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書籍如同閃爍的明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們是我心靈的伙伴,陪我共度風雨,共享陽光。每當我陷入困境或迷茫時,都是書籍指引我方向,給我力量和勇氣。
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從叔叔家一個破囤空子里發(fā)現一本破舊不堪的書。當時正是星期天,我坐在一間空屋子里就開始讀了起來,書名叫《草原烽火》。雖然有些字我還不認識,但能看懂。剛看了幾頁,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用3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幾十萬字的小說。書中主人公名叫巴吐吉拉嘎熱,他從一個奴隸成長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戰(zhàn)士、戰(zhàn)斗英雄,讓我觸動很深的是他在奴隸生活中所經受的千難萬苦。那種苦、那種難,是今天人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來的。生活中我也經歷過許多吃不上飯、穿不暖衣、受屈受辱的時刻,每當快堅持不住的時候,我就想起巴吐吉拉嘎熱。我知道,再苦再累再難,我比他也幸福多了,所以我無論何時何地都保持一種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也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我讀到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是一本小人書,書的最后幾句話是:“社會是很大很大的,只要自己努力,一定會在那里找到面包和工作?!边@幾句話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的家在塞北的一個小山溝里,早些年村民生活特別艱辛,遇到旱澇年頭,常常好幾天見不到糧食,靠吃野菜度日。但就是這樣我也沒有喪失生活、奮斗的信心,始終熱愛讀書,筆耕不輟。我沒有文憑、文化不高,但我輟學后始終堅持自學。我們家鄉(xiāng)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通上電,我就在屋地一口大囤上鋪一塊木板,白天參加繁重的集體勞動,晚上就著昏黃的煤油燈看書,用秫秸稈夾上一根圓珠筆芯,用撿來的破水泥袋子訂成本子進行寫作,先是通訊報道,后來寫些詩歌、小說、散文、戲曲、影視劇等。如今,30多年過去了,我在縣級以上媒體發(fā)表新聞稿件3000多篇,發(fā)表文學作品300多萬字,編輯出版文學史志著作20余部,出版長篇、中篇、短篇小說30余部(篇),出版、上映影視劇13部,獲國家、省、市以上嘉獎50多次。
讀書學習提高了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養(yǎng),教會了我怎樣做人,也鋪平了我的前進道路。我后來進入水務局工作,先后擔任技術員、文秘,《水務志》副主編等,并兼任中國經濟管理科學院研究員、央視網編輯,還有幸被推薦為承德市政協(xié)委員,并連任幾屆。目前,有兩部農村題材電影劇本正在籌拍。2015年在承德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我與一些民間藝術家組織成立了承德民間百藝文化聯合會,并被推舉為終身主席。聯合會成立以來,做了許多促進當地文化發(fā)展、造福百姓、社會慈善等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多家新聞媒體報道了我們聯合會的事績。
如今,我依然深愛著閱讀。每當我翻開一本新書的時候,仿佛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那種喜悅和興奮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我仿佛看到了前方的路越來越寬廣,充滿了無限可能。
(作者為承德市第十、十一屆政協(xié)委員,承德市影視委員會副主任,承德民間百藝文化聯合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