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資源是新時期學校開展德育的重要載體。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地域性、貼近生活、形式生動等特點,學校應當利用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養(yǎng)其政治認同感,進而培育青少年歷史主動精神,夯實歷史自信。以河北紅色文化為例,河北省對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學校、政府和紅色文化基地三方主體要共同發(fā)力,進一步將本土紅色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實踐,豐富學校德育的形式與內容,進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承發(fā)展。
關鍵詞:河北;紅色文化;青少年;歷史自信
中圖分類號:G63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4)06-0025-03
紅色革命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歷史長河里中國人民長期革命斗爭的璀璨成果,更是當今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為當代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紅色文化的形成與中國革命斗爭的實踐過程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紅色文化就是中國革命歷史的直接承載者。而河北作為新中國“進京趕考”的出發(fā)地,“是革命的土地,是英雄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沿著革命圣地的“紅色足跡”不斷感悟紅色精神,追尋紅色記憶,本質上就是青少年夯實歷史自信,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
一、依托本土紅色文化夯實青少年歷史自信的價值邏輯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的物質及精神文化遺產,河北作為革命老區(qū),在全國范圍內較早建立黨組織,歷經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積淀了大量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其大致可以分為無形遺產和有形遺產兩大類。有形遺產主要集中在革命戰(zhàn)爭遺址、紀念館、重要事件和人物舊址上,這些紅色遺產在經過系統(tǒng)化統(tǒng)籌后形成散布在河北地區(qū)的教育基地。據統(tǒng)計,河北省紅色旅游資源單體共計133處,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計34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26處。無形遺產則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熱血在燕趙大地遺留下的精神文化成果,既有踐行馬克思主義道路的李大釗精神,又有抗戰(zhàn)時期救死扶傷的白求恩精神以及不畏強敵、積極進取、敢于斗爭的西柏坡精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倍@些豐富的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正是堅定青少年歷史自信的文化基石。
二、依托本土紅色文化夯實青少年歷史自信的問題邏輯
近年來,河北省正努力嘗試對省內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fā)與利用,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在系統(tǒng)梳理紅色文化和旅游資源的基礎上,開設了多條紅色文化旅游路線以及紅色研學活動。但這些活動的受眾大多集中于成年人,且局限于發(fā)展旅游經濟、建設高校思政課程等方面,極大地忽視了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青少年群體。
部分中小學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視程度偏低,且缺乏配套的教材及課程。一方面,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錯誤的言論和思想影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自信不足,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懷疑。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成長需要精神引領。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因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層面也未能成體系地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形式單一,流于表面。與此同時,教師也缺乏對紅色資源課程開發(fā)的意識,現有的政治教材中關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容也不充足,盡管涉及到了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紅船精神等,但并不足以讓學生了解相應精神背后的故事內涵。
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在本土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上缺乏創(chuàng)新性。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廣泛普及,互聯網成為了青少年獲取信息、休閑娛樂的重要途徑。互聯網已成為當今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主要戰(zhàn)場,然而,當前河北紅色文化的展現形式較為單一,以革命舊址、紀念館、紀念碑為主,多采用圖片或文物陳列的方式,缺乏信息化、多樣化的傳播途徑,相當一部分的紅色文化基地還缺乏“走出去”的意識,同時河北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還呈現出趨同性和程序化,未能凸顯出具有區(qū)域特色的本土紅色文化優(yōu)勢。
三、依托本土紅色文化夯實青少年歷史自信的實踐邏輯
基于以上問題,當前仍需學校、政府和紅色文化基地三方主體共同發(fā)力,進一步將本土紅色文化融入中學階段的教育實踐,增強青少年對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認同,培育青少年歷史主動精神,夯實歷史自信。
學校要積極開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課堂。要充分發(fā)揮政治課堂的主陣地作用,通過對本土紅色文化的案例介紹,加之運用數字化技術,在班級開展課題探究活動、情境劇等,引導學生認清以所謂的反思歪曲歷史事實、用細枝末節(jié)否定整體大局等,都是違背歷史發(fā)展的,是屬于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邏輯。學校還可以開發(fā)以紅色文化為主體的校本課程作為思政課堂的有益補充,匯編河北紅色文化資源中的遺址、理論、人物、精神等內容,作為校本課程教材。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引領,堅持用唯物史觀看待社會發(fā)展的歷程,堅持真理,不僅要澄清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還要辯證看待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曲折,以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其次要采取新穎的課堂模式,不要局限于以教師講授、學生探究的主流授課方式,多采取如主題月、情景劇、“小小講解員”等形式,讓學生把政治課本上靜止的文字轉變?yōu)樯鷦拥墓适?,幫助學生親身體驗,感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最后在選擇課堂教學素材時要結合當地實際,借助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特有的親和性,讓學生在體驗和趣味中學習革命精神,夯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自信。例如石家莊地區(qū)的學校,可以選擇到西柏坡重走“進京趕考”路,從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中,重溫紅色革命歷史;可以走進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感悟革命烈士前仆后繼、可歌可泣的英勇精神,繼承先輩傳統(tǒng),汲取奮進力量。
政府要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做好政策支持工作。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并定期舉辦“紅色文化入校園活動”,如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與河北省教育廳、共青團河北省委聯合主辦“紅色講解員進校園活動”,由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烈士后代、黨史專家和青年代表組成的宣講團與石家莊市中小學生面對面溝通互動,生動講述了革命先輩們的感人故事。另一方面,要利用城市優(yōu)勢,通過地方電視臺、報刊、有影響力的公眾號以專題專欄的形式增加當地紅色文化宣傳。同時,要積極投資建設開發(fā)紅色文化基地,如推動經典景區(qū)完善優(yōu)化;加快推動西柏坡、八路軍129師紀念館、冉莊地道戰(zhàn)舊址、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等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提檔升級,全面提升景區(qū)核心吸引力和帶動力,培育一批紅色旅游龍頭景區(qū)。
紅色教育基地要充分整合紅色教育、文藝文化、文明實踐等多方資源,在廣泛開展主題宣講活動的同時,為廣大青少年量身定制“宣講套餐”。采取祭革命先烈、唱革命歌曲、聽革命故事、參觀革命遺跡等形式,把宣講搬到紅色教育基地里來,打造“紅色實景課堂”。如保定市清苑區(qū)冉莊地道戰(zhàn)紀念館組建了專門的紅色文化宣傳隊,通過快板、民謠、情景劇、舞蹈等多種形式走入該區(qū)校園,讓學生們更加形象地了解冉莊抗戰(zhàn)歷史,傳承家鄉(xiāng)的革命精神,擔當時代使命。多措并舉,充分發(fā)揮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讓青少年了解先輩英烈們的拼搏與擔當,用革命歷史增志氣、添骨氣,固底氣。
總之,青少年的歷史自信是建立在對黨的百年奮斗偉大征程基礎之上的,“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只有對過往歷史進程深入了解,對現今社會發(fā)展狀況全面認識,才能有歷史自信的底氣。而本土紅色文化正是一種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對青少年增強歷史自信,堅定理想信念有著重要的意義。對青少年講革命故事、說革命人物,用紅色文化連成中國人民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革命歷史進入青少年一代心中,讓革命歷史知識變?yōu)檎握J同,由史實文字變?yōu)榍楦屑耐?,最終以行動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進。
參考文獻:
[1]田" "珊.數字化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高校思政課的價值及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7).
[2]張有武.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實現維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06).
[3]曹椿寓,王紀鵬.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08).
[4]王麗媛,楊" "昕,張彥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的三重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09).
[5]張旭坤,陳" "剛,張?zhí)┏?新世紀以來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綜述[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2,(02).
[6]孫樂強.從唯物史觀到大歷史觀:歷史自信的理論與實踐邏輯[J].南京社會科學,2022,(11).
[7]劉" "芳,陳信鋮.新時代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意義和實踐路徑探析[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理論學習),2022,(09).
[8]林文俊,陳一收.培塑新時代青年堅定歷史自信的意蘊、原則與方法[J].理論導刊,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