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鑫,堵 妍
(淮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淮安 223002)
肝衰竭是指各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嚴重肝損害,是一種可引起黃疸和凝血機制異常的臨床綜合征,以腹水、電解質(zhì)紊亂、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等肝功能衰竭癥狀為主[1]。此病進展快、病情兇險、預后差、致死率高。肝衰竭患者肝細胞大量壞死,過度免疫反應刺激炎癥因子風暴形成,導致患者全身炎癥反應和膿毒癥發(fā)生風險增加,同時使腸道屏障功能減弱,菌群失調(diào),革蘭陰性菌過度繁殖導致患者易并發(fā)細菌感染。有研究表明,感染是導致肝衰竭患者出現(xiàn)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的一個重要因素,細菌和真菌感染是肝衰竭患者短期高死亡率的常見誘發(fā)因素[2]。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并預防感染對肝衰竭患者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對我院83 例肝衰竭患者進行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 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檢測,并探討其對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早期診斷價值。
選擇2019 年7 月至2022 年6 月在我院住院的肝衰竭患者83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2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51.79±10.64)歲。所有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均符合2018 年版《肝衰竭診治指南》[1]中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其中排除妊娠期婦女及臨床資料不全者。根據(jù)是否發(fā)生感染將患者分為感染組55 例和非感染組28 例。感染組中男42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51.58±9.95)歲。非感染組中男20 例,女8 例,平均年齡(49.25±11.74)歲。感染診斷標準參考衛(wèi)生部頒布的《2024 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2],其中排除由各種惡性腫瘤、手術(shù)和創(chuàng)傷、血液系統(tǒng)疾病,以及其他原因如結(jié)核病及艾滋病等導致的感染。
患者入院后未出現(xiàn)明顯臨床感染體征且未使用抗生素前首次采集靜脈血進行PCT、hs-CRP 和血常規(guī)檢測。PCT 檢測儀器為美國貝特曼庫爾特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由寧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檢測方法為免疫比濁法。使用邁瑞B(yǎng)C-5390血細胞分析儀檢測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和淋巴細胞計數(shù),根據(jù)檢測結(jié)果計算NLR。hs-CRP 檢測儀器為邁瑞B(yǎng)C-5390,檢測方法為乳膠免疫比濁法,檢測試劑由邁瑞公司提供。
觀察并比較兩組PCT、hs-CRP、NLR 水平。觀察并記錄肝衰竭患者的感染部位,比較不同感染部位患者PCT、hs-CRP、NLR 水平。分析PCT、hs-CRP、NLR對肝衰竭患者感染的診斷價值。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Mann-WhitneyU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用χ2檢驗。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 曲線),分析PCT、hs-CRP、NLR 對肝衰竭患者感染的診斷價值。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感染組的PCT、hs-CRP、NLR 水平均顯著高于非感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PCT、hs-CRP、NLR 水平比較[M(P25,P75)]
肝衰竭患者共83 例,其中合并感染者55 例,非感染者28 例。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13 例(23.64%),腹腔感染9 例(16.36%),呼吸道感染3 例(5.45%),尿路感染1 例(1.82%),感染性腹瀉2 例(3.64%),敗血癥5 例(9.09%),混合感染22 例(40.00%)。不同感染部位患者PCT、hs-CRP、NLR 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根據(jù)PCT、hs-CRP、NLR 對肝衰竭患者感染診斷價值的ROC 曲線分析,以敏感性+特異性最大值為診斷臨界點,可見PCT 診斷肝衰竭患者感染的ROC 曲線下面積(AUC)為0.867,敏感性為83.6%,特異性為75.0%;hs-CRP 診斷肝衰竭患者感染的AUC 為0.709,敏感性為69.1%,特異性為67.9%;NLR 診斷肝衰竭患者感染的AUC 為0.745,敏感性為65.5%,特異性為78.6%。詳見表3 和圖1。
圖1 PCT、hs-CRP、NLR 對肝衰竭患者感染診斷價值的ROC 曲線
表3 PCT、hs-CRP、NLR 對肝衰竭患者感染的診斷價值
當肝細胞大量壞死超出其再生能力,在各種免疫細胞和炎性因子的交互作用下,就會導致肝衰竭[4]。天然免疫細胞的活化誘導其細胞因子高表達,細胞免疫中優(yōu)勢細胞數(shù)量減少、死亡受體表達上調(diào)以及炎性因子的級聯(lián)激活都加速了肝衰竭的發(fā)生。PCT、hs-CRP、NLR 是常見的炎性指標,其中PCT 是降鈣素的前體物質(zhì),在炎癥反應發(fā)生時,細菌內(nèi)毒素及促炎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 和白細胞介素-6會刺激PCT 大量釋放,且升高幅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guān)。C 反應蛋白(CRP)是由肝細胞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在正常人體內(nèi)含量較低,炎癥性疾病和組織損傷(如創(chuàng)傷、手術(shù)、心肌梗死、腫瘤等)發(fā)生時CRP 會迅速升高。hs-CRP 和CRP 是同種物質(zhì),區(qū)別在于測定方法、線性范圍以及靈敏度,hs-CRP 靈敏度更高。NLR是常見的系統(tǒng)性炎癥指標,NLR 的升高與心血管疾病、腫瘤、肝硬化及肝癌的進展有關(guān)[5]。本研究中,83 例肝衰竭患者中有55 例出現(xiàn)了不同部位的感染,說明肝衰竭患者容易發(fā)生感染。臨床診斷感染時,首先觀察患者有無發(fā)熱、乏力等癥狀,其次主要依據(jù)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由于肝衰竭患者早期感染癥狀不典型,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周期較長,陽性率較低,因此通常難以早期診斷病情。PCT、hs-CRP 和NLR 的檢測報告及時迅速,有利于肝衰竭患者感染的早期判斷和持續(xù)監(jiān)測。
本研究顯示,肝衰竭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是腹腔、肺部等,這與高佳師等[6]學者的報道一致;不同感染部位患者PCT、hs-CRP、NLR 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泌尿系統(tǒng)感染時由于感染的主要菌群為革蘭陰性菌,其他部位如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等細菌譜比較廣,因此會導致泌尿系統(tǒng)感染時PCT 水平顯著高于其他部位感染[7]。本研究中尿路感染患者只有1 例,未能看出有顯著差異,還需日后加大樣本統(tǒng)計量來驗證。本研究中感染組PCT 水平顯著高于非感染組,提示PCT對判斷肝衰竭患者是否發(fā)生感染有重要作用。PCT 在感染發(fā)生后2 ~3 h 即可升高,能早期、迅速地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王傳敏等[8]研究顯示,PCT 早期診斷肝衰竭感染優(yōu)于傳統(tǒng)炎癥指標hs-CRP 和白細胞(WBC),與本研究結(jié)論一致。本研究中ROC 曲線結(jié)果顯示,PCT診斷肝衰竭患者感染的AUC(0.867)高于hs-CRP(0.709)和NLR(0.745),說明PCT 的診斷價值最高,可以作為肝衰竭感染的早期預警指標。NLR 與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進展和預后相關(guān),是影響肝衰竭患者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NLR 值越大,患者病死率越高。Liu[9]回顧性研究了肝衰竭患者8 周內(nèi)的生存率,發(fā)現(xiàn)NLR 是患者死亡風險升高的主要影響因素,當NLR ≤2.36 時,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當NLR >6.12 時,患者死亡率明顯上升。本研究發(fā)現(xiàn),感染組和非感染組的NLR 有顯著差異,感染組NLR 明顯升高,ROC 曲線顯示NLR 診斷肝衰竭患者感染的特異性(78.6%)略高于PCT(75.0%),敏感性(65.5%)低于PCT(83.6%)。分析原因可能是肝衰竭患者體內(nèi)革蘭陰性菌過度繁殖,導致內(nèi)毒素增高,并促進促炎因子的釋放,加重了細菌感染,使中性粒細胞進一步侵入,最終導致中性粒細胞升高、淋巴細胞減少,致使NLR 升高。hs-CRP 在感染發(fā)生后4 ~6 h 內(nèi)就會升高,且在體溫升高之前已有明顯變化,優(yōu)于WBC 和CRP,但由于其在非感染性疾病中也會升高,因此特異性不高。本研究中,hs-CRP 診斷肝衰竭患者感染的特異性(67.9%)低于PCT(75.0%)和NLR(78.6%),但其在肝衰竭感染組中明顯上升,提示該指標在肝衰竭感染的診斷中起輔助作用,聯(lián)合NLR 和PCT 檢測更有利于對肝衰竭感染進行早期診斷和病情監(jiān)測。本研究中,三項指標的AUC 均大于0.7,說明三者對于肝衰竭感染的早期診斷都有較高的價值,提示臨床醫(yī)生可以在早期聯(lián)合檢測這三項指標,后期持續(xù)監(jiān)測各指標的變化,為臨床抗感染用藥提供依據(jù)。
綜上所述,PCT、hs-CRP、NLR 檢測對肝衰竭患者感染的早期發(fā)現(xiàn)及疾病危重程度判斷有一定的價值,有利于臨床肝衰竭感染的早期診斷和重癥預防,對患者的病情控制和生存率提高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