居民幸福感的同步增長[46],物質(zhì)充裕后人們開始追求高質(zhì)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時間與金錢的權(quán)衡中開始偏重時間[47],而過去的30年中,看重休閑的人由不幸福變得幸福,正是全民休閑氛圍的深刻體現(xiàn)。休閑由特定歷史時期下,人們依據(jù)其面臨的生活歷程和所抱有的生活理想而確立起來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所決定,本身是一種人類文明程度的標尺[48]。進入21世紀后,休閑的價值和意義得到更廣泛的社會認同,注重休閑的個體能夠更好地享受休閑時光并獲得幸福感,這印證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盡管休閑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有所提升,但6輪調(diào)查中的工作重要性均值始終高于休閑重要性均值,工作始終是我國居民生活的重心,工作帶來的穩(wěn)定的收入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時,休閑參與也需要物質(zhì)基礎(chǔ),休閑和工作不是非此即彼的關(guān)系,而是相互依存、對立統(tǒng)一的,只是隨著社會發(fā)展進步和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需要重新找到休閑和工作之間的平衡。Keynes在一個世紀之前預測,未來人們將不斷從重復性工作中“解放”,獲得更多自由時間[1],然而實際上人們?nèi)匀幻媾R著技術(shù)性失業(yè)和全球經(jīng)濟衰退的風險[49]。每天只工作3小時的理想世界離我們?nèi)匀幌喈斶b遠,但隨著經(jīng)濟不斷繁榮,人們首先會因為思想觀念的改變而產(chǎn)生更多休閑需求,比工作更快一步“解放”的是人們的觀念,而兩種“解放”之間的不同步是造成人們對休閑時間不滿足、對工作時間不滿意的重要原因。
5.2 政策建議
第一,高度重視國民休閑保障。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休閑的需求持續(xù)增長,休閑消費也相應(yīng)增加,休閑政策應(yīng)平衡好休閑的經(jīng)濟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一方面,政府需要著力規(guī)范和引導休閑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提升休閑產(chǎn)品和服務(wù)質(zhì)量,推動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融合,充分發(fā)揮休閑的經(jīng)濟價值;另一方面,政府還應(yīng)注重提供高質(zhì)量公共休閑產(chǎn)品,完善公共休閑服務(wù)和相關(guān)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推動基本公共休閑服務(wù)均等化,促進休閑發(fā)展與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相互融合,確保休閑的社會和文化價值。
第二,系統(tǒng)改革工時制度。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shù)的迅速發(fā)展,工作和休閑的邊界逐漸模糊,加速了休閑工作化,人們休閑的時間同時也是為生成流量而工作的時間[50]。當然,數(shù)字時代也為真正的自由勞動創(chuàng)造條件,使得休閑和工作統(tǒng)一成為可能,勞動本身也有可能成為自由和休閑,促進了工作休閑化。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建立更加靈活、彈性的工時制度。我國現(xiàn)行工時制度存在標準工時制過于嚴格、特殊工時制不夠具體[51]、加班規(guī)定寬松、違法成本較低等問題[52],這些問題使得工時制度難以滿足勞動者對休閑和工作時間進行靈活安排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對現(xiàn)行工時制度進行系統(tǒng)性改革。
第三,推動落實休假制度。我國以保障居民休閑時間為目的的休假制度主要包括公休日、11天的法定年節(jié)假日1、5~15天的帶薪年休假2。然而,現(xiàn)行休假制度在保障休閑權(quán)利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價值錯位,在相關(guān)規(guī)定尤其是帶薪年休假的落實上存在一些難題[53]。休假應(yīng)被視為一項權(quán)利,而非僅僅是一種福利[54]。隨著居民對休閑需求的不斷增加,相關(guān)部門應(yīng)以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推動用人單位盡快完善和落實休假制度,并積極建立完善相關(guān)支持措施,以切實保障勞動者的休假權(quán)益。
第四,引導居民形成良好的休閑和工作觀。根據(jù)馬克思的勞動休閑觀,休閑與自由勞動的過程同一且在人的本質(zhì)層面是統(tǒng)一而不可分割的,人們通過自由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發(fā)揮自我才能[55],從而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自我,因此勞動即休閑。勞動與休閑的統(tǒng)一不僅要求客觀層面物質(zhì)資料的充足,也需要在主觀層面提升精神境界。國家應(yīng)倡導并打造積極的休閑和工作輿論氛圍,引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樹立良好的休閑和工作價值觀,使其在工作和休閑中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人生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主要關(guān)注居民對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的主觀認知,未能結(jié)合實際的休閑和工作行為,相對而言缺乏客觀視角;對休閑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的測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只能通過比較來間接地體現(xiàn)工作和休閑之間的平衡。后續(xù)研究可以嘗試結(jié)合不同研究方法,綜合探討休閑和工作時間分配以及具體的休閑、工作參與行為,以獲得更加準確、全面的結(jié)論。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KEYNES J M. 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 (1930)[C] // KEYNES J M. Essays in Persuas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32: 358-373.
[2] GERSHUNY J. Veblen in reverse: Evidence from the multinational time-use archiv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9, 93(1): 37-45.
[3] 王琪延. 北京市居民生活時間分配研究[J]. 管理世界, 1997(4): 200-205. [WANG Qiyan. The distribution of living time of residents in Beij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1997(4): 200-205.]
[4] 田童, 王琪延, 韋佳佳. 北京市居民休閑時間30年變遷[J]. 科學·經(jīng)濟·社會, 2019, 37(3): 57-66. [TIAN Tong, WANG Qiyan, WEI Jiajia. Change of Beijing residents’ leisure life in the past 30 years[J]. Science Economy Society, 2019, 37(3): 57-66.]
[5] 蔣獎, 秦明, 克燕南, 等. 休閑活動與主觀幸福感[J]. 旅游學刊, 2011, 26(9): 74-78. [JIANG Jiang, QIN Ming, KE Yannan, et al. Leisure activities and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9): 74-78.]
[6] 宋瑞, 金準. 休閑與主觀幸福感: 西方研究述評[J].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37(6): 112-118. [SONG Rui, JIN Zhun. A review on Western research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37(6): 112-118.]
[7] KUYKENDALL L, TAY L, NG V. Leisure engagemen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5, 141(2): 364-403.
[8] 羅楚亮. 城鄉(xiāng)分割、就業(yè)狀況與主觀幸福感差異[J]. 經(jīng)濟學(季刊), 2006(2): 817-840. [LUO Chuliang. Urban-rural divide employmen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6(2): 817-840.]
[9] BOWLING N A, ESCHLEMAN K J, WANG Q.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10, 83(4): 915-934.
[10] 韋佳佳, 王琪延. 休閑時間對職工工作績效的影響——以北京市為例[J]. 北京社會科學, 2022(3): 34-44. [WEI Jiajia, WANG Qiyan. The influence of leisure time on employees’ work performance: Taking Beijing for example[J]. Social Sciences of Beijing, 2022(3): 34-44.]
[11] 劉耳. 休閑: 一種文化價值觀的轉(zhuǎn)變[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3(5): 75-77. [LIU Er. Leisure: A change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human culture[J].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3(5): 75-77.]
[12] 劉慧梅, 張彥. 西方休閑倫理的歷史演變[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6(4): 91-95. [LIU Huimei, ZHANG Yan. Evolution of the leisure ethic in Western countries[J].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6(4): 91-95.]
[13] T.B.凡勃倫. 有閑階級論[M]. 李風華,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13. [VEBLEN T B.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 LI Fenghua, trans.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7: 13.]
[14] 張永紅. 解讀馬克思的勞動休閑觀[J]. 學術(shù)論壇, 2009, 32(6): 41-44. [ZHANG Yonghong. An interpretation of Karl Marx’s labor and leisure[J]. Academic Forum, 2009, 32(6): 41-44.]
[15] 吳育林. 論馬克思的勞動休閑觀[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6(7): 85-89. [WU Yulin. On Karl Marx’s labor-leisure view[J].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6(7): 85-89.]
[16] POUWELS B, SIEGERS J, VLASBLOM J D. Income, working hours, and happiness[J]. Economics Letters, 2008, 99(1): 72-74.
[17] DELEIRE T, KALIL A. Does consumption buy happines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10, 57(2): 163-176.
[18] HAMERMESH D S, LEE J. Stressed out on four continents: Time crunch or yuppie kvetch?[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7, 89(2): 374-383.
[19] 王琪延, 韋佳佳. 收入、休閑時間對休閑消費的影響研究[J]. 旅游學刊, 2018, 33(10): 107-116. [WANG Qiyan, WEI Jiaji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come and leisure time on leisure consump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10): 107-116.]
[20] 周琭璐. 休閑區(qū)隔: 中國居民休閑參與的社會分層機制及其代際差異研究[J]. 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35(6): 17-36. [ZHOU Lulu. Leisure distinction: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mechanism and its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 of Chinese residents’ leisure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35(6): 17-36.]
[21] LEE J C, HALL D L, WOOD W. Experiential or material purchases: Social class determines purchase happines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8, 29(7): 1031-1039.
[22] WHILLANS A V, DUNN E W, SMEETS P, et al. Buying time promotes happines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114(32): 8523-8527.
[23] WHILLANS A V, WEIDMAN A C, DUNN E W. Valuing time over money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happiness[J].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6, 7(3): 213-222.
[24] WHILLANS A V, DUNN E W. Valuing time over money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ocial connection[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8, 36(8): 2549-2565.
[25] MOGILNER C.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21(9): 1348-1354.
[26] HERSHFIELD H E, MOGILNER C, BARNEA U. People who choose time over money are happier[J].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6, 7(7): 697-706.
[27] TINSLEY H E A, ELDREDGE B 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ir need-gratifying propertie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5, 42: 123-132.
[28] BROECK A V D, FERRIS D L, CHANG C, et al. A review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t work[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6, 42(5): 1195-1229.
[29] WALKER G J, KONO S. The effects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during leisure and paid work on global life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8, 13(1SI): 36-47.
[30] GUI J, KONO S, WALKER G J. How do work and leisure contribute to Hong Kong Chinese’ life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21, 52(4SI): 508-528.
[31] BOVEN L V, GILOVICH T.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5(6): 1193-1202.
[32] GLOVER T D. All the lonely people: Social isolation and the promise and pitfalls of leisure[J]. Leisure Sciences, 2018, 40(1-2): 25-35.
[33] GLOVER T D, PARRY D C. Friendships developed subsequent to a stressful life event: The interplay of leisure,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08, 40(2): 208-230.
[34] CHIAPPORI P, LEWBEL A. Gary Becker’s 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J]. Economic Journal, 2015, 125(583SI): 410-442.
[35] KOOL W, BOTVINICK M. A labor/leisure tradeoff in cognitive control[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4, 143(1): 131-141.
[36] CANER A.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Turkey in recent year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6, 127(1): 361-399.
[37] KHALIL S, MANSOUR H. The impact of work and leisure importance on happiness in Egyp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appiness and Development, 2021, 6(4): 404-438.
[38] MACCHIA L, WHILLANS A V. Leisure beliefs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21, 16(2): 198-206.
[39] 周長城, 周琭璐. 跨文化視角下休閑認同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考察[J]. 山東社會科學, 2020(10): 78-85. [ZHOU Changcheng, ZHOU Lulu. A research of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eisure identit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2020(10): 78-85.]
[40] WILSON W.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67, 67(4): 294.
[41] 聶建亮, 吳玉鋒. 勞動幸福還是休閑幸福?——“無休”狀態(tài)對農(nóng)村老人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實證分析[J]. 江漢學術(shù), 2021, 40(5): 60-71. [NIE Jianliang, WU Yufeng. Happiness from work or leisur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no leisure/retire-ment” on rural elderly’s sense of happiness[J]. Jianghan Academic, 2021, 40(5): 60-71.]
[42] 李粉, 廖紅君. 休閑、收入與城鎮(zhèn)居民幸福感——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diào)查的證據(jù)[J]. 人口與經(jīng)濟, 2018(1): 103-115. [LI Fen, LIAO Hongjun. Leisure, income and happiness: A study based on CFPS data[J]. Population amp; Economics, 2018(1): 103-115.]
[43] 溫忠麟, 張雷, 侯杰泰, 等. 中介效應(yīng)檢驗程序及其應(yīng)用[J]. 心理學報, 2004(5): 614-620. [WEN Zhonglin, ZHANG Lei, HOU Jietai, et al. Test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diating effects[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4(5): 614-620.]
[44] 溫忠麟, 葉寶娟. 中介效應(yīng)分析: 方法和模型發(fā)展[J]. 心理科學進展, 2014, 22(5): 731-745. [WEN Zhonglin, YE Baojuan. Analyses of mediating e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s and models[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 22(5): 731-745.]
[45] 溫忠麟, 方杰, 謝晉艷, 等. 國內(nèi)中介效應(yīng)的方法學研究[J]. 心理科學進展, 2022, 30(8): 1692-1702. [WEN Zhonglin, FANG Jie, XIE Jinyan et al. Methodological research on mediation effects in China’s mainland[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2, 30(8): 1692-1702.]
[46] 邢占軍. 我國居民收入與幸福感關(guān)系的研究[J]. 社會學研究, 2011, 25(1): 196-219. [XING Zhanjun.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11, 25(1): 196-219.]
[47] HERSHFIELD H E, MOGILNER C, BARNEA U. People who choose time over money are happier[J].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6, 7(7): 697-706.
[48] 馬惠娣. 休閑——文化哲學層面的透視[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0(1): 59-64. [MA Huidi. Leisure: From cultural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J].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0(1): 59-64.]
[49] J. 里夫金. 工作的終結(jié)后市場時代的來臨[M]. 王寅通,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8: 4. [RIFKIN J. The End of Work: The Decline of the Global Labor Force and the Dawn of the Post-Market Era[M]. WANG Yintong,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8: 4.]
[50] 袁繼紅, 丘仙靈. 玩勞動: 數(shù)字時代勞動與休閑的耦合邏輯[J]. 哲學分析, 2022, 13(2): 3-14. [YUAN Jihong, QIU Xianling. Playbour: Coupled logic in the relationship of labor and leisure on digital age[J]. Philosophical Analysis, 2022, 13(2): 3-14.]
[51] 趙紅梅. 論我國工時制度的缺陷、價值功能及其完善[J]. 環(huán)球法律評論, 2020, 42(1): 41-57. [ZHAO Hongmei. Defects, value fun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working hour system in China[J]. Global Law Review, 2020, 42(1): 41-57.]
[52] 錢葉芳, 徐順鐵, “996類工作制”與休息權(quán)立法——資本與法律的博弈[J]. 浙江學刊, 2019(4): 56-67. [QIAN Yefang, XU Shuntie. “996 types of work system” and the legislation of the right to rest: The game between capital and law[J].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2019(4): 56-67.]
[53] 寧立標. 論我國帶薪休假權(quán)保障立法的完善[J]. 法商研究, 2016, 33(2): 17-26. [NING Libiao. The perfection of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paid holiday right in China[J]. Studies in Law and Business, 2016, 33(2): 17-26.]
[54] 李炳安. 我國勞動工時和休息休假制度的價值選擇與制度完善[J]. 社會科學研究, 2017(5): 103-109. [LI Bing’an. The value choice and system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of working hours and rest and vacation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7(5): 103-109.]
[55] 何云峰, 朱丹. 勞動二重性矛盾運動如何推動勞動幸福程度的持續(xù)提升[J]. 理論探討, 2022(4): 120-127. [HE Yunfeng, ZHU Dan. How the labor duality contradiction movement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abor happiness[J].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2022(4): 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