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俠
(曹縣磐石精神病醫(yī)院,山東 菏澤 274400)
更年期女性受疲倦、情緒煩躁以及失眠等癥狀影響,很容易出現(xiàn)消極情緒,增加抑郁癥等疾病的發(fā)生風險,給患者自身社交以及家庭帶來不良影響[1]。目前,臨床針對抑郁癥患者主要以藥物控制治療,通過改善患者的激素水平,減輕其臨床癥狀。但抑郁癥在不同患者間具有差異性,藥物干預作用有限[2]。因此,除積極對癥用藥外,應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以便對患者病情的改善起到輔助作用。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雖然能夠幫助患者改善生活需求,但總體而言缺乏針對性,導致護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3]。階梯式心理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基于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心理情緒展開衛(wèi)生保健護理,根據(jù)患者病情進行階段劃分,針對不同階段的特征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4]。本研究針對更年期抑郁癥患者擬定階梯式心理護理方案,觀察其臨床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研究時間為2022 年1 月—2023 年12 月,共選取我院更年期抑郁癥患者60 例作為觀察對象。以護理模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30 例)。前者應用階梯式心理護理,后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年齡44 ~58 歲,平均(50.72±3.49)歲;病程12 ~36個月,平均(22.02±4.15)個月;文化程度:中學以下9 例,中學及中專11 例,大專及以上1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8 ~58 歲,平均(50.59±3.65)歲;病程12 ~37 個月,平均(22.08±4.21)個月;文化程度:中學以下8 例,中學及中專10 例,大專及以上1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各項臨床資料記錄完整,無遺漏、缺失;(2)確診抑郁癥,符合相關文獻[5]標準;(3)知曉研究全過程,自愿參與,依從性良好。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精神系統(tǒng)疾病,如躁郁癥、精神分裂癥等;(2)合并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3)因藥物成癮等因素引起抑郁;(4)合并認知、交流、視聽障礙;(5)因其他原因無法全程配合完成研究。
觀察組予以階梯式心理護理,方法是:(1)階梯劃分。根據(jù)更年期女性的實際情況與抑郁癥的病情特征,將患者的護理干預分為確診期、治療期、康復期3 個階段。由研究小組通過相互討論、查閱資料等方式,在不同階段制定相對個性化的具體護理內(nèi)容。(2)確診期?;颊叽_診抑郁癥后,普遍較為恐慌,擔心病情給自身與家庭帶來不良影響,因此需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結(jié)合抑郁癥的病理原因、危害性進行一對一或團隊性健康指導,提高患者對于病情的了解程度,同時告知患者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患者明確樹立積極心態(tài)的重要性,更好地配合各項醫(yī)護措施。(3)治療期。該階段中,患者病情處于變化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護理工作需重視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與治療指導,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交換聯(lián)系方式,通過面對面交流、家庭隨訪等方式了解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進行動態(tài)記錄,并據(jù)此調(diào)整后續(xù)患者醫(yī)護工作的重點;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告知其堅持用藥對病情控制的重要性,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4)康復期。此階段中患者的病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應考慮情緒狀態(tài)的改善與維持,在具體的護理工作中,可建立微信群、創(chuàng)立公眾號,邀請患者入群與關注,定期分享更年期的特點、患者自我管理的健康知識等,并可在群內(nèi)進行答疑,解答患者關于康復階段的疑慮與困惑;與患者家屬建立聯(lián)系,告知其多陪伴患者,從家庭層面予以患者關懷,鼓勵患者,保證病情的長效控制。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特點,按照基礎健康宣教內(nèi)容進行指導;根據(jù)醫(yī)囑要求指導患者用藥,提醒患者定期復查等。
(1)負性情緒:以護理前、護理干預后為評定節(jié)點,進行負性情緒評定,借助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6],兩個量表各含條目20 項,各條目賦分1 ~4 分,總分由各條目相加所得,再乘1.25獲得標準分(百分制),分值越高,提示被測者負性情緒(焦慮、抑郁)越嚴重。(2)心理彈性:與負性情緒同期測定,借助心理彈性量表(CD-RISC)進行測定[7],量表包含樂觀、堅強、堅韌3 項,共計包含條目25 條,各條目賦分1 ~4 分,評分越高,提示心理彈性水平越高。(3)護理依從性:由責任護士評定,根據(jù)患者醫(yī)護過程中的依從情況進行評定。患者能夠遵循醫(yī)囑要求配合醫(yī)護工作,嚴格用藥,無擅自停藥、改變用藥劑量等行為,無危險、消極行為為完全依從;患者基本能夠配合醫(yī)護工作,可按照醫(yī)囑要求用藥,偶有不配合、抗拒情況或危險與消極行為,但經(jīng)護理人員引導后,行為消失為部分依從;患者對各項醫(yī)護內(nèi)容存在抵觸、抗拒表現(xiàn),負面情緒嚴重,甚至出現(xiàn)消極行為為不依從??傄缽亩?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4)護理滿意度:由護理小組進行滿意度問卷的設計,于護理干預后,交由患者填寫,由患者自主完成,問卷內(nèi)容圍繞具體的護理工作進行設計。服務態(tài)度良好,溝通順利,患者自覺心理舒適度良好,無嚴重不良情緒為非常滿意;服務態(tài)度較好,溝通及時,患者自覺心理舒適度一般,偶有不良情緒為基本滿意;服務態(tài)度一般,溝通不積極,開展護理工作不及時,患者自覺心理舒適度較差,伴隨不良情緒為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統(tǒng)計學分析獨立完成,操作計算機處理,向SPSS 20.0中輸入研究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χ2”進行統(tǒng)計與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t”進行統(tǒng)計與檢驗;由軟件自動得出結(jié)果,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后,患者負性情緒指標SAS、SDS 評分對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負性情緒評定(分,±s)
表1 負性情緒評定(分,±s)
注:與本組護理前對比,★P <0.05。
SASSDS組別例數(shù)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3060.84±4.4541.61±3.42★61.56±5.4342.65±3.55★對照組3060.10±4.3646.95±3.63★61.12±5.3348.19±3.76★t 值0.6515.8650.3175.868 P 值0.518<0.0010.753<0.001
護理干預后,患者心理彈性指標CD-RISC 評分對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心理彈性評定(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 <0.05。
堅韌樂觀堅強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3025.83±3.4535.17±4.61★8.84±1.5813.24±2.67★19.45±3.5628.42±4.98★對照組3025.85±3.4130.64±4.16★8.87±1.5510.66±2.29★19.37±3.6422.24±4.26★t 值0.0233.9960.0744.0170.0865.165 P 值0.982<0.0010.941<0.0010.932<0.001組別例數(shù)
觀察組總依從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護理依從性統(tǒng)計[例(%)]
觀察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護理滿意度統(tǒng)計[例(%)]
抑郁癥作為一類綜合性疾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學習壓力的增加,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愈加凸顯,由此引起的抑郁癥發(fā)生率也逐漸提高,成為一項社會性的衛(wèi)生問題。抑郁癥發(fā)病后,可導致患者自身情緒持續(xù)性低落、焦慮,甚至產(chǎn)生自傷行為,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對于更年期女性而言,由于情緒狀態(tài)、激素水平的變化,更容易受到抑郁癥的影響,產(chǎn)生不良后果[8]。由于抑郁癥的特殊性,除積極治療外,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患者的心理改善以及病情控制同樣十分重要。
以往,臨床針對更年期抑郁癥患者的護理,以臨床癥狀的干預以及治療指導為主,忽視了心理干預,進而導致護理效果不佳。由于抑郁癥、更年期女性的特殊性,不僅需要考慮病情的控制,還需要重視心理情緒的干預[9]。階梯式心理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主張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階段性拆分,分析不同階段中患者的特點以及護理需求,采取更具個性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此提升護理效果,滿足臨床需求[10]。
本研究中,結(jié)合更年期女性的心理特點與抑郁癥的臨床狀態(tài),針對觀察組實行階梯式心理護理。在病例分析中,結(jié)合患者的臨床特征,對其進行3 個階段的劃分,并進行患者實際情況的分析,制定護理措施[11]。在確診期,患者普遍較為慌張,對于病情認知度不足,因此將護理重點放在健康宣教中,通過結(jié)合抑郁癥的病理知識,將其轉(zhuǎn)化為更加通俗、明確的相關知識,向患者進行宣傳,提高患者對于病情的知曉程度,從而形成主觀意識,更好地配合各項醫(yī)護活動,保證其發(fā)揮效用[12];在治療期,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波動較大,此時不僅需要重視治療指導,還需要加強心理支持,因此除嚴格遵循醫(yī)囑要求指導患者用藥外,還對患者進行觀察與評估,對其心理狀態(tài)進行動態(tài)記錄,了解其內(nèi)心想法,分析其負性情緒產(chǎn)生原因,通過一定的治療措施進行疏導,幫助其減輕不良情緒[13];在康復期,需要使患者保持積極心理,避免負性情緒的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隨訪,通過信息平臺使雙方能夠保持聯(lián)系,通過推送健康知識,提高患者的健康認知水平。同時,在護理干預期間,可結(jié)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聯(lián)合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到患者的護理服務工作中,從親情的角度出發(fā),給予患者支持,給予患者家庭的關愛,陪伴患者,使患者感受到關懷、溫暖,從而自我疏導負面情緒,樹立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提升治療效果[14]。
在金惜儉等[15]的研究中,以106 名更年期抑郁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組后分別應用不同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53 例患者接受階梯式心理護理后,SAS 評分(41.02±3.98)分、SDS 評分(40.55±4.88)分,而對照組53 例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后,SAS 評分(53.63±4.02)分、SDS 評分(52.41±5.63)分。說明了階梯式心理護理的臨床價值。結(jié)論與本次研究類似。
綜上,針對更年期抑郁癥患者設計、實施階梯式心理護理模式,對于改善負性情緒,樹立積極心態(tài)具有顯著作用,值得臨床參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