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兒
“玉兔辭舊歲,金龍迎春來。”
春節(jié)是中國人一年當中最隆重,也是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到處是一派紅紅火火的景象,年俗更是豐富有趣。年俗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
2 0 2 4年,是備受矚目的龍年。作為十二生肖中惟一的神話動物,“龍”占據(jù)特殊地位。同時,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悠久的文化符號之一,“龍文化”從重要的精神象征到走入民俗生活,已經(jīng)成為大眾心中不可替代的圖騰。
龍頭動 龍身起
在古代,人們認為龍是海中的神物,可以呼風喚雨,為人們消災解難。作為農(nóng)業(yè)大國,風調(diào)雨順對古人至關重要。因此,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xiàn)數(shù)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已有明確的有關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后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每當遇到洪澇、干旱等天氣災害時,人們便通過舞龍祈求五谷豐登。后來,“舞龍”逐漸演變成為一項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jié)舞龍表演則更是常見。
龍頭動,龍身起。長龍跟隨著鑼聲鼓點的快、慢、輕、重,時而翹首仰視,時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舞龍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被稱為“龍舞”或“耍龍”。舞龍不但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其熱烈、歡快的場面,也為春節(jié)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舞龍的傳統(tǒng)表演程序一般為“請龍”“出龍”“舞龍”“送龍”。對于舞龍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展示出“龍”的精氣神。利用人體多種姿態(tài),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融入舞龍技巧中,亦動亦靜,形成優(yōu)美連貫的舞龍表演。
此外,舞龍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段是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大體上說,一條龍又由四部分組成,即龍珠、龍頭、龍身和龍尾,一般由9至1 0人揮舞。不同龍形的道具,扎制材料也略有不同。目前,民間常見的龍有布龍、紗龍、紙龍、草龍、竹龍等。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龍”一般高大粗重,風格古樸剛勁,多以竹龍為主;而“南方龍”則精巧細致,活潑敏捷,因此紙龍、草龍十分常見。同時,龍在色彩上也尤為多變,黃、白、青、紅、黑等色彩在民間較為常見,其中,以黃龍最為尊貴。北京的民間舞龍也多以舞“黃龍”或“金龍”為主。
龍燈亮 鬧元宵
張莊村位于北京市通州區(qū)漷縣鎮(zhèn)東部,坐落于風景秀麗的大運河畔,因運河而生、依運河而興,2018年入選北京首批市級傳統(tǒng)村落。提起張莊村,就不得不提遠近聞名的“運河龍燈”。
張莊村運河龍燈是北運河流域最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之一,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大運河的地域特色,是運河文化和北京文化的組成部分,2005年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被正式命名為“通州運河龍燈會”。
作為北京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通州區(qū)張莊村“運河龍燈”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龍燈全長18米,方頭大口、鹿角長須、豬鼻圓眼、藍身金鱗、金魚尾巴。龍燈以竹篾扎成龍頭、龍身、龍尾,分別縛在約五尺長的木柄托上,木柄托間留有木塞座,以利燃燭。龍燈表面糊高麗綿紙,以彩色繪成龍的形象,一般為十幾節(jié),多為單數(shù)。節(jié)與節(jié)之間,以筒狀布制龍衣相連,龍衣系在龍身上端,表演時手持木柄而舞。一人持彩綢“龍珠”引導舞龍動作。張莊運河龍燈會每逢年節(jié)、祭祀都要“起會”。
張莊運河龍燈會第五代傳承人謝兆海介紹,“運河龍燈”為兩條藍色龍燈,而藍色代表運河水,“舞龍燈是為了祈盼豐收,避災祈?!薄?/p>
為龍燈伴奏的樂器也多種多樣,包括大鼓、鈸、鐃、镲和篩。每逢農(nóng)歷正月初二、正月十五、二月初二,都會歡慶起會,營造節(jié)日氣氛,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謝兆海還提到,早年間“運河龍燈”的耍龍?zhí)茁酚腥N,現(xiàn)在只整理出十三套,分別為龍翻身、單跳龍把、雙跳龍把、龍劈叉、串花籬笆、鉆黃瓜架、壓龍尾、鉆龍尾、甩龍尾、龍雙絞、龍打挺、龍盤窩和龍過背。
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運河龍燈”,張莊村已為這項“非遺”建設了一座“張莊·大運河龍燈文化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由一座舊倉庫改造而成的,面積不大,但很精致。博物館的上方,還盤踞著兩個威風凜凜的實體龍燈。
博物館展廳共分四個區(qū)域,以圖、文、物并茂的方式,呈現(xiàn)運河沿岸城市的龍燈、龍舞文化,以及不同運河沿岸城市龍燈、龍舞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同時,展館還融入不少多媒體元素,讓觀眾能身臨其境地觀賞舞龍燈盛會。此外,觀眾還可以到展館內(nèi)的手工制作區(qū),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龍燈模型,帶回家作紀念。
賽龍舟 迎新春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這是唐代詩人張建封在《競渡歌》中描述古人賽龍舟的場景。這一可追溯至戰(zhàn)國時期的民俗活動,兩千年來,風采依舊,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滅的身影。其背后,流淌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據(jù)文獻記載,龍舟競渡最早可追溯到戰(zhàn)國中期的《穆天子傳》,其中提到“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1935年在河南衛(wèi)輝山彪鎮(zhèn)戰(zhàn)國墓葬中出土的銅鑒,以及1965年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zhàn)國嵌錯賞功宴樂銅壺”上,也都有賽龍舟的圖案。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習俗,賽龍舟往往被視為“救屈原”的象征。南朝《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钡运宄_始,就不斷有人對這一觀點提出質(zhì)疑。到了現(xiàn)代,學者聞一多在《端午考》中提到,距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劃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于吳越水鄉(xiāng)一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災。
無論如何,賽龍舟在后來的歷朝歷代中,都是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其濃郁的娛樂性得到群眾的喜愛,因而得以傳承。圓明園相關負責人介紹,龍舟競渡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水上體育娛樂項目,清朝皇帝常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龍舟競渡并臨水觀看。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fā)展,賽龍舟也逐漸衍生出新的形式及活動,如夜龍舟、旱龍舟、冰上龍舟等。其中,冰上龍舟,是傳統(tǒng)龍舟運動項目的創(chuàng)新和延伸,保留了傳統(tǒng)龍舟運動的技巧性與競技性,打破了龍舟運動的季節(jié)局限性,更具速度與激情,是一項融合競技性、團隊性、娛樂性的全新冰上運動。
不久前,一場別開生面的冰上龍舟大賽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園的奧海冰場上激情開賽。隨著發(fā)令槍響,一艘艘冰龍舟如離弦之箭沖出起點,運動員們在節(jié)奏鮮明的口號聲中奮力揮動冰釬,動作整齊劃一,拼盡全力劃動龍舟,以最快的速度沖向終點。一時間加油聲、吶喊聲此起彼伏,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份紅火與熱鬧。隨著春暖花開,北京龍?zhí)逗珗@、什剎海、盧溝橋曉月湖等水域均是賽龍舟的好去處。
龍?zhí)ь^ 剃喜頭
中國素有“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這一天,又稱春耕節(jié)、農(nóng)事節(jié)、青龍節(jié)、春龍節(jié)等。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也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褒?zhí)ь^”,意味著陽氣生發(fā)、萬物生意盎然。然而,“龍?zhí)ь^”的由來是什么?又為何是在農(nóng)歷二月初二?事實上,中國古人為觀測天象,將天球赤道和黃道一帶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個星組,稱為二十八宿。在二十八宿中,每七宿為一組:東方為蒼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
其中,東方蒼龍包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生動地勾勒出一條龍的形象。角宿作龍頭,亢宿為脖頸,氐宿為胸膛,房宿為龍腹,心宿是龍身,尾宿和箕宿共同代表龍尾?!褒?zhí)ь^”反映的就是角宿從東方地平線升起的形象,像是“龍頭”抬了起來。
從節(jié)氣上說,農(nóng)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中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故自古以來,人們在“龍?zhí)ь^”時節(jié),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等活動,以求一年吉祥豐收,并將“龍?zhí)ь^”的時節(jié)作為一個納祥轉(zhuǎn)運的日子。
也正是因為“龍?zhí)ь^”與農(nóng)事相關,因此在“二月二”這一天,也有許多以龍冠名的食物。
清朝《帝京歲時紀勝》里提到,“都人用黍面棗糕麥米等物油煎為食”。也就是說,那時北京人要吃一種類似煎餅的食物,在民間被稱為“龍皮”。另外,老北京人還要吃春餅,層層的春餅也被稱為“龍麟”。同時,在這一天,米飯被稱為“龍子”,面條被稱為“龍須”,餃子被稱為“龍耳”,而餛飩則被稱為“龍眼”,等等。
除飲食之外,“二月二”這一天還有諸多形式上的習俗,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理發(fā)這件事。民間流傳,最初“二月二”要理發(fā)是因為正月有忌諱,不能動刀,二月初一又是太陽生日,也不宜動刀,所以到了“二月二”就意味著可以開始理發(fā)了。也有說法稱,“二月二”兒童理發(fā),叫做剃“喜頭”,借“龍?zhí)ь^”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大人理發(fā),則能帶來好運,在新的一年里順順利利。
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民俗也被賦予時代的意義??偟膩碚f,“二月二”祈盼風調(diào)雨順、健康平安的愿望,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