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云
【摘要】作為澳大利亞后殖民土著文學(xué)的經(jīng)典代表作品,《心中的明天》刻畫了在“白澳政策”的影響下原住民的后代如何發(fā)展與傳承土著文化。作者吉姆·斯科特的混血兒身份使他能夠檢視土著人生存境遇的同時批判白人殖民者,通過書寫后記憶及其與現(xiàn)實的互動,為土著群體發(fā)聲,重建被優(yōu)越的白人種族瓦解的原住民身份,與官方的白人至上形成了對抗。同時該作品提供了土著人民如何落葉歸根的策略,是跨文化的最佳典范,在經(jīng)典土著文學(xué)的基礎(chǔ)上提出包容性、擁抱跨文化性,這種包容性意識是當(dāng)代澳大利亞土著文學(xué)中的范式。
【關(guān)鍵詞】《心中的明天》;后殖民文學(xué);后記憶;白澳政策
【中圖分類號】I611? ?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5-002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07
《心中的明天》(1999)是澳大利亞著名土著作家吉姆·斯科特(Kim Scott,1957—)的第二部重要小說。斯科特的澳大利亞土著混血后裔身份在其文學(xué)作品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據(jù)斯科特所言,《心中的明天》的靈感來自于其“對家族的研究和對家族歷史背景的日益了解”[1]。因此,這部文學(xué)作品從歷史和情感的角度探討了白人對待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種種壓迫。
作為澳大利亞土著和白人混血兒尋根的半自傳小說,《心中的明天》積極建構(gòu)對澳大利亞土著人民種族滅絕和家族史的“后記憶”。主角青少年哈利的經(jīng)歷證明:盡管種族主義政策剝奪了族人的生命,血統(tǒng)的改變淡化了黑人的皮膚,卻永遠無法磨滅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民族意識,也無法阻止下一代人承載土著的文化記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種族滅絕后敘事文本在某種程度上承載了斯科特自身尋根的心路歷程。
一、種族大屠殺與澳大利亞青少年的后記憶構(gòu)建
小說以混血兒少年哈利尋根的經(jīng)歷為線索,用親身經(jīng)歷過種族大屠殺的親人們的記憶填補自己的缺失記憶,以想象性創(chuàng)作再現(xiàn)文本的文本之方式重構(gòu)個體層面的家族史和社會層面的土著集體記憶。根據(jù)歷史學(xué)家瑪麗安娜·赫希(Marianne Hirsch)對“后記憶”(postmemory)概念的定義,后記憶是“創(chuàng)傷性知識和經(jīng)驗的家族與非家族跨代(inter-and trans-generational)傳遞的結(jié)構(gòu),是創(chuàng)傷性回憶的結(jié)果,但(不同于創(chuàng)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癥)在代際間進行”[2]106&111。
哈利借助照片、書稿等檔案材料建構(gòu)起“后記憶”與現(xiàn)實之間的橋梁,同時以“想象和創(chuàng)造”對家族史進行重構(gòu),進一步描述先輩們的記憶與后輩們的后記憶?!昂笥洃洝卑颜掌Q作歷史的視覺“檔案”(archives)和前進的見證(testimony)。[3]111-112在小說中,哈利在祖父厄尼斯特留存的材料中看到了父親的照片,“照片上的說明文字是:純血統(tǒng)、黑白混血兒(第一代雜交),有四分之一土著血統(tǒng)的混血兒”[4]17。這份由混血兒后代們組成的家譜實際上是白人殖民者美名其曰“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淡化血統(tǒng)、讓被歧視的種族升華”的大屠殺的手段。任何對血緣問題的堅持都不是生物學(xué)問題,而是政治問題。[5]借由哈利之口,斯科特直言“這個過程就是有選擇地切斷人的家系淵源,是開拓殖民地和進行傳教的伎倆的一個組成部分”。盡管哈利已經(jīng)是家族里土著人血統(tǒng)最淡的一個混血兒,照片總是被放置在家譜中的最后一列,他卻自稱為“從可能存在的邪惡的‘第三種族的大樹上摘下來的一個無根的果”。照片作為記憶的重要載體,被稱為“帶有記憶的鏡子”[6]。與親歷“白澳政策”鼎盛時期種族大屠殺的幸存者不同,哈利始終與父親湯米存在代際,缺乏和大屠殺有關(guān)的經(jīng)歷和記憶,他對自己的身世備受困擾,“因為皮膚白皙卻又不明自己的家世而苦苦追尋”[4]204,更是無法弄懂種族滅絕的原因,正因為如此,少年哈利手握家譜照片走上尋根之路。
少年哈利在威爾舅舅和杰克舅舅的幫助下,帶著白人祖父厄尼前往原住民家族的發(fā)源地心臟地帶杜比奇灣尋根?!皶r隔多年之后,我們四人圍坐在篝火旁邊,在舊地重溫往事。”[4]189“這種故地重游的行為和找到的物品影響了情感傳遞的過程并且深深地改變了流放和流亡者的孩子們的后記憶?!盵3]211
杜比奇灣的尋根旅程成為青少年哈利的后記憶與其父親湯米的記憶連接的媒介。坐在篝火旁邊,哈利在舅舅們的講述中漸漸了解了種族大屠殺的全部情況。1905年頒布的《土著人法案》給土著民族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有的人學(xué)著在白人殖民文化和原住民文化中夾縫求生,有人卻在大屠殺中長眠不起,“死里逃生的人就那么幾個”[4]204?!氨煌底叩囊淮睖滓虻貌坏椒沙姓J的白人身份而被父親厄尼遺棄,他所代表的是“父親、祖父們不肯認領(lǐng)的孩子,他們的父親、祖父們只知道奪取土地、開墾,清理,在土地里播種上從國外引進的優(yōu)良種子,他們是勝利者”[4]325。湯米在凱特大嬸的修容院、寄宿學(xué)校常常微笑,“單獨和他的叔叔們度過周末”[4]321;盡管后面被厄尼接回家中,他卻不得不見證自己的母親湯普茜在“溶解著漂白粉的水里漂白”,厄尼為了讓妻子的皮膚變白,不惜讓“她的皮膚被穿透了,壞死,壞死到某一深度,骨頭也失去作用”[4]312。哈利慢慢了解父親“湯米是一個有雙重性格的人,這是由于他有過那樣的童年。如果是在一個比較完好的家庭里長大的話,他就不會那樣。可是,童年時他所見到的,都是厄尼欺凌(土著人)的情景”[4]351。隨著對父親湯米的認識加深,哈利寫道:“我理解他為什么要離開每一個人。我理解,他是迫不得已?!盵4]329
在旅途中,一段白人統(tǒng)治者們企圖抹去的歷史正在被建構(gòu)出來,那些迫害與殘忍行徑在沿著海岸追尋對往事的記憶中被重新撰寫在哈利的家族史中。后記憶的力量由此幫助“四處漂泊、沒有根基、自暴自棄”[4]87的家族培育出來的第一個白人—哈利將自己的現(xiàn)在與過去聯(lián)系起來。
二、后記憶隱喻與國族重構(gòu)
少年哈利是在父親湯米所代表的“白澳政策”(The White Australia)鼎盛階段下“被偷走的一代”記憶中建構(gòu)自己的后記憶。盡管赫什的后記憶理論起源于對世界第二次大戰(zhàn)(World War II)大屠殺幸存者的研究,但她強調(diào)指出:“我相信它也可以很有效地描述其它的文化創(chuàng)傷或者集體創(chuàng)傷事件的第二代人的記憶?!盵7]22“白澳政策”是白人殖民者對土著人民實施種族滅絕的一種殘酷的政治手段,導(dǎo)致“被偷走的一代”及其后代蒙受巨大的悲痛和傷害,更是嚴重貶低土著民族及其文化的種族歧視。
少年哈利的父親湯米所代表的“被偷走的一代”成為土著同化政策的犧牲品。湯米因出生在1936年,澳大利亞當(dāng)局新頒布的法律把認定混血兒具有白人身份的出生日期定在他的出生日期之后,這就使湯米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培育出來的白人的希望成了泡影,自此,他被其父親厄尼拋棄,被置于巨大的壓迫和痛苦之中。正如斯科特在《心中的明天》中的描述,混血土著兒童從原生家庭中被剝離,沒有權(quán)利接受白人學(xué)校提供的教育,被集中在修容院等處,接受白人文化教育。他們稍大一點被送到女童和男童收養(yǎng)營;另一些膚色較淺的孩子則被送到白人家中收養(yǎng)。在收養(yǎng)營里非人的條件下,土著受害者經(jīng)常受到性騷擾。盡管湯米偶爾會被父親厄尼斯特接回家里居住,他依舊遭受著動蕩不安的生活,被白人父親強行灌輸不健康的教育理念和親眼見證土著母親受虐的情況。因此,作為“被偷走的一代”,湯米的身心承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而受害者的后代哈利在負載著“白澳政策”創(chuàng)傷重壓的家庭中長大,未加言說的種族滅絕意識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赫希所言:“他們伴隨著出生前的事件長大,既無法理解也不能完全想象出上一代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但自己后來的生活卻被這些事件占滿了?!盵7]22由于深受前代記憶的影響,后記憶的一代產(chǎn)生出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3]3
因此,種族大屠殺的幸存者的后代哈利重寫個人家族史的方式對澳大利亞的種族滅絕進行再現(xiàn)。哈利通過研究檔案材料記載的種族大屠殺以及舊地重溫往事構(gòu)建后記憶,小說《心中的明天》“是關(guān)于(哈利)的先人的故事”,他想書寫“一部家族史,一部最具地方色彩的歷史”[4]4-5。此外哈利將自己的后記憶書寫視為重要的家族和民族使命,他“想使某些事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他更是直言:“似乎我就象征著最后的屠殺,象征著你們已經(jīng)知道的種族滅絕,它毀滅了對文化的記憶,銷毀了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證據(jù),而讓這一切深藏在充滿恥辱的記憶之中?!盵4]371在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中哈利顯然承受了來自前一代的記憶,哈利的“人生間接地被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碎片所影響”[3]5,對于哈利而言,唯有將土著親人的記憶清晰地繼承下來,才能真正尋根問祖、正本清源。
用后記憶書寫家族史的過程中,哈利意識到白人殖民者的實際目的:“一個社會的力量是依靠另一個社會的衰弱而增強的?;蛘哒f,土著人的社會還是完全消失為好——正如我的祖父厄尼斯特那么精明、那么千方百計要去驗證的那樣。”[4]155批評家達斯認為《心中的明天》旨在質(zhì)疑殖民話語,而正是這些話語構(gòu)成了剝削性的、白色的、單一的現(xiàn)代國家的基礎(chǔ)。[8]實際上,哈利個人的身份尋根之旅是千千萬萬個土著混血兒的縮影,少年哈利是“這個很古老的故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來自那永恒的滾滾波濤中的一個浪頭”[4]421?!坝洃浭怯羞x擇性的,它以斷裂而非線性的方式呈現(xiàn)個人或集體對過去的認識。作為表現(xiàn)記憶和塑造現(xiàn)實的形式,作家的創(chuàng)作也是一種政治行為?!盵9]哈利所撰寫的后記憶家族史更是斯科特對澳大利亞性重新思考的文學(xué)產(chǎn)物,“這是關(guān)于在毀滅和破壞中繼續(xù)的精神”,正如哈利所言,家族史“不會因我的死亡而結(jié)束,本書將沒有結(jié)尾的高潮”[4]295。
三、后記憶書寫和講故事的權(quán)力
少年哈利的后記憶書寫顛覆了白人對待原住民的謊言,打破人類學(xué)家W·H·斯坦納稱“澳大利亞對白人種族滅絕行為的沉默”,將種族大屠殺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哈利代表土著文學(xué),而祖父厄尼撰寫的家族史則是白人殖民者的代言。祖父在哈利尋根過程中的失語和身殘意味著在書寫澳大利亞故事的權(quán)力競爭中逐步退位,相反,哈利對于土著身份愈加有歸屬感,接過祖父手中的筆重新書寫種族滅絕的歷史記憶。
《心中的明天》突出了自詡可以拯救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白人話語與殘酷種族大屠殺現(xiàn)實之間的虛偽對比,“在這方面,斯科特小說的觀點與弗朗茲·法農(nóng)的《黑皮膚,白面具》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10]。兩部作品都譴責(zé)通過強加一種虛幻的白色來抹殺或壓制黑色現(xiàn)實,這遠非實現(xiàn)其解放的承諾,而是加強了黑人主體的異化。土著人混血被白人認為是種族升華的方式,“在厄尼眼里,威爾舅舅時所謂同化過程的典范。通過正確的引導(dǎo)和幫助,這種典范時可以培養(yǎng)出來的”[4]333,正如湯米所寫的歌詞,“他皮膚雖黑心確是白的,這才是他最本質(zhì)的東西”[4]351。厄尼聲稱他致力于培育家族中的第一個白人是為了保全土著人的前途和命運,由于法律押在兒子湯米“身上的賭注已經(jīng)輸光”,所以,對孫子哈利的培育“便成了實現(xiàn)他的如意算盤的最后一次機會”[4]305。但是,在尋根問祖的過程中,哈利逐漸揭開隱藏在自己身世里的秘密,因此和父親湯米一樣,他也背離了厄尼預(yù)定的軌道,打破他們家譜圖的桎梏,從而真正保全自己。哈利直言:“有一段時間,我對我在關(guān)于爺爺?shù)倪@部小說里的地位充滿失望和憤怒,就在他的皮膚上刺下結(jié)束、失敗、完成這幾個字,然后在他的傷口上倒上黑色的墨水和煙灰,而且一直精心護理,以便皮膚愈合以后,能留下明顯的字跡?!盵4]371哈利的后記憶寫作拒絕白人父權(quán)制敘事,他“滿懷憤怒、冷風(fēng)熱嘲,還用刻毒的語言刺傷”[4]237厄尼,在構(gòu)建后記憶的旅程中不允許厄尼有任何說話的余地,“塑造了一種獨特而堅定的土著——澳大利亞意識”[5]。
歸根結(jié)底,《心中的明天》是一部原住民記憶文化在對澳大利亞白人文化抵抗中重新塑造的小說,“這部小說不是一個結(jié)果,而是一個過程”[8],一個土著混血兒后代重新找尋身份歸屬的持續(xù)策略,“向后看是為了向未來邁進”[3]6。哈利通過后記憶建構(gòu)重新塑造了小寫的歷史—家族史,覆蓋在白人祖父撰寫的顛倒黑白的歷史的基礎(chǔ)上,小說的結(jié)尾哈利找到了身份歸屬感、落地生根,他所代表的原住民“通過聚會這種方式凝聚力量,那力量就來自他們的心里”[4]421,形成土著文化記憶的力量對抗白人殖民者的官方歷史。
四、結(jié)語
《心中的明天》以少年哈利的后記憶書寫敘述澳大利亞青少年混血兒如何承受上一代經(jīng)歷過種族大屠殺的記憶創(chuàng)傷、后輩尋根問祖之旅、新興的澳大利亞性以及誰擁有書寫澳大利亞故事的權(quán)力等深層的問題。作品的后記憶建構(gòu)不僅包括照片、信件和報告等檔案材料,還通過重回原住民地區(qū)的心臟地帶—杜比奇灣使種族大屠殺幸存者的后代與過去的記憶聯(lián)系得更加密切,并借以打破后記憶敘事與真實歷史事件之間的代際。
參考文獻:
[1]Fielder,John.Country and Connections:An Overview of the Writing of Kim Scott[J].Altitude Reading Indigenous Texts,2012,(06).
[2]Hirsch,Marianne.The Generation of Postmemory[J].Poetics Today,2008,29(1):103-128.
[3]Hirsch,Marianne.The Generation of Postmemory.
Writing and Visual Culture After the Holocaust[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2.
[4]Scott K.Benang:from the heart[M].Fremantle:
Fremantle Press,1999.
[5]Renes,Cornelis Martin.Kim Scotts Fiction within Western Australian Life-Writing:Voicing the Violence of Removal and Displacement[J].Coolabah,
2013,(10):177-189.
[6]樸玉.多重記憶書寫:論約瑟夫·奧尼爾的《地之國》[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12,33(04):87-96.
[7]Hirsch,Marianne.Familiy Frames:Photography,Narrative,and Postmemo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8]Arindam Das.Making and unmaking:The project of the colonial nation-state and the counter-discursive strategy of ethnonation in Kim Scotts Benang[J].Journal of Postcolonial Writing,2020,(56):43-56.
[9]張峰.后殖民文學(xué)中的記憶、語言、異質(zhì)性與地方性——古爾納的創(chuàng)作與批評思想解析[J].社會科學(xué)文摘,2022,(07):55-57.
[10]Pons,X.I have to work right through this white way of thinking”-the d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s of whiteness in Kim Scotts “Benang”[J].Commonwealth Essays and Studies,2007,30(1):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