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軍民用磨盤砸日偽軍“坦克” 】
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時期,山東成武縣劉菜園村有個叫劉金瑞的老人,以磨香油為生,全家住在一幢兩層土樓里。這是個四合院,被稱為“小皇城”。1942年農(nóng)歷三月,日偽軍在劉菜園附近的茍村集修建據(jù)點,遭到民眾反抗。四月的一天,兩輛坦克和近百名日偽軍進入劉菜園進行“掃蕩”。村民大部分已轉(zhuǎn)移,但劉金瑞帶著兒子和孫子仍然堅守在自家土樓上。
劉金瑞一家利用土樓優(yōu)勢,用土槍向敵人開火。槍聲引起敵人注意,一輛坦克沖向四合院,企圖撞開大門。情急之下,劉金瑞一家人把一個舊磨盤搬到門樓上,朝正在撞門的坦克砸了下去。只聽“哐當”一聲,坦克不動彈了,劉金瑞也不幸中彈犧牲。這時天色已晚,成武縣抗日獨立營趕來增援,敵人用另一輛坦克拖上那輛“趴窩”的坦克倉皇逃走了。從此,“小皇城磨盤砸坦克”成為成武縣抗日史上的一段佳話。
二戰(zhàn)期間日軍坦克的裝甲普遍很薄,幾百斤重的石頭磨盤從高處落下,如果砸到關(guān)鍵部位,坦克被砸“趴窩”是有可能的。另外,當時日軍開的可能不是坦克,而是裝甲車,因為兩者在外觀上很像,村民很容易將裝甲車誤認為是坦克。而裝甲車的裝甲厚度又比坦克薄許多,如果是日軍裝甲車,這一可能性就更大了。"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文史博覽》魯陶/文)
【 文學界名人改名趣事" " 】
沈雁冰(1896-1981)剛開始寫小說時,許多報刊都不登他的文章,他寫文章的時候內(nèi)心就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筆名是“矛盾”。后來,他把寫好的小說給葉圣陶看,葉看后非常高興,就決定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葉圣陶認為“矛盾”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后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時,艾青正在法國留學。他同許多留法中國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視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館去,在填寫住宿登記時,旅館人員問他名字,艾青說叫“蔣海澄”。對方誤聽為“蔣介石”,馬上嚷嚷開了。艾青一氣之下,就在“蔣”的“草”字頭下面打了個“×”,又取“澄”的家鄉(xiāng)口音諧音為“青”,在住宿登記上填上“艾青”。此后,這名字便沿用下來。
張恨水(1895-1967),原名張心遠。有一次,他讀了李煜的《烏夜啼》末句詩“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后,醒悟到時間如流水,切不可讓它在嘆息中白白流逝。于是改名張恨水,作為對自己一生的鞭策。 " " " " " " " " " " " " " " " " " ""(摘自《廣西農(nóng)墾報》艾興君/文)
【 “蒼生”因何指百姓" "】
時??匆娦≌f里、影視熒屏上那些大人物把蒼生這個詞掛在嘴邊。“蒼生”因何指百姓?
所謂“蒼生”,指的是草木叢生之處,借指百姓和一切生靈。它最早的出處是《尚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南宋的孔傳作注說:“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蒼然生草木,言所及廣遠。”這是禹贊譽舜帝德行高潔,恩澤四方,連草木都被惠及了。后來,蒼生衍化出百姓的意思。 " " " " " " " " " " " " " " " " " """(摘自《山西工人報》古傲狂生/文)
【 為什么相同的東西叫“雷同”" "】
我們經(jīng)常在影視劇字幕部分看到“本劇純屬虛構(gòu),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字樣,為什么相同的東西叫“雷同”呢?
古時有一種說法,打雷時萬物都同時響應。打雷常伴有閃電,山川會有回聲,古人認為閃電和回聲都是在附和“雷公”,所以古時文人如果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是附和別人的觀點,就會被說成是“雷同”。因此,“雷同”的原意是指隨聲附和,后來漸漸泛指相同。(摘自《百科知識》曉軍/文)
【 [咬文嚼字]“分辯”“分辨”形似音同含義有別 】
近讀某報,一文中有這樣兩句話:“他愛說什么就說什么吧,我不想分辨?!边@兩句話中的“分辨”,應該是“分辯”。
“分辯”“分辨”都是動詞,形似音同含義有別?!胺洲q”的“辯”,有“言”字,表示辯白,指說話,如“證據(jù)俱在,無需辯白”。而“分辨”表示辨別,如“走在路上下起大雨,連方向也分辨不清了”。上例中正是指辯白,應該用“分辯”。"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