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茹睿
【摘要】強化讀寫一體的教學之路,理應成為發(fā)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需要教師在新授層面精心設計,悉心引導,也需要在評價環(huán)節(jié)中甄別、評判、監(jiān)察、調整,引入2022年版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了解學生過程質態(tài),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繼而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將評價融入讀寫一體的全過程。
【關鍵詞】讀寫一體;貫通踐行核心素養(yǎng);“教-學-評”一致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版新課標”)再次明確:“語文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強化讀寫一體的教學之路,理應成為發(fā)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葉圣陶先生也曾經指出:“閱讀是吸納,寫作是傾吐?!薄耙晃煌隆敝g,既需要教師在新授層面精心設計,悉心引導,也需要在評價環(huán)節(jié)中甄別、評判、監(jiān)察、調整,引入2022版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強化教師之“教”的導學、讓學、促學效能,搭建為學生之“學”服務的言語實踐平臺,鑄造言語運用的基本素養(yǎng),借助于“評”的環(huán)節(jié),了解學生過程質態(tài),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繼而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形成教學評三者之間的交織與融合。
將“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引入導讀寫一體板塊中,就是要著重關注學生讀與寫等語言的活動訓練,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引領學生洞察作者的素材選擇、謀篇布局以及遣詞造句等表達維度的意識,在“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浸潤和監(jiān)察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筆者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嘗試與思考。
一、基于教學實際,羅列當下教學的現狀
1.目標虛無
語文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僅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言運用”這一個維度來看,就呈現出由讀到寫的互動格局。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認識到“讀寫結合”在語文課程學習中的意義,始終將教學定位于“閱讀層面”。如此單向的目標設定,導致語文學習關涉的范疇嚴重受限,將學生局限于純粹理解和領會的層面,而這并非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所期待的程度。只有將學生的認知思維從原本記憶、理解、感知,轉向運用、分析、綜合與評價等高階性思維,實現閱讀和寫作之間的融通,設定讀寫互動的回環(huán)目標體系,才能為學生綜合性素養(yǎng)發(fā)展奠定基礎。
2.解讀虛幻
教材編排用意的洞察以及文本的解讀,是鑄造高效課堂的重要基礎。由于部分教師教學中缺乏讀寫融通的意識,人為地將部編版教材原本有機統(tǒng)一的單元整體,切割成為閱讀板塊和習作板塊,導致單元內部的讀寫分離,這是教師教材利用淺表化最為直接的體現。缺乏整體性的思考與實踐,最終導致單元教學中的訓練,形成了“閱讀歸閱讀,習作歸習作”的尷尬局面,這種割裂、隨機、零散的訓練,給學生的發(fā)展設置了較低的上限,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成長空間。
3.點撥虛化
讀寫融通,既要關注閱讀策略的點撥,也要注重學生表達方法的習得,兩者之間的融合更要緊扣相應的契合點,無疑就會成為教學中的一大難點。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在指導時,方法過于籠統(tǒng),常常只是點到即止。每每在關鍵時刻,總是虛晃一槍,將原本應該扎扎實實推進的指導,異化成為簡單粗暴的直接要求,學生也只能用形式主義的“完成作業(yè)”敷衍應付,最終導致“寫”成為一種附庸;還有的教師喜歡大談特談各種所謂的“寫作技巧”,面對這些標簽化的專有名詞,學生通常云里霧里,只能被動記憶、機械積累,而并未能夠與其原始經驗形成有效的體系,無法真正為自己所用。
4.評價虛設
評價是語文課程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沒有評價就沒有師生共同努力的愿景和方向。受制于傳統(tǒng)教學理念,教師要么完全忽視評價,要么只將評價停留在“甄別優(yōu)劣、評判高下”的逼仄效能中,嚴重忽視其導向性、激勵性的作用。同時,針對學生讀寫結合的表達成果,也僅僅是象征性地使用一些不痛不癢的評價語言,而未能借助精確的評價標準、適切的評價工具,對成果進行全方位、精準性的剖析和點撥,導致原始狀態(tài)與改進狀態(tài),并未形成較大的差異。
二、基于課程屬性,建構實施操作的模型
2022版新課標將“語言運用”列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并在素養(yǎng)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承載著積極的紐帶性效能,是落實文化自信、發(fā)展思維能力、促進審美創(chuàng)造的重要基礎。
秉承2022版新課標的全新理念,依托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本質屬性的定位,需要教師緊扣讀寫一體的核心,找準與“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融合點,積極構建將“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踐行于讀寫結合過程的基本模型:首先,依托原始經驗,對接2022版新課標,確定并組織學生了解學習目標;其次,深入解讀教材資源、整合類群化素材,建構學生的認知結構,并通過表現性任務搭建學生言語實踐的平臺;再次,設置精準的評價量規(guī),規(guī)劃和設置學生實踐性活動,借助可感的情境驅動學生內在讀寫的激情;最后,激發(fā)學生自我評估,實現認知的監(jiān)控、反思與復盤,幫助學生實現目標效益的最大化。
深入審視就不難發(fā)現,這一模型不僅從教師的層面關注了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還密切關注了學生之學的狀態(tài),這就需要教師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關注三個方面的要素:其一,充分解讀并開掘原理性關鍵知識,比如具體的表達方法、明確的言語句式以及蘊藏于文本中的創(chuàng)作構思等,以此夯實讀寫一體的著力點和歸宿點;其二,充分落實評價與學程的融合,教師要從傳統(tǒng)理念下的“甩手掌柜”,轉變成為“評伴助手”,用可視化的學程單,強化學習任務的結構化和有序推進的層級化,為學生呈現螺旋上升的學習路徑;其三,“評價”貫通形成主線,促進“教”“學”雙線并進。教師緊扣原始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的評價標準、匹配的評價工具,對學生參與實踐互動和學習的任務進行關注、監(jiān)察,不斷調整師生教與學的框架、板塊與流程,以達成教學目標,最后進行成果展示,組織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梳理、提煉與復盤。
三、基于模型建構,設置積極踐行的路徑
2022版新課標下的“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在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三個最為鮮明的核心價值:其一,基于學習目標和方向維度,即究竟要讓學生達成怎樣的學習程度?要將學生領向何方?其二,基于學習方法和策略維度,即運用怎樣的方式將學生領向預設的方向;其三,基于教學評價與反饋維度,即如何評判我們是否已經將學生領向了預設的方向?如果還沒有達成,又如何了解學生此時正處于何處?基于這樣的認知,以部編版六上第五單元《夏天里的成長》一文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嘗試。
1.厘定目標:設置達成方向,明確“領向何方”
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曾經針對“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說過:設定精準的目標,制定與此高度匹配的評價方式,才能設計明確的教學板塊和具體的教學流程,由此才能確保教與學的整個體系,行走在統(tǒng)一的邏輯主線上。因此,確定目標是踐行“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基礎和前提。說到底,就是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應該學哪些?應該學習到怎樣的程度?這里的目標設定,可以承接2022版新課標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定位,分別從文化、語言、思維和審美四個維度出發(fā),明確理應達成的水平和能力,并以此來深度解讀文本,研制適切的教學內容,從學生主體的具體學情出發(fā),明確認知起點,確定教學重點,并對學生可能出現的障礙了然于胸。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個典型的習作單元,編者所設定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绷曌鲉卧木幣?,從每一篇課文到每一個欄目的設置,都集中性地體現了語文要素所指向訓練維度。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編選的課文特點以及最終習作的定位,就可以確立單元教學的基本定位:了解作者緊扣中心所運用的表達智慧,比如遴選最合適、最典型的寫作素材,對選擇的素材進行合理整合運用,規(guī)劃嚴謹的文本框架;了解不同的文本體裁,在“圍繞中心”時不同的表達思路;感受“不同方面”和“不同事例”這兩個維度對于表達中心起到的不同作用,豐富學生“圍繞中心”展開表達的方法和經驗。
《夏天里的成長》位列于這個單元的首篇課文,是典型的散文,對應語文要素中“不同方面”這一要素因子?;谏弦话鍓K對單元內容和目標定位的解讀,教師借助單元體系,可以將這一教學點的目標做如下定位:
首先,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夠明確并理解課文表達的中心,即: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其次,能夠緊扣文本的結構框架,了解并提煉作者圍繞著表達中心,所展開表達的具體方面:有生命的生物、無生命特征的自然界實物以及活生生的人,洞察作者選擇并以此為順序的構思智慧;再次,能夠通過文本語言的細讀,了解行文過程中對描寫對象的精心選擇,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最后,結合單元習作定位,指導學生遷移練筆,確定表達中心,并模仿作者從“不同方面”嘗試構思和練筆,為完成最后的單元習作奠基。
這樣的目標定位著力于學生借助原始經驗,對全新認知的積極構建,同時也關注了學生在習得新知、更新經驗體系之后,開辟的遷移運用的通道,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極具意義的完整性學習全程。
2.學程規(guī)劃:設置推進板塊,明確“如何帶領”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課程教學,就是師生雙方全程貫徹評價任務的過程,需要將傳統(tǒng)理念下“串聯(lián)式”教學流程,以“并聯(lián)式”的板塊呈現,教師充分考量學習重點與學情障礙之間的交集點,在精準處設置合理支架,通過問題或者任務的積極驅動,引領學生展開深度閱讀、遷移運用以及創(chuàng)新表達。
依托《夏天里的成長》這篇精讀課文的特點以目標定位,教師可以設置以下的教學板塊:
首先,設置驅動問題,感知表達方法。教師在學生明確了課文中心“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后,教師結合學生的閱讀感受,設置驅動主問題:作者是怎樣讓我們也認識到“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的,說說你的發(fā)現。
其次,完成角色轉換,展開探尋發(fā)現。2022版新課標積極倡導“創(chuàng)設真實且有意義的情境”,以浸潤和激活學生的身心思維。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可以與學生真實的生活關聯(lián),也可以通過文本的內容直接轉化。比如此時此刻,你和作者一樣也生活在夏天里,感受著炎炎夏日的生活,你發(fā)現了作者的哪些表達構思,與你的真實感受完全相同?在這一情境的推動下,教師引導學生先從作者描寫的維度入手:生物、實物以及人物這三個方面,囊括了自然界的所有對象,分別對應中心句中“萬物”,以此感受作者選材和構思的嚴謹;同時,將同樣具有生命特質的“人物”從“生物”中抽取出來,并安排在最后描寫,旨在為了升華主題,展現了作者基于中心的“立意”;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探尋發(fā)現文本為了展現“迅速生長”的狀態(tài),所運用的獨特的言語形式,并相繼提煉“時間短+變化大”的模型。
再次,依托編排結構,推進遷移運用。部編版習作單元在精讀課文與單元習作之間設置了“初試身手”板塊,旨在引導學生趁熱打鐵,借助精讀課文的示范價值展開遷移運用,為完成最后的單元習作彰顯階段性的奠基任務?;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初試身手”板塊中提供的主題,選擇契合散文題材從“不同方面”展開描寫的主題,如“忙碌的早晨”“歡聲笑語的校園”等,并以此為中心,嘗試從“不同方面”展現早晨的忙碌以及校園的歡聲笑語。
3.復盤審視:設置評價量規(guī),明確“已到何方”
2022版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提出要開展“過程性”評價,即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只以成績論英雄”的弊端,這是踐行“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基礎,否則始終聚焦學習成果,“教-學-評”一致性就無法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理應彰顯的各種教學效能自然也就成為泡影。
比如,教師設置的表現性任務:洞察作者圍繞中心所展開的描寫維度,感受構思的嚴謹、完整,針對中心“忙碌的早晨”仿照作者進行構思?;谶@一任務,教師就可以設置以下的評價量規(guī):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提煉語段大意,明確不同語段的描寫維度;學生能夠聯(lián)系中心,明確這些維度與表達中心的呼應關系,感受這一維度對表現中心起到的作用;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針對“忙碌的早晨”這一中心,選擇合理而典型的描寫維度,確保選擇的素材和資源能夠緊密地體現中心。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但仍舊需要身擔主導效能的教師給予“全程陪伴”,基于表現任務設置的評價量規(guī),以貫通的方式融入教學體系的環(huán)節(jié)之中,就能鮮明地釋放其導向和推進性作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評價量規(guī)中的具體標準,對照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對自身的學習進行評估,在梳理和復盤中積累經驗,在審視和反思中明確不足。
“教-學-評”一致性作為2022版課標著力倡導的全新理念,不能以曇花一現的方式,在課堂教學的某一點或者某一處落實到位,而需要基于教師之教、學生之學的全過程,串聯(lián)起整個讀寫一體過程,為學生深度遷移、提升素養(yǎng)助力。
【參考文獻】
[1]郭挺秋.“雙減”背景下“教—學—評”一體化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2022(28).
[2]何秀萍.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探究[J].小學語文教師,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