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桂艷
(天津港口醫(yī)院手術室,天津 300456)
下肢骨折屬于臨床骨科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 其主要包括的骨折類型包括骨盆骨折、 跟骨骨折、脛腓骨骨折及股骨骨折[1]。 下肢骨折的類型相對較為復雜, 病因復雜多樣且大多數(shù)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外傷, 在為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較常用的方法為手術治療, 其中最為常見的手術方式就是內固定手術,所獲得的效果相對較為理想[2]。 而在實際運用內固定手術時需要密切做好圍術期的護理配合工作,即要全面且針對性地為患者實施手術護理配合,充分做好手術準備并保證手術的順利、高效完成,促進患者術后更好地恢復,基于此,選取該院2019 年12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84 例下肢骨折內固定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手術室護理配合在接受內固定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4 例下肢骨折內固定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2 例。 對照組中男25 例, 女17例;年齡21~69 歲,平均年齡(51.15±3.58)歲;體重61.87~85.95 kg,平均體重(71.87±2.62)kg;受傷原因為交通事故15 例,高處墜落12 例,運動損傷7 例,機械碾壓5 例,其他3 例;骨折位置為脛腓骨骨干14例,踝部11 例,髕骨9 例,足部8 例。 觀察組中男24例,女18 例;年齡20~70 歲,平均年齡(51.35±3.64)歲;體重62.35~85.64 kg,平均體重(72.14±2.56)kg;受傷原因為交通事故16 例,高處墜落11 例,運動損傷7 例,機械碾壓5 例,其他3 例;骨折位置為脛腓骨骨干15 例,踝部11 例,髕骨9 例,足部7 例。 2 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1)納入標準:符合下肢骨折的診斷標準[3];患者生命體征基本穩(wěn)定,且無生命危險;具有手術指征且無手術禁忌證;患者、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 (2)排除標準:存在認知異常、精神障礙者;合并器官功能障礙者。
對于有外傷的骨折患者,先清創(chuàng)再二期內固定。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服務。 實施手術治療之前要根據(jù)醫(yī)囑協(xié)助、引導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工作,保證其符合手術的各項要求,并介紹手術的基本方法與流程,做好手術過程中醫(yī)生各項操作的配合工作,并在術后告知患者、家屬相關注意事項,做好病情、生命體征的密切監(jiān)測,開展用藥、飲食等多方面的指導。
觀察組配合手術室護理。 (1)術前手術室護理配合:護理人員要充分做好準備工作,提前30 min 左右到達手術室,調整室內溫度、濕度等,并做好室內的消毒工作,為患者營造一個無菌條件,以保證患者的舒適度。 提前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手術部位、類型等準備好手術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藥品、器械,提前檢測吸引器及心電監(jiān)護儀等各種儀器、設備的狀態(tài),以保證其處于最佳的使用狀態(tài)。 患者進入到手術室之后要嚴格核對姓名、性別、年齡及手術方式等相關基本信息,為患者進行情緒疏導,患者在麻醉之前做好心理建設,向患者介紹麻醉醫(yī)生、手術醫(yī)生及相關護理人員,講解手術的基本流程與方法,指導患者做好手術配合工作,從而提高其對手術治療的依從性。 同時,護理人員要根據(jù)手術的需求與醫(yī)生指示幫助患者選擇正確、舒適的體位,并實施麻醉工作,做好手術側肢體的消毒工作。 (2)術中手術室護理配合:在完成手術前的相關準備工作之后, 護理人員要密切做好患者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相關生命體征的密切監(jiān)測,以預防并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是否有體溫過低、血壓升高及心臟驟停等相關情況的出現(xiàn), 保證患者呼吸處于順暢的狀態(tài), 為手術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同時, 手術中做好患者的保暖與隱私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要, 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遮蓋其隱私部位, 并在輸入液體的過程中使用液體加溫器進行加溫, 及時處理被患者組織污染的相關手術器械,并密切做好手術醫(yī)生的配合,根據(jù)其醫(yī)囑做好相關操作,并及時、準確地做好手術刀、內固定鋼板等相關物品的傳遞工作,協(xié)助醫(yī)生做好鋼板的固定。 配合手術醫(yī)生完成手術操作,以縮短手術操作時間,盡可能縮短患者的切口暴露于空氣中的時間, 避免各種術中不良事件。 基本手術操作完成之后,需配合手術醫(yī)生完成傷口的沖洗、縫合,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后逐層縫合,整個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按照手術清點時機做好相關手術器械、物品的清點工作,核對并保證數(shù)量準確無誤。 (3)術后手術室護理配合:完成手術治療之后, 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將傷口周圍的血跡擦拭干凈,并檢查患者的皮膚受壓情況,幫助患者更換干凈的衣服之后做好引流管等相關導管的固定工作。 在患者的情況基本穩(wěn)定之后護理人員要平穩(wěn)地將其送回病房, 并與病房護理人員做好患者各種情況的交接工作,加強術后監(jiān)測。 同時,也要做好患者家屬的交待工作,向其說明患者術中的基本情況,為患者開展飲食、生活指導,介紹術后的相關配合要點及注意事項。 在患者麻醉失效且清醒之后護理人員要到病房做好患者的術后訪視工作,讓患者、家屬知道手術的具體情況, 并告知其術后的配合要點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做好全面的心理疏導,密切監(jiān)測是否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同時需了解患者對手術護理人員的服務是否滿意。
(1)相關時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下地時間及住院時間。
(2)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切口感染、神經損傷、血管損傷、疼痛。
(3)疼痛評分:護理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最高分為10 分,表示存在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感,最低分為0 分,表示無疼痛感,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疼痛越輕[4]。
(4)下肢運動功能:護理前后,采用Fugl-Meyer評分法(FMA)進行評價,最高分為34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下肢功能越好[5]。
(5)日常生活能力:護理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評分法(MBI)進行評價,滿分為100 分,評分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之間呈正相關[6]。
(6) 生活質量: 護理前后,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進行評價,滿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7]。
(7)護理滿意度:采用科室自制問卷評價,最高分為100 分,共分為3 個標準,具體為≥85 分表示十分滿意,65~85 分表示滿意,≤65 分表示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下地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表1 2 組相關時間指標比較(±s)
表1 2 組相關時間指標比較(±s)
?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護理前,2 組疼痛、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F(xiàn)MA、MBI 及SF-36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 組疼痛、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2 組疼痛、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s,分)
?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2 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下肢骨折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屬于相對較為嚴重的骨折, 一般都是因為直接暴力行為導致的一種骨折狀況,臨床致殘率相對較高,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均有著一定的影響,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痛苦, 且直接損害了患者的下肢功能[8]。 在實施下肢骨折患者治療時,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并以內固定手術作為常用的手術方式,不僅手術效果理想且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癥狀、體征,但是手術治療畢竟屬于一種創(chuàng)傷性操作, 可能對患者造成的相關影響較多, 從而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因此充分做好術前準備、術中配合及術后干預非常重要[9]。
對于下肢骨折患者來說其在接受內固定手術治療時以常規(guī)護理作為較為常用的護理方法, 其包括術前常規(guī)準備、 術中必要配合及術后密切監(jiān)測等相關護理操作,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手術,并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 但是整體來說其可以獲得的護理效果有限, 并且無法完全顧慮到各種不良因素所可能對手術治療效果造成的影響, 也就是說其并不能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因此需要通過更為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法完成手術護理配合[10]。手術室護理配合是臨床護理理念不斷完善下出現(xiàn)的一種新興護理方法, 其將手術作為核心而開展一系列的護理操作與配合,且有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 想要獲得更為理想的手術效果, 促進患者術后能更好地恢復需要有良好且全面的手術室護理配合[11]。運用手術室護理配合的過程中涉及三個護理操作階段, 第一階段為實施手術治療之前,充分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工作;第二階段為實施手術操作的過程之中,密切做好患者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相關生命體征的密切監(jiān)測; 第三階段為術后恢復階段, 做好患者交接與家屬交代的同時為患者開展飲食、生活指導,介紹術后相關配合要點及注意事項,術后適時對患者做好術后訪視,密切監(jiān)測是否有各種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可以說上述三個階段的手術室護理配合獲得了理想手術效果, 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與預后改善, 對于接受內固定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來說, 手術室護理配合是相對較為理想的一種護理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下地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護理后,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F(xiàn)MA、MBI 及SF-36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對于下肢骨折患者來說, 其在接受內固定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實施手術室護理配合不僅可以縮短其手術、 骨折愈合及術后恢復的時間,同時也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助于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改善下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患者、家屬滿意度較高。 試驗研究結果的獲得與手術室護理配合中術前、 術中及術后護理配合操作的全面性、優(yōu)質性及針對性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全面手術室護理配合的開展可以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縮短手術時間,良好的術中配合可以提高手術療效,促進患者骨折愈合和術后恢復,相關護理工作的全面落實既避免了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同時也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程度, 對患者預后改善及護理滿意度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與意義。
綜上所述, 手術室護理配合是接受內固定手術治療下肢骨折患者的首選護理方案, 在縮短患者治療與恢復時間的同時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有助于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感并促進其下肢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的改善,患者、家屬滿意度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