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嬋
貴州黔南經濟學院,貴州 黔南 550600
“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xié)調;適應環(huán)境,人際關系和諧融洽;有幸福感;在自己的職業(yè)工作中,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边@是第三屆國際心理衛(wèi)生大會(1946)認為心理健康的標志。[2]
我國有關專家也曾從綜合的角度概括認為:“心理健康指的是,心理形式協(xié)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笨傊?,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國內外以及各個不同的心理學流派有多種表述,但在基本涵義上是一致的。
綜上可知,心理健康指人們在從事一切社會活動時內心世界與客觀外在世界兩者的相互兼容并且能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從而不斷完善自己人格,提升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并認可自己。
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日益擴大,每年的畢業(yè)生人數也在逐年增長,面對這些壓力,對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相關數據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大學生中有74%的人已經開始考慮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并且思考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數比率會隨著學級的上升而增長。大學生會經歷戀愛失敗、友誼翻車、寢室矛盾、原生家庭等相關問題,以及考試掛科等各種情況而出現不好的情緒,會表現出壓抑、焦慮、抑郁等情緒情感危機?!按髮W生中有抑郁、焦慮、社會恐懼、自卑、過分依賴、神經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數要高于一般的社會青年。高校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占38.57%,已形成心理疾患需專門治療的達12.15%?!保?]
大學生年齡段大都在18 ~25 歲,根據人文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發(fā)展八階段理論,18 ~25 歲這個階段正屬于成年早期,這個階段強調大學生發(fā)展改變自己的內在動力,心理發(fā)展的內動力和外動力的關系,是個體發(fā)展心理和促進心理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之一,大學生不是環(huán)境刺激的被動適應者,而是具有自我調節(jié),自我組織能力的積極塑造者。
現階段,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發(fā)生改變。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日益擴大,每年的畢業(yè)生人數也在逐年增長,就業(yè)壓力、學業(yè)壓力、生活壓力等,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現當下社會背景下,新生代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00 后”,甚至部分是“10 后”,大部分是家庭中的獨生子女,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大學生畢業(yè)成家立業(yè)后的負擔是1 對2,甚至是1 對4。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之中,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頗高,在這樣的高期許和高期待中,不免會出現疲憊和壓力。因此,大學生需要正確對待和梳理調節(jié)自己內心的不良情緒,以及學會跟家長溝通從而達到緩解自我內心壓力的目的。
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開展的方法不一,其中不免有許多高校開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并不規(guī)范,存在一個典型的不規(guī)范現象就是開展這項工作的老師多且雜,相關老師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無研究都可以插手學生的心理輔導,有無相關從事的經歷經驗教師都可以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4]從保衛(wèi)到宿管,從輔導員、班主任、任課老師到心理中心工作老師,似乎只要冠名為長輩或老師身份的人群,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都有發(fā)言權。這就導致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參差不一。此外,非專業(yè)老師處理方式不一定恰當,溝通方法不一定合適,思想引導方向也不一定正確,就會導致存在加重學生心理問題的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后心理問題并沒有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相反更加嚴重。
當代高校大學生不認真對待高校下發(fā)的心理普測,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大學生不重視心理普測,大學生沒有意識到心理普測對于他們的重要性,部分學生認為這是多此一舉。二是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是健康的,故而隨意應付對待測量量表。三是學生在進行心理普測時,可能由于當時有其他事務的影響或其他事件時間安排上比較緊迫,導致學生隨意填寫問卷或心理測量表。四是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并不正確,存在部分學生認為心理普測是設置為了那些心理已經出現問題的同學做的。因此,學生從心底抗拒心理普測。五是部分高校輔導員隊伍缺乏一定的穩(wěn)定性,學生心理問題工作開展遵循保密原則,高校輔導員不穩(wěn)定,頻繁更換班級輔導員或者班主任老師,不僅不利于班級管理,容易導致大學生不愿意相信學校下發(fā)的涉及個人隱私的測量量表,不愿意相信新來接手班級的輔導員。在這樣的情況下,必然會導致學生對輔導員和學校的可信度降低,并且不愿意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選擇將當下自己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隱藏,這就無疑加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導工作的難度。
當下,部分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無實質性內容開展和宣傳。表面上很重視很規(guī)范,實則形式重于一切,走過場、甩責任的情況時有出現。許多高校都是為了測試而測試,為了工作而工作,應付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講座、活動,甚至是大學生測評,沒有認真建立每個大學生的心理檔案,所有工作都是為了應付檢查,這一系列的形式化的背后,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掩蓋,很大程度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壓力和負擔,只是單純?yōu)榱藨秾W校和領導的安排,沒有從根本去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相反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工作負擔,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感情緒更為明顯,開展工作的老師也會倍感壓力。
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部分存在設置機制不完善、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許多高校心理教育健康工作的壓力大部分甚至全部落在輔導員一個人的肩上,就輔導員一個人的力量而言,在開展工作時對接心理問題學生人數太多,就不免會分身乏術。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任課老師并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5],只是單純將課程看成“課程”,并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課程的教育意義,存在思考少、引導少、梳理總結少、作為少等現象。
此外,部分高校心理中心在下發(fā)測量量表得到結果后,直接將測量量表結果直接反饋至輔導員處,對學生心理指導并無相關建議,只留一句“該生需要關心關愛,請輔導員關心”,之后填表記錄,也不從專業(yè)的角度另設心理回訪和心理咨詢開展后期跟蹤記錄,全部由輔導員完成。這就存在機構設置不合理,心理健康咨詢和反饋工作安排不規(guī)范等問題,輔導員要對接的是兩百多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要關心關愛的人過多,但是心理專業(yè)的老師或者心理教育的課程授課對接的就幾個老師,甚至沒有與學生對接溝通,這就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以及專業(yè)人才的閑置等問題。
目前,針對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高校都將重點放在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的學生身上,工作生搬硬套。對于測量結果出現預警的學生,在沒有了解學生測量量表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的情況下,強制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引導,讓學生懷疑自己的心理健康,過于相信心理測量量表呈現的結果。此外,各高校對心理健康預防性的工作開展得少之又少,在“預防”和“治療”兩個問題的教育開展上沒有齊頭并進,顧此失彼。長此以往,高校將處于被動之中,一直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路上,長期處于不確定性、緊迫性的壓力之下開展工作,這會使從事這項工作的老師感到非常疲倦,甚至以抗拒和煩躁的態(tài)度來對待工作。如此這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很難得到發(fā)展。
“好的教育環(huán)境以及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和學習氛圍都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促進的作用,良好的氛圍不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是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融入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中,使各學科教學有機結合,在輔導員工作和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活動訓練中,反映在環(huán)境優(yōu)化和隱性教育資源的開發(fā)中,才能真正提高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保?]此外,對高校的發(fā)展和吸引優(yōu)良的師資也是有必要的,豐富的校園文化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對心情的釋放和舒緩都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積極向上的活動能夠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更加團結,尤其是班級活動,讓學生在班集體中找到歸屬感、認同感和存在感。當然,所開展的活動要具有一定的成長性意義。活動設置應該促進大學生交往、溝通交流、發(fā)展自我和表現自我。強化班級組織建設等相關切實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的活動,才是最有成長意義和教育意義的。
大學生對自我概念的認識水平提升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同齡人的認同感來認識自己,通過他人認知自己的途徑從而來認識自己。主要途徑以及方法是將自己與同齡伙伴作比較,并與這部分人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因此,同輩輔導可以讓大學生將自己和他人進行橫向的對比和對照,相同環(huán)境、相同的遭遇、相同年齡,甚至是相同壓力下的不同看法和不同處理方式更加容易讓大學生吸收和認同。
心理健康講座類的主題應該是根據需求設置,充分發(fā)揮講座類的“預防性”作用。在課程設置上也應當根據學生特點專業(yè)和階段相應設置課程,開創(chuàng)新的授課方式,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對癥下藥開展心理講座,防患于未然。
根據學生需求來解決學生的問題,如針對大四畢業(yè)班同學,開展就業(yè)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針對大一剛入學的新生班同學,設置有關職業(yè)規(guī)劃講座使他們不再迷茫。使學生不排斥心理講座以及心理咨詢,并且讓學生不歧視主動進行心理健康咨詢的同學們,讓心理健康變成學生喜歡的課程,變成學生主動需要的課程。
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本質都是育人,在實際工作中,教師的責任與義務是教書育人,二者其實并不能割裂開來。許多高校和教師將二者分離,其實許多心理健康類的問題從思想政治角度著手和開展是更加有利的。因此,高校應將二者結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輔導員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責任,對高校所有教師而言,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心理健康教育對專業(yè)性要求較高,其開展需要規(guī)范化,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應該建立一支專業(yè)能力強、專業(yè)素養(yǎng)高、專業(yè)本領過硬的隊伍。加強對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培訓,著重培養(yǎng)提高兼職教師以及專業(yè)心理輔導教師的理論水平,尤其是專業(yè)知識技能的提升方面應當予以重視,加強隊伍的工作素養(yǎng)和水平,同時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夠透徹,故而學生抗拒這門課程的開展及相關教育,高校應充分利用好各種平臺,充分利用好互聯(lián)網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積極主動開展活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呈現出來,要讓學生主動走近心理健康教育,用實際活動參與,切身去感受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讓學生勇敢去定義自己的心理健康,正確看待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要義所在,而不是被動獲取知識、被動參與或者是為了學分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