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暑燕,朱卓淵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四醫(yī)院常州醫(yī)療區(qū),江蘇 常州 213003)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可全面影響患者的感知、思維、情感、認知、行為,使患者出現(xiàn)有異于常人的表現(xiàn),有時還可能出現(xiàn)傷人、毀物或者自傷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1-2]。精神分裂癥患者是一個特殊群體,患者情緒波動較大,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精神病常規(guī)護理很難針對患者的個性特點進行護理,因此還應尋求一種更為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時間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最早由中醫(yī)提出,源于子午流注理論,始用于針灸取穴治病,其主張利用機體本身的生物節(jié)律對患者開展用藥、行為等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提升護理質量,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促進患者病情康復[3]?;诖耍狙芯恳?022 年1 月至1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6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例,深入分析時間護理在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研究開始于2022 年1 月,結束于2022 年12 月,以我院收治的86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觀察對象(均為女性),按照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兩組:A 組(43例)、B 組(43 例)。在A 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最小22歲,最大65 歲,平均(31.62±5.17)歲;病程1 ~10 年,平均(5.17±1.02)年;精神分裂癥類型:偏執(zhí)型28 例,緊張型10 例,單純型5 例。在B 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最小20 歲,最大63 歲,平均(30.67±5.68)歲;病程1 ~12年,平均(5.34±1.09)年;精神分裂癥類型:偏執(zhí)型26 例,緊張型11 例,單純型6 例。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4];(2)家屬知情研究,表示愿意參與。
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2)有肝臟、腎臟等嚴重病變;(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合并惡性腫瘤。
1.2.1 A 組
本組43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精神病科常規(guī)護理。密切關注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遵照醫(yī)囑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為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有關健康知識,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指導患者進行適當運動鍛煉,通過日常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患者進行鼓勵、關懷,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1.2.2 B 組
本組43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在A 組基礎上采取時間護理。根據機體本身的生物節(jié)律開展護理干預措施,護理計劃落實方法如下。
(1)健康宣教時間:每天9:00 ~11:00 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依據患者差異性制定針對性宣教方案,在患者精神癥狀大部分消失的情況下通過一對一指導方式介紹精神病基本知識。
(2)心理護理時間:每天晚上7:00 ~8:00 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獲得患者的信任,了解患者當前想法,針對患者所存在的消極思想予以糾正,鼓勵患者積極地看待生活和疾病,強化患者治療信心。因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波動較大,護理人員在護理病人的過程中,要耐心、和藹,不激怒、不刺激病人,當患者處于妄想狀態(tài)有過激行為時,應對其進行及時的疏導和阻止。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尊重患者的人格,指導患者與他人相處的方法,對患者的優(yōu)點多進行表揚,對于犯錯行為不予批評,但可進行說服教育,來幫助患者改正。家屬的介入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護理人員對家屬也應開展健康宣教,促使其進一步了解疾病特點、護理方法等,讓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理解,鼓勵患者參與社會活動,督促患者遵醫(yī)囑服藥,來幫助患者更快恢復社會功能。
(3)飲食時間護理:早餐時間設定為6:30 ~7:30,午飯時間為10:30 ~11:30,晚餐時間為16:30 ~17:30,可根據患者的生活習慣對時間進行適當?shù)恼{整。護理人員監(jiān)督患者用餐,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應指導其保持清淡飲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膩以及難以消化的食物,若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應嚴格控制好每餐的熱量,以少食多餐的方式進食。適當多吃低碳水化合物、無麩質飲食,以幫助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避免喝茶、咖啡等興奮性飲料,以免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某些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可能因害怕食物被下毒而不敢進食,護理人員可在就餐前嘗一口來消除患者的戒心;對于有暴飲暴食行為的患者,應適當限制患者進食量,飯菜的溫度應適宜,以免患者過于著急而燙傷;對堅持不進食以及進食障礙者,護理人員應通過觀察、詢問等方式了解造成患者飲食障礙的原因,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勸導,促使其恢復進食,若勸導無效應通過鼻飼的方式來補充患者身體所需的營養(yǎng)。
(4)運動時間護理:患者可在上午7:30 ~8:30 進行運動(餐后半小時),推薦慢跑、快走、太極拳、八段錦等有氧運動,運動時間為15 ~20 分鐘,不可進行劇烈運動;下午運動時間可選在15:00 ~17:00,推薦運動方式有瑜伽、舞蹈等,以便幫助患者緩解內心的煩躁不安,改善其身體素質。此外,可以引導患者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參與集體活動,如下棋、看電影、養(yǎng)花、看書等,讓患者可以放松身心,找尋生活的樂趣,通過與親友以及他人進行交流互動,提升患者社會功能。由于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會對心血管功能造成損害,因此為了避免患者在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心血管意外,護理人員應加強監(jiān)護,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以精神癥狀、生活自理能力、社會功能和依從性為觀察指標,評價不同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以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判定患者精神癥狀。該量表由18 個項目組成,包括情感沉悶、情感退縮、敵對性和運動緊張等,每個項目最低1 分,最高7 分,量表合計126 分,評分越高意味著患者精神病癥狀越嚴重。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分別在護理前、護理3 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包括如廁和個人衛(wèi)生、行走和進食、洗澡和穿衣等,百分制,評分和生活自理能力成正比。以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判定患者社會功能,量表有10 個條目,每個條目最高2 分,合計20 分,評分越高意味著患者社會缺陷越嚴重。護理人員依據患者的表現(xiàn)來評估其依從性,可主動接受治療,為完全依從;有抵觸情緒,偶爾拒絕配合治療,在勸解后有所改善,為部分依從;患者抗拒情緒較強,拒絕配合各項活動,為不依從,總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護理前,A 組和B 組BPRS 評分、ADL 評分、SD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精神癥狀、生活自理能力、社會功能均有改善,相較于A 組,B 組BPRS 評分、SDSS 評分更低,ADL評分更高(P<0.05),如表1。
表1 對比兩組BPRS 評分、ADL 評分、SDSS 評分(分,±s)
表1 對比兩組BPRS 評分、ADL 評分、SDSS 評分(分,±s)
組別例數(shù)BPRS 評分ADL 評分SDSS 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A 組4385.23±3.6559.63±3.1260.24±4.5382.06±4.2713.25±2.038.72±1.32 B 組4386.02±3.1753.07±3.6561.27±4.2688.57±4.1313.37±2.116.68±1.24 t 值-1.072 8.959 1.086 7.186 0.269 7.386 P 值-0.287 <0.001 0.281 <0.0010.789 <0.001
B 組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A 組(86.05%>65.12%),對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依從性[n(%)]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復雜多樣,主要和遺傳、神經生化、神經發(fā)育等有關。近些年隨著社會節(jié)奏加快,其發(fā)病率逐年升高[5]。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可因一點小事兒暴怒、煩躁,言語、行為會變得混亂,還可能出現(xiàn)幻聽、妄想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社交[6-7]。精神分裂癥病程漫長、反復發(fā)作,臨床主要通過抗精神病藥物來控制患者的病情,此外還應配合適宜的護理措施,在飲食、用藥、運動等方面為患者提供科學指導,來輔助提升治療效果,促使患者更快恢復正常生活[8]。
何玉梅等學者[9]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時間護理,可以促使患者更為積極主動地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提升護理效果,改善患者情感控制能力、認知能力等,對提升患者生活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時間護理是護理發(fā)展的新趨向,其強調結合人體的生物節(jié)律在最為適宜的時間對患者進行生理、心理等層面的護理干預,來增強患者的遵醫(yī)行為,讓護理變得更具有針對性、計劃性,以減輕患者病癥,加快患者病情康復[10-1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患者精神癥狀、生活自理能力、社會功能均有改善,相較于A 組,B 組BPRS 評分、SDSS 評分更低,ADL 評分更高(P<0.05),在精神病科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應用時間護理,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精神病癥,促使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功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時間護理在開展過程中,通過人體生物鐘來制定護理計劃,9:00 ~11:00 為精神活動較為活躍的時間段,在這一時間段內對患者開展健康宣教,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健康知識,促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形成良好護患關系;劃定好三餐時間、運動時間,讓患者可以形成規(guī)律的生活節(jié)奏,協(xié)助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更為理想的護理效果[12-13]。本研究還顯示:B 組依從性優(yōu)于A 組(P<0.05),究其原因主要為時間護理注重護理時效性,可動態(tài)、有預見性地為患者開展護理干預,使患者形成對時間護理的思維慣性,調整患者的生活習慣,促使患者病情更快康復。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時間護理,可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會功能,增強患者治療配合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