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發(fā)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xié)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fā)展的基礎。由此可見,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自理是指自己照顧自己,這是一個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教師和家長應該解放雙手,引導幼兒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睡眠、洗漱等習慣,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學會照顧自己。要想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幼兒園和家庭要形成合力。教師要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家長要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在家中引導幼兒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以此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的意義,分析了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現狀,探討了在小班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運用圖示教學法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的意義
培養(yǎng)自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幼兒的思維品質,增強其生活和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師引導幼兒自主歸納整理自己的物品,能夠增強幼兒思維的條理性和縝密性,幫助幼兒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嘗試自我照顧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提高做事的效率。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主穿脫衣物、將自己的物品整理好等,能夠在這一過程中體驗自理的快樂,提高生活、學習的效率,增強自身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形成一定的獨立意識和責任心。
二、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現狀
幼兒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yǎng)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從筆者班上幼兒的實際情況來看,小班幼兒的依賴性較強,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剛進入幼兒園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缺乏自理的意識。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早晨來到教室時,很多幼兒不知道將晨檢牌插在哪里,要么自己亂插一通,要么需要爸爸或媽媽的幫助。二是部分幼兒在盥洗室不認得自己的毛巾、水杯,不知道怎么洗手,在上廁所后不會穿好褲子。三是上課時有些幼兒拿著小椅子亂跑,不知道放在哪里,也不知道坐在哪里。四是在進餐時,有些幼兒就靠在椅子上一動不動,等著教師來喂飯;還有的幼兒在進餐過程中難以保持桌面整潔,用餐結束后將餐具等留給教師收拾。五是在午睡環(huán)節(jié),部分幼兒不會穿脫衣服、鞋子,不知道將衣服、鞋子放好。
基于這樣的現狀,筆者和家長進行了溝通,發(fā)現部分幼兒對家長較為依賴,他們在家中不會自理,遇事不主動,事事等著家長幫助,而部分家長認為幼兒動手慢、做不好,就直接代勞?;诖耍P者認為,幼兒園有必要與家庭展開合作,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同時,幼兒園應建立完善的家園交流機制,讓教師和家長就幼兒在生活自理方面的情況及時進行溝通、交流,以提高幼兒教育的針對性。
三、運用圖示教學法培養(yǎng)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具體策略
圖示教學法是利用具體、形象的圖像或標記,幫助幼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具有直觀性與形象性,貼近幼兒的生活,易于幼兒操作與理解,尤其適用于年齡小的幼兒。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要,教師和家長可以設計以下三類圖示,以發(fā)展幼兒的自理能力。
(一)照片式對應圖示,激發(fā)幼兒動手操作興趣
教師可以運用照片式對應圖示這一方式,引導幼兒擺放好生活用品,如毛巾、水杯、書包、鞋等,并做好玩具的分類收納工作。
1.“送玩具回家”。小班幼兒活潑好動,對新穎的玩具充滿好奇和興趣,但往往不能對一件玩具保持長久興趣,經常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甚至把不同的玩具混在一起。對此,教師和家長可以在玩具收納筐或架子上貼上相應玩具的照片,讓幼兒按照一一對應的方式擺放和分類玩具,這不僅能夠減少整理玩具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
2.“我的毛巾、杯子在這里”。教師可以直接在杯架、毛巾架上貼好每個幼兒的照片,方便他們快速找到自己的杯子和毛巾。在家里,家長可以在放置幼兒毛巾和水杯的地方貼上相應的物品圖片,讓幼兒在用完物品后及時放到相應的位置上。
3.“小鞋子對對碰”。在午休環(huán)節(jié),筆者發(fā)現部分幼兒會將鞋子亂扔亂放,在起床后經常會把鞋子穿反。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先拍下鞋子擺放正確的照片,將其貼在午睡室的墻上,又在地面上粘貼區(qū)分左右的明顯的小鞋印貼紙,在小鞋印的左右各貼上一個幼兒喜愛的小標記貼,并讓幼兒學唱兒歌“小鞋對對碰,鞋扣找標記”,引導幼兒發(fā)現有些鞋子的鞋扣是向外的特點,以此幫助幼兒正確擺放鞋子、自主學習穿鞋子。
4.“我會上廁所”。部分小班幼兒不敢獨自如廁,不會自己擦屁股,上完廁所后經常忘記沖水。為了讓幼兒不憋尿、及時如廁,教師可以將幼兒感興趣的、可愛的動畫形象圖片貼在廁所里幼兒目所能及的墻上。同時,教師可以將廁紙放在幼兒蹲下來的視線范圍內,并配上印有可愛的卡通形象的廁紙筒,提示幼兒如廁之后要記得擦屁股,并用圖片標記提示幼兒紙要入簍。教師還可以在沖水的按鈕上放置用超輕黏土制作而成的可愛的小動物,提示幼兒沖水。家長可以在家里的廁所中張貼幼兒喜歡的圖案標記,引導幼兒獨立上廁所及如廁后將廁所沖干凈。
(二)符號式圖示,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符號式圖示是指用幼兒熟悉的簡單的符號,如點、線、圖形等,提示幼兒自主擺放物品、遵守規(guī)則。這種方式簡單、有效,能夠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1.餐具放置點。部分幼兒吃完飯后沒有整理餐具的意識,通常會把勺子、碗、盤子亂放。對此,教師可以設置勺子、碗、盤的不同放置點,引導幼兒將用完的餐具放置到相應的點上,這樣不僅能增強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還能培養(yǎng)幼兒自主整理的習慣。
2.小鞋子排隊線。午睡時部分幼兒脫完鞋子后,將它們亂放一通,起床后找鞋子時就很犯愁。對此,教師可以在午睡室貼上放鞋線,家長在家里也可以在幼兒的小床前做點或線的標記,讓幼兒自主養(yǎng)成有序擺放鞋子的好習慣,形成秩序意識,培養(yǎng)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3.盥洗室排隊圖形。在喝水和洗手的地方,部分幼兒經常喜歡擠來擠去,繼而發(fā)生小摩擦。對此,教師可以在飲水桶、洗手池等區(qū)域附近的地上貼上有一定間隔的小腳印圖案,讓幼兒自覺踩在這些小腳印圖案上排隊。
(三)操作步驟式圖示,引導幼兒自我管理
操作步驟式圖示是指將操作流程以圖示的形式呈現,為幼兒的活動提供參考,引導幼兒主動練習。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喜歡模仿。教師要提供有利于幼兒生活自理的條件,指引幼兒動手操作。同時,教師可以建立激勵機制,讓幼兒在反復的練習中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洗手、穿脫褲子、疊衣服的正確方式。
1.整理衣服的關鍵動作圖。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幼兒嘗試自我照顧,學習自己整理衣服。筆者發(fā)現,部分幼兒如廁后不會整理衣服。對此,教師可以在廁所和午睡室的墻壁上貼上整理衣服的步驟圖,將整理衣服的每一步動作分別用照片呈現出來。同時,教師可以在步驟圖的旁邊貼一面可以照到幼兒全身的鏡子,提醒幼兒穿好褲子后在鏡子前面照一照,看看褲子有沒有穿好。家長也可以在家里張貼穿衣服的步驟圖,鼓勵幼兒自己對照圖片整理衣服。
2.洗手步驟圖。部分幼兒總是借著洗手的名義玩水,實際上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確洗手。對此,教師可以在洗手間里幼兒看得見的墻面上張貼洗手步驟圖,并創(chuàng)編洗手歌,激發(fā)幼兒洗手的興趣。此外,教師可以設計“今天你洗手了嗎”活動式墻面,讓幼兒每洗過一次手后就在墻面上自己的名字旁畫上一朵小花,以激勵幼兒主動洗手,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3.折疊衣褲操作步驟圖。部分幼兒在脫下衣服后總是隨便一丟,沒有自覺整理的意識,還有部分幼兒沒有掌握正確的折疊衣褲的方法。教師和家長應該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給幼兒正確收納衣服的方法,讓幼兒做事有條理性,從中獲得成功感。教師可以制作簡單、生動的折疊衣褲操作步驟圖,將其貼在操作臺上,并引導幼兒學唱朗朗上口的兒歌,如“關上門,抱好臂,彎個腰,我的衣服疊好啦”(疊衣歌),“排兩隊,變一隊,折起來”(疊褲子歌)。
結語
小班階段是提高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與衛(wèi)生習慣的關鍵期。教師設計多種圖示,引導幼兒按照圖示進行操作,能夠促進幼兒與外界的互動,鍛煉幼兒的實踐能力。教師和家長要善于運用圖示教學法,支持和引導幼兒自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幫助幼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淳化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