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缺乏進行批判性思維的機會,這導致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發(fā)展不佳,因此學生很難建立深刻的閱讀認知。針對此情況,初中語文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尤其應利用恰當?shù)牟呗詫嵤╅喿x教學,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順其自然地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诖?,文章在界定批判性思維,闡述閱讀教學與批判性思維關系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5-0035-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依據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發(fā)展需求,
將思維能力作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維度。同時,《課程標準》指明,學生的思維應當具有批判性,
這意味著,初中語文教師要以日常教學過程為契機,著力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然而,當前有部分初中語文教師未能準確地認知批判性思維,忽視閱讀教學與批判性思維的關系,仍在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實施閱讀教學,導致學生缺乏進行批判性閱讀的機會,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影響了語文閱讀效
果[1]。要想改善現(xiàn)狀,初中語文教師應在正確認知批判性思維與閱讀教學關系的基礎上,運用恰當?shù)牟呗砸龑W生閱讀,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一、批判性思維的界定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超越學科的,適用于所有學科的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是個體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高階階段,是在產生觀點、進行判斷、制訂決策、得出結論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2]。
批判性思維有兩大特征。一是懂得如何質疑,即會提問。會提問需要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分析,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這是學生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起點。二是懂得如何判斷,即會解答。會解答需要學生發(fā)散思維,進行論證、推理,做出恰當?shù)呐袛嗪徒忉尅_@是學生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關鍵。結合這兩大特征,批判性思維能力就是以提出疑問為起點,以判斷、解釋為過程而發(fā)展起來的思維能力。
二、批判性思維與語文閱讀教學的關系
(一)語文閱讀教學是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沃土
語言運用與思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語文教學必須同時促使學生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3]。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這兩種能力的途徑。具體來說,大部分閱讀文本具有情境性、開放性的特點。在體驗不同的情境時,學生會發(fā)散思維,孕育新思想,提出新觀點。受認知差異的影響,學生間的新思想、新觀點不盡相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間很容易碰撞出思維火花,從而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入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進行論證、推理、判斷、解釋,最終達成共識。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取豐富的語言知識,掌握語用方法,積累語用經驗,增強語用能力,還可以自然而然地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由此可見,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沃土。
(二)批判性思維指明語文閱讀改革的新方向
語文學科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體,引導著學生像學者一般去追尋朦朧美,實現(xiàn)科學性與審美性的相統(tǒng)一。但是,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師過度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機械地引導學生分析字詞句,品味寫作意圖、思想情感,如此教學看似能夠幫助學生追尋閱讀文本中的美感,但實際上因為忽視學生的論證、推理、判斷、解釋,導致學生缺乏批判性閱讀機會,不利于學生獲取閱讀方法,積累閱讀經驗,培養(yǎng)質疑精神。此外,還有部分教師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習慣于教給學生一些“套用型”的技巧,如教給學生一些表達文本思想情感的套話,如此做法雖然可以使學生在考試中獲取一定的分數(shù),但容易使學生思維僵化,無法自主地深入思考,理解閱讀文本。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可以扭轉當前的閱讀教學形勢,促使學生掌握閱讀主動權,主動經歷論證、推理、判斷、解釋這一過程,由始至終進行批判性思考,建立深刻的閱讀認知,獲取閱讀方法,豐富閱讀經驗,提高閱讀能力。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指明了閱讀教學改革新方向,便于教師以生為本地實施閱讀教學。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一)建構自由環(huán)境
1.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影響課堂教學環(huán)境自由與否的關鍵因素。師生關系不良,閱讀課堂氛圍往往沉悶枯燥。尤其,教師會成為課堂的“權威”,學生則會喪失質疑、論證、推理、判斷、解釋的機會。要想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教師首先要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
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尊重學生,寬容對待學生。具體而言,在尊重學生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從過去的“權威者”變?yōu)椤耙龑д摺?,采用恰當?shù)姆绞綄W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獲得學習機會,很容易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思考閱讀內容,由此產生認知沖突,提出問題,繼而經歷論證、推理、判斷、解釋的過程。如此,學生可以增強批判意識,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面對種種問題,容易受到挫折,降低閱讀積極性。教師要學會寬容對待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使學生自覺地分析問題成因,解決問題,由此在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閱讀能力等方面獲得良好發(fā)展。在讀有所得的情況下,學生會提高閱讀興趣,主動地進行批判性閱讀。
2.應用多元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影響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因素之一[4]。當教學評價主體、方式、內容單一時,大部分學生無法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長期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愈加消極,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不利于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具有開放性、理性等特點,這意味著學生要從多種角度解讀、認知文本內容。要想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促使每個學生都能了解自身的閱讀情況,拓寬認知事物的角度,實現(xiàn)批判性閱讀。如此,學生才能提高閱讀興趣,主動投身到閱讀活動中,用實際行動營造輕松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在如此環(huán)境下,學生的批判性閱讀欲望高漲,學生才能主動進行批判性閱讀,切實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巧設質疑情境
1.緊扣文本細節(jié),于無疑處生疑
質疑是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起點[5]。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緊扣文本細節(jié),如標題、留白處、“客觀”信息處等,提出問題,推動學生閱讀、質疑。
例如,在閱讀《狼》時,大部分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認知、剖析文本內容。但是,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他們的認知停留在“屠夫足智多謀”“狼不敵屠夫”等淺層面上。若想讓學生建立深刻的認知,教師可以緊扣“客觀”信息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如:
“為什么屠夫能殺死狼,僅僅是因為他識破了狼的詭計嗎?”“屠夫在與前方的狼打斗時理應會發(fā)出聲音,為什么正在打洞的狼卻沒有聽到聲音呢?如果狼聽到了打斗的聲音,為什么不出來幫助自己的同類呢?”受這些問題的驅動,學生會打破淺層認知的限制,走進文本深處,認真思考,提出個性觀點,繼而不斷地閱讀、思考,找尋關鍵信息,判斷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由此得出正確結論,自主解釋。教師則可以依據學生的解釋內容,緊扣“客觀”信息處,提出其他的相關問題,
促使學生繼續(xù)進行批判性閱讀。
通過細讀文本,學生不僅獲得了批判性閱讀機會,鍛煉了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切實地走進了文本深處,建立了深刻的閱讀認知。
2.圍繞假設情節(jié),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
假設的情節(jié)是學生開放思維,感知文本意義的入手點。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文本中的情節(jié),提出假設情節(jié),促使學生思考、求證、分析文本,走進文本的意義世界中,建立深刻的認知。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描述于勒的不同境遇,展現(xiàn)了菲利普夫婦對其態(tài)度的變化,揭示了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冷酷。在課堂上,
教師可以故事的既定情節(jié)為依托,引導學生誦讀、分析,感知菲利普夫婦的形象特點?;趯W生的感知情況,教師可以假設情節(jié),提出問題:“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遇到的不是淪為乞丐的于勒,而是發(fā)了大財?shù)挠诶眨麄儠绾螌Υ诶??”在已有閱讀認知的支撐下,學生會依照菲利普夫婦的形象特點,設想場景,如“菲利普夫婦興高采烈地邀請于勒回家。在回家后,一家人熱情地招待于勒”“在邀請于勒回家后,一家人對他百般討好,試著榨干于勒的價值”等。在如此想象的助力下,學生能進一步感受到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從而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其他場景,如“當于勒沒有利用價值后,
菲利普夫婦會如何對待他?”,借此使學生深刻地感受菲利普夫婦的冷漠。
通過想象情境,學生既可以遷移閱讀認知,自主思考、分析、求證,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加深對文本內容的認知,又可以積累批判性閱讀經驗,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貫穿啟思方法
1.搭建矛盾性學習情境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閱讀文本具有朦朧的意境,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很容易引發(fā)種種矛盾。在矛盾的情境中,學生會激發(fā)閱讀欲望,想要一探究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進行論證、推理、判斷、解釋,走進文本深處,同時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對此,教師可以解讀閱讀文本,找尋矛盾處,搭建矛盾性學習情境,促使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
例如,《背影》這篇文章中存在五種矛盾:情理上的矛盾、心理上的矛盾、經濟上的矛盾、表現(xiàn)上的矛盾、語言上的矛盾。教師可以這些矛盾處為切入點,搭建矛盾性的學習情境。以心理上的矛盾為例,文章中寫道:“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被诖耍處熆梢砸龑W生思考
“父親為什么會躊躇”。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站在父親的角度進行思考——自己有事要忙,很難抽出時間照顧兒子,但是又擔心別人無法精心地照顧兒子。經過思想斗爭,父親最終決定送兒子。在現(xiàn)實與情感的矛盾中,父親將情感的砝碼傾向了自己的兒子,
這表現(xiàn)出了父親對兒子的愛。之后,教師可以圍繞其他矛盾搭建矛盾性學習情境,推動學生分析、推斷、解釋。
通過不斷分析不同的矛盾性學習情境,學生一步步地論證、解釋了父親對兒子的愛,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尤其豐富了批判性閱讀經驗,發(fā)展了批判性思維能力。
2.開展辯論活動
辯論是學生表達個性觀點的途徑。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解讀其觀點也會圍繞自己的觀點,分析文本,獲取證據,求證自己的觀
點。在辯論時,學生會捕捉、更正自己及他人的邏輯漏洞,提升邏輯的嚴謹性?;诖?,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閱讀情況,組織辯論活動。
例如,在閱讀《愚公移山》這篇文章時,學生會分析愚公的所作所為,建立不同的感知。有學生認為愚公愚不可及,有學生認為愚公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基于學生的不同觀點,教師可以組織辯論活動,鼓勵學生再次誦讀文本內容,找尋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在找尋證據時,學生會進行分析、推理、判斷、解釋,
進一步強化自身的認知,做好辯論準備。在辯論過程中,雙方辯友圍繞各自的觀點,提出不同的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或反駁他人的觀點,由此一次次地進行論證,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通過體驗辯論活動,學生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內容,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還可以自然而然地增強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有利于提升批判性思維水平。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師應關注批判性思維與語文閱讀教學的關系,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尤其要緊扣批判性思維的特點,以日常的閱讀教學為依托,建構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巧設質疑情境,貫穿啟思方法,為學生提供批判性閱讀機會,使學生在經歷論證、推理、判斷、解釋這一過程中深刻地理解閱讀內容,自然而然地提升批判性思維水平,由此做到讀有所得,增強語文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梁丹丹.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3,9(6):105-108.
黃強.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帶上她的眼睛》為例[J].教師教育論壇,2022,35(10):35-37.
王添群.基于初中語文閱讀開展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6):185-187.
黃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有效方法[J].新課程研究,2022(14):126-128.
王添群.辨析批判性閱讀與基于初中語文閱讀的批判性思維教學[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