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聞鏈接
《紅樓夢》中的“顯眼包”:刻意為之的劉姥姥
“顯眼包”不僅存在于當今的互聯(lián)網上,還存在于文學世界中。這其中,就有《紅樓夢》里個性十分鮮明的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無論是對鳳姐捉弄行為的接受,還是“食量大如牛”的自嘲,抑或是頭上簪花的“老來俏”,劉姥姥充分扮演了“顯眼包”的角色。她此行帶有極強的目的性:她需要出風頭,引起賈母和眾人的注意,通過逗樂賈府眾人的方式,來獲得家庭急需的物質支持。因此,她不會害怕言語中是否有令人發(fā)笑的錯誤,不會害怕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與賈府的人格格不入——他們本就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正是由于這些不管不顧,劉姥姥展現(xiàn)出渾然天成的幽默感,也獲得了賈府眾人的喜愛——賈母甚至會與她交流老年生活的苦悶之處,哪怕她們對此的感觸不盡相同。在生活中,我們要大膽展現(xiàn)自我的特征,并且不畏懼這種袒露可能帶來的他人異樣的目光。
海鮮陸?zhàn)B
最近, 被稱作“ 離海最遠的地方”——新疆,迎來了海鮮大豐收,諸如南美白對蝦、三文魚、海蟹等的收獲瞬間引起了全國各地的關注。這一奇跡的出現(xiàn),歸功于“海鮮陸?zhàn)B”模式?!昂ur陸?zhàn)B”是指在陸地營造類似于海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工養(yǎng)殖魚類、蝦蟹類、貝類等海產品的一種新技術。為了模擬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養(yǎng)殖專家會先測量出鹽堿地養(yǎng)殖池的咸度和堿度,再以海水礦物質比例為參照,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精確還原海洋生態(tài)。拿海蝦淡養(yǎng)舉例,為了在內陸培育海蝦,養(yǎng)殖人員首先要準備淡化池,把池水調成接近海水的狀態(tài),繼而放進蝦苗。隨著蝦苗的不斷長大,技術人員會不斷加水淡化,逐步把池子里水的鹽度降下來,讓蝦苗適應本地環(huán)境。最后就是更換池子大規(guī)模養(yǎng)殖,經過7~8日的淡水注入,淡化池中的水環(huán)境已經和普通蝦塘里的環(huán)境十分相似,可以把蝦苗轉移到蝦塘里進行養(yǎng)殖。
“海鮮陸?zhàn)B”的模式不僅突破了原本海鮮只能在海洋中培育養(yǎng)殖的觀念,大大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提供了物美價廉的產品,還為解決我國鹽堿地的治理難題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案,帶動了當?shù)亟洕陌l(fā)展。因此,這種模式在追求豐富的飲食和高質量發(fā)展的當下收獲了特別的關注。
素材運用
1.巧思與拙力
“海鮮陸?zhàn)B”的成功是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巧思與勞動人民鍥而不舍的拙力相結合的產物。何為“巧”?大膽創(chuàng)想、科學謀劃為巧,設計出“海鮮陸?zhàn)B”的思路為巧??萍脊ぷ髡呃脙汝懙貐^(qū)廣闊的陸地資源并加以轉換,巧妙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何為“拙”?恒心不移為拙,鐵杵成針為拙。沒有每日對海水和實驗室湖水的監(jiān)測,沒有技術人員一點一點的、小心翼翼的調試,哪里會有能夠在內陸的湖區(qū)養(yǎng)殖的海鮮?巨大成果的取得需要的恰恰是最樸素、最簡單,但又最難堅持的“拙力”。正是一次次換水養(yǎng)殖、測算比較,才成就“海鮮陸?zhàn)B”的奇跡。由此觀之,無“巧”難成事,無“拙”定不能成事。
2.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一直是人類需要思考的問題。一方面,我們對自然有極大的索取需求,另一方面,自然也因為人類的參與而不斷改變。這些改變當然有好有壞,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為自然帶來了生機和文明。
通過“海鮮陸?zhàn)B”,人們主觀地去改造環(huán)境,在滿足多元飲食需求的同時改造鹽堿地環(huán)境,此舉從目前來看是雙贏的。我們不應當認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意味著人類“躺平”式的對自然不作為,合理且正當?shù)母脑焓侨祟愔腔鄣捏w現(xiàn)。盡管人類的部分行為對環(huán)境造成了傷害,但這并不意味著面對已造成的傷害無所作為就是最佳選擇,補救之舉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生態(tài)保護,越來越多的生態(tài)環(huán)保組織通過宣傳和活動呼吁人們保護環(huán)境。面對自然,如何實現(xiàn)無為和有為的平衡,是人類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年度天文攝影師大賽獲獎作品公布
2023年9月15日,2023年度天文攝影師大賽公布了獲獎作品。該比賽由英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主辦,共分為11個大類,是天文攝影領域的重磅大賽之一。本屆大賽有來自64個國家的攝影師遞交了超過4000張作品,從太陽耀斑到絢爛的極光,再到遙遠的星系,參賽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宇宙中無盡的奇觀。得益于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觀測到光年之外令人驚嘆的景象。
素材運用
1.機遇離不開耐心等待
人的成功往往離不開機遇,就像獲得天文攝影師大賽星野組冠軍的攝影師,恰恰是在鏡頭中捕捉到了瞬間的高空紅色閃電的放電過程,才得以拍攝出這樣一幅精美的作品。而機遇的背后也離不開攝影師的耐心等待。如果沒有日復一日耐心地積累,即便機遇到來,我們也可能直接錯過。故而,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我們要學會耐心積累,做好抓住機遇的準備。
2.學會發(fā)現(xiàn)、感知美
美在生活中處處存在,但我們往往會因為習以為常而忽略它們。即便是最常見的事物也依舊存在未知,就像星空,雖然抬頭可見,但是攝影師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最終拍攝出不為人知的美的瞬間。對于我們而言,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做發(fā)現(xiàn)者與追求者,主動追求、感受、欣賞生活之美。
3.科技的助力
星空遙不可及,如果僅憑肉眼觀看,人類無法準確觀察、記錄星空之美,但是,通過科技的幫助,人能夠更好地分辨出群星,進而用攝影機進行記錄,將星空之美保存下來??萍歼M步與人文之美并不是立于天平兩端,溫暖抑或是冰冷,取決于我們對科技的運用方式。
我國首次成功獲得6000年前古人類基因組數(shù)據
2023年9月17日,一項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被公布——無錫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復旦大學在無錫市馬鞍遺址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具古人骨架中,成功提取出了古DNA。據介紹,這是首次成功獲得了6000年前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古人類基因組數(shù)據,也是首次獲取長江下游地區(qū)古代樣本的線粒體基因組序列。據悉,無錫現(xiàn)存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馬家浜文化,換言之,無錫地域的文化之源就是馬家浜文化。在該背景下,本次考古研究不僅填補了因環(huán)境影響等問題導致的中國南方古DNA的文化研究空白,也為考古人員深入探究馬家浜文化、理解長江下游史前考古文化人群的起源和遷徙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素材運用
1.科技與人文
隨著考古研究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不斷融合,越來越多的考古研究成果展現(xiàn)在大眾眼前??脊叛芯繉v史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為中華文明的早期起源和延續(xù)性提供更強有力的說明。我們能從考古研究中窺見人類族群遷徙、演變、融合,追溯人類起源與演化的壯闊歷史。
2.“尋根”的意義
張澍的《姓氏尋源》里曾說:“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猶是焉。”尋根中的“根”,源于血緣關系,尋根問祖,是人的一種本性與情結。通過對古人類DNA的探尋,人們會更清楚自己來自何方,知道自己真正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并由此得知先輩的榮光,尋得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此外,尋根不僅僅是尋找族群、尋找親人,更是尋找家族之夢、民族之夢。在尋根的過程中,我們將感悟到先輩的精神史,從而更好地繼承歷史與文化,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不斷傳承下去。