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爽 楊 論
陜西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近年來大數據的認知與應用深受社會各界關注,尤其是學術界,以此高等院校演變成了信息化技術與大數據應用的主陣地。許多高職或本科院校開始嘗試創(chuàng)建智能云數據服務平臺,致力于將院校內的大數據演化為獨具價值的信息,從而提高院校的綜合實力與競爭力。而學生事務管理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備受重視,院校以大數據為載體促使學生事務管理由粗放式管理逐漸趨向于精細化管理,并將大數據融合于學生管理工作的各個層面[1]。
隨著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我國高職院校學生規(guī)模猛增,甚至達到高峰,這便使得高職院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迎來了全新發(fā)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而如何有效應對個性化群體學生的顯著性特征,引進學生喜聞樂見的事務精細化管理方式則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的重要課題。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約90%皆會帶手機上課,而學生使用手機的主要目的是聊天與了解新聞熱點。簡言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用戶行為愈發(fā)移動化。尤其是互聯網普遍的環(huán)境下,只需利用電腦、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便可實時交流與溝通,教育界也隨之引發(fā)一場帶移動設備上課的潮流。在此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與生活等一系列事務管理工作也日趨網絡化,時時刻刻會生成海量化且高頻次數據,因此給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實現智能化與精細化建設提供肥沃的試驗性土壤的同時,也給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促使精細化管理理論不斷融入各行各業(yè),而以大數據深度挖掘與分析學生事務管理相關數據,已演變?yōu)楦呗氃盒W生事務管理實現精細化管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2]。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雖然高職院校明確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且全面服務于學生,但是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理念滯后現象屢見不鮮。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資源進行學生事務信息化、精細化管理體系構建,而管理隊伍職能弱化還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管理體系實效性。此外,大數據在高職教育管理中的融合充分彰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會通過微信或者微博等多重新媒體平臺表達訴求,以此期望能夠切身參與事務管理工作。然而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尚未意識到這一關鍵,致使管理理念與思想始終不能與時代潮流并駕齊驅,更遑論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
高職院校各個部門之間并沒有共享數據,使得數據壁壘與孤島現象愈演愈烈,以此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又無形中增加了學生事務管理人員的工作任務量。例如就業(yè)指導中心與教務處皆需采集學生生源數據時,則會直接安排輔導員負責,同樣任務不同部門需要反而會浪費輔導員時間與精力;面對決策或者創(chuàng)新時,很多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單純借助自身工作經驗或者基礎性數據分析進行裁決,且嚴重缺乏大數據思維,根本沒有對全局進行考量,更別說深層次解析學生相關數據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從而造成決策嚴重失誤。
基于大數據分類指導精細化管理始終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深度挖掘并針對性解析海量數據信息,因為學生事務管理數據碎片化現象屢見不鮮,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信息化系統程度始終偏低、信息處理效率不高,還直接加大了非結構化數據處理分析難度。高職院校由招生直至就業(yè),每天均會生成大量非結構化數據,且普遍歸類于文件夾存儲,盡管設有數據系統,也是各部門或某事務系統,導致各系統間數據難以有機整合,信息反復消耗人力物力和財力。就非結構化數據處理需專業(yè)人員執(zhí)行,而高職院校并不注重基礎數據處理,導致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呈現粗放式狀態(tài)且決策毫無依據[3]。
許多高職院校為便于學生事務管理已構建了智慧校園與后勤服務等相關綜合信息平臺,但是使用率并不高,多數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渠道依舊是輔導員發(fā)布于微信群,導致平臺功能始終無法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學生盡管能夠以自身情況于平臺實時反饋生活類信息或者需求等等,但是仍然有許多學生反映平臺處理效率始終偏低且流程繁瑣。這就表明大數據管理平臺相關人員未充分且及時處理學生實時反饋的有關信息,也進一步反映了其中隱藏的更新、維護不全面、功能被閑置等一系列問題,使得平臺利用率始終沒有得到有效改善,所謂大數據相關功能自然也難以有效發(fā)揮。
高職院校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能力與管理隊伍、管理方式息息相關。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管理人員要求不甚嚴格,在篩選與聘用時考察不夠全面,導致管理人員隊伍綜合素質與能力相對不足,進而造成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效率不容樂觀。此外,管理方式也存在一定欠缺,許多學生對于多媒體的認知相對較深,很早便接觸計算機網絡,因此采取傳統管理模式勢必會引發(fā)各種問題,難以就不同大學生群體實施不同管理模式,從而缺乏針對性,導致管理能力明顯不足[4]。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工作來講,管理人員必須順應互聯網時代發(fā)展潮流而適時轉變思維,始終以發(fā)展性戰(zhàn)略視角著手進行大數據系統建設。高職院校應致力于加強大數據的宣傳推廣,以優(yōu)化管理人員的數據思維,促使其通過日常檢索整合學生有關表格與活動統計等數據信息以分類管理,并深度解析各項數據間存在的密切聯系,將數據內在價值充分挖掘出來,同時基于數據推動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嚴格遵守以生為本理念,面向學生個性化特征采取對應管理策略。
高職院校需進一步明確各部門或個體職能分工,以具體權責、任務、目標將學生事務貫徹于管理人員個體或部門,以各司其職,并高度注重各個教育管理部門間的統籌合作,推進跨部門資源交流與共享,而突破各部門之間的分割式管理模式,集成以院校為主體而全方位加強信息數據采集與整理,以此促使各部門間實現深層次交互與合作。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應通過基于大數據的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平臺實時發(fā)布各部門詳細職責與任務,設置相關答疑解惑或者聯系方式等具體內容,確保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從而減輕管理人員工作量與強度,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
大數據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工作應謹遵動態(tài)性、系統性、人文性原則。事務管理人員應就學生情況精準定位并以院校準則優(yōu)化精細化管理模式,在明確學生事務管理目標的基礎上精細劃分管理制度,將管理任務具體劃分于各個專業(yè)各個學期,以明確具體管理要求與標準。同時以系統管理理念統一分配學生與資源,凸顯精細化管理概念以逐漸實現最終管理目標。此外,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工作應彰顯學生主體地位,面向各種類型學生采取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方式,以利于后續(xù)采集數據信息,并要求學生自主評價管理機制,以此切實激發(fā)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的主觀能動性。事務管理人員可通過校園專題微博或者網站公布自身負責內容、任務,促使學生就有關信息自主系統學習,學生可就自身需求適度學習,而管理人員還可基于電子存檔方式詳細記錄學生每日表現與行為,以突出精細化管理原則[5]。
高職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內容復雜,涉獵多部門以及學生學習生活多層面,需合理發(fā)揮大數據技術的價值性效用以精準化制定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具體內容。通過數據處理分析能夠使得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危機,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咨詢心理健康問題,在達到既定逾限狀態(tài)時及時向管理人員推送相關信息,確保學生能夠及時獲得關注。對于經濟資助,高職院??衫么髷祿夹g對學生家庭情況、學習情況、消費情況等所有有關數據進行關聯性解析,以真正意義上實現精準化資助,切實保障困難學生獲取資助。
高職院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比較繁瑣,是影響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中之重,其中涉獵思想政治指導、專業(yè)知識學習、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因此事務管理人員在開展精細化管理工作時應合理規(guī)劃整個流程與體系,明確劃分為關鍵模塊以區(qū)別實施,以保證各項工作有序且精準完成。思想政治指導即院校應鼓勵輔導員負責思想政治課程,以專題課程提升學生思想高度,以助于輔導員與學生交互;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即院校應安排專業(yè)教師為學生詳細闡釋如何以自身興趣點與能力選擇、規(guī)劃職業(yè);心理健康教育即院校應基于日常溝通與實踐活動中的交流了解學生以針對性實施心理健康輔導。只有構建明確且全面的指導流程與體系,按照模塊分區(qū)塊實施,才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成長與發(fā)展。
基于整合大數據信息管理系統以構建學生事務管理一站式平臺。高職院校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應始終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理念,管理工作根本出發(fā)點與落腳點皆在于學生個體,因此必須全面考慮學生具體需求,適度簡化流程以優(yōu)化管理而實現業(yè)務協同,進而為學生提供所需公共管理服務項目。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的學生事務信息精細化管理系統的關鍵在于深層次挖掘院校數據系統內部與學生有關數據信息,整合以獲取與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息息相關且可支持正確決策的數據信息。基于大數據挖掘分析的學生事務信息管理系統[6]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基于大數據挖掘分析的學生事務信息管理系統
自媒體時代背景下,學生通過網絡可生成海量數據信息,而數據卻呈現出零散且碎片化特征,這就需要先行整理、分析、提取零散數據。而由于高職學生事務管理人員缺乏大數據專業(yè)背景,難以辨別數據,對此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且高能力的學生事務管理大數據人才,以培訓進修與講座報告等方式提高學生事務管理人員數據應用能力,并持續(xù)擴大數據管理人才引進力度,特別是經驗豐富且熱衷于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人才,以有效提高學生事務管理人員隊伍數據處理能力。同時,學生事務管理人員還應充分增強自身管理意識,明確崗位職責,健全管理組織,保障管理策略的精準化實施,高度重視學生事務精細化管理流程,以打造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